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交心,以情换情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lzs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记·文王世子》中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这句话彰显出一个道理:作为一名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本。对學生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在育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打比方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用形象来唤起学生的思考,教会学生事理,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
  这让笔者想起两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因笔者当时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办公室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个老师领着学生到办公室“求助”,让笔者帮忙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那天,笔者跟往常一样在办公室里处理一些事情,急促的脚步声让笔者不由自主地往门外看,六年级班主任X老师满脸表现出不愉快的表情,她领着一个比她个子还高、身体微胖的学生进入笔者的办公室。笔者问:“X老师,究竟发生什么事情?”X老师气喘吁吁地说:“金老师,刚刚在操场发生了一些事情,我已经气得不想说。你问他吧!”笔者看X老师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了,而在她一旁的学生却一脸冷漠,甚至有点气愤和傲慢。见此情况,笔者判断刚发生的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需要耐性处理,于是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安慰X老师,说:“息怒息怒,您先回去休息,我来协助处理吧!”X老师一声道谢后,转身就走了。
  此刻,在办公室里,这位学生依然站着不动,大概在等笔者的问话。班主任走后,他的表情稍微友好了一些。笔者看看他,指了指边上的椅子,对他说:“坐下吧!喝杯水,平息一下激动的情绪,之后再自我介绍一下,说说刚才在操场上发生的事情。”他按笔者的要求,坐下,低着头,若有所思地喝水。趁他在喝水的时间,笔者告诉他:“因为老师不认识你,也不了解你和班主任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既然你来我这,我希望能帮你,前提是你需要把刚才在操场发生的事情如实地告诉我。能做到吗?”他听后点点头,并小声地说:“能。”此时,笔者告诉他:“老师会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会有所偏颇。”他的态度从刚开始进办公室时的冷漠、排斥、生气逐渐变得理智,气氛也开始缓和,这让笔者有了与他倾心交流的机会。
  经过他的一番讲述,笔者了解到,他姓张(以下简称张同学),早操时因与旁边的一位同学发生争执,两人开始拳脚相向,班主任X老师见状,急匆匆走过去,把张同学拽到一边,同时还严厉地批评了张同学,张同学对X老师的行为非常不满。在X老师拽他的过程,他顺势把X老师推了一把,同班同学看到,赶紧去把张同学拉开。接着,就出现了X老师气喘吁吁地把张同学带到笔者办公室的场景。
  张同学叙述完毕,笔者问他:“你知道X老师为什么那么生气吗?”他说:“知道。因为我推她。”此刻,他经过反思,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对。笔者继续问他:“你为什么要推老师呢?”他说:“因为老师不公平!”说到这,他似乎有些激动。笔者问:“为什么说老师不公平?”他说:“我和另外一个同学打架,并不全是我的错,老师不拽他,不批评他,走过来就直接把我拽一边……”笔者终于明白了张同学推X老师的原因是因为他对X老师拽他感到不满,认为X老师不公平对待学生,偏袒另一位同学。笔者等他说完后,跟他说:“老师终于明白你为什么推X老师,当时你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现在咱们换一个场景发生的事情试想一下,假如你和另一个人在路边打架,你的一位朋友刚好路过看到。你猜测一下,你朋友的做法,是过去把你拽一边,还是去拽跟你打架的那个人呢?”他马上回答:“拽我。”笔者说:“为什么拽你?”他说:“因为他是我的朋友。”笔者说:“这就对了,在那时候,第一反应是把自己的朋友拽开。咱们再说回刚在早操发生的事情,假如把你的朋友换成X老师,X老师去拽你,说明X老师对你关心,把你当朋友,而你却误会了X的一片好心,说老师‘不公平’,还推了X老师。假如你是老师,遇到了不理解自己的学生,你的心情如何?”说到这里,张同学突然眼泪夺眶而出,对笔者说:“老师,我知道错了。”他边掉眼泪边自我反省,说:“我一会儿就到X老师办公室给她道歉。”
  走出笔者的办公室时,他一再对笔者表示感谢。他去给班主任X老师真诚地道歉了,X老师感到很意外,问笔者是如何对张同学进行教育的,为什么短时间内,张同学会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笔者和X老师单独交流了关于育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X老师也表示,今后将会更加耐性地了解学生,换位思考,改进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件事情虽然也已经过去了两年多,但是笔者对这件事依然印象深刻,在处理类似事件的过程中,笔者有了一些领悟:做一名负责任的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对待任何学生,都要重视教师自身的态度,要营造和谐的谈话氛围。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与信任,学生才可能以心交心,以情换情,最终达到自我教育、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V下”“VV下”与“V下V下”是粤方言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三个构式,本文结合其对应的普通话语法现象分别进行讨论,发现三个构式和所对应普通话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词】粤方言;V下;VV下;V下V下;构式;语法现象  一、粤方言简介  粤方言俗称为“白话”。它是由雅言演变而成,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特点和古汉语词语。因此,它的一些语法特点和现象是现代普通话所没有的。粤方言可分为广府片、邑浔片、
