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唐诗之路”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shenguizu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东有条唐诗之路。这是指浙东的一条不平凡的路。它像一根神奇的金丝线,串起两旁的山水风光、人文逸事,因而吸引了唐朝众多的诗人先后来到这里,踏歌而行,长吟以乐,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奇迹。这条路被今人称之为唐诗之路而名扬海内外;也成为今天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一个亮点。
  浙东唐诗之路穿行在会稽、四明、天台这三座名山之间。
  这条路起始于钱塘江南岸的西兴镇(西陵),途经古绍兴的鉴湖、运河,向东至曹娥江,折南到剡溪,经沃洲、天姥,直达天台的石梁、华顶……此乃它的主干线。其时还有东西二条支线。一条往东从浙东运河行,掠四明山北麓而达宁波、舟山,又返经宁波折向南面,经奉化、新昌到天台;往西一条则从绍兴的山阴道上行,经兰亭到诸暨的五泄,然后斗折蛇行经新昌达天台。它主要在“越中”“剡中”一带盘桓。这条路当年可以说还是一条畅通的水路。
  其实,诗仙李白就已具体地叙述过这条路线。他在《送王屋山人还王屋》诗中写道:“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间。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遥望会稽美,且渡耶溪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灵溪咨沿越,华顶殊超忽。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李白一生四至浙江,其中三入越中,三上天台,走的就是这条路。他对浙东,情深难抑:“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及至晚年,尚怀终老浙东之志。
  杜甫当年走的也是这条路。他的诗中就说过:“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他在这条路上游历了四年多时间。
  刘长卿更是与这条路结下了不解之缘,可谓诗必言沃洲,并在此修筑“壁涧别墅”居住了七八年之久。
  由此看来,浙东唐诗之路是在唐诗发展史上起过特殊作用、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一条旅游文化古道。诗人们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他们有的是仰慕名山、胸怀大志而来的“壮游”;有的是淡泊红尘、投闲山水而至的“隐游”;有的是官任在身、伺机酬唱的“宦游”;有的是以洞察山水与物产资源为主要目的而行的“考察游”;还有的是“人未至而心已往”的“神游”。总之,那时候泛舟东浙、游弋三山成为人们最向往的风流韵事。于是,诗人们纷至沓来,简直织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经考证,在《全唐诗》一书内收录的2200余名诗人中,就有450多名到过“浙东唐诗之路”,占到总数的20%;也就是说,在当时仅占全国国土面积1/750的浙东,迎来了唐代1/5的诗人前来踏步讴歌。况且来到这条诗路的诗人、名士多多,如果以《唐才子传》所收的278名诗人计,到过这里的有近200名,占总数的70%。这怎么不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事!
  
  唐代诗人们如此倾心浙东,追寻的是什么呢?
  这是因为这里有三过其门不入,终成治水伟业的大禹;有卧薪尝胆,终于复国兴邦的勾践等等先贤的英魂伟业,令人景仰不已。
  这是因为这里有“山阴道上行,人在镜中游”,“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剡山峻绝,竞爽嵩华”的秀山镜水,它让涉足者产生“路接仙源人自迷”的陶醉。正如白居易所赞“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骚人墨客们怎么不争先恐后地一睹为快呢!
