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思想管窥张景岳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48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景岳(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明末山阴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著作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及《质疑录》等。作为明代著名中医学家,张景岳博学多识,学验俱丰,不仅精于医术,而且对养生也十分重视,亦独有神悟,造诣颇深。
  先天后天交相互胜
  对于先天后天对人的影响,张景岳谓:“人生于地,悬命于天,此人之制命于天也。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此天之制命于人也。”他认为,“故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对于人的先天后天禀赋及其作用,张景岳进行了合乎辩证的理性阐释,特别对后天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先天与后天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就看个人是如何保养的了。张景岳说:“若以人之作用言,则先天之强者不可恃,恃则并失其强矣;后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虽然先天条件优越,如果后天不好好养护,则就要失去,而致病殃;先天弱者,而后天如果能够谨慎调养,则能祛除先天的不利而致健康长寿,此所谓“胜天”矣。
  天年难得多咎自身
  《内经·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张景岳也认为,天年能够得到:“夫人之所受于天而得生者,本有全局,是即所谓天年也。”
  但是,在现实中得享天年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他详细分析了后天难以抗拒与避免的影响长寿的原因有“天刑”、“地杀”、“人祸”三者:“故凡天亦杀人,有如寒暑不时,灾荒荐至,或妖祥之横加,或百六之难避,是皆天刑之谓也。地亦杀人,则如旱潦无方,水火突至,或阴毒最以贼人,或危险多能困毙,是皆地杀之谓也。人亦杀人,如争斗伤残,刀兵屠戮,或嫁祸阴谋,或明欺强劫,是皆人祸之谓也。凡此三者,十中约去其几。”张氏所处的时代是灾荒不断、农民起义蜂拥而起、战乱连年的明朝末期,这些因素对于当时很多人确实是难以避免的。
  张景岳更注重个人因素对于养生的影响,现实中影响自己长寿的原因往往是“孽由自作而致不可活”。如:困于酒者,或致劳损,或郁结,或淫溺,或惊怯,招殃自败;困于败,积虑处心,久思耗神,其精气神涣散;困于气,好胜恃强或逆来顺受而忿怨忧郁,致伤肝脾;困于功名,好高骛远,趋炎附势,利禄熏心,劳心贪婪而致败;困于医,寒热倒施,虚实错认,庸医误人。
  张氏认为,在没有天灾人祸的前提下,如能避免不利于养生的各种因素,是可以做到长寿的。
  后天之养其为在人
  先天因素虽对人的健康长寿较重要,但先天无法更改,后天因素对养生的影响对个人来说更不容忽视。张景岳为此特别强调“人之作用”,亦即人生之自我约束和调节,对于自身的健康长寿有决定性的作用。他说:“然则后天之养,其为在人,可以养生家而不以此为首务乎?”
  “先天之强者不可恃,恃则并失其强矣;后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为此,他提出养生“四慎”说,即“慎情志可以保心神,慎寒暑可以保肺气,慎酒色可以保肝肾,慎劳倦饮食可以保脾胃。”
  张景岳强调情志对养生的重要性,他指出,为善令别人快乐幸福,则自己也快乐幸福;祈福不欺天,不干伤天害理之事,做人为官不贪鄙,更不明欺强劫,不损人、不损国家社會,君子取财有道,则心安理得,可以颐享天年。为富不仁,甚至欺天枉法,必殃人,更必殃己,则怎能保生与颐养天年?
  张景岳的医学著作中还记载很多具体的养生的技术与内容,如调养脾胃,培补后天,主张饮食勿偏、饥饱适宜、饮酒适量;保精治形,阴阳并重;防劳慎色,调情养性;练功固齿,健身延年,等等。这些后天的努力,对于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中年左右再振根基
  中年是人体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就男女分而论之,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指出了女子从三十五岁开始,男子从四十岁开始,机体表现出多方面开始衰退的现象。这种种迹象,都反映了中年开始生理功能的衰退,提示了中年时期进行调理养生的必要性。
  张景岳对预防早衰作了重要的探讨,并鲜明地提出了“中年左右,再振根基”的养生思想。
  张氏从后天保养的观点出发,发挥了预防早衰的思想。他指出了早衰的产生是由于不知摄生,耗损精气,他说:“天畀(赐予)之常,人人有之,其奈今时之人,自有知觉以来,恃其少壮,何所不为?人生之常度有限,而情欲无穷;精气之生息有限,而耗损无穷,因致戕此先天而得全我之常度者,百中果见其几?残损有因,惟人自作,是即所谓后天也。”
  但是,通过努力则可能避免早衰,因为人的生命过程是有规律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经历着生长壮老,衰老是遵循了生命的规律。但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说明应当抓住中年时期元气尚未大虚之机,认真地加以调理,使元气得以复常,而人身之根本得固。
