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造境:生态语文的“脚手架”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x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理念下,如何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建构生态语文的教学理念与模型?多年来笔者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积极探索小学语文生态课堂,尤其是在生态课堂造境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有着十分深刻体验与感悟。语文生态课堂造境的关键是教师在语文课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的“学”搭建深度学习的“脚手架”,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情感发展和思维体验空间,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搭建生态语文“脚手架”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课堂的合理造境,帮助学生穿越课堂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关键词】课堂造境;生态语文;脚手架
  生态语文的价值取向是由“知识课堂”走向“诗意课堂”“思维课堂”“情境课堂”和“生命课堂”,这种转变的关键是教师在语文课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的“学”搭建深度学习的“脚手架”,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情感发展和思维体验空间,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搭建生态语文“脚手架”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课堂的合理造境,帮助学生“穿越”课堂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一、語言造境:构建基于情趣的诗意课堂
  诗意的语文课堂呈现的是富有想象力、富有情趣的课堂生态。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富有情趣和想象的课堂生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语文想象力,是一种基于学习认知规律的课堂生态,这与生态语文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遵行生物发展规律,以课堂的生态突显教学的重知识、重规律、重思维、重思想、重生命的理念,构建起有序、有情、有趣、有思的课堂生态”是相一致的。
  作为课程学习的基础课、必修课,语文课贯穿在小学各个年级,影响着每一个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正因为如此,语文教材选文努力追求文质兼美,文中含有丰富的智育、美育元素,可以说无论哪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不乏感染力很强的佳作,教师教得合适,是完全可以吸引学生的。但是,现实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和问题是依然有大量语文课堂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生态理念来审视,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课堂语言的乏味,没有诗意没有情趣,文质兼美的课文成为教师生硬的条块讲析。所以,教师让自己的语文课堂丰满而富有质感,就要借助和发挥语言的魅力,通过语言艺术创造一个“有序、有情、有趣、有思”的课堂意境,以此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诗情画意地交流与碰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这第一锤,也是很关键的一锤,就是要通过语言的魅力把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灵点亮,用诗意和想象引导和打开学生的学习之门。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课例《秋天的怀念》,情感真挚而深厚。窦老师在讲解这一课时基于对课文内容的融汇贯通,全身心地投入,以满含激情的朗读渲染出课文深沉而凝重的真实情境,这种浓重的教学氛围,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窦老师讲课中精细的语言、细腻的情感散发着真情,抒写着人生,一步步引导学生在这篇文章中读出母爱、品味母爱、感悟母爱。把作者的经历和要表达的情感传达给学生,并把课堂中的体验和感悟融进他们的生活,渗透到他们的成长中,积淀到他们的生命中,实现师生与作者情感共鸣、精神成长的体验和人生感悟的对接。整个课堂因教师诗意的语言而变得生动、透亮又不失情趣,让我们不仅领略了课堂语言的魅力,还一直沉浸在课堂的思与悟之中。
  由此可见,诗意课堂最关键的是教师语言造境,而教师语言造境,最重要的是教学语言要精准、幽默、有趣、富有启发性。教师不同于影视明星和歌星,可用自己特有的艺术形象和魅力去影响和吸引别人,教师对语文课的驾驭更多的是凭借其语言魅力,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习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最终做到高尔基所说的“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
  二、活动造境:构建基于思考的思维课堂
  与自然万物的生长运行规律一样,思维的激发与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土壤和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构建思维性课堂。思维课堂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的课堂思考与感悟,但很多语文课堂对思维的关注与设计重视了思维的深刻性,却忽视了思维的生动性,让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缺少了思维的乐趣,其危害是慢慢地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惰性。要提升学生思维的乐趣,就要加强思维的生动性。在语文课堂中,根据语文学科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灵性与智慧的特点,加强思维生动性最直接而有效的办法是把活动引入课堂,通过“课中活动”改变被动、单一、封闭的学习方式,创造出生动而深刻的的语文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与思维过程中突破富有启思性的问题,最终让学生的个性、潜力、创新精神在课堂中充分得以彰显和发挥。
  例如,笔者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设计了“品说”活动,引导学生品读和悟读,学生品读中老师分别用“透过诗,你们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四个问题先后转换观察与思考的角度,改变满堂问和满堂灌的现象,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与交流,学生的课堂活动不断走向深入。这种课堂“品说”活动,以“品说”引领学生抵达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个性,充分拓宽了课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又比如,在《走进歇后语王国》一课教学设计中,笔者通过让学生“说、想、画、看、演”,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既科学地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又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说起来,达到“细腻深刻”的学习要求。
