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奖”极简史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ig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的年终奖最初和年底的腊祭有关。在古代,腊日是一个历史极其悠久且备受重视的节日,也被视作今日腊八节的淵源之一。君王在敬天法祖之后,会把一些祭品送给重臣们飨用。但真正意义上的年终奖励制度,到东汉才确定下来。
  汉朝
  东汉时期,皇帝给官员发放年终奖金已有了定例,称为“腊赐”。顾名思义,就是在腊月的腊日赏赐钱物,以备过年之需。
  在古代,腊日是一个历史极其悠久且备受重视的节日,也被视作今日腊八节的渊源之一。但由于受历法变更的影响,具体日期并不固定,也就是古人说的“腊有常月而无常日”。到了汉代才明确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南朝一度将腊日固定为十二月初八,到了唐代,又出现“唐以大寒后辰日为腊”的说法。
  依照官员等级的不同,腊赐的数量多寡不一。杨侃《两汉博闻》记载:“腊赐大将军、三公钱各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进、侯十五万,卿十万,校尉五万,尚书三万,侍中、将、大夫各二万,千石、六百石(官名)各六千,虎贲、羽林郎二人共三千以为祀门户直。”
  据研究,汉代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四到五毛钱,二十万钱折算下来,大概就等同于现在的八至十万元左右。而像大将军、三公之类的汉代高级官员,月薪约一万七千五百钱,合人民币七千元,年薪则有八万多。这样一算,仅实打实的年终奖这一项,就超过了全年工资。
  高级别官员的待遇丰厚,低级别官吏的年终奖也是如此吗?《后汉书·百官五》记载:“千石奉,月八十斛。”荀绰《晋百官表注》记载:“(汉延平中)一千石月钱四千,米三十斛。”也就是说,像俸禄为千石这样的官职,腊赐为六千钱,大概相当于一个半月工资。俸禄为千石在汉代属于比较高的官职,至于那些百石以下的斗食吏,能领到的年终奖就更少了。
  汉朝相对高额的腊赐,既是对官员们过去一年辛苦办公的嘉奖,也勉励百官来年撸起袖子加油干。清代的徐昂发,在比较了历朝历代的年终奖金数额后,不禁感叹说:“汉世优恤臣下,可谓厚矣。”
  除此之外,在造纸术还没普及的秦汉魏晋各朝,书写、传递公文主要是用竹简来完成。为了防止竹简丢失或有人篡改,各部门在发文时通常会在外边套上布袋,然后加盖封印进行加密。其中一些单位,如负责收集百官审查文件的御史台,一年下来能收到大量的布袋。这些废旧布袋堆在办公室,既占地方,也无法再循环使用,官员们便在年底拿出去卖掉,卖布所得随即分给内部同僚,算是年终分成,金额还算可观。
  唐朝
  至德二年,平定安史之乱的唐肃宗准备在腊日这天好好地犒赏一下大臣们,这里面包括千里迢迢回到长安的杜甫。
  腊日之夜,肃宗赐宴紫宸殿,君臣尽兴欢饮,赏赐众臣。当时庆祝的场景在杜甫所作《腊日》诗中可见一二:“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第二天,杜甫拿着赏赐喜滋滋地回了家。家人们迎了出来,却见他手里只有两个小盒子。如果你看到小盒子里放的东西,估计要大跌眼镜。因为,皇上的赏赐就是这么简单——口脂面药、翠管银罂。
  所谓“口脂”,是寒冬时防止口唇开裂的唇膏,《释名》说“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面药则用以洁面护肤,均有滋润皮肤、预防皴裂的效果。至于“翠管”和“银罂”,则是拿来盛放口脂面药的器具。
  辛辛苦苦一年,皇上的赏赐就是包装精美的护肤礼包。其实,这在唐朝是一种习俗。据唐朝小说家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忠志》记载:“腊日赐北门学士口脂、腊脂,盛以碧镂牙筩。”《太平御览》也记载:“腊日上澡豆及头膏面脂口脂。”从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唇膏面霜几乎是唐代“年终奖”的标配。
  年终奖不发钱,为什么要发护肤品?这是因为腊日一般在岁尾,加上长安靠近西北,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杜甫诗中开篇就说“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以珍贵的御寒护肤品作为年终奖,也算得上人性化的考虑。
  宋朝
  到了宋朝,随着腊节逐渐衰微,发年终奖的日子变成了冬至。冬至对宋人的重要性不亚于现在的春节,皇帝在这天要祭天赐宴,顺便赏赐众臣各种食物。
  按照官员品级,宰相、亲王、使相、枢密使会得到五只羊、两石米、五石面、二斗米酒;知枢密院、宣徽使与宰相差不多,惟有米减至一石;观文殿大学士、学士、三司使、三师至大夫、管军节度使会得到三只羊、一石米、三石面、二斗糯酒。其余官员按照等级,所获得的食物依次递减。
