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情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激励幼儿自信参与活动,提高其主动性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那些比较有音乐天赋的幼儿会有较多的展示机会,而那些在音乐方面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往往因为自卑而不敢表现。长此以往,不具备音乐天赋的幼儿不仅会失去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机会,甚至可能产生自卑心理。对此,教师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其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差异等实际情况,进行阶梯式教育,层层递进,尽量实现教育的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照自己的步调发展。例如,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包括:听着铃鼓拍拍手(即模仿小铃鼓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鼓(即运用身体的不同位置模仿大鼓和小鼓)、音节歌(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用坐下和起立表示)、将幼儿常见并喜爱的动植物等进行节奏表现(即根据图谱上的动物、水果标志,跟随音乐用乐器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感兴趣学和愿意学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此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地给每个幼儿提供成为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小老师、领唱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注重幼兒在活动中的探索和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力较差,他们很难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实现激发幼儿持续积极探究的目的。例如,教学节奏[|x x x x|x xx x x|]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根据节奏想象某小动物在做什么,也可以通过学一学等方式找到节奏的感觉,并尝试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之后,再告知幼儿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的不同之处,并引导他们尝试用小乐器感受节奏的不同。随后,教师通过弹奏歌曲《春天来》,引导幼儿重点寻找其中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并听着音乐拍打,启发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身体的不同位置等将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表现出来。最后,引导幼儿运用沙蛋、响板等乐器为《春天来》伴奏。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的瓶子,帮助其感受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大猫小猫”的游戏中听辨音的高低,培养良好的音准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在听辨音高、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中表现出专注的学习态度,其独立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心理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借助绘画、舞蹈、户外游戏等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而教师在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时,需要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幼儿大胆进行当众表现。在此基础上,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进行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到根据音乐内容自编动作,并将创编动作进行分享,我鼓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例如,我引导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熟悉的图片故事《小兔乖乖》配音,以表现小兔子、兔妈妈和大灰狼的不同特征和情绪;又如欣赏乐曲《快乐的小乌龟》时,我启发幼儿思考小乌龟在哪、都做了哪些事情……只有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和喜欢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他们才能主动学习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作力。尽管幼儿的表现可能十分稚拙,但都是他们真情实感的流露,其中蕴含着他们丰富大胆的想象和创作。
在音乐活动中鼓励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许多音乐活动需要幼儿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如合唱、集体舞、组建小乐队等,因此教师应把幼儿的个体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尊重个体的发展,又要注重幼儿群体间的交往合作。例如,为了在合唱时呈现出和谐的声音,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又如,我让幼儿借助各自的小乐器,逐句轮流敲击歌曲或合奏歌曲《小星星》,唱到哪个小节,就由持此乐器者敲击。这类活动有利地培养了幼儿的自制能力及专注的学习态度。同时,保证了在音乐活动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这样能够赋予他们使命感,从而有利于他们坚守自己的“职责”,并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 北京市通州区七零九零幼儿园)
激励幼儿自信参与活动,提高其主动性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那些比较有音乐天赋的幼儿会有较多的展示机会,而那些在音乐方面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往往因为自卑而不敢表现。长此以往,不具备音乐天赋的幼儿不仅会失去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机会,甚至可能产生自卑心理。对此,教师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其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差异等实际情况,进行阶梯式教育,层层递进,尽量实现教育的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照自己的步调发展。例如,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包括:听着铃鼓拍拍手(即模仿小铃鼓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鼓(即运用身体的不同位置模仿大鼓和小鼓)、音节歌(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用坐下和起立表示)、将幼儿常见并喜爱的动植物等进行节奏表现(即根据图谱上的动物、水果标志,跟随音乐用乐器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感兴趣学和愿意学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此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地给每个幼儿提供成为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小老师、领唱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注重幼兒在活动中的探索和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力较差,他们很难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实现激发幼儿持续积极探究的目的。例如,教学节奏[|x x x x|x xx x x|]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根据节奏想象某小动物在做什么,也可以通过学一学等方式找到节奏的感觉,并尝试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之后,再告知幼儿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的不同之处,并引导他们尝试用小乐器感受节奏的不同。随后,教师通过弹奏歌曲《春天来》,引导幼儿重点寻找其中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并听着音乐拍打,启发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身体的不同位置等将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表现出来。最后,引导幼儿运用沙蛋、响板等乐器为《春天来》伴奏。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的瓶子,帮助其感受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大猫小猫”的游戏中听辨音的高低,培养良好的音准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在听辨音高、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中表现出专注的学习态度,其独立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心理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借助绘画、舞蹈、户外游戏等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而教师在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时,需要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幼儿大胆进行当众表现。在此基础上,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进行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到根据音乐内容自编动作,并将创编动作进行分享,我鼓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例如,我引导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熟悉的图片故事《小兔乖乖》配音,以表现小兔子、兔妈妈和大灰狼的不同特征和情绪;又如欣赏乐曲《快乐的小乌龟》时,我启发幼儿思考小乌龟在哪、都做了哪些事情……只有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和喜欢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他们才能主动学习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作力。尽管幼儿的表现可能十分稚拙,但都是他们真情实感的流露,其中蕴含着他们丰富大胆的想象和创作。
在音乐活动中鼓励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许多音乐活动需要幼儿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如合唱、集体舞、组建小乐队等,因此教师应把幼儿的个体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尊重个体的发展,又要注重幼儿群体间的交往合作。例如,为了在合唱时呈现出和谐的声音,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又如,我让幼儿借助各自的小乐器,逐句轮流敲击歌曲或合奏歌曲《小星星》,唱到哪个小节,就由持此乐器者敲击。这类活动有利地培养了幼儿的自制能力及专注的学习态度。同时,保证了在音乐活动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这样能够赋予他们使命感,从而有利于他们坚守自己的“职责”,并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 北京市通州区七零九零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