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娃到玛丽亚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至今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女性为自己争取权利的斗争活动正在步履稳健地前进,在一个越来越进步的世界中,她们的呼声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予以支持。但是在那段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时光中,事情又是怎样一个面目呢?文章拟从西欧中世纪晚期之前的那段时光里人们的女性观入手,通过对彼时人们观念的了解,对比出今日女性取得了何等令人惊叹的成就。
  关键词:中世纪;基督教;女性观;性别差异
  一、研究综述
  早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就开始了对妇女史的研究,例如1855年法国历史学家米什莱出版的《大革命的妇女》,1931年美国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比尔德撰写的《理解妇女》及其于1946年发表的《作为历史中一种力量的妇女》。此时,妇女史著作的出现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密切相关。不过,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仍旧受到了传统史学较大的束缚。
  妇女史兴盛的近三四十年来,所出版著作数以万计,这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方法、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就通史性的西方妇女史著作而言,国外史学界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美国学者安德森和津泽的两卷本著作《她们自己的历史》,法国学者乔治·杜比和米歇尔·佩洛特任主编的五卷本著作《西方妇女史》,美国历史学家布里登特尔等人主编的《变得可见:欧洲历史上的妇女》,以及美国学者莉莎·卡普里奥和梅丽·维斯娜编撰的史料集《生活与声音》等。
  在对中世纪女性的历史研究中,国外学者开拓了许多新兴的领域,例如西方学术界对于中世纪女性作家的研究,而女性观基本是每个领域都会涉及到的内容,重叠区域广泛。各国的研究者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于中世纪的女性会有各种不同而又深入独到的解读。
  而在国内,对于西方妇女史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盛于21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外学术交流的日渐加强,高校中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恢复和史学革新的深入发展,国内史学界开始关注西方妇女史的研究,由于受到资料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国内对于西方妇女史的研究并不十分尽如人意。但可喜的是《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专业刊物上,有关妇女史研究方向的论文逐渐增加,研究性的著作在艰苦探索的基础上脱颖而出。近年来的相关著作有李平的《世界妇女史》,李雪季主编的《世界女性历程图说》,裔昭印领衔的《西方妇女史》,闵冬潮的《国际妇女运动:1789-1989》,贺璋瑢的《神光下的西方女性》,潘迎华的《19世纪英国现代化与女性》等。
  在一些更具体的问题上,有关中世纪女性观研究的作品一直数量有限。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在宏观史研究的过程中片段式的涉及到了各个时期女性观的问题,当然这也与女性观与女性研究的其他领域多有重叠有着很大关系。而且大多数是聚焦某一特定的问题,如城市文学、女性写作和典雅之爱,而很少见专门研究中世纪女性观的学者及作品。
  二、原罪的代价
  说起女性,自诩比较有文化修养的中国人都会知道这么一句出自孔夫子的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的意义内涵已经被无数国人研究过,笔者一介普通世界史学人,就不在这种自己不熟悉也不擅长的领域献丑了,只是通过这么句话,笔者想表达一种概念,即对女性的不平等看待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大概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之后,男性主导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大权,就再也没有以平等的目光好好看看身边的女性。
  被称为西方文明源泉的古希腊罗马在这一点上也是同样的。古希腊人以身体为荣,所以并不介意裸露自己的身躯,而这也是源自于对体热说的信仰。这种理论是从埃及人那里继承的,但是古希腊人将其做了改良。古希腊人认为,体热主宰了生成人类的过程。怀孕初期,胎儿在子宫中能好好加温的,便会成为男性;初期没有加温的,就会成为女性。这种在子宫中没有充分加温的后果,便会创造出一种生物,“相对于男人来说,(女性)比较柔弱,比较像液体,比较冷而粘湿,比较不具形体”。亚里士多德的一部名叫《动物的生殖》的著作中谈到经血和精子,他认为经血是冷的血,而精子是煮过的血,精子是优越的,因为其能产生新的生命,而经血则相反是迟滞的。由此延伸,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男性具有运动与生产的原理,而女性则拥有物质的原理,这代表了身体中主动与被动的两种力量。而这种体热说也就塑造了一种与其相对的荣辱观。女性与冷、被动且软弱等形容联系,而男性则与热、强壮和主动挂钩,男性优于女性。与此相类似的一对概念就是公民与奴隶,前者热,后者冷。
