嘉峪关:藏在青砖灰瓦中的传说

来源 :旅游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bydd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城饮马寒霄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雄关”。
  ——林则徐《感赋》
  
  从小学课本中我们就知道,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作为这条中华民族骄傲的万里奇迹的最后一个标点,嘉峪关从来就不乏关注的目光。
  作为那个冷兵器时代的一道防线,它曾为封建王朝抵御过千军万马;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曾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它保守又开放,独立又缠绵不绝,它盈盈伫立在边塞,沉甸甸地肩负着历史的使命。直到如今,它成了供人参观游览和怀古伤今的所在。
  不过,固若金汤的雄伟建筑固然让人惊叹,历史长河的悠悠往事固然令人感慨,但隐藏在那青砖灰瓦中或真或假的故事传说,更使人津津乐道。
  
  雄关建成只余一块砖
  
  嘉峪关城楼上,有一块多余的古砖,这块砖不承担任何作用,完全就是一块废弃的边角料,但却被赋予“定城砖”的重要使命放置城楼几百年无人敢动,这也正是后人乐此不疲话题的所在。
  故事还要从明朝修关的时候说起。说当时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堪比现在高科技的机械制图和计算机运算。这个人因为这个能力,被千里迢迢喊过去修建嘉峪关城楼。作为封建王朝赖以安定的心理防线,修长城可不是什么好差事,得处处提心吊胆,更何况嘉峪关这个西部最重要的关口。易工匠小心谨慎,但还是被监督修关的工头盯上了,你说好好修关就是了,他非要易工匠精确计算嘉峪关用砖的数量,并且下令,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他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这在一切都精密精准化的现在,电脑程序也不可能如此精准呀!易工匠对自己十分自信,他掐指一算:“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不过这次他有点小小的失误,因为竣工后剩下了一块砖,没及时处理掉,落在了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工头一看窃喜,这回又有理由克扣农民工工资了,不料易工匠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地说:“这块砖可不是剩砖,是神仙赐给的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工头一听,神仙这事可不好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吧,便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成了真正的“定城砖”。不过好在是多了一块,要是当时少了一块,该怎么办呢?
  
  燕子的柔情
  
  这个故事与嘉峪关的坚固和险要无关,与它的历史功能无关,与几百年的风雨沧桑也无关。我想人们杜撰这个故事,也许只是给这冷冰冰的雄关赋予一些浪漫凄凉的温情吧。
  那是嘉峪关已经建成之后,有一对燕子在关中的柔远门内安家筑巢,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选择了这个地方,但这正是它们悲催命运的开始。开始的时候,两只燕子相依相伴,在这边塞之地琴瑟和鸣,倒也非常快乐。一天,它们飞到关外郊游,回来的时候,雌燕先飞入城门,但是等雄燕准备飞入的时候,城门却恰恰关闭了。燕子不知人事,以为再也回不了家,见不到亲爱的老婆,于是就一面悲鸣,一面使劲撞击城墙,坚固的城墙都抵得过千军万马,一只小小的燕子又能奈何?没有多久,雄燕便没了力气,在“啾啾”的哀鸣声中死去。
  人们固执地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现在站在那面墙前,用石头击打的话,似乎还能听到“啾啾”的燕鸣声,很多人试了一次又一次,他们坚信这是当初那对燕子在天有灵,千百年来一直向人倾诉呢。
  
  左宗棠斩驴护树,春风也度雄关
  
  这第三个故事和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有关,他叫左宗棠,是晚清重臣。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左宗棠是个正面人物,在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时刻,他挺身而出,同投降派抗争,平息了战乱,收复了失地,维护了祖国统一。
  当时左宗棠平息动乱后,看到由于连年战乱,人们流离失所,嘉峪关周边戈壁滩上一片荒凉景象。左宗棠见此情况,命令全体将士加宽道路,并在路旁大量栽植杨柳,他还制定了严格的法令,以保护这些树木。另外,他下令在每棵树上挂上栽种人姓名的牌子,负责保栽保活,同时在新栽的树上还每隔一段距离挂一盏灯笼,避免树木晚上遭到损坏。
  有一天,左宗棠在肃州城里巡视,发现有个农民骑驴进城后,将毛驴随手拴在了柳树上,而毛驴则悠悠然地啃起了树皮。左宗棠很是恼火,当即下令军士把毛驴牵到城门前斩首示众,并张贴了告示告诫民众:“今后若有毛驴毁坏树木者,驴和驴主同罪,一律斩首!”此告示一出,再也没有人敢动这些树了。没多久,这一带已经杨柳成荫,树木成行,堪比边疆大漠里的江南绿洲,吸引着年年春风度关而来。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左公柳所剩无几,据说现在大部分都是后人栽种,但当地人依然把这些古柳统称为左公柳,并挂牌加以保护,以表达人们对左宗棠的缅怀之情。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据说就是左宗棠那时栽种的。
  编辑 刘翠霞
  
