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育创新,既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又能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分析历史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更能培养综合素质高、创造能力强的人才。新课改中,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是历史教师紧要任务。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新课改以来,改革与创新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传统模式的老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似乎不再适宜,那么作为基层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历史教育工作者,究竟该怎样做才能适应当今的课改呢?我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更新历史课堂教学观念,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以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支配地位,从整个过程看,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反馈、小结,基本上全是按照教师既定的方案实施,离开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进程很难推动。从信息交流来看,主要是“教师——学生”单向信息交流渠道,学生既缺乏信息采集与加工的机会,又不能离开教师主动进行交流,只能围着教师团团转,充当配角。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将“为考试而教”转变到“为创造而教”这一价值立足点,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智能特长i保护其好奇心,发展其心灵世界的独特性,鼓励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
二、改革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等。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有关的历史结论、观点,应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得出。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敢持歧见,敢说真话,能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先介绍其历史背景,再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查资料、查工具书、讨论、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还可以组织即兴演讲、辩论、分角色再现历史场景等活动,以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改进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以下特点: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体验学习教学法、潜科学教学法、挫折演示教学法、发现问题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以及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等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论,推陈出新,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以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进而明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变化的规律,并为现实服务,发挥历史的资政功能。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一讲到底,口若悬河,嗓子冒烟,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呆头呆脑的僵化局面。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从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引导、点拨、讨论,使学生从内心需要出发忘我地参与教学过程,特别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予以填补,使“课”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创新活力的立体动态的艺术。
四、改善历史课堂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安全与自由”是发挥其创造潜能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唯我独尊、唯师是从的专制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做到四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辩、不完整的意见允许补充、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鼓励课堂内外师生间的智力对抗和思维撞击。在教学中科学设计,优化课堂结构,变师生单向交流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全班等多向信息交流渠道,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让学生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
只要我们在实践创新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加深理论知识,形成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不断探索,努力开拓,勇于创造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掌握知识,增长智慧,就会让历史课堂教学进行的更精彩。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新课改以来,改革与创新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传统模式的老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似乎不再适宜,那么作为基层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历史教育工作者,究竟该怎样做才能适应当今的课改呢?我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更新历史课堂教学观念,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以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支配地位,从整个过程看,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反馈、小结,基本上全是按照教师既定的方案实施,离开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进程很难推动。从信息交流来看,主要是“教师——学生”单向信息交流渠道,学生既缺乏信息采集与加工的机会,又不能离开教师主动进行交流,只能围着教师团团转,充当配角。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将“为考试而教”转变到“为创造而教”这一价值立足点,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智能特长i保护其好奇心,发展其心灵世界的独特性,鼓励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
二、改革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等。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有关的历史结论、观点,应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得出。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敢持歧见,敢说真话,能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先介绍其历史背景,再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查资料、查工具书、讨论、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还可以组织即兴演讲、辩论、分角色再现历史场景等活动,以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改进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以下特点: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体验学习教学法、潜科学教学法、挫折演示教学法、发现问题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以及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等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论,推陈出新,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以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进而明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变化的规律,并为现实服务,发挥历史的资政功能。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一讲到底,口若悬河,嗓子冒烟,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呆头呆脑的僵化局面。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从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引导、点拨、讨论,使学生从内心需要出发忘我地参与教学过程,特别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予以填补,使“课”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创新活力的立体动态的艺术。
四、改善历史课堂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安全与自由”是发挥其创造潜能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唯我独尊、唯师是从的专制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做到四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辩、不完整的意见允许补充、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鼓励课堂内外师生间的智力对抗和思维撞击。在教学中科学设计,优化课堂结构,变师生单向交流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全班等多向信息交流渠道,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让学生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
只要我们在实践创新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加深理论知识,形成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不断探索,努力开拓,勇于创造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掌握知识,增长智慧,就会让历史课堂教学进行的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