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罗九,一生情愫为茶绽放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yon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罗九,曾任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制茶教研室主任、教授等,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所长。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参加了九华毛峰、黟山雀舌、仙寓香芽等10多个品目名优茶研制和开发,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结束了对詹罗九的专访,对他的初步印象。只觉得他很专业。他是一个阅茶无数、与茶为伴了数十年的茶学教授,甚至觉得单用“专业”来形容似乎还不够,他的很多言论与评价称得上权威了。但是,“教授”、“专家”这些名号仅仅是表面的光环,他的喜怒哀乐、他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又岂能用只言片语来形容呢?
  
  恋水情结
  
  詹罗九有很浓的恋水情结。和茶相比,水是自然界最单纯的造物,一滴水折射的不仅有太阳的光辉,还有返璞之后的真实与回归感。
  他喜欢到山里去,不仅因为山中有好茶。更因为山里的好水。他说,到了山里。先不急着泡茶喝,只去找那天然的山泉水舀着喝。过足了“水”瘾再说。问及山泉水的好,他略微思索了一下,像在细细回味。随即振奋异常,那些与水在一起的记忆像被唤醒一样,“山里的水很甜很柔,在山里喝到好水要比喝到好茶更让人兴奋,那种纯朴自然将要被人遗忘的东西可以因为一杯清甜的山泉水而鲜活起来。”
  詹罗九曾经为“水”著写过书。书名也如水般淡雅,叫《名泉名水泡好茶》,他说,茶和水自古关系紧密。泡茶用水也有讲究,如果三分茶七分水,茶水便算七分,反之,亦是如此;同样一款茶,用山中的泉水和城市中的自来水泡出的茶水是截然不同的感觉,所以有人把水比成绿叶,虽扮演着陪衬的角色。但又是不可或缺的。
  
  念念不忘的“女子”
  
  对于茶,詹罗九很博爱,他喜欢烘青型的高档绿茶,喜欢福建的铁观音和岩茶,还喜欢潮州的单丛。还有六安瓜片、祁门红茶、黄山毛尖、君山银针……在他看来,如数家珍。
  在这么多茶中。有一歉六安瓜片让他念及至今。那是2002年,詹罗九在六安瓜片的一次选评赛上担任评委,当时有10多款瓜片参赛。编号、冲泡,然后一字排开。当他喝到中间一款,有股淡淡花香爬上味蕾。既似一见倾心,又如一见如故,有一种美妙难忘的感觉。他当机立断,把那款瓜片往前一推,惊呼这是难得的好茶啊,后来其他几位评委也都英雄所见略同,这款瓜片也理所当然封上“茶王”。
  他感慨道。茶有花香不难,味有花香却算珍品,当年的那款六安瓜片已然是珍品中的珍品了,只可惜事隔一年,重游故地,那瓜片已不在了。他觉得好茶就像美貌的女子,并不稀有。但是能让人心动的,终归只有一人,那款让他心动不已的瓜片想来应是天上的仙子,只在人间稍作停留,却抓住了他的心。
  
  把感情放进茶里
  
  詹罗九是教授,在许多人印象中教授或许都和“传统”、“守旧”这类的字眼挂钩,但在和他聊天中,不仅找不到那些字眼,更会惊讶于他的奇思妙想,被他的幽默与时尚所同化,并羡慕他对茶所投入的那份独特的情感。
  拿红茶来说,在六大茶类中,它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显平庸。因此让红茶真正“红”起来并不容易。谈及此话题。詹罗九的想法就独具创意,也博得周围听众的阵阵掌声。他认为红茶的“红”。关键在于把感情放进茶里,给“红”字附上生命力。
  他说,有一款新产品名为“红牡丹”。泡在水中能开出花来,这就是一种焕发生机与美丽的“红”,如果以此延伸开来。像调制鸡尾酒那样。把两款以上红茶按比例调配起来,或者在红茶中添入其他成分,让红茶也能带着花香、果香。或者还有更奇妙的口味,再搭配上“情人红”、“鸳鸯红”、“女儿红”等这样动人的名字,惹人遐思无数。平添几分朦胧的浮想,从而把“红”字的美好寓意发挥到极致。
  
  后记
  
  由于兴趣所致,我用“詹罗九”三个字在网上简单作了搜索,他上过CCTV;研发过名优茶;也出过书。在普洱风靡时曾做过理性分析,被人评为敢于讲直话的茶学专家……还有更多诸如此类的事迹。但在我看来,褪去那些光鲜的外表后,他回归成一个平凡的爱茶的人,他和所有人一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他恋水,有时候甚至于茶;他爱茶无数,却只动心一次;他一生专情为茶,满心情愫为茶绽放。
  
