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爱玛》中的女性意识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g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简·奥斯丁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爱玛》被西方很多评论家们所认可,尤其是其体现出的女性意识更是值得去研究和探索。本文主要分析了小说《爱玛》中女性意识产生的社会根源,女性意识的三方面体现和当时女性意识发展的局限性。
  关键词:意识根源 意识体现 时代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之一,简·奥斯丁(Jane Austen)以刻画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女性为主,从平凡琐事中反映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在父权文化盛行的年代,奥斯丁作品中显现出与那个时代并不相称的女性意识,其对英国女性文学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奥斯丁认为女性和男性有着同样发达的智力和理性,相信妇女能够获取必要的知识来获得社会中的支配权,同时她也清晰地认识到英国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和限制,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拥有自由平等的意识,和男人一样能够扮演导师的角色,来指导身边的人如何体面又有尊严地生活下去。
  《爱玛》是奥斯丁后期的一部长篇小说,女主人公爱玛·伍
  德豪斯是伯里村首富的次女,由于母亲早逝,姐姐出嫁,爱玛很早便成为了一家之主。爱玛聪明、漂亮,但却自视过高,其父亲的溺爱带给她的是过分的自负和主观臆断。她虽然很富有同情心,能关心照顾那些不幸的人,也能慷慨解囊救人于水火;但同时她又过分自信,乱点鸳鸯谱,差点断送了自己的幸福。作为小说的主人公,爱玛性格鲜明,不同于奥斯丁笔下的其她女性。一方面,她漂亮、富裕、聪明、性情开朗;另一方面,她任性、自负、势利、主观臆断。随着故事的一步步推进,一系列的矛盾、误会发生、发展,并最后得以解决。同时,爱玛也从不断的挫败中觉悟到自己的缺点,进行自我反省,最终成就了幸福人生。作为奥斯丁最喜爱的小说,《爱玛》被很多西方评论家视为其最优秀的作品,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它都更加成熟完美,更能代表作者的风格,也更加凸显了作者对女性意识的敏感尝试和充分表达。
  一 女性意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根据意识内容的来源,人的意识分为两类: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由于个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自我意识是因人而异的。虽然男性和女性都具有自我意识,可是在父权社会中,男性把持了经济、政治、文化几乎所有的意识形态领域,女性的自我意识被排斥在外,处于缺失状态。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迅速发展,英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尽管如此,英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却没有一丝提高,父权社会赋予她们的美德仅仅是“温柔、谦卑、顺从、克制”。18世纪末,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使欧洲的中产阶级的妇女生活得以改善,也使得她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女性存在的价值,并逐渐对父权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各种现象进行抨击和反抗。
  二 《爱玛》中主人公女性意识的体现
  在讨论爱玛女性意识的体现之前,我们首先要探讨作者奥斯丁赋予这个人物的智力与理性。在奥斯丁当时生活的英国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歧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女性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是无法和男性相提并论的,女性的美德与思想、智力、理性无关,仅仅是男性社会中所倡导的温柔、顺从。然而作为拥有女性话语的作家,奥斯丁赋予了女主人公爱玛与男性同样的智力和理性,她造就了一位从未受到父权压迫的女性主义者,一位坚持在精神上努力做自己的主人公形象。作品中,在和奈特利先生因为哈里特拒绝马丁求婚的争论中,爱玛理性地认为“男人总是想着一个女人会随时嫁给想娶她的那个人”,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女孩子都应该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婚姻,而不仅仅是顺从接受。
  1 爱玛的自我认知意识
  作为个性鲜明的女主人公,爱玛拥有着与男性同样的智力和理性,更有着强烈的自我认知意识。正如拉母基·莱尔所说的:“爱玛的美丽的秘密就在于她具有高贵品性,她能够自我审视,自我反省,并能够自我改造,取得进步。她完全不是一个浅薄的女人,而是一个能够进行深入思考,探究自身内心世界的人。她从不诡辩,从不偏袒自己的短处,这样坦白正直的品质实在令人敬慕。”爱玛的优秀品质使她能够在经历一系列挫折教训后,进行自我批评,成为更为理智的女性,这体现出她强烈的认知自我的能力。
