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自己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本文主要就装饰工程的特点以及意义入手,针对装饰工程的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的全过程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在实践中可以提供相应的理论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建筑装饰装修;施工质量管理;应对措施
引言
建筑物的装饰装修风格不尽相同,所用的材料也是迥然各异,这给建筑装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装饰装修人员应当了解和掌握更多装饰的技能、技巧,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建筑装饰装修的要求;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也日益增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对建筑装饰装修的投入也随之增高,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对于建筑装饰装修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一、装饰装修施工控制的意义
建筑装修工程管理的控制,是决定建筑装修质量的关键。因此,它是建筑装修最基础性的工作,在管理中,不但要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管理,还应该对一些重点部位进行管控。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各个方面的技术管理进行有效的协调,进而为建筑装修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当前市场环境下,建筑装修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如何从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是每个建筑施工企业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目前,一些以企业的经济实力以及技术实力都非常强,但是如果没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公司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在日常的公司运营中无法落实到位的话,是无法确保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因此,强化对建筑装修施工技术的日常管理,是促进企业不断实现快速发展的需要,是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二、装饰工程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实践
1、加强装饰工程准备工作控制
首先在装饰工程开工前,实行图纸会审制度,图纸未经会审,坚决不允许施工,做到尽可能地减少图纸上存在的错、漏、碰、缺,实行图纸质量连带责任制对装饰工程中的关键工序施工,应制订切实可行的专项监督实施细则,并要求承包商编制专门的施工方案,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工艺是否科学合理,投资造价和施工技术是否能够满足要求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决定着整个装修工程项目在完成之后是否能在工程质量、实际效益等各方面达到投资方的预先要求。
故而在建筑装修施工方案的设计阶段,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还应当取长补短,吸收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在细节处理与整体把握等各方面的意见,优化和完善设计方案。除此之外,施工图纸和预先设计是否一致、预先设计是否合理、施工工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各方面也需要严格审查【1】。推行各装饰装修工序的样板制度,样板先行,严格按《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要求的内容,对容易出现的各种质量通病问题进行专项技术交底。从制度上规范样板引路的运作,做好每个样板后才进行铺开作业。
2、加强装饰工程施工过程的控制
2.1合同签订之日建立运转高效的项目部
建立一个具有比较强的管理团队,是建设单位营造更高利润,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现场管理比较复杂,具有多社科、多专业以及多门类的复合型特点,如果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协调以及防御能力,就无法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其中团队精神以及凝聚力是需要重视的关键所在。项目经理应经常召集技术人员沟通信息,依据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尽可能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时刻督促进度、监督质量、依据施工(概)预算、施工图纸等控制工程成本【2】。
2.2加强建筑装饰装修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建筑装修材料的质量和规格直接决定了建筑装修施工完成质量,因而在选择建筑装修所需材料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建筑材料的具体系数,选择有质量保障的生产厂家,保证在施工期间能够及时供应,避免发生拖延工期现象。在选择材料时应当要求厂家提供样品,核查实际提供的材料与清单及设计要求是否相符,谨慎挑选材料,对新材料要鉴定、试验后使用。采购方面,需要督促采购部门的工作效率,保证机器在施工时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当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前提,选择对环境改善有益的原材料,时刻秉持“环保型”施工理念。与此同时,要对装修原材料做好保护措施,以避免在天气或人为因素下造成资源浪费现象。
2.4完善建筑装饰装修施工技术
建筑装修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经过了长期的积淀,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施工技术管理套路,即便还有诸多不足,也依然是建筑工程项目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作为衡量项目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要体现项目管理的优越性,必须在充分分析各项建筑条件和环境基础上优选,装修施工技术,提升装修施工的技术水平。一方面,这需要项目管理人员结合建筑公司自身装修风格和科学合理的装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建筑装修施工技术,另一方面,需要项目管理人员与设计单位的交流磋商,以保障在装修工作中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既需要相关体系的完善,又需要在施工技术方面和人员选择等细节问题上,提前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任务的定时保质完成,为完成建筑施工技术的最终目标奠定深厚基础。
