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临近,作为九年级化学核心内容的化学方程式,自然成为学生复习备考的重点之一。本文拟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入手,探讨如何把握化学反应的条件和规律,有效指导化学方程式的中考复习。
一、化合反应(简记为“多变一”)
不同物质间能否化合?化合的难易程度如何?这与物质的组成、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义务教育阶段涉及的化合反应,主要是:
1.氧气与金属单质化合
氧气有较强的氧化性,而金属单质有一定程度的还原性。因此,氧气和大多数金属可以化合成金属氧化物。无疑,金属活动性越强,二者的反应就越易进行,反应条件也越简单;反之,金属越不活泼,反应越难发生。如:
4Al+3O2==2Al2O3 3Fe+2O2■Fe3O4 2Cu+O2 ■ 2CuO
2.氧气与其它非金属单质化合
此类多需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得到对应的非金属氧化物。如:
2H2+O2■2H2OS+O2■SO2
3.水和某些氧化物化合
作为一种中性的液态氧化物,水既能与多数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含氧酸,也能和部分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可溶性碱。如:
CO2+H2O==H2CO3CaO+H2O==Ca(OH)2
由于氢氧化铜、氢氧化铁等均不溶于水,所以氧化铜、氧化铁也就难以直接与水化合生成对应的碱。
二、分解反应(简记为“一变多”)
能发生分解反应的物质,不会是单质。化合物自身越稳定,使之分解所需的条件也就越复杂。最典型的氧化物是水,性质非常稳定,即使将其加热到1000℃,也只有少部分发生分解。这是义务教育阶段接触的惟一一个需要通电才能发生的反应:2H2O■2H2↑+O2↑
多数含氧酸是不稳定的,尤其是碳酸、亚硫酸,常温下就会分解为对应的酸性氧化物和水:
H2CO3==CO2↑+H2OH2SO3==SO2↑+H2O
碱的分解是“可溶性碱易合成,难溶性碱易分解”。难溶性碱要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如:Cu(OH)2■CuO+H2O
多数盐的稳定性较强,分解时也无固定规律:有些在加热或高温时生成相应的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如CaCO3 ■CaO+CO2↑;也有些含氧酸盐在分解时生成氧气,如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反应:
2KClO3■2KCl+3O2↑ 2KMnO4■K2MnO4+MnO2+O2↑
三、置换反应(简记为“一换一”)
一般以为这类反应发生只要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其实还应看反应是在水溶液还是非水溶液中。金属跟酸或盐溶液反应,可以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前的金属能和盐酸、硫酸等发生置换反应。同样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
Fe+CuCl2==FeCl2+Cu Cu+2AgNO3==Cu(NO3)2+2Ag
在非水溶液即干态环境中,非金属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就不能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若能反应,则生成物通常是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发生往往需要加热或高温。
如:H2+CuO■Cu+H2OC+2CuO■2Cu+CO2↑
四、复分解反应(简记为“头接尾,尾接头”)
复分解反应是发生在酸、碱、盐溶液间的一类反应。反应的发生,一般无需条件,但与相应物质的种类和溶解性有关。
酸和碱性质对立,只要其一处于溶液状态,它们间就能快速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反应也称中和反应。如:
NaOH+HCl==NaCl+H2OCu(OH)2+H2SO4==CuSO4+2H2O
酸和盐、碱和盐、盐和盐之间在溶液中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一看交换成分后是否产生沉淀、气体或水(三者具一即可)。二看反应物的溶解性——有酸参加时,另一种物质可以不溶;当无酸参加(即碱和盐、盐和盐之间的反应)时,两种物质必须都溶于水且处在溶液中才可以。如:
HCl+AgNO3==AgCl↓+HNO3(AgCl不溶于水和酸)
2NaOH+CuSO4==Cu(OH)2↓+Na2SO4
Ca(OH)2+Na2CO3==CaCO3↓+2NaOH(工业制NaOH)
NaCl+AgNO3==AgCl↓+NaNO3
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可概括为:
①酸+碱==盐+水 ②酸+盐==新酸+新盐
③碱+盐==新碱+新盐 ④盐Ⅰ+盐Ⅱ===新盐Ⅰ+新盐Ⅱ
不难看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酸(参加)可不溶,无酸需都溶(指碱和盐、盐和盐),产生沉淀、气,有水也能行。
