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班级是高校各类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和基本单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给大学带来了诸多深刻的变化,高校教学管理发生了重大变革,班级管理也变得日益复杂。高校应通过加强完善制度建设、明确师生角色定位、创建优秀班集体项目、整合资源利用新媒体实现班级网络化管理等多种方式加强当前高校班级建设。
关键词 班级建设 问题 思考
班级是高校各类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和基本单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给大学带来了诸多深刻的变化,高校教学管理发生了重大变革,班级管理也变得日益复杂,许多在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下形成的良好工作方式、方法,在新形势下受到挑战。面对新时期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班级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必须要加强班级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研究当前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完善班级管理机制。
一、新时期高校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不能与时俱进
首先,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使班级管理复杂化。为了顺应社会的需要,当前高校将培养基础好、综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机制上许多高校依托自身优势专业,创设了形式多样的培养机制,如双学位制度、跨专业选课制度、转专业制度、交流生制度等,这些制度的推行虽然体现了高校在学生成才培养方面的科学化、人性化,但客观上使原有行政班级管理模式更为复杂化,对原有教学方式造成较大冲击。
其次,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对班级建设影响形势严峻。面对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要,高校加强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精神文化建设。对特色学生社团的组建和打造正成为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如今本科在校生多为90后,他们具有思想解放、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等特点,同时也具有性格叛逆、缺乏阅历、个人主义色彩较浓等方面的倾向。社团的兴起也让不少学生过多沉迷社团活动,导致一些同学对班级活动缺乏更多的兴趣和时间,不仅影响了班级的集体活动更让班级的凝聚力骤减。
2、师生对班级角色定位不明晰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以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高校要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而在现实情况中,部分高校没有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执行,配备比例远未达到这一标准。辅导员作为班级建设的主要指导者,除了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助管理、心理咨询、职业发展规划、宿舍管理等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要承担其他大量事务性工作。由大部分青年教师组成的辅导员面对基数庞大的学生群体时,除了应对内容纷繁复杂的学生工作外,还要顾及自身发展、家庭责任,不少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对班级建设这项工作也仅停留于完成日常基本工作的层面;对于学生而言,在经过了十多年教师手把手监督引导的教育下,他们已经非常熟悉了以完成考试为目标的学习模式和机械化的学习节奏,而大学学习更要求学生自己具有自主整合学习资源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这对学生长期形成的班级意识与习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3、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事务繁忙,对于班级建设管理更多会依靠班委及学生组织的力量。优秀的班级干部队伍,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学生组织不仅能培养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更能在不同年级形成良好的传帮带风气。大部分的班级管理的好坏,与班干部队伍的低水平建设密切相关。在目前的班委、学生组织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一些辅导员老师存在着只选拔不培养的问题,对学生干部队伍没有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规范的监督。这不仅极大影响了学生干部个人工作能力的提高,更导致学生干部队伍不能有效地开展班级工作,导致班级工作效率很低,班级凝聚力下降。
4、网络化教学管理使班级建设作用弱化
当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高校教学和管理方式。现在会议通知变为网上发布、管理文件和政策都是上网查询、学生网上选课、教师云媒体教学等,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联系相对弱化,分散化的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班集体概念淡薄,学生将个人学习、成才与班级建设割裂开来,学生可能更关注个人目标的实现而漠视集体目标的达成,容易造成集体主义缺失。
二、进一步加强班级建设的思考
1、加强完善制度建设,紧抓学风和班风
在班级建设中,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实现管理过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证。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仅需要辅导员的关心引导,更需要用制度去约束规范。当学生对制度的遵守成为一种自发的习惯时,班级建设就会显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在班级的常规工作中,涉及到班级发展和学生个人利益的重要事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鼓励平等竞争,同时加强民主监督,保证班级工作的透明度。认真做好对每个学生的量化考评,如课堂出勤、考试成绩、宿舍卫生、各类奖惩等可以直接采取量化考评机制;如行为考评、集体活动参与、志愿服务等,则可以采取民主测评和学院考评的综合形式,使之明确量化。
学风是学校灵魂,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好的学风能形成好的班风。学风是班级管理的关键,是班级建设的根本。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会产生积极影响,并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通过完善学风教育制度、考勤制度、考风考纪制度、评优制度等规章制度,加大对学习优秀个人、集体的奖励表彰,形成班内院内的学习认同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协同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班级建设夯实基础。 2、明确师生角色定位,实现自主管理