  链接
  
  元泰红茶精彩讲座
  “元泰中国红茶系列讲座第二场——祁门红茶”于2月28日下午在元泰红茶屋开展。由来自安徽的詹罗九教授作精彩讲述。30多名红茶爱好者现场参与了本次讲座。
  在现场。元泰茶业茶艺队手捧祁门红茶,娴熟地展示了茶艺表演,充分表现了祁门红茶的香韵悠长,令现场的红茶爱好者称赞不已。詹罗九教授的风趣言谈引人入胜,台下听众的气氛也越来越活跃。讲到动情处詹罗九教授走下讲台与红茶爱好者交流心得,现场气氛融洽而热烈。
其他文献
北京喝茶的人多,茶馆种类也很丰富,书茶馆、戏茶馆、茶酒馆、清茶馆、大茶馆……可是,与这春暖花开季节相连的,最吸引人的还是野茶馆。    前清时,北京各大园林属皇家独有,平民踏青只能去郊外,野茶馆因此而兴盛。大树下搭个凉棚,支起几张桌椅即可,供游人过客歇脚、纳凉、饮茶、避雨之用。茅屋芦棚,竹篱环绕,土石桌凳,黄铜茶壶,粗陶茶碗。周围垂柳拂地,野花斗艳,蝶舞蝉鸣,别有一番风味。    野茶馆是季节性的
期刊
又是周末,轻松散漫的氛围在空气中蔓延着,在他人的繁华时刻,我却只想赶回家,泡上一盏茶,在香气馥郁中享受难得的空闲时光。  最近迷上了素有“ 茶中之王”美誉的“大红袍”,单这名字便足够吸引我。  有关“大红袍”的来历,流传着许多神奇的故事。有的说,这株茶树生于悬崖峭壁,人们无法攀登,于是有位茶农便专门驯养了一只猴子,让此猴穿着红衣登上悬崖,采下芽叶,制成香茗,故称“大红袍”。还有的说,清代有位县官,
期刊
在潮州,拥有一套若深盅、孟臣罐,方有资格谈论茶道。   从清代开始,茶客们便痴迷题款“孟臣”或“惠孟臣”的茶罐,但惠孟臣的传世作品远远无法满足潮州功夫茶爱好者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不少仿制的孟臣罐。  虽然仿造的孟臣罐“触目皆是”,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有潮州壶人仿制的孟臣罐,无论造型还是题款,才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因此也出现了不少制陶名家,如老安顺章氏、源兴炳记吴氏都是百年以上老字号。只是人们对“孟
期刊
缘起:感恩自然,和谐世界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是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祖庭、中国乌龙茶的诞生地、工夫茶的发源地、台湾名茶洞顶乌龙的故乡,自古以来高僧辈出,名贤荟萃,禅风和悦,茶韵幽远,堪称“茶禅一味”的典范。在这里,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与茶家的雅气,共同谱写了以“正、清、和、雅”为核心理念的武夷山禅茶文化。武夷山的禅茶文化不但是武夷山茶文化、中国乌龙茶文化、工夫茶文化的源头,而且是和谐
期刊
开篇语:追溯岁月,唐宣宗大中三年,有个130岁的老和尚来到洛阳,宣宗问其长寿之道,答曰:少时家贫,无药可服,一生唯爱喝茶,日饮百碗亦不厌多。回到时下,当我们徜徉于百岁寿星的长寿之河中,探索他们的养生之谜时,发现许多百岁寿星对茶情有独钟。为此,本刊特推出“百岁老人与茶”系列专栏,现身讲述寿星们与茶的不解之缘……    春雨绵绵的一个下午,福州市鼓西路旧米仓一户普通人家。  老寿星吴益馨老人正坐在客厅
期刊
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末(13世纪末)又大批南下至江西、福建以及广东东部和北部等地,这些人统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  客家人喜欢喝“擂茶”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客家人尤其是居住在臺湾的客家人还喜欢制作和饮用“酸柑茶”则鲜为人知。酸柑茶,是中国客家一种民俗茶饮,流行于台湾桃园、新竹、苗栗、
期刊
我的家乡不产茶,但茶和烟是客人进门后要在第一时间内找到的东西。有的客人不抽烟,但似乎从没有人拒绝接过茶杯。早些年,主人因自己不能辨别茶的优劣,在给客人泡上茶后会解释说这是多少钱一斤的茶叶,唯恐客人因口感不好而觉得怠慢。实际上茶因非当地所出,也不大容易买得到,有时客人来了茶叶罐是空的这种境况也是有的。所以在年复一年靠“割麦插禾”为生的乡邻眼里,茶叶相对油盐来说是稀有而奢侈的。   那个卖茶叶的女人是
期刊
陆羽以《茶经》一书闻名于世,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尤其是与才女李冶之间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更是成为千百年来广大茶人的美谈。  李冶,即李季兰,著名女诗人,与薛涛、鱼玄机并称为“唐代三大女冠”。《唐才子传》卷二有类似的记载:李冶“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而陆羽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三岁的时候由龙盖寺积公禅师拾于竟陵西湖之滨,后寄养于李
期刊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便与福鼎白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似乎,白茶已然构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无论是茶树的栽培,茶园的管理,到茶青的采摘、加工。以至成品茶的包装、贮存等等环节,白茶是所有茶类中最接近原生态的茶品。每常,不管是在书房独品。还是引朋待客于茶庄茶楼,我皆总是独好烹点啜饮白茶茗品。  白茶喝多了,自然也孕生了不少心得体会。在书房,我通常一边寻章摘句,书写着百态奇逸的茶人茶事;一边手
期刊
黄昏,窗外的阳光略带着初夏的余温,将忧郁的心情蒸腾。对面楼顶上的那一窝喜鹊,亢奋地叫个不停。想起一直未曾舍得独品的罗芥茶,不如在这个黄昏伴我销魂。  罗齐茶,产于茗岭。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区。据宜兴县志载:“章山有茗岭,以产茗得名。茗岭之足,村名罗齐,地界长兴。齐片之美。陆鸿渐(羽)所称圈岭茶是也。”  同出长兴,顾渚紫笋名满天下。而被盛誉为“吴中所贵”的罗齐茶却鲜为人知。明·李日华的《六研斋二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