  爱玛前后经历了三次深刻的自我认知过程。第一次是爱玛激励劝哈里特拒绝马丁,而去追求她认为更为高尚的埃尔顿,奈特利先生因此和她讨论了一番,并且提醒她做媒要审慎。尽管如此,爱玛仍信心十足,深信自己了解女性的好恶,直到埃尔顿向爱玛倾吐心声,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这时,她第一次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如果哈里特喜欢上这样一个人不是出于我的主意,我什么都能忍受,哪怕他对我干出加倍荒唐的事来——可怜的哈里特。”她认识到自己太武断,太冒险,虽然没有放弃做媒人,却也做了一次深刻的检讨。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博克斯山的郊游成为爱玛的第二次自我认知过程。那次郊游中,爱玛对贝茨小姐的无礼嘲弄受到了奈特利的激烈斥责:“你是聪明人,怎能就凭这一点,嘲笑一个年纪比你大,家境比你差,头脑不如你灵活的人?”奈特利的批评令爱玛意识到自己已经深深伤害了贝茨小姐,并对此十分愧疚。次日,爱玛主动登门看望贝茨小姐,真诚道歉,请求原谅。这次探访让她认识到过去的冷漠态度给贝茨小姐带来的伤害有多深,于是她尽力弥补。这也正体现出爱玛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能及时改正错误的可贵。紧接着,爱玛的主观臆断带给了自己最沉痛的教训。当哈里特向爱玛表明自己心中所爱时,爱玛恍然大悟,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早已爱上了奈特利。爱玛经历了人生以来最痛苦的一段时期,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她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由于自己的虚荣和自负,她试图左右身边人的婚姻和命运,而事实上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爱玛此次的醒悟和自责是她自我认知意识的质的飞跃,她在获得美满爱情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位理智又冷静的女性。
  2 爱玛的独立自主意识   爱玛的母亲早逝,面对体弱多病的父亲,温顺没有主见的姐姐,以及一直娇惯她的家庭教师泰勒小姐,爱玛十二岁时就已经成为伍德豪斯家真正的女主人。虽然小说的主人公生长在父权统治的社会中,可在她的生活里,既没有那个时代多数家庭中的父权压迫,也没有其他家庭中母亲的教诲和姐妹们的劝导。如此自由的成长环境使爱玛的心灵无比自由,自然形成独立的人格精神。在海伯里村庄,爱玛凭借生活的优越尽享他人的仰慕,只有奈特利先生发现她的缺点后敢于直言相劝。每每这个时候,爱玛并没有体现出父权社会中女性的顺从,恰恰相反,她毫不退让,与奈特利先生争吵、辩论、据理力争。小说中的一幕描写爱玛积极为埃尔顿先生做媒,此次做媒引起了奈特利先生与她的激烈争辩。奈特利先生认为“像你这样无理狡辩,还不如索性不讲理为好。”而爱玛则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奈特利先生,我们两人对这件事的看法截然不同,再争论也没有用,只会搞得彼此更不高兴。不过,要叫我同意她嫁给罗伯特·马丁,那是办不到的。”这样的争辩真正地反映出爱玛骨子里的独立自主意识,她就是这样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坚持她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选择一种独立思考的方式,而不是像大多数女性那样随波逐流。
  在父权社会中,女性逐渐被剥夺了平等自由的权利,女人能发挥的地方只有家庭。而主人公爱玛却使读者眼前一亮,她在社交场所中完全占据着支配地位,尽显其自由意识。在19世纪初,这种意识是遭到父权文化极力反对、不被认同的,这是对父权的一种挑战,甚至是难以接受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爱玛的独立自主实在难能可贵。
  3 爱玛的平等婚姻意识
  “婚姻”是奥斯丁小说永恒的主题,而她也在自己的创作中成功塑造了争取婚姻自主、平等的光辉形象,爱玛便是其一。小说《爱玛》中的主人公不像那个时代的女性急于将自己嫁出去,她对婚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爱玛认为婚姻意味着男女间的不平等,她想寻找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而不是金钱婚姻。在追求真正婚姻的同时,不能失去自我,失去自由,而是要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小说的结尾,爱玛与奈特利先生喜结连理,构建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而这桩婚姻的完美之处不仅仅在于爱情,更在于平等的体现,奈特利先生决定婚后搬到伍德豪斯庄园,对于那个时代地位高尚的绅士来说,这简直是颠覆性的,在上流社会中几乎没有任何男人能做到这一点,由此也体现出奈特利先生对爱玛追求平等婚姻的认同。
  事实上,无论多么动人的爱情,想走向婚姻,只有爱情是远远不够的,金钱也是影响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主人公爱玛也不得不承认人的价值是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之上的,而由于当时男性支配着绝大多数财富,女性的价值便无从体现,婚姻仿佛是女人一生中唯一一次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赌博。《爱玛》中有句话说出了当时女性对婚姻的看法:“单身妇女,若收入微薄,当然令人耻笑,惹人讨厌,是儿童取笑的对象。”而对于女主人公爱玛来说,她最初不急于结婚,是因为她掌控着大量财富。她曾对朋友说:“对于宽宏大量的公众来说,不结婚之所以引人轻视仅在于它与贫困相联系……但一个有钱的独身女人总是让人尊敬,而且能像任何人一样通情达理,讨人喜欢。”
  三 《爱玛》中女性意识的局限性
  虽然女主人公爱玛被塑造成一位能够独立思考的新时期女性,但我们仍能从作品中读到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事实上,在爱玛的自我意识里,一直都充斥着资产阶级社会不平等的价值观,她的眼中人必然要分三六九等,与下等人的交往是不可理解的。生活在上流社会的她,以其优越感和骄傲自负试图去支配朋友们的生活。特别是在爱玛与哈里特的交往中,她始终想在思想上控制哈里特,用自己的阶级观念和想法来操纵哈里特。她认为哈里特绝对不会嫁给了马丁,她完全应该找到一位比马丁地位高尚的男士为伴,并想尽一切办法成就她所谓的理想情侣,可故事的发展却没能跨过阶级的沟壑,哈里特和马丁的结合最终印证了门当户对的阶级观念。