  有语文老师说:好课不是讲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活动”出来的。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客观地说,重视语文实践,重视语文课中活动,不仅易于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习得语言能力,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语文能力。对于“课中活动”,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做过如下阐述:所谓“课中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发展智能、培养情操的操作演练。从余老师的定义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课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体会、去进行、去完成。它涉及到听说读写,着眼于思维训练,着眼于方法培养,着眼于知识积累。所以,根据课文内容,创造各种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开展有效的课堂思维和体验活动,是我们实现课堂有效思维的重要保障。   三、生活造境:构建基于体验的生长课堂
  过去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绝大部分精力也放在传授知识上,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学生很难接触到社会“大语文”素材,课堂也几乎与“生活”隔离。这种语文课堂孤立于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之外,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已远远不能全面担当起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任务了。叶圣陶的“生活本源论”指出:“语文学习得跟整个生活打成一片。”(注: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他强调了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有机、适时地灌入生活的“源头活水”,让语文学习拥抱广阔的生活,在语文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就是生活,生活造就语文。
  生态理念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提倡让语文回归生活。语文课堂回归生活,就要加强课内课外的沟通和联系,使语文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也就是要积极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社会中感悟語文。如,在教一年级课文《升国旗》时,笔者预先计划好在学校周一升国旗活动中,组织学生一次升国旗的体验,挑选班上8名学生担任升国旗任务,让其身临其境,在严肃、庄严的氛围中体验其意义。在上这一课时,结合学生的体验,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多名学生和全班同学一起深入交流,由于本课的教学与生活体验发生了密切联系,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课堂学习氛围非常活跃,课堂交流中学生感慨很多,既提升了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又让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度的德育。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童年的发现》《白鹅》等课文里面选编了很多富有生活趣味的,学生又非常熟悉、在生活中能很容易接触到的内容。这些题材内容既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教学时教师善加利用,让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建立桥梁,“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课堂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美国科学家华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基于生活,追求一个开放、自由、灵活、宽广无边的生长空间。也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才真正富有吸引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学到富有时代气息的语文知识,继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自然造境:构建基于生命的活力课堂
  生态理念视域下的语文还须是自然语文。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众多课文都浸染着浓浓的自然生命的色彩,都是反映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反映自然与社会的真实性、情感性和深刻性,是自然与社会的回声和折射。语文课堂不能无视教材课文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应当努力通过自然造境,把自然当作语文课堂的延伸,把自然万物当作语文课程的资源,让一花一草皆为素材,一窗一廊皆为课本,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
  例如,《海上日出》这一篇课文,作者从 “日出之前”“日出之时”“日出之中”三个方面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自然变化神奇景象。笔者作为一个海滨城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我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海边观看日出全过程,用心感受一下日出的自然美景。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把课文的生动描述与自己的观察体验结合,在比较中寻找异同,然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交流。学生们由于有了自己的观察体验,交流课文中的内容时就变得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回味无穷。
  又如,《夕照》一课,放学时很多学生都曾沉醉过夕阳的落日余辉,可是又有几位同学仔细地去观察过夕阳下的变幻莫测和神奇景象呢?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西下的无边美景,以自然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来丰富语文课文中的内容,让《夕照》一课教学更有质感,更加丰满。
  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自然的天地则是无限的。生态语文强调关注自然,抓住自然与课文的联系,加强课内课外的沟通,引导学生把领略自然与探讨课文相结合,把大自然丰富的景物开发为语文教学中的可用资源,以自然的感悟丰富课文的内容。自然造境再激发想象,而不是灌输知识;在发展理性,而不是讲授道理;在丰盈灵魂,而不是掌握技艺。自然造境最关键的是寻找自然社会与课文的结合点,设计合适的问题或话题,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的真切体验。
  生态理念引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遵循万物生长的规律,众所周知,万物生长规律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万物生长都离不开适宜的环境。所以,语文课堂造境,是生态语文教学的根本途径。从本质上来讲,课堂造境实际上为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和生成语文素养提供了“脚手架”,而这个“脚手架”效果是否突出,关键是造境要有序、有趣、有情和有思。有序,指课堂造境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趣,指课堂造境是否生动富有趣味;有情,指课堂造境是否触及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人生感悟;有思,指课堂造境是否设置有诱思性的问题,诱发学生思考,最终引导学生从课境中走向智慧。从生态教学理念与模式中观察,课堂造境把“学中玩、玩中学、学中做”的教育思想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最终实现了变“教学”为“助学”、变“讲台”为“平台”、变“课本”为“学本”。
  参考文献:
  [1]曹清明.问渠那得清如许——从几个案例谈课中活动的开展[J].新课程(上),2014(06).
