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生活化 数学 解决问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间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一、走进生活,激活课堂情境
(1)数学素材与导人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某种特定情境,设下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教学“认识时、分”时,出示多媒体画面一一“跳棋游戏”。教师问:“同学们,想玩跳棋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棋盘。”生答:‘好的,可是怎么做呢?”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一是男生一队,女生一队,各派一名代表到台前。二是从起点出发,男生按大格跳,女生按小格跳,谁先回到起点谁就赢。”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带着想玩游戏的期待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素材与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因此,要求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
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我是小小设计师”一一给美丽的校园进行道路改造,怎样才能设计出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感受生活,拓宽问题渠道
(1)生活实物让数学探究具体化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 “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我就借助“整理班级图书角”这一活动来引导学生探讨记录的方法,我请学生从4本故事书中选一本本你最喜欢的,全体学生投票。在交流中展示各自不同的记录方法:有的打“√”、有的画“○”、有的画“△”、还有的写数字、也有画“正”字的。这些记录的方法都来自学生的生活积累,在展示后,教师问道:“你们最喜欢哪一种记录方法,并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将多种进行比较,大多数认为画“正”字的方法比较好,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小结:“画正字的方法既好数,又节省纸张,所以成了我们搜集数据时常用的方法。”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表说说感觉,在学生说出这样记录我们还需要去数每本书的得票数时,引出统计表的概念,让学生互相合作,完成统计表的绘制。学生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既感悟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对统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比平淡的讲解会深入的多。
(2)生活实例让数学探究合作化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想办法,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老师拿出6个桔子,拿走两个后,平均分给两个孩子,每人分得2个;再拿走两个,平均分给两个孩子,每人分得1个;再拿走1个,平均分给两个孩子,每人分得半个;反问“如果平均分给3个孩子,每人分得几个?”学生会回答“小小半个!”等。从而得出不能用整数表示是就用分数表示,同学们在课堂上顺理成章的接触了分数,并解决了问题,得到了老师奖励的桔子。吃着自己得到的桔子,同学们心里格外甜。从而使学生逐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在于实用,只有课内学好了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让数学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知识的应用中深化了探究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应用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1)在应用中认识生活实际
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學会的解题方法,但一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
如:教学“厘米和米”一课,为了更好的掌握新知识并体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生活中的测量。学生测量自己身上的或别人身上的食指的长度、手掌的宽度、身高;家中物品如桌子的高度,床的长度,辈子的高度等的。孩子们在生活的课堂里解决了身边的问题,体验了身上藏着的神秘的尺子,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2)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
文化的数学既包括纯数学,也包括数学科学以外的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行为、观念和态度。这种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到潜移默化地接受。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首先通过“抛硬币”,来体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硬币有两面,因此抛一次的结果可能是正面,可能是反面。是学生认识到不确定的事件,我们用“可能”来描述。当讲解到可能性大小的时候,让学生想想两个超市的的“转盘抽奖活动”,说一说老师应该选择到哪一家超市去购物抽奖,更容易中奖,也就是中奖的可能性大?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人民教育出版,2005.
[2]《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生活化 数学 解决问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间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一、走进生活,激活课堂情境
(1)数学素材与导人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某种特定情境,设下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教学“认识时、分”时,出示多媒体画面一一“跳棋游戏”。教师问:“同学们,想玩跳棋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棋盘。”生答:‘好的,可是怎么做呢?”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一是男生一队,女生一队,各派一名代表到台前。二是从起点出发,男生按大格跳,女生按小格跳,谁先回到起点谁就赢。”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带着想玩游戏的期待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素材与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因此,要求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
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我是小小设计师”一一给美丽的校园进行道路改造,怎样才能设计出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感受生活,拓宽问题渠道
(1)生活实物让数学探究具体化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 “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我就借助“整理班级图书角”这一活动来引导学生探讨记录的方法,我请学生从4本故事书中选一本本你最喜欢的,全体学生投票。在交流中展示各自不同的记录方法:有的打“√”、有的画“○”、有的画“△”、还有的写数字、也有画“正”字的。这些记录的方法都来自学生的生活积累,在展示后,教师问道:“你们最喜欢哪一种记录方法,并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将多种进行比较,大多数认为画“正”字的方法比较好,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小结:“画正字的方法既好数,又节省纸张,所以成了我们搜集数据时常用的方法。”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表说说感觉,在学生说出这样记录我们还需要去数每本书的得票数时,引出统计表的概念,让学生互相合作,完成统计表的绘制。学生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既感悟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对统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比平淡的讲解会深入的多。
(2)生活实例让数学探究合作化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想办法,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老师拿出6个桔子,拿走两个后,平均分给两个孩子,每人分得2个;再拿走两个,平均分给两个孩子,每人分得1个;再拿走1个,平均分给两个孩子,每人分得半个;反问“如果平均分给3个孩子,每人分得几个?”学生会回答“小小半个!”等。从而得出不能用整数表示是就用分数表示,同学们在课堂上顺理成章的接触了分数,并解决了问题,得到了老师奖励的桔子。吃着自己得到的桔子,同学们心里格外甜。从而使学生逐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在于实用,只有课内学好了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让数学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知识的应用中深化了探究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应用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1)在应用中认识生活实际
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學会的解题方法,但一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
如:教学“厘米和米”一课,为了更好的掌握新知识并体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生活中的测量。学生测量自己身上的或别人身上的食指的长度、手掌的宽度、身高;家中物品如桌子的高度,床的长度,辈子的高度等的。孩子们在生活的课堂里解决了身边的问题,体验了身上藏着的神秘的尺子,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2)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
文化的数学既包括纯数学,也包括数学科学以外的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行为、观念和态度。这种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到潜移默化地接受。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首先通过“抛硬币”,来体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硬币有两面,因此抛一次的结果可能是正面,可能是反面。是学生认识到不确定的事件,我们用“可能”来描述。当讲解到可能性大小的时候,让学生想想两个超市的的“转盘抽奖活动”,说一说老师应该选择到哪一家超市去购物抽奖,更容易中奖,也就是中奖的可能性大?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人民教育出版,2005.
[2]《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