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要有好的效果,不是靠强制,而是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兴趣的激发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下面浅谈我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些做法。
一、明确学习语文的必要性、重要性,从而去激发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得让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必要性、重要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激发学习的欲望,就能引起并保持有意注意,容易克服学习障碍,培养兴趣。
所以,新学年的第一节课,我不急于上新课,而是先明确学习目的。我还结合我们这里春节家家户户要贴春联的习俗,准备了几副对联,要求学生上讲台示范该如何贴对联。结果有的学生贴对了,有的贴错了。问及贴对联有什么讲究时,他们都答不上来。于是我就讲解了有关对联的一些常识,并告诉他们,这里面涉及的是语文知识,学好语文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这一节的举例讲述,以及平时有意识的渗透,学生明白了: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小事,语文知识及其应用,都和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在此认识基础上,平时要求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语文知识更多的是靠积累,把语文学习结合于日常生活实践中,点点滴滴的学习,会变成非常有趣的事情。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老师不用督促,学生也会自觉去学习。
二、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上课气氛,让学生有兴趣学习。
中国历来有“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念,且过分强调师道尊严,认为老师必须严厉,才能教出好学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上课时严厉有余,而学生对老师敬畏有加,上课时战战兢兢,以致课堂气氛很严肃。在我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比如课上回答问题时,我提了这样的要求:一是尽量大声回答问题。因为班上的学生普遍回答问题时,声音非常低,甚至低到只有他自己能听到。我跟学生解释说:回答问题就是要让人听到,要是你回答问题的声音低到只能自己听到,那跟不回答有什么区别?比如老师讲课的声音小到只有自己听到或一小部分同学听得到,我讲课你们爱听吗?二是“允许你答错,不允许你不做”。就是学生可以回答错,但不能不思考,不能不回答。只要你思考了,能把自己的观点看法表达出来,即使回答错,老师绝不会批评。有了这两点要求,学生上课时能放下思想包袱,比较敢畅所爱言。平时,我也有意识强调这样的观念:勤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表述看法,才能学有所获。在对待学生的提問上,如提问的问题超出我所能解答的范围,我会表明,并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网络,自己去寻找答案,从不打击会提问的学生。
通过一系列的做法,学生感到他们的人格价值、认识价值,知识价值都得到老师的尊重,自然也会尊重老师。老师在学生面前也自然而然树立起了威信。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上课就更加有兴趣了。
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长久地保持注意力,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上,就要因地制宜,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去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和热情。
(一)巧设导语激趣。
新课的导入对于一堂新课来说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如在教学文言文《期行》一课时,我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人当着你的面,辱骂你的父亲时,你会怎样做?”这时,班上的气氛一下就活跃开了。学生纷纷在下面议论了起来。见此,我又问:“你会跟他对骂还是一声不吭?”“跟他对骂?”有学生高声说。我又问:“父母是我们最敬重的亲人,谁都不会忍受自己的父母亲被人辱骂,但跟对方对骂,以暴抗暴,是否是最恰当的方法?下面我们来学习《期行》一课,看看古代一个七岁的小孩子是如何来应对这种情况?他的表现又如何?”一下子,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热情和兴趣都被激发起来了,自始至终,整节课都表现得积极又主动,且兴致勃勃。
(二)借助朗读,激发情感和兴趣。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蕴含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如能把语言文字中创设的意境美、情感美借助朗读表达出来,或者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激起情感的共鸣,接受自身朗读情绪的感染而进入意境,从而爱到教育和熏陶,这也能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和激发学习欲望。如教学《春》中的“春草图”一节时,我让男生来朗读,让女生静听,并要求女生听后要挑男生的刺儿。当时男生虽然朗读得整齐,但语感较平淡,表达不出该节所蕴含的情感。读后我就问:“男同学读得好吗?”这时很多女同学都说:“不太好。”于是我就请一些女同学来评论。她们的意见是“男生的语感太平淡,说这节是写春草,主要突出春草的生机勃发,男生的语感表达不出这种生机”。我肯定了女生的意见。这时,男生有些不服气了,要求让女生来朗读这一节。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女生来读。因为在刚才的评论中,学生已大致清楚这节的内容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再加上好胜心,女生朗读得特别认真和投入,朗读效果很好。然后我又稍加指导,让全班齐读,这样通过朗读,既理解了内容,学生又乐在其中。
(三)注意学科间横向联系,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广泛的兴趣。
语文教材内容包罗万象,很多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涵盖面广。在教学此类内容时,注意与相关学科进行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如教学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有一段内容讲到不同颜色对光的反射不同,是涉及到物理学科方面的内容。并讲了不同的颜色因光波长短不同,产生的热效应也不同。为加深对此内容的理解,我要求学生课余去做一个试验:分别穿上白色的衣服和黑色的衣服,站在太阳下,看两者的热效应有何不同。然后,把这个试验结果写成日记,并分析其中的原理。并指出据此原理,也可指导我们在不同季节,选择不同颜色的衣服着装。因这节课能联系相关学科知识,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学生显得兴致很浓,丝毫不觉得学习说明文枯燥无味。
除此之外,还结合班级实际,每学期举办一些和语文有关的课外活动,如课前五分钟简明新闻播报,朗诵比赛,谜语竞猜,小型辩论赛,课本剧自编自演等,让学生体味语文学习的多彩多姿,更能激发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诚然,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和很多因素有关,但教师的魅力是关键。教师要热爱生活,博古通今、语言修饰恰到好处,对教材要有独到见解,思想开明,能与时俱进……但只要教师有一颗爱生敬业的心,总会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代著名儿童文学家郑渊洁说:“优秀的教师是用50种方法来教育一个学生;反之,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我愿意朝着优秀的方向探索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明确学习语文的必要性、重要性,从而去激发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得让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必要性、重要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激发学习的欲望,就能引起并保持有意注意,容易克服学习障碍,培养兴趣。
