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名川吃掉历史文化?

来源 :文化月刊·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yh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徽州,古称新安,早在秦汉时期设郡,北宋时期正式建徽州府治,已有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
  黄山,著名风景胜地,20世纪80年代进入开发高峰。1983年设黄山市(俗称小黄山市),市府所在为太平县城,辖黄山风景区周围。
  1987年,黄山市扩大至大部分徽州地区,市中心搬至屯溪(原徽州行署所在地),徽州地名取消,易名为黄山市(俗称大黄山市)。
  从此,一场关于徽州易名黄山的激烈争论持续至今。
  原《中国旅游报》社长兼总编辑何礼荪,曾于2000年5月在《安徽旅游报》上刊发《开门见山话黄山,打黄山牌没有必要把徽州牌搞掉》一文,文中说道:“大量事实表明,现在的大黄山市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不符合黄山和徽州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经济特点,使黄山牌声誉严重受损,人们期盼能早日改变这种状况”;“为了打黄山牌,把徽州从历史上、地图上抹去,这个代价太大了,内涵十分丰富的徽州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很多内容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继承和发扬的。应该把黄山市政府驻地改在原黄山北大门,即今天的黄山区。”2009年,同样是何礼荪,又于“央视论坛”网上发表《再谈一次“徽州改黄山市”的问题》,文章更旗帜鲜明地指出:
  关于徽州改黄山的问题,在过去的20年中,社会舆论几乎是一面倒的,多数认为改得不对,是一次失误。据统计,持这种意见的,全国有90家媒体,发表的文章达200多篇。对一个地区的改名引起这么多媒体的重视,并几乎一致抨击这种做法,在我国的新闻史上恐怕是独一份。
  2010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樊”沿用近60年后正式更名为“襄阳”,由此,要求黄山恢复徽州地名的呼声再次高涨。2001年,《人民日报》记者李辉的一篇《襄樊何不称襄阳》中力挺“襄樊”更名“襄阳”曾引起广泛关注,也引发了诸多讨论,众多文人学者参与争鸣。李辉一直关注地名变迁问题,除此之外,他还曾写过一篇文章《可惜从此无徽州》:“1987年,黄山市扩大至大部分徽州地区,徽州地名取消,易名为黄山市,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徽州’作为地名从此再无踪影。历史悠久的徽州,被一座山吃掉。”
  笔者查阅相关媒体报道和专家学者文章,发现在关于徽州易名黄山的问题上,批评之声占据绝对比例,如何礼荪所说:“社会舆论几乎是一面倒的,多数认为改得不对,是一次失误。”
  那么民众对此又是什么观点?笔者了解到很多诸如此类的言论:
  ——支持黄山市正名“徽州市”,这样安徽才全啊!有安庆就要有徽州啊!
  ——“徽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历史,是一种精神,是徽商故里,是皖南曾经辉煌的见证,这些岂是一个名山可以代替的?
  ——我记得几年前就有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曾经联名提案,要求将“黄山市应更名徽州市”,不知道为什么至今杳无音信,毫无结果。最近又从网上看到,中国地名研究所副研究员朱昌春谈到徽州地区改黄山市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外多年,感觉别人一提到徽州,我都有一种自豪感,强烈支持黄山更名徽州市!相信徽州魅力不输于苏州、杭州等江南城市。
  ——1987年的徽州改名黄山市,还把绩溪县划出去,从经济上和人文上都是亏本的,得不偿失。
  可见,民间观点也倾向于将“黄山”之名恢复为“徽州”。其实,对于“徽州”之名的认可和怀恋,根本还是在于徽文化深厚的内涵和强大的影响。笔者采访安徽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张媛媛,谈及安徽省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问题时,她说道,黄山,其核心影响力,还是在徽文化,这才是黄山之所以为黄山,黄山独秀于其他城市,影响于外界的主要原因。新安理学、徽派建筑、徽商文化、徽墨歙砚等等,皆为“徽学”;朱熹、戴震、胡适、渐江、胡雪岩、陶行知、黄宾虹等等,皆源“徽州”。正如笔者在黄山屯溪老街和当地一位老者闲聊,在夸赞黄山之景时,那位老者说:“黄山,再怎么美它也就是座山嘛!来黄山,你真正要感受的还是我们这里的徽文化!”
  既然是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如此珍贵的文化名片,为何当初就把“徽州”之名改掉了呢?难道是仅仅为了旅游宣传?当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工作人员透露,当时撤“徽州”改“黄山”时官方文件里有这样一段话:“徽州文化是需要扬弃的封建文化,徽州改名黄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徽州历史的新生。”
  然而,即使是为了旅游宣传,很多人也对徽州易名黄山心存怀疑。李辉在《可惜从此无徽州》一文里这样写道:“……真正不方便的是游客。兴冲冲下了车下了飞机,以为到了黄山,谁知却迟迟难见黄山真面目,结果不得不再长途跋涉。实际上,从旅游角度看,所谓黄山市,不过是一个黄山南部地区部分游客的中转站。”很多游客对此也有很大意见,“皖南处处皆黄山,到底哪里是黄山?”