2.5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忽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项目不少,安全投资不足的现象已经不足为奇,安全管理的一些措施形式主义严重,而且许多业主不能够依据有关规定来计算施工安全成本,造成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2.6加强成品保护
依据装饰工程所具有的特点,成品保护作为最后的一道工序,就显得极为重要,一点破坏都将破坏整体的美感,给工程验收造成不利影响。加强成品保护,就必须实施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成品保护意识,促进成品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三、装饰工程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使用
1、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管理
人的管理是所有管理永恒的主题,建筑施工也不例外。要根据工程质量目标制定的高低,配置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这个人力资源包括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对确定的人员应进行必要的上岗和任职考核,合格人员方可参与该项目的施工管理和施工作业【3】。对参与的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培训、教育,使其能够接受掌握针对本项目实施的必要知识、技能。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奖优罚劣。不因节假日及季节性影响导致人员流失,确保现场作业人员的长期固定性。
2、施工机具的配置和管理
施工机具设备的选用和配备,对工程质量的好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像焊机、搅拌机、振捣器及有关的计量设备,必须做到完好、高效。这些设备的好坏和工程施工质量有直接的联系。要合理的配备、组织施工设备及时进场,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和操作培训,并且指导操作人员正确合理使用和保养设备。在施工中应定人定机使用,并实行机械使用、保养责任制。
3、不断完善安全管理的监管机制
监督管理对于建设工程的施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该种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能够使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具体而言,要不断完善各个部门的安全生产和管理责任,使相关部门和负责人承担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以保证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此外,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加强对工程安全的监督和管理,使得其作业规范等都能够符合相关要求,通过奖惩机制的合理应用来推动监管措施的落实以及监管水平的提升。
结束语
建筑装饰工程的控制对于装饰装修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保证其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具体的施工中,需要从装饰装修的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加强对其的控制,从而更好地提高该工程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梁水燕.述建筑装饰工程质量控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4:278.
[2]吕红冰.装饰工程控制的实践[J].有色金属设计,2010,04:75-78.
[3]庄莉.建筑工程装饰装修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17:367.
【关键词】建筑装饰装修;施工质量管理;应对措施
引言
建筑物的装饰装修风格不尽相同,所用的材料也是迥然各异,这给建筑装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装饰装修人员应当了解和掌握更多装饰的技能、技巧,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建筑装饰装修的要求;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也日益增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对建筑装饰装修的投入也随之增高,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对于建筑装饰装修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一、装饰装修施工控制的意义
建筑装修工程管理的控制,是决定建筑装修质量的关键。因此,它是建筑装修最基础性的工作,在管理中,不但要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管理,还应该对一些重点部位进行管控。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各个方面的技术管理进行有效的协调,进而为建筑装修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当前市场环境下,建筑装修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如何从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是每个建筑施工企业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目前,一些以企业的经济实力以及技术实力都非常强,但是如果没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公司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在日常的公司运营中无法落实到位的话,是无法确保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因此,强化对建筑装修施工技术的日常管理,是促进企业不断实现快速发展的需要,是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二、装饰工程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实践
1、加强装饰工程准备工作控制
首先在装饰工程开工前,实行图纸会审制度,图纸未经会审,坚决不允许施工,做到尽可能地减少图纸上存在的错、漏、碰、缺,实行图纸质量连带责任制对装饰工程中的关键工序施工,应制订切实可行的专项监督实施细则,并要求承包商编制专门的施工方案,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工艺是否科学合理,投资造价和施工技术是否能够满足要求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决定着整个装修工程项目在完成之后是否能在工程质量、实际效益等各方面达到投资方的预先要求。
故而在建筑装修施工方案的设计阶段,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还应当取长补短,吸收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在细节处理与整体把握等各方面的意见,优化和完善设计方案。除此之外,施工图纸和预先设计是否一致、预先设计是否合理、施工工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各方面也需要严格审查【1】。推行各装饰装修工序的样板制度,样板先行,严格按《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要求的内容,对容易出现的各种质量通病问题进行专项技术交底。从制度上规范样板引路的运作,做好每个样板后才进行铺开作业。