  这是因为这里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祥地。晋宋时期的中国山水诗派创始人谢灵运(385—433)以其一再携友泛剡溪,登天姥,抒豪情,展胸襟的诗篇,以及伐木开山修路,捧出沃洲天姥山的壮举,深深地熏陶和感染了一批批唐代诗人的崇尚之情,于是纷纷油然跟踪而至。到如今,以谢公命名的古道、山岭还传呼不泯。
  这是因为这里是佛教在汉代起逐渐中国化后的南庭佛宗之所。佛入中国,自东晋起,浙东以其秀山丽水招得各路高僧前来开山建寺,讲经创宗。相继,道教兴盛,于是天台兼之成了佛宗道源圣地。而僧人道士中又不乏诗书高手,那里自然成了人们,特别是诗人朝山谒圣、交谊唱和、修身养性的目的地。
  这是因为这里是早在汉代便以流传广远、脍炙人口的剡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巧遇仙女邀聚半载,返乡却已时过10世的浪漫故事发生之地。钟情激怀的诗人们更是接踵而至。这一传奇肇始之处,诸如桃源坞、惆怅溪等地至今有名,游历者依然不绝。
  这是因为这里是古籍《庄子·外物》篇中那位任公子蹲于会稽,投竿东海,尽年不懈,终于钓到一只巨大鳌鱼这一寓言发生与流传之地。任公子的锲而不舍精神,不知熏陶了多少野老高士。诗人们修身养性追逐而来亦是情在中了。在当时以钓为雅之风也广为兴起。李白诗中蕴涵“钓”意的就多达50多首。
  这是因为这里还有书圣王羲之邀友兰亭修禊、流觞赋诗韵事的古迹;有孝女曹娥和以她名字命名的江河;还有“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出典的人文地理。
  如此等等,它怎么不一再牵动诗人们追寻!
  
  上述种种历史传说的风云逸事,都为“唐诗之路”铺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唐朝众多诗人追踪与乘兴而来,其踏实的足迹,心灵的感叹,讴歌唱和的佳作,汇成了一股巨大的诗潮。现在已搜集到前来这条路线踏歌而行的唐代这450多名诗人的诗篇达1500多首,这自然也是给浙江留下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而诗人们留下的遗迹、轶事,也成了这笔遗产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那位“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的诗仙李白,当初他人未到却已梦中行,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篇。至今在新昌县天姥山麓还立有“太白梦游处”石碑。而在天台县华顶峰上也有“太白读书堂”遗迹。那位长歌歌手白居易,到剡溪、沃洲、天姥山寻宗觅祖果有所获后,欣然命笔的名篇《沃洲山禅院记》中留下了“此山为白道遒开山、白寂然建寺、白居易写记”的佳话。于是后来建于沃洲山上的“三白堂”至今还惹得游人流连不已。另外,那位曾被唐代朝廷三召三放,后来隐居于天台山桐柏宫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又奉诏晋京,当他行进到沃洲斑竹地方的落马桥(今属新昌县)时,忽然后悔此行因而折返的史事,竟同一座名叫悔山的峻岭相传至今,而斑竹村一座名叫悔桥的古桥也依然遗存,处处令人憧憬。唐代诗家高士留下的这几处文化遗址,笔者都是到过的,身历其境,确是更有一番诗情、性情透骨的温馨。
  浙东“唐诗之路”是新昌县一些有识之士于上世纪80年代探源领悟提出来,逐步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的。在那里曾先后举办过几次国内的或国际的唐诗之路学术研讨会,学者们肯定“唐诗之路”的称谓是对浙东自魏晋至唐这时段文化兴隆,其中特别是成为唐诗发展中一个特异地区的形象、具体而科学的概括和归纳。因之认为甚具挖掘和开发意义。曾两次前来实地考察的日本奈良女子大学中文系教授横山弘在事后说:“浙东唐诗之路没有国界,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唐代文学会会长艾龙教授则“希望浙东‘唐诗之路’能建成一条高雅的、文化气息浓厚的‘干净’旅游线”。
  如今,浙东这条诗路上的景点已有一大批修复开放,不仅具有较高知名度,而且把全线贯通一起;对已经日渐湮没,或者极待抢救性保护的,正着手和计划加以修缮、复原、发掘。当然要将唐诗的人文精华融汇其中,给游人以生动、贴切的感染和熏沐,那还是一个需要着力探索和实践的长期课题。
其他文献
最想唱好中国的原创作品    2007年12月24日,“今夜星光灿烂”音乐会在北京新落成的中国国家大剧院举行。17位享誉海内外的歌唱家一一亮相,为国家大剧院的首场歌剧专场演出打造出了璀璨夺目的星光。他们当中有张建一、廖昌永、戴玉强、袁晨野、幺红等的身影,还有从旧金山湾区飞回祖国的女高音歌唱家高曼华。  两个月之后的2008年2月22日,高曼华再度登台国家大剧院,她主演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雷雨》,倾
期刊
浙江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是中国的绘画大省,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就诞生了刻有猪纹图案的方钵和刻有稻穗纹的陶盒,它们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原始绘画的风采。宋元明清以来,浙江更是画家辈出,流风不绝。如南宋的刘、李、马、夏,元初的赵孟,元末的吴镇、王蒙,明初戴进、吴伟,明中期的徐渭,明末的陈洪绶,清代的董邦达、金农,晚清的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是彪炳中国绘画史册的人物。  与此同时,浙江又地处东海,与