【摘要】数学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想象力,发展学生思维,开阔智慧,提高数学素养。而“化数为形”作为直观想象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化数为形”,坚实直观想象的思维基础;让学生亲历“化数为形”,积累直观想象的活动经验;要强化“化数为形”,培养直观想象的核心能力,从而能更好地培养直观想象这种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化数为形;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摒弃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填鸭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激励和引导学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因势利导地进行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才能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在践行道德认知中健康成长,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文对案例与启发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运用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案例;策略;启发;安全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典雅的语言背后凝聚着深邃的思想,是古典文化殿堂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全新的部编版教材中,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浅近易懂、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含义深刻的小古文具有独特的文化与教化意义。如何充分发挥小古文的价值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文言文;小古文;教学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三千多年,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也是现代白话文的源头。从先
【摘要】阅读的素养是学生语文学习必须掌握的核心素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因为任何一门有教科书的课程都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一个人学会了阅读,他就积累了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同时也就获取了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诗性”教学  2018年夏,我有幸受荐参加了暨南大学校友发起的“暨海·青冰计划”——乡村教师培训。其中,袁佳红老师的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番禺石楼古祠堂群的历史文化,包括了对石楼古祠堂群的历史内涵、建筑艺术与文化价值、使用功能、开发、利用情况等。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石楼古祠堂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石楼祠堂群的保护开发、祠堂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提出建议,让石楼古祠堂群的历史文化、建筑特点以及其蕴藏的人文文化价值重现光辉。  【关键词】古祠堂群;建筑特色;文化价值;调查研究  一、引言  党十八大会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既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诉求,又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化时代蓬勃发展的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高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以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最低限度的课程学时支撑。但是,纵观普通高中教育,囿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略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学生只重视学业成绩,消极看待实践活动。
【摘要】用画图解决问题是小学阶段经常使用的策略,它可以帮助孩子联系生活经验,直观地理解题目的内容,能帮助孩子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指导孩子进行画图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画图;策略;低年级;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部分学生一看到数学问题,没有经过分析思考,就凭感觉去做。有的虽然列对了算式,但求的是什么,学生茫然不清楚。
【摘要】初中生写作时,容易出现空话套话连篇、脱离生活实际、模仿抄袭等现象,同时还存在着“顾头不顾尾”,让人看过之后不是觉得文不对题就是摸不着头脑的现象。他们在写作内容、方法、思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笔者从文章描述时的逻辑性、严谨性角度出发,提出无论是句子、段落、事件,还是文章的首尾布局,都应“前有所呼、后有所应”,在写作时注意文题、文中、首尾之间“首尾相援”的“照应”,才能使文章结构更加缜密
【摘要】 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品德的重要性。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育人,而育人应以德为先。笔者认为唯有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学生在行动实践中才会自觉主动去实行,这样的德育才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教育“走心”的定义:教育“走心”就是通过创设特定环境,给学生提供机会,开展特定育人活动,让学生在特定活动中自主体验、自主感受、自主内化,于无声处达到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