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辩论式;教学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理念的旗帜下,课堂辩论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融入课堂,成为一道青绿亮眼的风景:它将听说和读写有机结合;将课堂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有机结合;将竞争和合作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笔者经过两年多的思考,乘坐辩论式教学这叶扁舟,向教育源头“漫溯”,初步领略了“青草更青处”的佳境,开辟出课堂教学的又一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芳草地。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式课堂教学的策略有哪些呢?笔者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策略之一:情感诱导,培养学生课堂辩论良好素质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笔者进行了思考和尝试:
  首先,利用苏秦游说六国、诸葛亮舌战群儒等学生耳熟能详的典故和名著故事,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视频,感受志士仁人的风采,领略雄辩的威力和魅力,引导学生心仪之,意慕之,行效之。其次,组织各种辩论会,提供训练的平台。开始形式可以单一,回合可以少,时间可以短,对抗的烈度可以低,但每次都要总结出亮点,思考出新的突破点。再次,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辩论,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尝到成功的甜头。最后,定期评选最佳辩手,激励学生勇于展现自我风采,追求更高境界,享受辩论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学,把儿童不断地带入一个一个的永远没有终结的最近发展区,使儿童不断地意识到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策略之二:依托文本,实实在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笔者教完《詹天佑》后设计了一个辩论环节:“同学们,2005年是京张铁路肇建100周年,为了纪念詹天佑,河北省政府在京张铁路的青龙桥南口火车站准备塑造詹天佑铜像。假如你是设计师,该怎样设计詹天佑的形象?”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形成两种不同意见。
  正方:手插口袋,神情自豪,目光欣慰,从容微笑。
  反方:手握图纸,神情坚毅,目光坚定,眺望远方。
  正方:你看,当时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嘲笑:“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詹天佑心理压力多大呀,他为了这条铁路呕心沥血,甚至冒着死亡的危险。现在京张铁路终于建成了,他怎能不欣慰自豪呢?
  反方:请正方注意:本文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既然经济落后,作为爱国的他怎能不感到压力千钧、征途迢迢呢?
  正方:“手插口袋,从容微笑”是他对自己杰出才能的自信,让人感到潇洒,感到敬佩;“神情自豪,目光欣慰”流露他的骄傲,可以增强我们民族自豪感。我方设计应是最佳的。
  反方:你方设计是有一定道理,但略感肤浅。结合文本提供的国内外环境,微笑、自豪是暂时的,卧薪尝胆,再接再厉,振兴铁路,复兴中华,才是詹天佑的执著追求……
  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两种观点在碰撞,两种思想在交流。经过师生评审团讨论的结果是:反方更让人信服,获得胜利。正方少数学生不服气,当晚还偷偷地上网查看了南口火车站的詹天佑铜像,果不其然,心服口服。
  策略之三:恰当选题,诱发学生参与课堂辩论的兴趣
  首先,选择教学重、难点为辩题。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以及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高峰期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可以这样设计辩题“扫路老人的工作累不累?苦不苦?”学生通过探究辩论,达成共识:老人以苦为乐,工作是苦的,但是生活是甜的。其次,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辩题。如笔者在教学《惊弓之鸟》一文后出示了一则报道:“本报讯:昨日一大雁飞经魏国,魏国著名射手更羸竟然不用箭就将大雁活活‘射’死。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准备上诉,状告更羸伤害野生动物。”接着笔者把学生分成“原告”和“被告”进行辩论,学生立即投入到设定的角色中。经过一番较量,大多数学生认为大雁的死不能完全归罪于更羸,跟以前射伤大雁的猎人有关,跟它的同伴有关,跟自己的心理素质有关……整场辩论有理有据,高潮迭起。再次,选择中性的内容为辩题。例如学习《半截蜡烛》一课,笔者设计的辩题是“最大的功臣会不会是杰奎琳?”;学习《赤壁之战》一课,笔者设计的辩题是:“在这场战役中曹操该不该输?”。这两个辩题都是在“会不会”、“该不该”三个字上下功夫,通过文字修饰使辩题趋于中性。这样双方辩手不仅有可辩之处,而且精彩纷呈。
  虽然辩论式课堂教学向我们展现如画的愿景,但实践过程任重道远。徐志摩诗云:“寻梦,撑一枝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教育的佳境,笔者虽领略一隅,但还要不断探寻,保持“漫溯”的耐心和兴致。笔者坚信,会有那么一天,将“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责任编辑:李敏)
其他文献
【摘 要】一篇课文的课时本体性目标的设计,应是教者在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学段相应的本体性目标与单元的本体性目标,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研制,突出语文的本体性。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本体性目标;研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碼】A  本体性教学目标是本体性教学内容的灵魂。本体性教学目标决定着课堂教学预设的内容、方向、策略及结果评估等方面,直接关系到本体性课堂教学的效果和