  翰林学士院负责起草文书谕旨,财权、事权都不怎么突出,年终奖相对较少。不过,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但凡遇到官员升迁,需要翰林学士院起草任命书,官员就会送些礼物,权当润笔。一年下来,礼物积少成多,积零成整,成了翰林学士院一项相当可观的收入来源。
  宋代,官员送来的谢礼包括丝绸、马匹、铜钱等,动辄几十匹、几千贯的送,数量着实不少。
  谢礼怎么分配?一般来说,一年中分两次,三伏天发一次,年末时发一次。为了公平,翰林官员在起草文书时会让大家都参与进来,一个人能够做完的活儿,往往要分成数人去做——张三起草,李四润色,王五誊录。如此一来,年关岁尾分成时就能保证人人有份儿。
  宋朝时还出现了发红包的风俗。春节之前,“市井迎傩,以锣鼓遍至人家,乞求利市”。这里的“利市”,即指赏钱,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红包”。
  说粤语的人,习惯将“红包”叫成“利是封”。用来装“利市”的“利是封”,至迟在宋朝时已经出现了。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每一年的除夕,皇帝照例要给嫔妃送上“岁轴儿及珠翠、百事吉、利市袋儿、小样金银器皿,并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利市袋儿”相当于今天的“红包”,“随年金钱”便是压岁钱。“旋亦分赐亲王贵邸宰臣”,也就是说,过年时,皇帝还要给王公大臣发“红包”。
  宋人所说的“利市”,还含有“吉利”“发财”之意。“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这首小诗,便寓意着好运气、好财运。
  清朝
  清宫有“冬至赐貂”的惯例,每逢冬至,在南书房、如意馆、升平署等部门上班的人都能得到数张貂皮。
  临近年尾,各王公大臣以及部分外廷大臣还能得到皇帝赏赐的“福”字一幅、“岁岁平安”荷包一个、灯盏数对,以及从辽东运来的鹿尾等珍贵物品。
  福字、荷包虽然有点形式主义,但既然受赐于皇上,自然意义非凡,百官还是会引以为荣,格外珍惜。
  单凭皇帝赏赐,或是同僚自筹,似乎还不能满足官员们的春节消费需求。长久以来,官场形成了送礼打点的潜规则。春节是下级孝敬上级的绝好时机。这种进项虽然不能称为年终奖金,但它也是官员们年终收益的重要来源。
  最有名的就是“炭敬”。炭敬,又称节敬,是清朝外官在冬季馈赠京官的银钱,因地方官多在冬季替京官购置木炭取暖而得名,由于是春节前后发放故又称节敬。
  炭敬金额不一,但最低额度是八两。炭敬终究不是合法的款账,实际上是属于“三敬”之一的陋规,但积习既久,查不胜查。
  民国
  年终奖金不只是官员们的专利,一些供职于银柜票号、粮米油店、丝绸布庄的雇员或学徒,也会在春节来临时收到老板的过节奖励。一名员工能够得到多少年终奖金,关键要看平日表现,也就是自我奋斗和付出,但也要考虑到店面效益。
  近代以来,外国资本相继在沿海口岸开工设厂,大量招募民众务工。外国资本家们剥削欲太过旺盛,经常克扣工人们的年终奖金。
  1940年代的上海,丝织业、邮政业、船舶业经常发生工人争取年奖的罢工行动,以致上海工商界还联合成立了“年奖问题处委会”,专门负责调解协商各工厂的年终奖金发放问题。
  据民国三十七年《工商法规》记载,年奖问题处委会曾出台过4条决议,针对工厂不发年奖、工人罢工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其中一条特意提到:
  “本年度工商业情形萧条,该会为求了解实际情形起见,择定重要各业,由工业会、市商会及各该工会领导人员,协助调查,并由年奖处理会指派委员参加,综合劳、资、政府三方面调查所得,作该会调处工作之参考。”(来源:《北京晚报》、“博物馆I看展览”微信公众号)
其他文献
合唱团中的张利兴和朱凤蓉,是一对曾扎根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的将军夫妻。上世纪60年代,他们投身于祖国的核事业,参与了我国第一枚氢弹、第一次地下核爆炸等历次核试验。直到70多岁才重回故乡上海。  记者曾问朱凤蓉:“艰苦吗,很难吧?”她笑了笑说:“当时也不是只有艰苦,也很美,有雪山,也有蓝天。”  在最苦的日子里保持乐观,无悔地奉献着,是少年。  清华走出的将军  “我们这个事业,决定了我们是在大漠奋力
期刊
虽然不惑有余,尽管年味渐淡。但回想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故乡过年时的那些风俗和仪式,就像电影一样撞击着我的心灵,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  过年的习俗具体源自何时,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年”这个字,甲骨文和小篆,像一个人背负着成熟的谷物之状。因此《说文解字》说“年”,指“谷熟也”。可见,过年最早与庆祝和祈求农产丰茂有关。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在“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