  罗马人似乎天生没有什么哲学的天赋,在精神世界,他们属于被希腊征服的人。但是罗马人的女性观也是很明确的,在父权家长制的罗马社会,男性高于女性,女性应顺从男性且受到男性的监护是不改的铁律。这个观念贯穿了整个罗马文明的始终,一直是罗马人所推崇和追求的目标。
  总之在中世纪基督教看来,女性是多嘴多舌、爱慕虚荣、沉湎肉欲、没什么理智可言的,需要男性的统治和管束,而女性最大的美德则是顺从与贞洁,附带生孩子保证人类繁衍的任务。
  三、圣母与贵妇
  时间来到中世纪盛期,人们对女性的看法除了上述占据主导地位的无可动摇的基督教神学观点外,还出现了另外的声音,这便是对圣母玛丽亚的崇拜以及俗界的骑士之爱。对于贵族女性的崇拜在时间上较圣母热更晚一些,故而有些学者认为骑士之爱是受到了圣母崇拜的启发。
  在中世纪早期,玛丽亚在西欧基督教的日历上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天使。9世紀时,西欧的一些地方零星地出现了对玛丽亚的崇拜。12世纪时,对玛丽亚的崇拜渐渐流行起来,这与十字军东征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讲希腊语的拜占庭教会,圣母玛丽亚一直是被崇拜的对象。十字军东征的一个结果就是把拜占庭的对圣母的崇拜带回到欧洲,并使得对圣母的崇拜在西欧各地迅速兴起。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对玛丽亚崇拜的流行最初主要来自于民间的大众百姓而不是教会的倡导。
  圣母玛丽亚是神圣的,她有着特殊的地位,她拯救了夏娃的罪过等类似于这类观念的发展,无疑使得人们对女性的看法逐渐有所改变。到了13世纪,抒情诗人和行吟诗人们更是把圣母玛丽亚与尘世的高贵女性相等同,把宗教的爱情与世俗的爱情相混同,将圣母玛利亚塑造成了一个高贵纯洁的女贵族的形象。对圣母崇拜的兴起或多或少使所有的女性大受其益,尤其是对上层贵族女性地位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此时间段,尊重女性,强调两性平等的潮流悄然而至。在宗教中,有些教士宣扬男女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至少在灵魂上是;而在世俗界,后世无数男女心驰神往的骑士之爱的兴起传播。而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由于大量的贵族男性因战争,尤其是十字军东征而离开,其中有许多人未能活着回去,而女性也就借此积极地参与到了社会生产活动中,尤其是有许多贵族女性获得了财产拥有权和管理权,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最有力的证据便是这段时间内西欧出现的大量随母姓的事例,尤以10~12三个世纪的法国南部最明显,随母姓的人的比例分别为9%、12%、10%。
  但是这股难得的中世纪尊重女性的风潮,也并未跳出自身所处历史时间的局限。在方济各会的修士们的渲染下,玛利亚具有了“悲苦的母親”的形象,她是一位富有同情和怜悯之心的“母亲”。因此,玛利亚既是母爱的伟大象征,也是“理想女性”的代名词,这使得女性不再是等同于夏娃(堕落的女性)的单一形象。然而玛丽亚的形象仍旧是符合中世纪早期业已形成的基督教女性观的,或者说几乎就是按照此种女性观被塑造出来的一个完美女性形象的符号。她养育后代,而且这个后代的身份十分尊崇;她贞洁,即使育有后代也是处女之身;更不用说她与丈夫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
  当然,这股风潮虽未能对西欧的女性解放产生什么根本性的冲击,但是在改善女性的处境上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在此前的好几百年中,西方教会把女人等同于夏娃,她应对人类的“原罪”与人类的苦难负责。而在12,13世纪以后,玛利亚的形象越来越光彩夺目,她承担着拯救灵魂的使命。于是男人们多少收起了自己的优越感,开始试着对自己的“肋骨”稍微好一些。
  四、结语
  对于中世纪晚期之前的女性来说,生艰难,活不易,生活更是苦难重重,即使是对于那些居于社会上层的贵族女性来说亦如此。女性远离公共生活和政治,在家庭这个一块方寸天地中挣扎沉浮,历史上不会有她们的声音,她们的存在对那段时间来说就像一个影子,虽然存在但却看不真切。哪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已经逐渐离不开她们的劳动和贡献,她们仍旧像是货物一样被从一个男人转手到另一个男人。而这一切是这么的不可思议,又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时间逝去,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许多被前人视为金科玉律的观念已被现代人一步步证明是不符合时代的伪命题,它们或是消亡不见,或是被引以为戒。如今社会对于女性的贬损越发的没有市场,而我们也应意识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并未到来,要实现这一目标,仍旧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斗争。
  参考文献:
  [1]裔昭印等.西方妇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法]乔治·杜比.骑士、妇女与教士[M].周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德]汉斯-维尔纳·格茨.欧洲中世纪生活[M].王亚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4][美]理查德·桑内特.肉体与石头 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M].黄煜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5][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M].第六版.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邢姗姗.论骑士观念中妇女地位的变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6.
