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读”得失例析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常用的引读法,即通过教师的插入语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读或反复接读文章某一情感丰富、体现主旨的重点语句或重点段落。好的引读可以创造恰当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酝酿情感基调,从而较为迅速地进入文本规定的情感氛围中,充分表达阅读理解后的情感体验。并使情感在回环反复中加深、蕴浓。当然,如果使用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或使用时机、方式不够恰当,也会造成喧宾夺主或“引而不发”的态势,在课堂呈现出教师朗读激情飞扬而学生朗读则漠然跟进、白如凉水的不协调景观。下面就从几则教学案例谈谈其中的得与失,探讨“引读法”的恰当运用策略。
  案例一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3、4自然段总结朗读
  师:这一幕是雷利心中永远的伤痛,一辈子也无法忘记的。我们一起来读“我”和爸爸分别与迎接的情景。
  背景音乐起——
  师:两年多来。我们全家人沉漫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
  生: (齐)爸爸临上飞机前时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师:我至今忘不了您曾亲切地对我们说……
  生: (齐)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师:我们与爸爸相约……
  生: (齐)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芙的鲜花迎接他。
  师:如果爸爸平安归来。他一定会亲手帮我戴上蓝盔,可是现在……
  生: (齐)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枢上回来的。
  师:我和妈妈就这样盼啊等啊,等啊盼啊,我们多想棒着鲜花迎接爸爸。和他深情拥抱,我们如约捧着鲜花,等到的却是……
  生: (齐)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师:我们看到的竟然是……
  生:(齐)鲜血……漫满了凝固的血。
  师:更让我们无法忘记的是
  生: (齐)爸爸的嘴张着……和平!
  案例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觉得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还对他们盼啊。盼啊!同学们,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
  师:一年过去了。读!
  生:(齐)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齐)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10年过去了——
  生:(齐)遣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齐)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可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在案例一中,我们看到、听到的是背景音乐很感人、很能渲染气氛,教师朗读也很动情,但学生的朗读量不大,基本是教师的附庸,且教师过多、过长的引语无形中干扰了学生自然、流畅进入情境的进程,学生的情感并没有真正激发和传达。听课者亦无法感受到完整意境带来的情感冲击。其实,此时是学生前一阶段理解、分句练读基础上的再朗读,是为了总结升华情感、强化对人物形象的整体领悟。应一气呵成,让学生完整地表达心中所感,或至少应在教师引读完第3自然段后,让学生进入情境完整地接读第4自然段。效果才比较理想。
  案例二也是在总结阶段进行引读,试图把学生带进那漫长的、不忍回首的沧桑岁月。教师本身的朗读水平很好,很有历史厚重感,但为引读而读的痕迹比较明显。在引读之前教师已让学生谈了感受,并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诗人陆游写此诗时中原已经沦陷65年)特别理解了“又一年”的深刻含义。“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时间经过这样细化、累积,一下子变得非常的漫长、沉重和压抑。此时的学生已在这时间的压迫中,主动联系诗意和实际经验。在脑海里拉开了一幅沧桑的历史画卷,正积极体验遗民南望的苦楚与辛酸。体验诗人面对北方大好河山失落、黎民百姓沦落的忧心与慨叹。教师却又把时间分割,切段引读,无形中把学生的长远思绪重又拉了回来,两种不同计量单位的数字统计相距太大,反而失去原有的数据冲击力。另外,教师只让学生读后两句,无形中肢解了诗句。教师最后的结语也看似连贯实则没有依据。 “游人们”所指太宽泛了。
  仔细思考上两个案例。我以为其中的失误主要在于:
  ①教师该放手时不放手,牵制了学生主动参与、完整表达的自由,阻碍学生情感、思维的连贯表现,影响朗读效果。
  ②以声传情是朗读追求的目标,因而朗读成为了检测理解课文程度的标尺。但这朗读应为独立、完整的朗读才能真正检测出效果。
