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弃的尊严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md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段时间,一幕刺人眼球的新闻画面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一排铁栅栏将百余名男女老少圈起来,席地而坐,每人前方的栅栏外,均放着各色各式的盆钵,不少盆钵中还放着一些零钱。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画面恰恰出现在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庙会。一群群满怀慈悲的香客从旁走过,被圈起来的均是行乞人员。两个群体之间筑起了一道自由与尊严的鸿沟。
  南昌市新建县西山镇为道教著名宫观——西山万寿宫所在地,每年农历八月举行的庙会期间,数十万香客和游客都会汇集于此。
  今年的庙会盛况依然,为了建立一个看似“秩序井然”的庙会环境,庙会管理方斩钉截铁地把有可能制造“不和谐”的行乞者圈禁起来。
  据《新京报》报道,将行乞者圈起来的目的,南昌有关方面的解释是为了“保护”,一方面保护香客们免受不法行乞者欺骗,一方面保护行乞者不被踩踏。照片中,铁栅栏上方布设着遮阳设施,栅栏内的行乞者面带笑容,他们面前还摆放着矿泉水瓶子,这一切似乎表明,这些被圈起来的行乞者,依旧享受着“人道主义”的待遇。他们或许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流浪乞讨人员,而庙会主办方也没有要特别为难他们的意思。尽管如此,这则图片依旧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受到公众一致的谴责。
  “铁栏圈禁行乞者”是对其尊严的
  另一种遗弃
  人类生而自由并享有相等的尊严与权利 。“铁栏圈禁行乞者”明显有违人道。即使是流浪乞讨人员,也是人,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他们并不是动物,可以被随意圈禁。
  任何人都没有随意对合法公民实施“铁栏圈禁”的权力。哪怕这些人是自愿性质,待遇再人道,无法否认的是,他们是一群暂时被限制了人身自由的人。不偷不抢没违法,为什么要被“保护”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一方面,引起影射效应,公众心理势必会推人及己,别人权利被侵害的状况影响到自身的权利感受。另一方面,“自愿”不能成为“铁栏圈禁”的借口和理由,这种做法必然带来泛滥或灾难,应引起警示。
  事实上,“铁栏圈禁”的做法,已经呈现了一种不言而喻的公示或羞辱意味。它在客观上形成了对乞讨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展示,并且很不人道地通过将这一群体与大多数公众隔离开来的方式,在公共话语体系中形成了一种阶级差别。无异于一次对尊严的暴力,对情感的侮辱,对文明社会以及法治精神的叛离。
  尤其值得追问的是,当这一幕发生在庙会上时,我们发现,铁栏圈禁的不仅仅是乞讨人员,也圈禁了民间活动的精神发展空间,这是对富有公共精神的民间活动极大的反讽!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民俗活动,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庙会是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作为地方性民众活动,它的包容性非常大,参与者众,贩夫走卒、三教九流都是虔诚的香客。古往今来,还没有出现过庙会排斥“行乞”的先例,更别论“圈禁”。在云南大理,每年农历3月28日甚至还有一场以“叫花子”为主角的庙会,称“花子会”。
  近年来庙会在各地的复兴,证明了公众对于这种全开放的公共领域的需求,表明社会对于这一民俗文化及精神的认同与回归,是对社会“互构谐变”的执着追求,然而“铁栏圈禁行乞者”的做法,恰恰与这种文化回归背道而驰,不仅贬损了庙会的功能价值,也是对庙会精神内核的重大打击。
  城市不应有“零乞丐”的野心
  无独有偶,佛山市出台的《佛山市城市容貌标准》规定“公共场所无人员乞讨、露宿”引起阵阵非议,上海市有关部门发布“乞讨排行榜”所引发的争论刚刚平息,南昌“圈禁行乞者”的新闻又甚嚣尘上,“禁乞”或“限乞”已经成了一个“永久性”的话题,时不时冒出来刺激一下公众的神经。
  睡在城市边角,游历在街头,以乞讨维持生计,大多被敬而远之,视为城市“牛皮癣”;被铁栅栏圈定、用水泥锥赶跑、被公权力驱逐,他们就是乞丐、流浪者。
  在自由主义学者眼中,行乞是一种消极自由,不让穷人要饭怎么都说不过去;在崇尚竞争的人士看来,乞丐中不少人好吃懒做,是落伍者和失败者;在社会学家看来,存在于当今中国城市中的行乞者,已经不是贫穷可以定义,他们要钱不要饭,已经相当职业化了,坊间也常有乞讨致富的传说;另外,媒体经常报道有些乞丐背后有黑帮操控,有人招募残疾人行乞,甚至更恶劣者,故意伤害儿童或弱智者操控他们行乞谋利。当然,也有人把行乞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行乞中境界最高的应该是佛陀,出家人“托钵行乞”,意思是杜绝个人有财产和积蓄,少欲知足,专心修行。