期刊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晚晴》与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打造“党史”专栏,讲述和传播贵州省丰富的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思潮、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逐渐在贵州广泛传播。四川、广西等邻省党组织先后派人到贵州开展革命活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再加上邓恩铭、王若飞、周逸群、龙大道等贵州籍革命先躯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逐渐建立、发展、壮大,
期刊
父亲没文化,但我家的春联都是由父亲拟,拟好了再找人写。很多人都开玩笑说,父亲不识字,怎会拟春联?  那年过春节,母亲说,找人写副春联吧。父亲憋足了劲,顿了一下说:“春联我自己来拟。”全家人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父亲又说了一遍,我们还是不相信,最后终于弄明白了父亲的意思。父亲没念过书,也要像读书人一样拟春联?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父亲一个人在屋里踱来踱去,不多时,他嘴里吐出两个字:“有了。”我找来会写字
期刊
为传播贵州省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晚晴》與贵州省博物馆联合打造“档案”专栏,传承文化之美,共享文化之乐。  贵州毕节新仁化屋村。这个位于乌江南北两源交汇之处的古苗寨,继2017年摘掉“贫困帽”后,2021年春节前夕,又有了新的“头衔”——“网红村”。  乌江边的古村落、歪梳苗、满山的水果树……在新晋“网红村”的背后,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考古故事。  在30年前,贵州考古人曾在化屋村驻扎2
期刊
小的时候过年,是给人的一生带来无穷回味的。  那时对于我们小男孩来说,过年的时候,最让人牵挂的是能有一长串“乒乓”炸响的鞭炮,那就是最大的满足了,如果再得一双新胶鞋和打起来一起一落的小胶皮球,那这个年,就过的欢乐愉乐,有滋有味了。  还在腊月底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开了花,有的忙着蒸霉豆,有的忙着舂粑粑,还有的忙着煮白酒、磨豆腐,反正一家人,忙了这样忙那样,忙了那头还要忙这头,有的忙着过年吃的菜肴,
期刊
春联是春节特有的文化标识,它写满迎春与祝福、团圆与烂漫、吉祥与平安。春联习俗也是上千年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如意、表达美好向往的传统习俗,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底蕴和气质,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友善、淡泊的精神和品格。  “春雨春风春色,新年新景新家”,传说这是书圣王羲之写的春联,上联三个“春”应景,下联三个“新”则是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乡愁亲情、家风家教的重要载体,蕴含着
期刊
《孙子兵法》强调:“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古代行军过程中,并非何时何地都要讲究“兵贵神速”,将领需要分析形势再作判断。  困难重重:被制约的行军速度  “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合之表。”在先秦时期的兵法著作《尉缭子》中,记述了那个时代真实的行军速度,步兵日行仅有三四十里。虽然军事科技和道路条件在不断发展,自秦汉到明清
期刊
今生,无论贵与贱,贫与富,强与弱,好与歹,人人都要走最后一步。回首一生,都是过眼云烟。  从现在起,我们要尽兴生活,天天开心、时时快乐。来这世上,几十年的时间,虽然有过理想,有过奋斗,有的战绩显赫,功成名就;有的伤痕累累,一事无成。但都是弹指一挥,犹如闪电。  人活着的时候,能聚就聚,能爱就爱!几天、十几天、几十天或几年、几十年之后,一个坑就成终点,你睡你的,我睡我的,都不在服务区,什么都不能分享
期刊
平心而论,父亲身上,除脾气暴躁,其实还是有许多优点值得我学习,比如勤劳、勇敢等等。其中,最值得我学习的就是现代化意识,具体来说,就是在拥有和运用现代工具方面表现出来的先进意识,用白话来说,就是父亲的电器化时代。这个时代,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见证人和受益人,而父亲则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  小时候,我们那里还没有电,照明用的是煤油灯。煤油灯是燃烧煤油的,通过燃烧煤油来照明點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