  ③文学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是言简意丰。教师过多地插入引语,试图造成强烈的对比,激发学生情感,但同时也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剥夺了学生学习连贯表达、精简表达的机会。这些混合起来的语段容易给学生留下繁杂、零碎的印象,影响学生从阅读中学习简洁、流畅的书面语表达技巧。
  ④文质兼美的文章从来没有哪一句话是多余的。尤其是古诗词只有那么几行。教师引读时只一味反复强调某些语句、语段,不仅容易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还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或机械遵从教师的解读,无法领受到文章的真正韵味。进而影响高年级学生谋篇布局、过渡承接能力的培养。
  当然,若在引读时注意把握好时机。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文本的特点,还是可以起到“引”的作用,变教师个人的“一咏三叹”为学生的“一咏三叹”,再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感动听课者,如下面两则教学案例。
  案倒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3、4自然段对比理解、练读。
  师:爸爸答应送我一顶蓝盔,如果爸爸平安归来,他一定会……
  生:如果爸爸平安归来。他一定会亲手帮我把蓝盔戴上。
  师:如果爸爸平安归来。他还会……
  生:如果爸爸平安归来。他还会和以前一样对我笑。
  师:如果爸爸平安归来,他还会……
  生:如果爸爸平安归来。他还会抱着我,对我说“我真想你”。
  师:可是现在……
  生:(个别读,齐读)现在这项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师:我们与爸爸相约。如果爸爸平安归来。我一定会……
  生:如果爸爸平安归来。我一定会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师:如果爸爸平安归来。我还会……
  生:如果爸爸平安归来,我还会在他脸上亲上一口。
  生:如果爸爸平安归来,我还会拥抱他。
  师:多么幸福、令人羡慕的一家啊。可是现在……
  生:(个别读,齐读)我们如约棒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师:我们看到竟然是这样的情景: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师:爸爸曾经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曾经和我们说着亲切的话语,可现在……
  生:(齐读)爸爸的嘴张着……和平!
  案例四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
  当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后,师生之间生成了这样一段对话:
  师:同学们。如果作者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生:纳兰性德坐在油灯下看书。妻子在一旁纳着鞋底。
  生:纳兰性德一家坐在桂花树下一边乘凉。一边赏月。
  生:纳兰性德和朋友们在饭馆喝酒。
  生:蚋兰性德带妻儿在郊外放风筝。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接着是一组对比引读:
  故园啊,我的故固,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风筝。可是这里,有的只是——(指名读词)
  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读词)
  故因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读词)
  案例三、四的成功主要是教师在学生练读之前都能相机有效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奠定了厚实的情感沟通、迁移、理解的基础。确实为朗读作充分的情感准备。起到“引”的作用。案例三还通过个别读、齐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认、加强情感积累。练习效果比较扎实。案例四教师的引语直接采用读前交流的内容,给学生较为充分的接读暗示。同时可以接读的内容是整首词,在反复层递中,容易帮助学生完整、深入地体悟词境、词意。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引读”在学生理解文意阶段适当运用是比较有效的,如在总结朗读、升华情感阶段则应注意保留文本的完整性。此外教师在运用引读时应明确目标,是指向帮助理解、真正发挥“指导”功能,还是指向渲染课堂气氛。教师在引读中切不可越代庖,喧宾夺主。插入引读语的次数也应给予考虑,不能以为如排比修辞一样,句式越多气势越磅礴。以恰到好处为准。
  
  (责任鳊辑 胡本光)
其他文献
依禅的教化,绝对的第一义是不可说的。  “为何不可说?”有人问法眼文益禅师。  “我要是说出来,就是第二义了。”  “第一义不可说”,意味着人不可单纯向外驰求与求得,而应当向内反观与明见自性。“自性能含万法”,“自性能生万法。”这对开启我们的智慧颇有助益。    残破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兵马俑,你们觉得美吗?”公开课收尾,执教老师问五年级的学生。  “不够美!”一名学生答。  “为什么?