  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乞丐的存在一来妨碍市容,二来有些爱纠缠的乞丐也确实影响市民的生活,也对城市治安造成压力。这是行乞者给城市管理层带来的难题。但是,不能把他们视为眼中刺,城市不应有“零乞丐”的野心。当社会保障还无法健全到消除流浪乞讨者存在的土壤,我们就不能无视行乞者,而这种存在,在“让每个人活得幸福、有尊严”的社会里,又必须以尊严为前提。即便假行乞、真行骗的现象属实,相关部门也应通过正常的执法手段加以治理,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以侮辱人的方式,建立一个看似“秩序井然”的美好环境。
  且不说清除驱逐乞丐会招致舆论批评,一个不允许乞讨的城市也太没人情味,太缺乏人文关怀。退一步来说,就算罔顾这一切要驱逐干净又谈何容易,城管为管理小摊小贩已经付出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道德代价,所以城市一定要谋求包容乞丐的良策,留给他们一片温暖之地。
  管理者需要有一个“笼子”约束自己的权力
  美国前总统布什说过,“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管理者需要有一个“笼子”约束自己的权力,而不是将这个“笼子”罩在被管理者的身上。
  从广州天桥底下的“水泥锥子”到上海的“乞讨排行榜”,再到南昌的“铁栅栏”,对于行乞限乞的管理,城市有关方面的手段总是“各出奇招”,把“笼子”狠狠地罩在毫无反驳之力的行乞者身上。
  对于行乞者而言,他们习惯了被施舍被驱逐被歧视,对于花样翻新的管理手段早已麻木,让自己低到尘埃里,因此而形成了看似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局面。然而,他们真的自愿像动物一样失去尊严地被铁栏圈禁么?
  对于旁观的市民而言,一轮又一轮有损行乞者权利的丑闻,还没有麻木了公众的心,都将影响并损伤城市形象。城市本应是文明和进步的,城市本应是宽容的。在城市里,每一个人都应该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勤劳,在这个空间里寻找生存和发展机会,机关里的公务员、写字楼的白领,工地上的务工人员……哪怕是在路边做一个行乞者,只要你没有干涉到其他人的利益,你就不应该被管制。遗憾的是,无论是发达的大城市还是并不繁华的小城市,一旦涉及到城市形象,行乞者就成了城市管理者眼中的“一根刺”,“眼不见心不烦”,想方设法要把这根刺拔掉。
  回头再看南昌新建县庙会上那些被圈围的行乞者,庙会管理方面一定是为了创造出一幅“秩序井然”的庙会形象——假若允许行乞者自由活动,他们的形象一定有损庙会的整体氛围、他们的存在一定给管理造成诸多不便,踩踏事故隐患重重。于是,为了维护形象,为了管理便利,作出了铁栅栏圈围的拙劣之策。
  庙会期间,防止踩踏,就应该加强对庙会人流的掌握和及时疏导,游客的自由和安全应该保护,行乞者的自由和安全也同样应该得到保护。但为什么保护行乞者要以牺牲他们的自由权为代价?这种以“保护”之名实行的“羞辱”之举,绝对是庙会管理方的利己之举。从曾经的“锁石凳”“水泥锥”,到如今“铁栏圈 ”,面对社会管理难题,有关部门如此图方便、一刀切的“创新管理”不是智慧,而是懒政、暴政。长此下去,今天庙会上因为“碍事”而被“圈养”起来的是乞丐,明天可能就是你、是我。因为被“圈住”的不是乞丐,而是管理者的思维;被“隔离”的不是身份,而是执政者与老百姓的距离。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确实是城市管理中的难题,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必须用法律、治安、精神文明建设等综合治理手法。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法律方面尽快出台相关措施,用更理性、更人性化的方式维护公众利益。平衡公共秩序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是政府社会管理应当考虑的。
  其实不只是流浪行乞者,在很多社会管理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情理现象。比如,为了城市“美丽有序”而拆除的报刊亭;为了“保护行道树生长”而被圈起的街边石凳……面对这些所谓的管理“新政”给群众尤其是困难人群带来的不便,城市管理者应当深思,应该如何发挥智慧,在有序管理的同时也能合乎情理,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城市带给人的温暖与便利。
其他文献
10月15日,湖南省新晃桐木小学的孩子们和往常一样走进学校简朴的厨房,开始享用进驻学校已近一年的“免费午餐”。和往常所不一样的是,这顿午餐的成本更低,因为今后所用的食用油将由爱心企业提供。  当天上午,“免费午餐”在中储粮金鼎的支持下,在湖南省新晃县举行送油入校活动,并由免费午餐监督委员会首次对企业大额捐赠活动进行全程监督。  据免费午餐基金发起人邓飞介绍,免费午餐运作一年多的时间内,确保食品安全
期刊
