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
发展和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
者往往重视研究教法,而忽视研究学法,以致教师的主导作用得
不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针对
这一情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
教学模式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以下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探究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称
职的语文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
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务必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抛掉传统
的教学观念,变知识的灌注者为“探究式学习”的领引者和参
与者,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为主动地探究式学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探究目标,要么知识目
标、要么情感目标、要么能力目标。无论设计何种目标,都必须具体明
确,针对性要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不会不知所措,才不会迷失方
向。同时,教师还要结合考点、热点、重点及难点来确定探究的主题。
如教学《西门豹》这篇文章,教师可把“西门豹是如何破除河伯娶媳妇
的迷信?”作为探究的主题目标;又如教学《亲人》这篇文章,教师可
把“谁把谁当作亲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作为探究的主题目标。
通过确定探究的主题目标,可以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
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创设情境氛围,诱发探究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
课堂整体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就似一块无形的“磁铁”,
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新课的导入没有定法,但是
贵在得法。导入得法,浓厚的课堂氛围会很快营造,学生也会
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如果导入不得法,一堂课往往会产生“学
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不良现象。因此,教师要根
据儿童接受能力和探究欲望的特点,认真剖析文本中的兴趣因
素,找准突破口,创设最佳氛围,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达到理想的导入效果。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老师
可先在黑板上画一群小蝌蚪,让学生观察画的是什么?然后让
学生回答,老师借机引趣导入:“小蝌蚪一生下来就没见过妈
妈。它多想妈妈呀!我们现在就去帮助他们做什么呢?”学生
会异口同声回答:“找妈妈!”这样教师板书课题,便很快进
入了新课的探究式学习。
三、剖析文本标题,提高探究能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窥视文章的写作意图、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形象的精神实质、把握文章的精髓
所在。因此,要研读一篇文章,首先要读懂文章的标题。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标题、展开讨论,深入剖
析,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探究效果。
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一文,教师可诱发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谁
是听众?”“为何只有一个听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系列问
题,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浓厚兴趣,引领他们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进
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又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引导学生
抓住关键词—“壮士”:理解其内涵,然后让学生谈谈“心目中的‘壮
士’是谁?”“主人公为什么被称为‘壮士’?”使学生学会怎样审
题,怎样归纳内容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提供了探究条件。可见,剖析
文本标题,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激励质疑问难,促进合作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
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動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敢于质疑问题。这样,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知识的兴趣才能得到充分激发,求异思维、创新意
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般问题均可在边学习边探讨中自行解决,
而理解较困难或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可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
回西蒙的孩子”这一问题,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环节:先激励学生自主学
习,大胆质疑,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最后分组(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
为两组)合作探究,进行辩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进而深入地理解
课文内容。只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
题,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师生之间才可能建立起
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关系,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
五、关注现实生活,提倡实践探究
关注现实、体验生活,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
究效果的验证,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
提高能力,开拓视野。鉴于此,教师可根据考纲及教材的具体
要求,结合学生合作探究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运用自主学习
和讨论探究所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在学习了《爷爷和小树》这篇文章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调
查树的种类”的这一课题,然后组成课题小组,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实地
调查或访问老师,最后完成课题内容。又如在学习《胖乎乎的小手》一文
后,布置孩子们回家也像兰兰一样,用自己勤劳、灵巧的小手为家人做点
什么,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孩子们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敢于实践、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紫金县龙窝镇黄田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
发展和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
者往往重视研究教法,而忽视研究学法,以致教师的主导作用得
不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针对
这一情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
教学模式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以下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探究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称
职的语文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
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务必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抛掉传统
的教学观念,变知识的灌注者为“探究式学习”的领引者和参
与者,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为主动地探究式学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探究目标,要么知识目
标、要么情感目标、要么能力目标。无论设计何种目标,都必须具体明
确,针对性要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不会不知所措,才不会迷失方
向。同时,教师还要结合考点、热点、重点及难点来确定探究的主题。
如教学《西门豹》这篇文章,教师可把“西门豹是如何破除河伯娶媳妇
的迷信?”作为探究的主题目标;又如教学《亲人》这篇文章,教师可
把“谁把谁当作亲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作为探究的主题目标。
通过确定探究的主题目标,可以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
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创设情境氛围,诱发探究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
课堂整体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就似一块无形的“磁铁”,
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新课的导入没有定法,但是
贵在得法。导入得法,浓厚的课堂氛围会很快营造,学生也会
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如果导入不得法,一堂课往往会产生“学
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不良现象。因此,教师要根
据儿童接受能力和探究欲望的特点,认真剖析文本中的兴趣因
素,找准突破口,创设最佳氛围,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达到理想的导入效果。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老师
可先在黑板上画一群小蝌蚪,让学生观察画的是什么?然后让
学生回答,老师借机引趣导入:“小蝌蚪一生下来就没见过妈
妈。它多想妈妈呀!我们现在就去帮助他们做什么呢?”学生
会异口同声回答:“找妈妈!”这样教师板书课题,便很快进
入了新课的探究式学习。
三、剖析文本标题,提高探究能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窥视文章的写作意图、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形象的精神实质、把握文章的精髓
所在。因此,要研读一篇文章,首先要读懂文章的标题。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标题、展开讨论,深入剖
析,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探究效果。
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一文,教师可诱发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谁
是听众?”“为何只有一个听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系列问
题,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浓厚兴趣,引领他们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进
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又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引导学生
抓住关键词—“壮士”:理解其内涵,然后让学生谈谈“心目中的‘壮
士’是谁?”“主人公为什么被称为‘壮士’?”使学生学会怎样审
题,怎样归纳内容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提供了探究条件。可见,剖析
文本标题,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激励质疑问难,促进合作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
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動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敢于质疑问题。这样,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知识的兴趣才能得到充分激发,求异思维、创新意
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般问题均可在边学习边探讨中自行解决,
而理解较困难或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可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
回西蒙的孩子”这一问题,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环节:先激励学生自主学
习,大胆质疑,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最后分组(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
为两组)合作探究,进行辩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进而深入地理解
课文内容。只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
题,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师生之间才可能建立起
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关系,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
五、关注现实生活,提倡实践探究
关注现实、体验生活,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
究效果的验证,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
提高能力,开拓视野。鉴于此,教师可根据考纲及教材的具体
要求,结合学生合作探究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运用自主学习
和讨论探究所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在学习了《爷爷和小树》这篇文章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调
查树的种类”的这一课题,然后组成课题小组,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实地
调查或访问老师,最后完成课题内容。又如在学习《胖乎乎的小手》一文
后,布置孩子们回家也像兰兰一样,用自己勤劳、灵巧的小手为家人做点
什么,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孩子们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敢于实践、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紫金县龙窝镇黄田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