语文新课改高举“人文性”的大旗,犹如给语文课程注入一股源头活水,这一理念迅速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确实让语文课堂起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时又给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以作文教学而论,伪“文化散文”泛滥,主题沉重,语言老辣,由此又带来程式化、内容苍白等弊病。本人认为,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文性”而演化为“成人化”的后果。  其实,这种情况,有识之士早已指出过。著名作家王蒙在第四界全国新概念作文
【摘 要】 在现实教学中,常会碰到教师就某一问题执著发问、学生苦思无果、师生双方非常纠结之状况,要规避这一教学问题,教师须提高利用课外资源辅助教学之意识,据课外材料的相关相似性,构建对接点,突破学生思考障碍,达到以他山之石攻玉的效果。  【关键词】 课外辅助;教学资源;建构;文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卢元的名课《过秦论》,就开篇几句文气、铺陈、排比手法
【摘要】一提到教学,教师立即会想起“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良训。在教学中,往往把自己摆在导演的位置上,将学生置于演员的层次上,因而形成“导”控制“演”、“导”而后“演”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师;教学模式;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指导学生正确捕捉、领悟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引导学生以读传情,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内容的意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会文学作品的真谛。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交流;语文生命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回顾总结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总感觉语文学科的学习比其他学科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学,原因是传统的语文课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强调从幼儿时期进行严格的行为训练,无论是几千年前《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读物中的谆谆告诫,还是如今从幼儿园开始到中学为止所设置的面面俱到的常规,无不体现了“桑树从小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人性假设。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的纪律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令人疑惑的是,进入大学后,这些“成果”便往往被不同程度地消解。中小学反复强调的规则到了大学似乎并没有成为理所当然的“方圆”
【摘要】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攻坚阶段,优等生和后进生并存。如何将后进生尽可能地转化为优等生,确实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从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的角度,探讨后进生转化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批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批评,指通过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过错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加以改正的一种教育手段。一般来说,
【摘 要】实用课堂不仅仅是简单、规范的课堂,还应该是顺应学生发展规律的课堂。而等待能够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充分的展示。等待是对学生发展规律的遵循,是我校“以实用为原则的小学课例群开发研究”课题组所研究的“实用课堂”应有的教学策略之一。实用课堂真的需要等待,需要我们用耐心去等待,需要我们用爱心去等待,需要我们用智慧去等待。  【关键词】实用课堂;等待;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摘要】汉语拼音是抽象的符号,一年级孩子学习拼音容易感觉枯燥乏味。教师要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让拼音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编儿歌、做游戏、讲故事、创情境,这都是非常好的方式。趣味且富有实效的教学,让拼音课堂轻松起来。关注学生主体,孩子们爱学乐学,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儿歌;游戏;故事;情境;乐趣;轻松;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主问题的设计如果能科学、合理地抓准教学的关键点,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一: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以《湖心亭看雪》教学为例进行了“主问题”设计的实践。实践二:笔者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只抓了一个问题,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能全怪我吗?”实践三:在教学《风筝》时主问题的设计就抓住“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学生的答案中很自然的就会有“悲哀”一词。于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