期刊
记住的和忘却的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个山谷里,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就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行走。过了几天,来到一条河边,吉伯与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就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当他们旅行回来之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
期刊
The evening of May 17, 2009 witness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appy Model Worker” at the Victory Theater in Hangzhou. It was a regional Chaicha Opera play staged by the Gannan Chacai Opera House from
期刊
杭州的古装街清河坊,从古代悠悠走来,如今开始走向世界。    清河坊——吉隆坡  2007年底,马中友好协会负责人陈来生先生派人专程来到杭州清河坊,邀请民间艺人赴马来西亚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清河坊管委会非常珍惜这次出国交流的好机会,决定抽调在街区的各类民间艺术家32人,如期飞赴吉隆坡,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中马文化交流活动。  一到马来西亚,民间艺术家分成四组同时在各地进行交流。马来西亚华人多,春节气氛
期刊
2008年,我作为衢州市的交流教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的公立学校任教三个多月,亲历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了不一样的美国学校生活。  这里学校的作息时间一般从早上8点左右开始,下午2点半左右结束。因为雷德温的纬度较高,五六月份晚上9点时天都没黑,所以人们有大量的时间可自行安排。学生们一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一些体育运动训练,一些老师同时也是各种训练的教练。通常一周里学生会参加两三次
期刊
著名油画家顾盼的代表作《1975·5·3》,是一幅前后经历29年,最终于2006年才完成油画作品,其间有这样一段情结。1977年,当时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的朱琦负责选送浙江美术作品参加全国美展。若干年中,省里没有重大题材的优秀作品可选送晋京,他就找到当年在《工农兵画报》社负责领袖形象修改、加工的顾盼,在那个“政治氛围”极浓的年代里,自然考虑到当时最热门的话题——毛主席批“四人帮”。顾盼就根据这
期刊
2006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来到了中国衢州。在这个全新的国度里,我从事了一份以前未曾做过的工作,同时也交上新的朋友。对我来说,以前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来到衢州时一直有些紧张和担心,而即将独自去面对所有的一切让我尤其感到焦虑不安。此前,我曾经到过中国首都北京,但那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情况:那时我是学生,与一大帮美国伙伴一起来的。一年半后的今天,我独自一人要生活在中国东部一个叫衢州的城市,
期刊
一个地方的出名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它的独特魅力。沐浴着暖暖的春阳,笔者慕名来到与台湾隔海相望被视为海内外新闻热点的福建省东山岛“寡妇村”采访。  “寡妇村”本名“铜钵村”,1950年5月,蒋军残部从东山岛败退台湾时,把只有200来户的铜钵村青壮男子全部集中在村里的祠堂前,147名“适龄”壮丁被带往台湾。从此,失去了丈夫的91名已婚妇女便步入了夜夜守活寡、天天盼亲归、人人负载家庭重担的痛苦而漫长的
期刊
在西湖美术馆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上,第一件作品就是用汉朝楠木雕的东阳木雕《八十七神仙卷》:但见画面中,九天仙境,仙乐齐鸣;天桥两侧,栏杆曲折;天桥之下,莲花盛开,祥云浮动,瑞气蒸腾;天桥之上,八十七路神仙款款而来,浩浩荡荡。尤其令人称奇的是,人物璎珞飘荡,衣袂飘扬,举手投足,顾盼神飞,皆栩栩如生,神态各异,令人油然感慨中国美院教授、著名画家吴山明对冯文土的褒扬“精彩绝伦疑神工”绝非虚言。也难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