所以,新学年的第一节课,我不急于上新课,而是先明确学习目的。我还结合我们这里春节家家户户要贴春联的习俗,准备了几副对联,要求学生上讲台示范该如何贴对联。结果有的学生贴对了,有的贴错了。问及贴对联有什么讲究时,他们都答不上来。于是我就讲解了有关对联的一些常识,并告诉他们,这里面涉及的是语文知识,学好语文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这一节的举例讲述,以及平时有意识的渗透,学生明白了: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小事,语文知识及其应用,都和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在此认识基础上,平时要求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语文知识更多的是靠积累,把语文学习结合于日常生活实践中,点点滴滴的学习,会变成非常有趣的事情。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老师不用督促,学生也会自觉去学习。
二、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上课气氛,让学生有兴趣学习。
中国历来有“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念,且过分强调师道尊严,认为老师必须严厉,才能教出好学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上课时严厉有余,而学生对老师敬畏有加,上课时战战兢兢,以致课堂气氛很严肃。在我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比如课上回答问题时,我提了这样的要求:一是尽量大声回答问题。因为班上的学生普遍回答问题时,声音非常低,甚至低到只有他自己能听到。我跟学生解释说:回答问题就是要让人听到,要是你回答问题的声音低到只能自己听到,那跟不回答有什么区别?比如老师讲课的声音小到只有自己听到或一小部分同学听得到,我讲课你们爱听吗?二是“允许你答错,不允许你不做”。就是学生可以回答错,但不能不思考,不能不回答。只要你思考了,能把自己的观点看法表达出来,即使回答错,老师绝不会批评。有了这两点要求,学生上课时能放下思想包袱,比较敢畅所爱言。平时,我也有意识强调这样的观念:勤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表述看法,才能学有所获。在对待学生的提問上,如提问的问题超出我所能解答的范围,我会表明,并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网络,自己去寻找答案,从不打击会提问的学生。
通过一系列的做法,学生感到他们的人格价值、认识价值,知识价值都得到老师的尊重,自然也会尊重老师。老师在学生面前也自然而然树立起了威信。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上课就更加有兴趣了。
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长久地保持注意力,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上,就要因地制宜,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去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和热情。
(一)巧设导语激趣。
新课的导入对于一堂新课来说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如在教学文言文《期行》一课时,我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人当着你的面,辱骂你的父亲时,你会怎样做?”这时,班上的气氛一下就活跃开了。学生纷纷在下面议论了起来。见此,我又问:“你会跟他对骂还是一声不吭?”“跟他对骂?”有学生高声说。我又问:“父母是我们最敬重的亲人,谁都不会忍受自己的父母亲被人辱骂,但跟对方对骂,以暴抗暴,是否是最恰当的方法?下面我们来学习《期行》一课,看看古代一个七岁的小孩子是如何来应对这种情况?他的表现又如何?”一下子,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热情和兴趣都被激发起来了,自始至终,整节课都表现得积极又主动,且兴致勃勃。
(二)借助朗读,激发情感和兴趣。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蕴含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如能把语言文字中创设的意境美、情感美借助朗读表达出来,或者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激起情感的共鸣,接受自身朗读情绪的感染而进入意境,从而爱到教育和熏陶,这也能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和激发学习欲望。如教学《春》中的“春草图”一节时,我让男生来朗读,让女生静听,并要求女生听后要挑男生的刺儿。当时男生虽然朗读得整齐,但语感较平淡,表达不出该节所蕴含的情感。读后我就问:“男同学读得好吗?”这时很多女同学都说:“不太好。”于是我就请一些女同学来评论。她们的意见是“男生的语感太平淡,说这节是写春草,主要突出春草的生机勃发,男生的语感表达不出这种生机”。我肯定了女生的意见。这时,男生有些不服气了,要求让女生来朗读这一节。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女生来读。因为在刚才的评论中,学生已大致清楚这节的内容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再加上好胜心,女生朗读得特别认真和投入,朗读效果很好。然后我又稍加指导,让全班齐读,这样通过朗读,既理解了内容,学生又乐在其中。
(三)注意学科间横向联系,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广泛的兴趣。
语文教材内容包罗万象,很多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涵盖面广。在教学此类内容时,注意与相关学科进行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如教学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有一段内容讲到不同颜色对光的反射不同,是涉及到物理学科方面的内容。并讲了不同的颜色因光波长短不同,产生的热效应也不同。为加深对此内容的理解,我要求学生课余去做一个试验:分别穿上白色的衣服和黑色的衣服,站在太阳下,看两者的热效应有何不同。然后,把这个试验结果写成日记,并分析其中的原理。并指出据此原理,也可指导我们在不同季节,选择不同颜色的衣服着装。因这节课能联系相关学科知识,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学生显得兴致很浓,丝毫不觉得学习说明文枯燥无味。
除此之外,还结合班级实际,每学期举办一些和语文有关的课外活动,如课前五分钟简明新闻播报,朗诵比赛,谜语竞猜,小型辩论赛,课本剧自编自演等,让学生体味语文学习的多彩多姿,更能激发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诚然,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和很多因素有关,但教师的魅力是关键。教师要热爱生活,博古通今、语言修饰恰到好处,对教材要有独到见解,思想开明,能与时俱进……但只要教师有一颗爱生敬业的心,总会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代著名儿童文学家郑渊洁说:“优秀的教师是用50种方法来教育一个学生;反之,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我愿意朝着优秀的方向探索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