其他文献
多年前,敦煌曾是我到达过的最西之地,颠簸几天的行程,在绿皮车上吹着西域的风,看着窗外的景色一点点由绿变黄,由熟悉变辽阔。我们用铅笔在地图上一点点画出走过的路程——几乎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耳朵承受着青藏高原带来的高度压力——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湖会让刚到那里的人们耳朵像塞了一团棉花,在莫高窟,我们的电子设备都被暂时没收——我们只能用眼睛记录那些斑斑风痕却也掩盖不住色彩的艺术奇迹。  是的,这里是
期刊
[摘 要]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中人地关系在不断地演化,在梳理乡村振兴及乡村旅游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文章构建都市近郊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发展人地关系嬗变概念模型,挖掘旅游驱动型乡村振兴的演化过程、驱动要素和内在机制。结果显示,都市近郊传统村落的乡村旅游嬗变分为3个阶段:原真性阶段、变异性阶段和创意融合阶段;居民主体逐步从原生性农民,逐步向仿生性市民演变,最终成为回归性居民;旅游资源客体从原生性的旅游点逐
期刊
[摘 要]贸易效率是评估货物与服务贸易市场开发程度的有效指标,对识别其市场潜力与揭示其全球贸易发展格局能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文章以2011—2017年我国入境旅游118个客源地的年度数据为样本,构建异质性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别引入7个自然因素和8个人为因素作为贸易引力模型和非效率项的解释变量,采用STATA 15.0进行估计。结果发现:我国入境旅游贸易效率总体均值为0.5989,效率损失较大,且
期刊
其实,鸟岛是两个岛,一个叫蛋岛,一个叫鸬鹚岛,看到名称自然可想而知。它们真实的名字,西边小岛叫海西山,又叫小西山,也叫蛋岛。海西山地形似驼峰,面积原来只有0.11平方公里,现在随着湖水下降有所扩大,岛顶高出湖面7.6米。岛上鸟类数量多,五、六月份的时候,岛上有棕头鸥、斑头雁、鱼鸥、鸬鹚等近百种鸟,最多的时候达到16万多只。在蛋岛,四处散落着数量惊人的各色鸟蛋,这些蛋是到鸟儿们的希望。其实来到鸟岛,
期刊
伫立三江源头,感受它不动声色的力量。  容颜易老,而江河永远不老。     打开一张中国地图,目光聚焦西北。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有一块迷人的土地。三条孕育华夏文明的大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从这里发源。滔滔江河之水奔流入海,养育着下游超过六亿的人口。  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这里因此被誉为“中华水塔”。同时,这里还扮演着中国和亚洲最主要的
期刊
[摘 要]成年子女支持父母出游在我国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这种支持行为产生并重复延续的内在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该研究通过对31个受访者的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探究我国成年子女支持父母出游现象,以子女的多重期望、行为限制、支持行动、行为反馈和行为功效为5大要素,構建了中国成年子女支持父母出游的行为机制概念模型,研究发现:子女在多重期望的推动以及5类限制条件的约束下,会从经济、行动和精神3个方面
期刊
如果你曾被电影《可可西里》里那种苍凉纯净的美所震撼,那就不妨打起背包亲自穿越可可西里,去感受圣洁,感受残酷。2010年5月,我有幸与两名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一起来到了这片向往已久的圣洁雪域。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夹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长江的主要源区之一,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古老而又完整的原始生态环境之一。这里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
期刊
[摘 要]旅游产品特点与决策的高投入与高风险性决定了影响旅游者决策的因素众多,现有对旅游目的地决策的研究多关注不同要素对赴某一特定目的地的出游行为倾向的影响,而鲜有关注到旅游目的地决策的过程。文章基于建构主义,运用叙事分析的方法,对基于在线旅游平台大数据筛选出的17位有出境旅游经历的中国千禧一代旅游者进行了深度访谈。数据分析结果证实了目的地决策是一个受决策者所处语境和情境影响的复杂的过程这一观点
期刊
这里拒绝闪光灯,  需要的是来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倾听。    “不得了!比我想象中不知伟大了多少倍。原定计划是来此三月观摩,恐怕留下来半年都还不够 。”  见到敦煌石窟中的壁画,就连国画大师张大千也难掩激动。石窟是佛教建筑的最老古形式之一,发源于印度,大多依山崖开凿,许多石窟寺洞窟密集,常有“千佛”之称。  中国的石窟艺术绵延不绝数千年,雕刻和绘画是最为常见的艺术形式。中国石窟的开凿始于4世纪中
期刊
三代敦煌文明的守护者们,穷其一生,  只为守护着千年文明的“魂”。    有人说,敦煌是在佛光的庇佑下,获得了千年新生。  也有人说,敦煌是在信徒的孜孜坚守下,焕发了荣光。  然而,在这个方圆20公里都荒无人烟的戈壁孤洲上,佛光改变不了“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现状,能传达声音的似乎只有风沙。来采风膜拜的信徒数量虽然很多,但鲜有人能呆久,只有楼阁角上的风铃叮当叮当地提醒大家时间的流逝。  千年敦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