2、加强装饰工程施工过程的控制
2.1合同签订之日建立运转高效的项目部
建立一个具有比较强的管理团队,是建设单位营造更高利润,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现场管理比较复杂,具有多社科、多专业以及多门类的复合型特点,如果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协调以及防御能力,就无法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其中团队精神以及凝聚力是需要重视的关键所在。项目经理应经常召集技术人员沟通信息,依据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尽可能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时刻督促进度、监督质量、依据施工(概)预算、施工图纸等控制工程成本【2】。
2.2加强建筑装饰装修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建筑装修材料的质量和规格直接决定了建筑装修施工完成质量,因而在选择建筑装修所需材料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建筑材料的具体系数,选择有质量保障的生产厂家,保证在施工期间能够及时供应,避免发生拖延工期现象。在选择材料时应当要求厂家提供样品,核查实际提供的材料与清单及设计要求是否相符,谨慎挑选材料,对新材料要鉴定、试验后使用。采购方面,需要督促采购部门的工作效率,保证机器在施工时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当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前提,选择对环境改善有益的原材料,时刻秉持“环保型”施工理念。与此同时,要对装修原材料做好保护措施,以避免在天气或人为因素下造成资源浪费现象。
2.4完善建筑装饰装修施工技术
建筑装修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经过了长期的积淀,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施工技术管理套路,即便还有诸多不足,也依然是建筑工程项目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作为衡量项目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要体现项目管理的优越性,必须在充分分析各项建筑条件和环境基础上优选,装修施工技术,提升装修施工的技术水平。一方面,这需要项目管理人员结合建筑公司自身装修风格和科学合理的装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建筑装修施工技术,另一方面,需要项目管理人员与设计单位的交流磋商,以保障在装修工作中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既需要相关体系的完善,又需要在施工技术方面和人员选择等细节问题上,提前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任务的定时保质完成,为完成建筑施工技术的最终目标奠定深厚基础。
2.5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忽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项目不少,安全投资不足的现象已经不足为奇,安全管理的一些措施形式主义严重,而且许多业主不能够依据有关规定来计算施工安全成本,造成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2.6加强成品保护
依据装饰工程所具有的特点,成品保护作为最后的一道工序,就显得极为重要,一点破坏都将破坏整体的美感,给工程验收造成不利影响。加强成品保护,就必须实施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成品保护意识,促进成品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三、装饰工程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使用
1、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管理
人的管理是所有管理永恒的主题,建筑施工也不例外。要根据工程质量目标制定的高低,配置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这个人力资源包括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对确定的人员应进行必要的上岗和任职考核,合格人员方可参与该项目的施工管理和施工作业【3】。对参与的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培训、教育,使其能够接受掌握针对本项目实施的必要知识、技能。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奖优罚劣。不因节假日及季节性影响导致人员流失,确保现场作业人员的长期固定性。
2、施工机具的配置和管理
施工机具设备的选用和配备,对工程质量的好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像焊机、搅拌机、振捣器及有关的计量设备,必须做到完好、高效。这些设备的好坏和工程施工质量有直接的联系。要合理的配备、组织施工设备及时进场,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和操作培训,并且指导操作人员正确合理使用和保养设备。在施工中应定人定机使用,并实行机械使用、保养责任制。
3、不断完善安全管理的监管机制
监督管理对于建设工程的施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该种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能够使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具体而言,要不断完善各个部门的安全生产和管理责任,使相关部门和负责人承担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以保证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此外,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加强对工程安全的监督和管理,使得其作业规范等都能够符合相关要求,通过奖惩机制的合理应用来推动监管措施的落实以及监管水平的提升。
结束语
建筑装饰工程的控制对于装饰装修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保证其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具体的施工中,需要从装饰装修的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加强对其的控制,从而更好地提高该工程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梁水燕.述建筑装饰工程质量控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4:278.
[2]吕红冰.装饰工程控制的实践[J].有色金属设计,2010,04:75-78.
[3]庄莉.建筑工程装饰装修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17: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