  [7]贺璋瑢.西欧中世纪的女性观浅探[J].学术研究,2004,(09):88-93.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已成为我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指南针,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出固有的乡村发展思路,真正从乡村本位出发,转变思想,探索出一条乡村崛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田园综合体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农村生产生态融合具有促进作用,这就对田园综合体提出了新的要求。村落景观
期刊
摘 要:小城故事,有故事的小城,我们心中最完美的经典。我们的小区定名为小城故里,正是因为小城故事迎合了我们的规划理念。  关键词:空间布局;整体规划;规划结构  一、规划背景  (一)规划背景  为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形式,抓住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契机,贯彻《本溪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将地工路地区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功能齐全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住区,《地工路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修编中,本
期刊
摘 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诸多要素中,植物要素与设计区域、基址的生态环境联系密切,其生态功能在当代环境下愈发重要,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植物建植规划设计必须要结合地域生态环境,文章通过探讨植物与张家口局部区域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分析阐述了植物建植规划设计在該区域对生态环境的恢复、改良的重要作用,提出因地制宜的原则,得出张家口局部地区景观设计诸多元素中植物建植规划设计优先的结论。景观设计当中的植物
期刊
摘 要:生活中往往有很多巧合的事情,这些事情发生在不同的领域,它们看似毫不相关,却有着相同的原理与共通性。建筑与电影,这两种不同的艺术之间微妙的关系就证明了这一相同性。建筑设计的灵感也许就藏在其中。  关键词:电影;建筑设计;艺术手法  一、《午夜巴塞罗那》  (一)剧情  巴塞罗那是一座色彩斑斓,你随时都可能遇到浪漫和意外的城市,这座城市也是很多耐人寻味的爱情的发生地。影片讲述两个美国女孩结伴到
期刊
摘 要: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民众的旅游意识和消费观念逐渐觉醒,传统的旅游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游客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了。游客们开始追求带有更多主题性、开放性、参与性、体验性的旅游活动。体验式旅游模式的应运而生,迎合了人们的体验式旅游的需要,实现了人们各种感官的亲身体验的旅游感受。试图通过对常州恐龙园的研究,来探究体验式旅游模式主要特点。  关键词:体验式旅游;
期刊
摘 要:文章主要讨论的是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广府宗祠建筑艺术。通过岭南民居宗祠建筑发展历史与传承,探索地域文化与广府民居的关系。以花都区为范围,具体分析宗祠的选址、命名和分布状况以及祠建筑装饰艺术价值,从而以花都为地域背景深入探究广府的宗祠建筑特色。  关键词:地域文化;广府宗祠;广州花都;建筑特色  一、广府地域文化的来源  广府区域的文化,是岭南地区文化的首要组成,“广府文化首先是一种移民文化”,
期刊
摘 要:滴水兽原为西方建筑屋顶作为排水系统出现,多见于中世纪西方教堂。闽南地区作为沿海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同时受到侨乡的扶持,番仔楼渐渐出现,而滴水兽便进入了国人视线。闽南的滴水兽独具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文章从美学角度进一步剖析滴水兽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建筑;美学;滴水兽  一、滴水兽的中式蜕变——闽南滴水兽  滴水嘴兽,即滴水兽,又名雨漏,是建筑输水
期刊
摘 要: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其设计不仅事关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和文明的延续。位于山东省潍坊市的十笏园,因地处南北方交界之处,浸染了南北园林设计风格。虽为袖珍型建筑,但设计精巧、妙趣横生。通过对十笏园造园景观与建筑设计的分析,汲取景观建筑之灵感,思考当下城市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日后的公园建设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城市公园;十笏园;造园景观;思考借
期刊
摘 要:居住环境是为所居住的居民提供休息,放松压力和促进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公共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心理需求占居住环境设计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更注重精神层次的追求,对设计者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满足人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对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诸多理论研究,探索人对居住环境的心理需求。首先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然后从人的心理、行为出
期刊
摘 要:在清末民初的浪潮下,国家在经历经济、社会、文化的革新时,内陆城市成都的日常生活有多大程度的改变,通过对20世纪上半叶成都茶馆来研究当时的成都的城市文化变迁,以及背后的政治经济变迁。  关键词:成都;城市文化;公共空间  作为成都的一个典型公共空间,茶馆是观察人们日常生活的窗口。茶馆是成都小商业的代表,不仅是各个社会阶层闲谈、娱乐的空间,也是各种各样人群的工作场所,还是一些人参与公共政治的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