其他文献
[摘 要]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建设是国家在新时期促进幼儿园均衡发展,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为积极响应国家、省市的要求,促进县域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县在2019年底建立了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在运行初期,受到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欢迎,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也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亟需在工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充分利用教研指导责任区促进县域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县
【摘要】美术属于中国艺术学科范畴,具有一定抽象性。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入社会生活元素,让美术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际,让美术将二者紧密相连。这对于教师提升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质量管理有着显著的效果。本文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三方面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探讨,为教学工作者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美术在人类社会历史
【摘要】本文探究在智慧课堂下如何指导高中学生在传统班级的数学教学中进行高中数学个性化学习活动,把高中数学个性化学习活动划分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习惯、课前“知识自学”、课内“知识内化”、课后“知识升华”五个阶段。  【关键词】智慧课堂;数学;个性化学习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要求,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
一、案 例 背 景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健康的范畴在扩大,社会对每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不仅要求有健康的身体,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这就说明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我校作为项目学校之一参与了南海区近两年的教育发展状态项目的测评。通过对我校在测评报告中列出的各种测评结果数据进行解读、对比、分析,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到现阶段我校学生习惯培养方面的状况、学生的
幼儿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只有幼儿身心健康,家庭才能健康,家长才能安心工作和生活。近年来,学生轻生事件时有发生,从大学生到中学生,甚至于不久前还发生了一起小学生跳楼轻生事件。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心理素质太差,没有抗挫折能力,遇到问题就想不开、走极端。这些虽然只是个案,也足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只有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现问题及时引导,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才能让他们茁壮健康地成长。  激烈的
【摘要】教育是古今中外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于教育的文章数不胜数,都有道理,又似乎都不“落地”。正因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独特性,也正因许多时候,作为父母、作为在社会上历练几十年的成年人深感困惑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是好孩子。本文主要阐述在实践中如何去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升品行、品格、品质。  【关键词】实践教育;活动;学生品德
【摘要】英语课文阅读教学向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本文将以落实阅读教学有效性为导向,选取《初中英语(沪教版)》教材的单元案例进行剖析,浅谈文本特征在PPPC阅读模式中的实际应用以及相关教学设计,力求以一个新的视野对这种阅读教学有效模式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文本特征;PPPC阅读模式;阅读教学;有效性  
本报综合报道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从2020年开始分批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工作。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广州市执信中学成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  示范校将结合学校实际,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考试评价等关键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在推进选课走班、开
【摘要】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介形态的丰富,初中生接触的媒介种类越来越多,“手机控”以及“低头族”也正在向青少年人群蔓延。信息化时代下,初中生的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其个体的长远发展。本文在调查和分析初中生媒介素养现状的基础上,尝试着在初中历史课中渗入媒介素养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和自学能力,正确对待各类媒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媒介观念。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初中生;历史课 
【摘要】物理课堂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本文以物理经典案例“自由落体运动”为例,阐述新课标下培养关键能力落实核心素养课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助于理清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准备;核心素养;自由落体运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旨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出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