  我们知道,许多老年性疾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中年后逐渐演变而成的。中年时期虽在生理上是一个由盛而衰的过渡时期,但其生理特点毕竟不同于老年时期,即使逐渐出现一些衰弱的表现,但却远比60岁以上的老人要气血旺盛、体质强壮得多,因此张景岳提出“中年左右,再振根基”的养生观点,力主中年也要加强调养,对于避免早衰、预防老年病等无疑具有极大的意义。
其他文献
又到了每年高考结束后的长期吐槽时间,今年的主题之一是借民国高考怀古伤今。看看这几张试卷吧:1948年的南开国文卷就三道题:作文“知识有什么用处”,名词解释外加自黑式问答题“国文课是很枯燥么”;1931年上海交大理数卷,难度只相当于现在高二的水平。顿时大家都有了一个梦:穿越回民国考大学。醒醒吧,考民国大学真没有那么容易,你不信?现在就带你“穿越”回去。  题海战术与英文数学  那个年代,搞全国统一招
期刊
警惕李钟岳式的悲剧  ●李路  李钟岳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典型知识分子的软弱、徘徊与进退失据:心存良知而又违心杀女英雄;屈从“上峰”却遭撤职;最后忧愤自尽,伤害家人。李钟岳的所作所为如果变换一下时间顺序,他会变成另一个人:如果他在杀害秋瑾前,不屈服“上峰”,提出辞职,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撤职,二是治罪,但最坏的结果也就是一死,这样他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义士”;如果他在殺害秋瑾前自杀
期刊
以嗜书和博学著称的钱锺书先生,在其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读书笔记。  2014年5月29日,《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新书发布会在商务印书馆低调而隆重地举行。三卷本的第一辑收入钱锺书1935年至1938年间在欧洲留学期间的十本笔记。从这些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中,可以看到钱锺书是如何做到学贯中西的,也能隐约看到动荡的岁月里命运的波澜。  字迹中的人生起伏  德国汉学家、《围城》的德
期刊
成为学习大国,三百多年前的中国迎来了一次重大机遇,但被学霸康熙拒绝了。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能有康熙这么好学,没有一个皇帝比康熙对西方文明更感兴趣,更没有一个皇帝比康熙博学多才。遗憾的是,虽然有如此勤勉好学的皇帝,但彼时的大清朝并没有成为学习大国。当西方工业文明来到东方时,康熙断然拒绝与国际接轨,将中国彻底封闭,中国错失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最佳良机,中国百姓则继续在专制大国的统治下苦苦挣扎。  西学主动
期刊
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岛儋州,在室内题了一首诗:  无事此静坐,  一日似两日。  若活七十年,  便是百四十。  东坡还告诉朋友:“世界上没有任何延年益寿的方药能有此效果,既无反胃呕吐和其他副作用,又省药费,并且人人有效。只是没有好汤送服,好多人咽不下去。”纂辑《苕溪渔隐丛话》的宋人胡仔说:“鄙人运气不好,当了四十闲散差事,深深体会东坡此方是好药。但儿女婚嫁,妻子啼饥号寒,也十分累人,正所谓‘无好汤
期刊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問『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学佛讲究随缘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
期刊
用毛笔在竹简或木片写字,水平线条将被竹简纵向的纤维影响。一般来说,横向的水平线遇到纤维阻碍,写字者就会用力,笔势越到尾端也会越重。这种用笔现象在秦隶简牍中已经看出,汉代隶书则更明显地发展了水平线条的重要性。  汉字从篆书“破圆为方”成为隶书之后,方型汉字构成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就是“横平”与“竖直”。而在竹简上,“横平”的重要性显然远远超过“竖直”。  从居延、敦煌出土的汉简上的筆势来看,水平线条有时
期刊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废掉8岁的周静帝,代周立隋,是为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对北周皇族宇文氏赶尽杀绝,不留活口,为史上罕见。  二十三年后,杨坚驾崩。这一年,降隋的陈朝后主陈叔宝病死。新上位的隋帝杨广为陈叔宝赠送谥号:炀。谥法:好内怠政曰炀——好内即贪恋妻妾,怠政指荒废政事。  公元618年,杨广躲在江都(今扬州)以避各地乱兵。这一年,江都禁卫军拥戴杨广的近臣宇文化及(此人与北周皇族同姓而不同宗)
期刊
【在所有的民间故事里出镜率最高的一共有三个人朱元璋乾隆和慈禧他们三位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故事模板只消把里面的食物做個替换连情节都不用改】  我国历史悠久,随便什么美食,动辄就可追溯到几百年上千年前,起源多半还和某位历史名人有关联:屈原与粽子、苏东坡与东坡肉、杜甫与五柳鱼,诸如此类。  我在旅行的时候,有一个小小的爱好,就是搜集当地美食传说。这些传说散见于导游的嘴里、旅游图的背
期刊
笔者近日偶读杨培春《割席分坐守清贫》一文(见载于2014年《国学》第4期),对文中杨先生关于“割席分坐”典故出处的说法,颇存疑义,不敢苟同。笔者以为,研究国学,根本是为了学习古人的智慧,福泽当世。既如此,则当端正态度,毫厘细辨,不容半点马虎,以免“亥豕马焉因而愈误,鲁鱼帝虎久则失真”。为此,笔者专门查证了有关资料,以作探讨。  杨先生关于“割席分坐”所本为明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按,《三国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