期刊
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大意如下:一个男人走进一家超市,要求购买半根莴苣。收银的小伙子告诉他。商场只出售整根的莴苣。那个男人坚持只需要半根莴苣。两个争执不下,小伙子表示,必须请示经理。小伙子走进经理办公室说:“经理。外面有个傻瓜坚持要买半根莴苣。”说话时,他回过头。发现那个顾客正站他身后。他立刻接着说:“幸好,这位绅士说要买另一半。”经理同意了这笔交易。  顾客走后,经理喊来小伙子:“一开始,你已经惹
期刊
当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在反复地问自己:我在守望乡村教育吗?我已经调进县城了,写这样的题目合适吗?我还有守望乡村教育的资格吗?可内心里总有一种声音在对我召唤:行,你可以讲这句话,因为你的内心依恋着乡村教育!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11个年头。前十年,我都是在天场乡的村小中度过的。我是一个安分的人,虽然十年中,时有不如人意之处。我感受过一个人在空旷校园中独挑孤灯的寂寞,也和同事们默默承受过十多人一间宿舍的
期刊
有一天晚上,我的儿子正兴致勃勃地玩拼图。我的妈妈,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退休教师,非常认真地纠正着:花应该在上面,叶子应该在下面,说着。就把图正了过来。我的儿子不听,又把图反了过去,如此反复了好几次。最后,儿子委屈地说:外婆,你看,花被风一吹,飞起来了,花儿朝下,叶儿在上。我高兴地表扬儿子,哇!这想法太奇妙了。我妈妈十分不服:这怎么可以,这明明是错的嘛。这时,我的先生在一旁感叹道:这真是新老教师的
期刊
在美国,谁来当教师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实际上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美国政府和家长都希望最优秀的人才能够走进小学校园,但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尽管美国不能把最优秀的年轻人吸引到小学教师岗位,但它毕竟通过大学招生和管理制度让那些最愿意当小学教师的青年走进了小学校园。美国是通过一个什么机制和哪些措施来甄别哪些人最愿意当小学教师,并让他们得以学习教育专业的呢?  美国并没有研制一套心理测验题来测量哪
期刊
如今的教育研究,已经从“旧时大学堂前燕”飞入到“现时中小学校里”,这是一件好事,它表明人们已充分认识到从事教科研对教师专业成长乃至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对一线教师就有关中小学或教师开展教科研看法的访谈调查表明,很多教师眼里,在小学实践界轰轰烈烈、广泛开展的教育研究常常被看成这样的东西:教育研究就是写写文章,评职称用的:教育研究就是搞搞实验,学校贴金用的;教育研究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是鸡肋:教
期刊
一、引领教师入“三格”    1 思想入“格”。(1)树立理想。上海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在谈到教师成长的主要因素:“一线教师应该有理论素养,应该有理想主义精神胸中激荡……没有理想,我们便行之不远,因为教育者不能没有‘乌托邦’。”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具有自己的理想。(2)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办事就有毅力,有韧劲。校园应成为教师拓展生命魅力、提高生命智慧、体验生命价值、成就生命理想的王国。(3)师德
期刊
母亲在鄂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教书,整个学校就只有母亲一个老师和一间土石房子。学生倒有30多个,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三四岁,一到六年级的课都要备。山里学生住得分散,路又远,中午孩子们都在学校里搭伙。母亲忙着做完30多个孩子的饭菜,下午还要接着上课。山路崎岖,母亲便每天提着一盏自己做的红灯笼将学生们送回家。等到天黑透了,才提着红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  红灯笼是母亲自己动手做的,将红绸布裹在一圈竹木板
期刊
教堂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教学评价诸多要素之中:即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
期刊
品德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创造性完成的教材,它要求教师不拘泥于教材的预设。艺术地捕捉种种生长因素。同时赋予教材以现实的生命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    一、开放教师形象,创设宽松环境,提高学生主体能力    1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空间。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以及学生易于把握的课文,辅导学生学习课文、领会要点、上台讲课。而自己作为欣赏者,由前台转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