作为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对班级管理进行合理引导,为学生干部提供锻炼机会,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班级事务。强调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其作为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依托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规章制度,逐步给予学生行使班主任和辅导员的部分职能,这样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工作都很有帮助,也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结合班级自身特色、专业要求等因素,老师们可指导学生制定班级特色制度,如贫困生资助认定、学生日常行为考评、宿舍卫生情况评比制度等一系列量化考核制度,为实现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提升,以及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创新能力、服务意识,提供完善的制度保证。
3、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注重学生干部培养
陈至立同志曾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此,在班级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思政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制定辅导员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制以及奖惩制度;要完善辅导员队伍培养机制,各高校应建立起完善的辅导员培训体系;要建立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工作有平台,做事有支持,发展有空间。通过以上措施,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高校班级建设的开展就有了可靠保证。
学生干部是联系老师和学生的纽带,是班级凝聚力的核心,也是班级建设的骨干力量。要把选拔、培养学生干部作为班级建设的重点工作。首先,选拔学生干部时除了对于综合能力的考量外,尤其要重视大学新生第一批学生干部的选拔,第一批班委的工作将影响今后学生对班级的认同和良好班级氛围的形成。第二,对学生干部进行系统教育和培养。通过青共校培训、学生骨干培训会、素质拓展等培养,锻炼学生骨干理论和能力水平。同时重视学生干部服务意识和团队能力的培养,学生干部应积极服务班级同学、善于倾听和接纳同学的合理化建议、与同学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4、创建优秀班集体项目,促进个人集体共前进
班级建设初期要以创新优秀班集体为目标,围绕目标积极谋划开展相关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校学生事务部、团委高度重视班级凝聚力建设,紧紧围绕周恩来班、时钧班建设开展创建评比活动。分年级、有特色的开展创建活动,从大一开始围绕校先进班集体建设、五四先进团支部等荣誉开展以适应学习为主的活动,二年级、三年级围绕省先进班级、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开展以素质拓展为主的活动,三年级、四年级围绕周恩来班、时钧班等荣誉开展以能力提升为主的活动。在班集体明确目标的前提下,不仅对班级整体凝聚力提升有要求,更对每个班级成员有要求。在激发同学的集体荣誉感的同时,促进每一位同学积极上进,扎实学习,参加如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实践创业、爱心奉献等不同主题的活动,发挥个人与集体协同共进的作用。
5、整合资源依托新媒体,发挥班级网络化管理协同作用
如今,网络新媒体技术推动了社会的快速进步,也大大推进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发展。网络新媒体能较好的弥补传统班级建设管理中的不足,同时对探索班级建设新方式,构建班级管理新平台指明了方向。日常的教学和管理都可以通过建立班级QQ群、利用飞信平台、公共邮箱、微信等方式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提高传达信息的实效性、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网络新媒体要想真正服务班级建设,一定需要找专人负责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这其中对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要协同发挥作用,逐级引导,分层管理,努力使网络化管理更好的服务于班级建设。
关键词 班级建设 问题 思考
班级是高校各类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和基本单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给大学带来了诸多深刻的变化,高校教学管理发生了重大变革,班级管理也变得日益复杂,许多在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下形成的良好工作方式、方法,在新形势下受到挑战。面对新时期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班级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必须要加强班级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研究当前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完善班级管理机制。
一、新时期高校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不能与时俱进
首先,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使班级管理复杂化。为了顺应社会的需要,当前高校将培养基础好、综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机制上许多高校依托自身优势专业,创设了形式多样的培养机制,如双学位制度、跨专业选课制度、转专业制度、交流生制度等,这些制度的推行虽然体现了高校在学生成才培养方面的科学化、人性化,但客观上使原有行政班级管理模式更为复杂化,对原有教学方式造成较大冲击。
其次,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对班级建设影响形势严峻。面对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要,高校加强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精神文化建设。对特色学生社团的组建和打造正成为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如今本科在校生多为90后,他们具有思想解放、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等特点,同时也具有性格叛逆、缺乏阅历、个人主义色彩较浓等方面的倾向。社团的兴起也让不少学生过多沉迷社团活动,导致一些同学对班级活动缺乏更多的兴趣和时间,不仅影响了班级的集体活动更让班级的凝聚力骤减。
2、师生对班级角色定位不明晰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以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高校要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而在现实情况中,部分高校没有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执行,配备比例远未达到这一标准。辅导员作为班级建设的主要指导者,除了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助管理、心理咨询、职业发展规划、宿舍管理等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要承担其他大量事务性工作。由大部分青年教师组成的辅导员面对基数庞大的学生群体时,除了应对内容纷繁复杂的学生工作外,还要顾及自身发展、家庭责任,不少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对班级建设这项工作也仅停留于完成日常基本工作的层面;对于学生而言,在经过了十多年教师手把手监督引导的教育下,他们已经非常熟悉了以完成考试为目标的学习模式和机械化的学习节奏,而大学学习更要求学生自己具有自主整合学习资源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这对学生长期形成的班级意识与习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3、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事务繁忙,对于班级建设管理更多会依靠班委及学生组织的力量。优秀的班级干部队伍,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学生组织不仅能培养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更能在不同年级形成良好的传帮带风气。大部分的班级管理的好坏,与班干部队伍的低水平建设密切相关。在目前的班委、学生组织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一些辅导员老师存在着只选拔不培养的问题,对学生干部队伍没有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规范的监督。这不仅极大影响了学生干部个人工作能力的提高,更导致学生干部队伍不能有效地开展班级工作,导致班级工作效率很低,班级凝聚力下降。