只要选准角度,认真地加以归纳和总结,就能从繁杂的内容中找到化学反应的规律,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一、化合反应(简记为“多变一”)
不同物质间能否化合?化合的难易程度如何?这与物质的组成、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义务教育阶段涉及的化合反应,主要是:
1.氧气与金属单质化合
氧气有较强的氧化性,而金属单质有一定程度的还原性。因此,氧气和大多数金属可以化合成金属氧化物。无疑,金属活动性越强,二者的反应就越易进行,反应条件也越简单;反之,金属越不活泼,反应越难发生。如:
4Al+3O2==2Al2O3 3Fe+2O2■Fe3O4 2Cu+O2 ■ 2CuO
2.氧气与其它非金属单质化合
此类多需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得到对应的非金属氧化物。如:
2H2+O2■2H2OS+O2■SO2
3.水和某些氧化物化合
作为一种中性的液态氧化物,水既能与多数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含氧酸,也能和部分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可溶性碱。如:
CO2+H2O==H2CO3CaO+H2O==Ca(OH)2
由于氢氧化铜、氢氧化铁等均不溶于水,所以氧化铜、氧化铁也就难以直接与水化合生成对应的碱。
二、分解反应(简记为“一变多”)
能发生分解反应的物质,不会是单质。化合物自身越稳定,使之分解所需的条件也就越复杂。最典型的氧化物是水,性质非常稳定,即使将其加热到1000℃,也只有少部分发生分解。这是义务教育阶段接触的惟一一个需要通电才能发生的反应:2H2O■2H2↑+O2↑
多数含氧酸是不稳定的,尤其是碳酸、亚硫酸,常温下就会分解为对应的酸性氧化物和水:
H2CO3==CO2↑+H2OH2SO3==SO2↑+H2O
碱的分解是“可溶性碱易合成,难溶性碱易分解”。难溶性碱要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如:Cu(OH)2■CuO+H2O
多数盐的稳定性较强,分解时也无固定规律:有些在加热或高温时生成相应的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如CaCO3 ■CaO+CO2↑;也有些含氧酸盐在分解时生成氧气,如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反应:
2KClO3■2KCl+3O2↑ 2KMnO4■K2MnO4+MnO2+O2↑
三、置换反应(简记为“一换一”)
一般以为这类反应发生只要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其实还应看反应是在水溶液还是非水溶液中。金属跟酸或盐溶液反应,可以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前的金属能和盐酸、硫酸等发生置换反应。同样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
Fe+CuCl2==FeCl2+Cu Cu+2AgNO3==Cu(NO3)2+2Ag
在非水溶液即干态环境中,非金属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就不能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若能反应,则生成物通常是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发生往往需要加热或高温。
如:H2+CuO■Cu+H2OC+2CuO■2Cu+CO2↑
四、复分解反应(简记为“头接尾,尾接头”)
复分解反应是发生在酸、碱、盐溶液间的一类反应。反应的发生,一般无需条件,但与相应物质的种类和溶解性有关。
酸和碱性质对立,只要其一处于溶液状态,它们间就能快速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反应也称中和反应。如:
NaOH+HCl==NaCl+H2OCu(OH)2+H2SO4==CuSO4+2H2O
酸和盐、碱和盐、盐和盐之间在溶液中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一看交换成分后是否产生沉淀、气体或水(三者具一即可)。二看反应物的溶解性——有酸参加时,另一种物质可以不溶;当无酸参加(即碱和盐、盐和盐之间的反应)时,两种物质必须都溶于水且处在溶液中才可以。如:
HCl+AgNO3==AgCl↓+HNO3(AgCl不溶于水和酸)
2NaOH+CuSO4==Cu(OH)2↓+Na2SO4
Ca(OH)2+Na2CO3==CaCO3↓+2NaOH(工业制NaOH)
NaCl+AgNO3==AgCl↓+NaNO3
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可概括为:
①酸+碱==盐+水 ②酸+盐==新酸+新盐
③碱+盐==新碱+新盐 ④盐Ⅰ+盐Ⅱ===新盐Ⅰ+新盐Ⅱ
不难看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酸(参加)可不溶,无酸需都溶(指碱和盐、盐和盐),产生沉淀、气,有水也能行。
只要选准角度,认真地加以归纳和总结,就能从繁杂的内容中找到化学反应的规律,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