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中的老年生活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zhao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儿子的动漫班上,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她不是陪孙子来学习的,而是一名从不缺课的动漫班学员。真的被她感动了,在这样的年纪还有一颗童真的心,让我意识到:不管是在什么年龄段,被嘲笑的都应该是懒惰,而不是梦想和行动,即使到了老年,也可以随时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事。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活成了周围人的样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做着相应的事。若做一些和年龄不相符的事,就会被看成是另类。
  一个人是否年轻,不在于他的年龄有多大,而在于他的心态。不要让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成熟”限制了自由的灵魂。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小型的文学作品讨论会,刚坐下,就进来一位70多岁的老人。她举止优雅,穿戴得体,化着淡妆,涂着口红,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拿着一个精致的手包。她看起来非常重视这次活动。
  经主持人介绍才知道,老人果然不简单。退休之前,她是大学中文系教授,目前在老年大学教写作。更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她每天晚上还和一群年轻人跳现代舞。
  活动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上前与她攀談,互相留了电话,加了微信,我又充满好奇心地翻看她的微信朋友圈,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扑面而来,她阅读、写作、健身、煮茶、烹饪。如果你不认识她,看了她的微信朋友圈之后,绝不会认为这是一个老人的日常生活,她好像是一个对未来充满无限遐想的年轻人,有着一直坚持的爱好以及永远相信有美好存在的内心。
  身边很久没有崇拜的人了,从这一刻起,她是我的偶像,她给了我很多灵感。我想,这就是理想的老年生活吧。多年以后,我不知道自己是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身患疾病,会不会有个人陪在身边相濡以沫,这些都是我无法掌控的。我能做的是,老了以后依然坚持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角落,在经历世间种种磨难之后,依然相信世界的美好。
  到时候我要去旅行,在每一个陌生的城市和每一个陌生人说早安;在足迹到过的地方写下思考的文字,拍下我眼中所见的生活。
  之前我特别害怕变老,因为老了就意味着失去。好像就在一瞬间,我忽然不再羡慕那些年轻人,因为我们都曾心情澎湃过。
  今年已是85岁高龄的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依然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图书馆小阁楼里用娟秀的字书写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热爱。我仰慕那些老了依然活得不俗的人,羡慕他们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能力。等待有那么一天,我发现自己是按照最初想象的样子在老去,此生就谈不上被辜负,便是心想事成的圆满了。
  (摘自《通辽日报》2020年6月12日,周继红荐)
其他文献
我们讲胡同的四合院,一般都会讲到这是什么胡同的几号院。门牌号就相当于一处院落的“身份证”,方便联系、通信和管理。  但胡同门牌号的编制有一套特别的方法,不熟悉的朋友可能并不知道这背后的“密码”。比如你去一条胡同找一处院子,若按数字序号“1号、2号、3号……”这样去找,肯定就错了。其实,胡同的门牌号是按单双号分别来标识两側建筑的。规律是这样的:东西走向的胡同,路北是单号,路南是双号,号码从东向西由小
期刊
人总是要老的,无论你身处什么样的位置,无论你是否愿意。  我们无法阻挡匆匆而逝的岁月,但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将有限的生命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其乐无穷,这才是我们真正能做、需要做的事。  人活得就是一种心态。  心态好,看什么都是风景,做什么事都有激情,这样便不会因为年龄的变大而让自己真的变“老”。  人生怕的不是年龄变大,而是心态变老,更怕的是“未老先衰”。心态老了,做什么事都缺少动力,得
期刊
一杯茶,演绎的是一个人入世的过程。  最初,是不动声色的清透。茶叶入壶,在沸水的包围中,紧紧地捂住自己。渐渐地,在热水的烫熨中舒展开来,慢慢将自己打开。  人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上,亦是如此。心灵与身心一片清透,纯净如白纸。静静躺在亲人的怀抱中,被一片温暖围绕着,直至渐渐打开自己,接触外面的世界。  一杯茶,缓缓释放出自己的色彩,就像一个人,渐渐展露了自己的声色。  茶有普洱,刚猛而霸气,色泽黑亮,口
期刊
随着各种电商平台的兴起,各地官员纷纷走进直播间,为农特产品代言,帮农民“带货”已成为一种新时尚。  在古代,同样也有许多名人和官员替农民“带货”,他们的做法非常巧妙独到。  王羲之、苏轼:为困难百姓“带货”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以自己的书法为贫困群众“带货”。有史料记载:一次,王羲之见到一位贫穷的老婆婆在集上叫卖竹扇。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人们的兴趣,卖不出去,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很同
期刊
一  有人来到我的老家,拍摄了一组照片发给我。  点开图片,我看见了那些曾经非常熟悉的场景,但是闻不到家乡空气里特有的味道,双脚也触碰不到家乡的土地,这不能算是见着了老家。  有些路,还得自己去走。  喜欢在一个地方待着,也许不一定是因为喜欢,而是一种习惯。习惯在同一条路上走来走去,便走不出那条路了。走得再远,那条路都在我们脚下,随着我们的脚步一直在延伸。  其实,这是我在一个离老家有段距离的地方
期刊
御,在古代很重要的一层意思是指驾车,是周代贵族子弟的必修课目或必备技能。根据《周礼》记载,保氏教授国子以六艺,其中一艺就是“五驭”。汉代郑玄将其注解为“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鸣和鸾”是说驾车时系在车上的车铃响动要和谐悦耳;“逐水曲”是说驾车时应该熟练自如,在水边顺水势疾行但不坠于水;“过君表”是说驾车经过天子的表位时要有礼仪;“舞交衢”是说驾车经过十字路口时转弯要
期刊
南宋天街  早在南宋时期,杭州运河一带的夜市便有其固定的地点。南宋时,从杭州城北的斜桥向南,直达凤山门,有一条十分气派的御街,又称天街,是杭州城的主干道。吴自牧写的《梦粱录》里就有对这条天街“夜市”的一些描述:“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至三更后,方有提瓶卖茶;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
期刊
动车从杭州东驶向余姚北,路上下起了雨,时而大,时而小,时而密,时而疏。因为车速太快的缘故,雨水打在动车的玻璃窗上,较寻常所见似有不同。  那雨水贴着玻璃窗滑下,有如大江大河分出的一条支流,绵绵不绝,又好似有孙行者的神通,轻易地幻化出千奇百怪的姿态:有时星星点点,看起来漫不经心;有时连成线段,仿佛早已规划好路径;有时点捺撇折,遒劲有力,像一位功底深厚的书法家正在倾情书写……若非亲眼所见,绝难想象单调
期刊
近日,笔者与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谈及退休生活时,老人乐呵呵地说,工作上虽已赋闲,但生活上千萬不可“退休”,要学会多交朋友,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才能过得开心、惬意。  离开工作多年的岗位,不少人退休后一时难以适应,于是开始孤立自己,整日“宅”在家里不说,甚至闭门谢客,不再和原先的朋友联系了。但缺少了与朋友间的沟通和交流,一些老人的笑容不见了,性格也慢慢变得孤僻。时间一久,气色、精神也大不如前。  其实
期刊
下雨天,人们往往睡得特别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  科学家把雨声之类功率谱密度在整个频段内是常数的噪声叫作“白噪声”,因为这个声音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噪声,它是一种可以在所有人能听到的频率上平均分布的声音,就像白光的光波频率分布一样,所以叫“白噪声”。那么白噪声为什么能帮助睡眠呢?  在我们平常睡觉或休息的时候,许多身体机能处于缓慢的放松状态,可听觉即使在人休息的时候,也在努力工作。这就是一些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