因为莫言,世界文学史上终于彪炳一个中国籍作家的名字。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已然成为足以载入史册的荣耀时刻。彼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中国文学在世界上,从此有了一个新的坐标。  在得知自己获奖后,莫言表现得非常平静,莫言说:“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瑞典文学院把奖颁给我,我觉得这是文学的胜利!”  事实上,莫言的获奖,不止是文学的胜利
期刊
10月12日,在北京市朝阳区举行了政府采购乐朗乐读“蒲公英种子讲师计划”公益项目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朝阳区社会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时春岗、项目监管评估方恩派代表黄锂先生、项目执行方乐朗乐读代表兰紫女士、项目受益方校方代表博文小学校长达理老师、志愿者代表杨莹先后登台演讲,从各自的角度对“蒲公英种子讲师计划”项目的意义和执行状况进行了阐释。  据悉北京朝阳区政府社会建设办公室的此次社会采购行为,是中国首
期刊
现在的她就是想把学生教好,把“为中国而教”这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事业传承下去,把支教当成一份事业来做。  王南是“为中国而教”(英文名称 Teach Future China,简称TFC)志愿支教组织驻派在北京市朝阳区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同心实验学校的志愿者教师。这所学校位于北京东六环外一个城中村——皮村。谈及对北京的印象,她最了解最熟悉的地方是她服务的学校和社区。  皮村的居民有两万多人,
期刊
《易经》有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赞美了大自然孕育新生命的恩泽,也体现了不断发现和创造价值的资生堂精神及理念。  1872年,资生堂作为日本第一家西式调剂药房创立于东京,如今已经发展为事业跨越89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型企业。资生堂一直以来都本着“让肌肤和心灵都更美”的宗旨致力于用心回馈社会。  美丽之花进社区  据了解,我国约有78.6%的家庭存有备用药品,但家庭药品中30%-40%超过有效期3年以
期刊
社会管理创新与城市环境保护,此二者看似没有关联,实则密不可分。殊不知近些年众多群体事件,皆从环境保护而起。此前发生的陕西凤翔“血铅”事件、广州的垃圾焚烧厂的建设事件,今年发生的四川省什邡市“钼铜”事件和江苏启东“排污入海”事件,无不是以环境为由头。这就恰似某户人家遭贼,如果你只喊“抓贼”不一定能引人注意帮忙,但如果你喊“着火了”,那楼道里所有人都可能出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管理中遇到的
期刊
经历了公益或近或远的变革浪潮后,多种力量催生出全新的公益版本,新公益时代更注重参与和执行,致力于在善意、目的与能力、资金投入之间建立良性循环,让公益获得可持续发展。  中国新公益领域的最大盛事——第二届“新公益嘉年华”已于10月7日在京落幕。本届嘉年华以“创新、融合、传播”为主题,主要包含“新公益社区实践工作坊”和“新公益文化创意周”两大主题活动。  “新公益嘉年华”由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主办,今
期刊
第八讲“有偿公益”模式的是与非  今年4月,施乐会提出“有偿社工”模式,该模式已经施乐会审核通过,指在帮助受捐人获得捐助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成本补偿(如差旅、食宿等)外,还可以获得一点补贴或资助性回报的社工,捐款人支付给社工的费用不超过受助人善款的15%,而这就是现在被很多人诟病的“提成门”。针对这一话题,公益圈内许多知名人士都做出了自己的回应与解释,如今这件事的风波已经平息,但讨论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期刊
2012年9月22日至9月23日,以“中国公益事业:转型与发展”为议题的首届中国(南京)公益事业发展论坛在南京大学河仁楼举行。  2012年9月22日会议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副校长杨忠教授主持,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先生致欢迎词,江苏省慈善总会会长俞兴德先生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努力开拓公益慈善事业创新之路”的演讲,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致辞,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先生作了重要讲话。  会
期刊
香港作为东西文化融汇之地,自然具有极高的宽容度及包容性,对各国各文化各类型的书籍都无任欢迎。但或许正是因为过于杂糅,外来的选择已令人眼花缭乱,反而增添了本土的惰性。也好,对于吸收者而言,现有的资源已可满足大部分读者的贪婪。  要说香港是文化的沙漠,在这块弹丸之地上书店密度不小,爱书之人也确实不少;要说香港文化气息有多浓郁,单就书来讲,已无法和东边一海之隔的台湾相比。在香港,想找到一本畅销书的原版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