4、网络化教学管理使班级建设作用弱化
当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高校教学和管理方式。现在会议通知变为网上发布、管理文件和政策都是上网查询、学生网上选课、教师云媒体教学等,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联系相对弱化,分散化的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班集体概念淡薄,学生将个人学习、成才与班级建设割裂开来,学生可能更关注个人目标的实现而漠视集体目标的达成,容易造成集体主义缺失。
二、进一步加强班级建设的思考
1、加强完善制度建设,紧抓学风和班风
在班级建设中,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实现管理过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证。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仅需要辅导员的关心引导,更需要用制度去约束规范。当学生对制度的遵守成为一种自发的习惯时,班级建设就会显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在班级的常规工作中,涉及到班级发展和学生个人利益的重要事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鼓励平等竞争,同时加强民主监督,保证班级工作的透明度。认真做好对每个学生的量化考评,如课堂出勤、考试成绩、宿舍卫生、各类奖惩等可以直接采取量化考评机制;如行为考评、集体活动参与、志愿服务等,则可以采取民主测评和学院考评的综合形式,使之明确量化。
学风是学校灵魂,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好的学风能形成好的班风。学风是班级管理的关键,是班级建设的根本。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会产生积极影响,并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通过完善学风教育制度、考勤制度、考风考纪制度、评优制度等规章制度,加大对学习优秀个人、集体的奖励表彰,形成班内院内的学习认同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协同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班级建设夯实基础。 2、明确师生角色定位,实现自主管理
作为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对班级管理进行合理引导,为学生干部提供锻炼机会,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班级事务。强调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其作为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依托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规章制度,逐步给予学生行使班主任和辅导员的部分职能,这样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工作都很有帮助,也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结合班级自身特色、专业要求等因素,老师们可指导学生制定班级特色制度,如贫困生资助认定、学生日常行为考评、宿舍卫生情况评比制度等一系列量化考核制度,为实现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提升,以及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创新能力、服务意识,提供完善的制度保证。
3、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注重学生干部培养
陈至立同志曾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此,在班级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思政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制定辅导员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制以及奖惩制度;要完善辅导员队伍培养机制,各高校应建立起完善的辅导员培训体系;要建立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工作有平台,做事有支持,发展有空间。通过以上措施,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高校班级建设的开展就有了可靠保证。
学生干部是联系老师和学生的纽带,是班级凝聚力的核心,也是班级建设的骨干力量。要把选拔、培养学生干部作为班级建设的重点工作。首先,选拔学生干部时除了对于综合能力的考量外,尤其要重视大学新生第一批学生干部的选拔,第一批班委的工作将影响今后学生对班级的认同和良好班级氛围的形成。第二,对学生干部进行系统教育和培养。通过青共校培训、学生骨干培训会、素质拓展等培养,锻炼学生骨干理论和能力水平。同时重视学生干部服务意识和团队能力的培养,学生干部应积极服务班级同学、善于倾听和接纳同学的合理化建议、与同学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4、创建优秀班集体项目,促进个人集体共前进
班级建设初期要以创新优秀班集体为目标,围绕目标积极谋划开展相关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校学生事务部、团委高度重视班级凝聚力建设,紧紧围绕周恩来班、时钧班建设开展创建评比活动。分年级、有特色的开展创建活动,从大一开始围绕校先进班集体建设、五四先进团支部等荣誉开展以适应学习为主的活动,二年级、三年级围绕省先进班级、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开展以素质拓展为主的活动,三年级、四年级围绕周恩来班、时钧班等荣誉开展以能力提升为主的活动。在班集体明确目标的前提下,不仅对班级整体凝聚力提升有要求,更对每个班级成员有要求。在激发同学的集体荣誉感的同时,促进每一位同学积极上进,扎实学习,参加如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实践创业、爱心奉献等不同主题的活动,发挥个人与集体协同共进的作用。
5、整合资源依托新媒体,发挥班级网络化管理协同作用
如今,网络新媒体技术推动了社会的快速进步,也大大推进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发展。网络新媒体能较好的弥补传统班级建设管理中的不足,同时对探索班级建设新方式,构建班级管理新平台指明了方向。日常的教学和管理都可以通过建立班级QQ群、利用飞信平台、公共邮箱、微信等方式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提高传达信息的实效性、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网络新媒体要想真正服务班级建设,一定需要找专人负责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这其中对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要协同发挥作用,逐级引导,分层管理,努力使网络化管理更好的服务于班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