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所占用教学时数比例很小,考试时,我们知道作文分数比例很大。于是在考前集中时间搞突击训练,通过大量各种类型作文题目训练如何审题立意。却忽视审题能力,就是培养正确思维的能力,主要应培养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这种能力不能靠突击能起效果的。
【关键词】中学生 作文 审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50-01
一、作文审题能力培养的误区
误区一:淡化审题
审题是写作文首先要做好的事,否则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发现有的教师淡化审题指导,作文要求写人物的一个特点,却指导写成人物的几个特点,没有认真的指导学生对本次的作文要求进行审题。审题,它是动笔作文之前的最关键的步骤,是保证合理选材、正确构思的前提。
误区二: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严重脱离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不同,各个教学板块所承担的教学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作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虽然它们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写作的方法,通过作文又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架起一座单元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但是,在作文教学中,却发现有的教师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严重脱离。
误区三:平时忽视审题能力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所占用教学时数比例很小,考试时,发现作文分数比例很大。于是在考前集中时间搞突击训练,通过大量各种类型作文题目训练如何审题立意。却忽视审题能力,就是培养正确思维的能力,主要应培养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这种能力不能靠突击能起效果的。
二、作文审题能力培养的途径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可以说,审好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审题不仔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往往写不好作文。审题能力应该培养什么?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审写作内容。
所谓审题,就是要审清对象要求,审题所指的对象,既包括命题者给定的文章标题,也包括命题者为作文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和所限制的条件。审题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明确题目的含义,明确题目规定的内容范围和文体限制,以及命题者的其他要求。这就要求写作者正确的把握命题人的意图,全面准确地理解题目的要求,确定文章应用的体裁和文题要求的选材范围,进而掌握写作的重点,选用恰当的写法列出符合文题要求的、切合题意的构思纲要。清人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一书中说:“善为文者,一题到手,必先将全篇谋过,审定其营垒阵法。”这段提纲挈领的话,是就广义审题而言的。确切地说,就是审文体、定范围、明立意、想构思,写纲要。
就记叙文来说,就是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记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写人,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一群人;叙事,是叙述一件事,还是叙两件或叙几件事;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写动景;状物,是状动物还是状植物,审题时都要弄清楚模板。
如一篇命题作文是《一件难忘的事》,要求学生在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中,选择印象深刻的,难忘的一件事完成一篇习作。要求学生把难忘的地方写清楚。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这篇作文在选材上比较宽泛,可以写很多事,但是真正把难忘的感觉写出来却很不容易。因此本次作文教学中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审题,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事是难忘的事,在选材上做到准确。
第二,以课文为范文,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一样,在整个语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不只是习作课上的任务。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渗透在讲读课中,阅读课教学中。让课文为习作服务,是激起学生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的简便易行而又易见成效的做法。
在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不失为一篇篇现成的范文,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范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借鉴其写作方法,并灵活运用于指导作文教学。以课文为范文,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其途径是多方面的。如课文中的《都江堰》一课,通过审题知道,题目的关键词是“壮丽”,课文要写都江堰这一地方。学完课文后,学生了解到课文以壮丽为关键词,所记的事必须有壮丽的特征;“经历的”必须是自己做的或参与其中的事,不能是道听途说的;“一件事”,只能写一件事。审题无误,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注重培养审题思维能力。
培养审题能力,就是培养正确思维的能力,主要应培养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中心,分析和综合是最基本的思维过程,任何智力活动都离不开这两个过程。审题的过程也就是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大多数题目都是由词组和句子构成的,对这一类题目,我们先要引导学生把题目中的每一个词分解出来加以理解辨析,细细琢磨每一个词的含义。在真正弄懂每一个词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回到题目的整体上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这些词在题目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极力找出关键词,准确地把握题旨,确立思维的中心点。如《我家的喜事》,除了结构助词“的”外,还有四个词。这几个词虽然浅显明白,但仍有必要分开来逐个地剖析一下。尽管“喜”的意思学生早已懂得了,但如不审好,大多写不出“喜”来。这四个词中,“事”是中心词,提示了这篇文章是写事的;“我”和“家”限制了中心词“事”——规定了写作的对象和范围;“喜”修饰中心词“事”,是关键词。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审明题意,把握题旨,下笔时才不致离题。