  其次,《爱玛》中有着无法抹灭的父权阴影。虽然小说主要刻画女主人公爱玛的转变,试图体现其追求独立、平等、自我等新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可小说中最完美的人物并不是爱玛,而是时时教导爱玛的男性奈特利先生,他正直、诚实、博学、理智、谦恭。爱玛非常尊重和敬仰这位伍德豪斯的老朋友,他不仅是少有能发现爱玛缺点并勇于纠正的人物,更充当着爱玛的精神向导。在与奈特利先生多次争吵中,虽然据理力争,可每次爱玛的思想意识都有所转变,有所醒悟。也正是在这种醒悟中,爱玛意识到自己不足而改进前行。在爱玛由自负的富家小姐成长为明理的姑娘的转变中,奈特利先生的教导无比重要,她是在男性的引导下改正不足并且自我完善的。
  小结
  在奥斯丁的六部作品中,《爱玛》是唯一一部以女性名字命名的小说,其女性意识虽不纯粹,却是对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中女性地位的重新评定。当然,这种女性意识与阶级观念的不可分割性也真实地体现在了主人公身上,其女性主义意识的彻底解放仍任重道远,有待深化。
  参考文献:
  [1] 简·奥斯丁,孙致礼译:《爱玛》,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 李云霞:《论奥斯丁〈爱玛〉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及其塑造》,《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3] 瞿平、宋晓丹:《浅谈奥斯丁作品中18世纪女性的婚姻观》,《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4] 武月明、傅俊:《爱玛的成长道路——评简·奥斯汀的小说〈爱玛〉》,《山东外语教学》,1991年第3期。
  [5] 王红丽:《弥足珍贵的个性缺憾——爱玛形象分析》,《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6] 谢桂玲、王爱民:《谈奥斯丁小说〈爱玛〉中的女性主义意识》,《时代文学》,2011年第22期。
  [7] 赵莉、张文博:《父权传统下反静态的新女性——试析爱玛形象的女性意识》,《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作者简介:郭二莹,女,1980—,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其他文献
秋天来了,大地一片金黄。一只虫虫即将迎来自己的一岁生日,它高兴地邀请了许多虫子朋友来庆生。为了自己的生日宴会,虫虫瞅准时机,把新家搬进了一个大苹果里。呵呵,秋天不愧
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层出不穷的不确定性因素,促使酒店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酒店采用柔性管理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本文将从人力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此项发明是关于上插阳极镁无隔板电解槽结构的发明。发明的目的是提高电流效率和降低石墨消耗。图1为电解槽平面图。图2为图1的A—A部分剖面图。 This invention pertains
铝冶炼过程中,由于电解质的挥发和水解,出现阳极效应时形成碳氟化合物以及捞碳渣等造成的电解质损耗,通常是通过向熔体中添加再生和浮选冰晶石来弥补。从电解槽的有组织排烟
摘要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性作家,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其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短篇小说佳作,它有着不同凡响的叙事艺术,让读者处于一种奇幻的故事情节当中,并逐步理清故事中人物的内心状况,表明了小说中所蕴藏的悖论式南方情结以及较为激烈的内心矛盾与冲突,在让读者获得更为广阔的思绪空间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故事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悲剧人生。  关键词:《献给艾米
平板电脑能否取代家用电脑?虽然从短期来看并不可能,但是随着平板电脑的出现,它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根据国外一家网站的调查统计来看,一些有趣的数据也许能够说明些什么。 T
作业批改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是每位教师业务工作之一,但针对作业批改的初衷,教师却未必会做到认真地尝试和深入地思考。我们都清楚,作业批改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学生巩固所
我是一滴水滴。忽然,我感受到了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难道是小主人要把我放出水龙头了。我笑着对身边的兄弟姐妹说:“你们猜一下,小主人会用我们来干什么?”“浇花、洗菜。”
摘要荒岛文学在英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文学流派在人物塑造和主题刻画上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对人类以孤岛为其映像特征的孤立无助状态地描绘;二是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开拓进取、不畏艰辛创造新世界精神的颂扬。因这两者特征的结合使荒岛文学中的主人公形象具有了果敢坚毅、永不放弃的英雄之美。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人物形象  威廉·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丹尼尔·笛福的《鲁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