  在此问题上,有一篇文章流传甚广,名为《徽州改名黄山之谜》,被各大网站转载。文章中提及当时改名之争时有一段话可供参考:
  将安徽省政府直属的黄山管理局改为市辖,为日后黄山出现大破坏埋下隐患;将黄山市政府驻地从黄山脚下的甘棠镇改到远离黄山79公里的屯溪;将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一分为二,划出7个乡镇成立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县级徽州区;将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和主要组成部分绩溪县划到宣城地区……这次徽州和黄山的行政区划大变动,未经任何科学论证,被安徽人嘲笑为“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国务院参事刘春芳等怒斥为“胡闹!根本不懂行政区划!乱弹琴!”徽州改为黄山市的文件下达后,安徽省及华东地区哗然,有一首民谣为证:“绩溪哭,歙县告,屯溪跳,旌德恼,山上叫,山下闹。”
  中国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曾说:“地名这种文化现象,包含了人类灵性对地理实体的感悟和寄托,并且经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他领域相联系;同时,地名又是最脆弱的文化现象之一,可以随时被更改而淡出人们的记忆。”徽州易名黄山,或许说明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地名,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凝聚着人们的归属感和亲和力;二是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又是极其脆弱的,总是被随意更改,很多时候,伴随着地名的消逝,它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历史传统也渐渐被遗忘。
  如今襄樊更名襄阳,“黄山何时改为徽州?”再次牵动了一些人的心。笔者和一位徽籍传媒人在聊到这个话题时,他说希望从地名恢复做起,去避免一种难堪的局面:没有徽州的徽文化、没有黄山的黄山市。
其他文献
如同走进了历史长河,这里的每一座祠堂都在低诉着她漫长悠久的梦幻氛围;如同在欣赏一场视觉盛宴,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在展现着她独具一格的惊艳造型;如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在蓦然回首的交错间再次融入了古人鲜活灵动的朴实生活。    这是一座深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小城一汝城。汝城县隶属湖南郴州市,位于湖南省的东南端湘、粤、赣三省交界地,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美誉。汝城保留着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710多
期刊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近百年前,陈衍在和林纾的诗《畏庐寄诗题匹园新次韵》中首次提到了今天名闻天下的福州“三坊七巷”。从那里起,“三坊七巷”这个福州城市名片开始流传。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占地约40公顷。福州城内今天仍部分地保留着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格局,“三坊七巷”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三坊七巷”中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有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
期刊
2010年7月16日,我在从武汉赴上海参加上海世博会湖北活动周的列车上,第一次认识黄春萍。她给我的印象是个子不高,长得眉目清秀,从她稚嫩的脸庞上看,像是一个未成熟的小姑娘,但通过与她的交谈和进一步了解,我发现她是一个热情、大方、善良、积极进取,并具有东方风韵的女能人。她在刺绣领域里取得的骄人成绩,令我刮目相看。  黄春萍198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服装染整专业,如今在武昌红巷艺术城开设“锦绣坊”,
期刊
由《文化月刊·遗产》杂志联合中国文化传媒网、中国网、华夏遗产网主办的“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竞赛”答题阶段已经结束。读者的热心参与给了活动主办方很大的信心。我国非遗保护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树立一个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和传承理念十分必要。从本期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苑利将为读者解读非遗保护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本栏目邮箱:whyc2011
期刊
兔丰五月,一白贪狼水星飞到西南方坤宫,二黑巨门土星飞到正东震宫,三碧禄存木星飞临到东南方巽宫,四缘木文昌星飞临到中官,五黄廉贞土星飞到西北方乾宫,六白武曲金星飞临正西兑宫,七赤破军金星飞临东北方艮宫,八白左辅土星飞到正南离宫,九紫右弼火星飞临到正北方坎宫。    徐坤  北京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85年开始研读易经。199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从师于朱伯昆教授,研读易学史。1
期刊
猴场在瓮安。瓮安,那曾经的厚重历史,那曾经的生命起源,那曾经的土司衙署、文化巨擘、神秘特工,那曾经的金戈铁马、愤激战鼓、义军号角,那曾经商贾如云的黔中繁华,以及那连绵不断的座座山峦,山间小溪的涓涓细流……都已被那滚滚乌江水洗礼得悲怆苍凉。多少年过去,只剩下亘古不变的山川大地、崛起的古城、山野的驿道和那镌刻着古代朝廷残酷屠杀起义苗民的摩崖……还有说不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一支悠扬漂浮在天际的歌
期刊
300多年前,在山东省的章丘、历城一带,一种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来的剧种——“五音戏”流行开来,成为鲁中一带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五音戏剧团一年仍能演出300多场次,当地好多人都能唱上两句。  但是今天,这个被誉为“北方越剧”的小剧种和全国唯一一个五音戏的专业剧团都面临着巨大危机。在今年山东省“两会”上,山东省政协委员、第24届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吕凤琴表示,五音戏的传承
期刊
曾几何时,我们经历过领袖徽章泛滥的年代,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了表示一种政治姿态而“被像章”。当那种政治环境消失之后,“被流行”的像章很快“被遗弃”,人们对徽章的兴趣很快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然而,当曾经铺天盖地的毛主席像章真的销声匿迹时,我们又不自觉地开始怀念,因为在毛主席像章上倾注了整整一代人的才华与激情。  正是被这种情怀所驱使,毛主席像章在近年突然变得炙手可热,其价格也水涨船高,连续多年保
期刊
湖南大庸,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地带,曾被笑称“抽一根烟就可走遍的县城”,闭塞落后,鲜为人知。1988年,国务院批准将大庸市升级为地级市,辖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和慈利县。1994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办函(1994)25号文件下达,批复同意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经过3年多的努力,大庸市终于成功转变为张家界市。    大庸掀起城市改名风    大庸市改名张家界市后,接
期刊
自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又一轮地名变更的热议浪潮席卷全国。地名也是有历史的,一个地名往往是从一个久远的年代就开始启用了,并已深入人心,由民众代代口耳相传下来,此时的地名早已超越了那几个字本身的含义,承载了历史文化的内涵。  珍贵的老地名作为一种历史遗存,不仅存在于文化的记忆中,也寄托着人们深厚的感情。地名文化与其他无形的地域文化一起,构成了一个地域的文脉和灵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