【关键词】中学生 作文 审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50-01
一、作文审题能力培养的误区
误区一:淡化审题
审题是写作文首先要做好的事,否则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发现有的教师淡化审题指导,作文要求写人物的一个特点,却指导写成人物的几个特点,没有认真的指导学生对本次的作文要求进行审题。审题,它是动笔作文之前的最关键的步骤,是保证合理选材、正确构思的前提。
误区二: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严重脱离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不同,各个教学板块所承担的教学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作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虽然它们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写作的方法,通过作文又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架起一座单元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但是,在作文教学中,却发现有的教师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严重脱离。
误区三:平时忽视审题能力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所占用教学时数比例很小,考试时,发现作文分数比例很大。于是在考前集中时间搞突击训练,通过大量各种类型作文题目训练如何审题立意。却忽视审题能力,就是培养正确思维的能力,主要应培养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这种能力不能靠突击能起效果的。
二、作文审题能力培养的途径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可以说,审好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审题不仔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往往写不好作文。审题能力应该培养什么?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审写作内容。
所谓审题,就是要审清对象要求,审题所指的对象,既包括命题者给定的文章标题,也包括命题者为作文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和所限制的条件。审题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明确题目的含义,明确题目规定的内容范围和文体限制,以及命题者的其他要求。这就要求写作者正确的把握命题人的意图,全面准确地理解题目的要求,确定文章应用的体裁和文题要求的选材范围,进而掌握写作的重点,选用恰当的写法列出符合文题要求的、切合题意的构思纲要。清人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一书中说:“善为文者,一题到手,必先将全篇谋过,审定其营垒阵法。”这段提纲挈领的话,是就广义审题而言的。确切地说,就是审文体、定范围、明立意、想构思,写纲要。
就记叙文来说,就是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记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写人,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一群人;叙事,是叙述一件事,还是叙两件或叙几件事;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写动景;状物,是状动物还是状植物,审题时都要弄清楚模板。
如一篇命题作文是《一件难忘的事》,要求学生在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中,选择印象深刻的,难忘的一件事完成一篇习作。要求学生把难忘的地方写清楚。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这篇作文在选材上比较宽泛,可以写很多事,但是真正把难忘的感觉写出来却很不容易。因此本次作文教学中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审题,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事是难忘的事,在选材上做到准确。
第二,以课文为范文,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一样,在整个语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不只是习作课上的任务。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渗透在讲读课中,阅读课教学中。让课文为习作服务,是激起学生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的简便易行而又易见成效的做法。
在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不失为一篇篇现成的范文,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范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借鉴其写作方法,并灵活运用于指导作文教学。以课文为范文,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其途径是多方面的。如课文中的《都江堰》一课,通过审题知道,题目的关键词是“壮丽”,课文要写都江堰这一地方。学完课文后,学生了解到课文以壮丽为关键词,所记的事必须有壮丽的特征;“经历的”必须是自己做的或参与其中的事,不能是道听途说的;“一件事”,只能写一件事。审题无误,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注重培养审题思维能力。
培养审题能力,就是培养正确思维的能力,主要应培养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中心,分析和综合是最基本的思维过程,任何智力活动都离不开这两个过程。审题的过程也就是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大多数题目都是由词组和句子构成的,对这一类题目,我们先要引导学生把题目中的每一个词分解出来加以理解辨析,细细琢磨每一个词的含义。在真正弄懂每一个词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回到题目的整体上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这些词在题目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极力找出关键词,准确地把握题旨,确立思维的中心点。如《我家的喜事》,除了结构助词“的”外,还有四个词。这几个词虽然浅显明白,但仍有必要分开来逐个地剖析一下。尽管“喜”的意思学生早已懂得了,但如不审好,大多写不出“喜”来。这四个词中,“事”是中心词,提示了这篇文章是写事的;“我”和“家”限制了中心词“事”——规定了写作的对象和范围;“喜”修饰中心词“事”,是关键词。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审明题意,把握题旨,下笔时才不致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