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生产力

来源 :当代思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tx4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猿揖别,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并且永远是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的活动,就是生产。生产——除人类自身的生产外,便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创造物质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产创造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需要。创造物质产品的力量就是物质生产力,创造精神产品的力量就是精神生产力。然而,从人类漫长的全部生产实践活动中,概括出物质生产力范畴和精神生产力范畴,却并非易事。一方面需要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相当高度的发展作基础,一方面还要有高度的科学抽象思维能力为条件。因此,生产力这个概念,直到近代才在政治经济学文献中出现。十九世纪中期以后,马克思改造并发展了这一理论成果,将生产力这个一般的描述概念,提升为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论的最基本的范畴,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根基和出发点,并且对完整的生产力范畴的全面含义,作了十分明晰的规定:“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73页)[注:关于精神生产力,马克思还有许多论述,例如他在讲到自然经济解体的条件时,指出:“只有在物质的(因而还有精神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有可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505页)马克思还这样讲过:“已经获得的生产力(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同上,第18卷第682页)]马克思从这样完整的全面的生产力范畴出发,以此为基点,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看来,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界里的引力、磁力、电力不同,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史中,经历了性质很不相同的几个阶段。
  物质生产力的构成,可以划分为客体生产力(自然)与主体生产力(人)(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95页,又见第22页),主体生产力又可分为肢体、体力与智力几个方面。这些是构成物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马克思对生产劳动活动作过一个很好的说明,他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1—202页)由此可见,在任何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种基本要素,即客体生产力与主体生产力——人的肢体、体力和智力,都同时进入生产过程,缺一不可。但是,各个基本要素,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大不相同的。
  在漫长的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阶段,人类仰赖大自然的赐予,虽然采集也需物质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生产力——肢体、体力和智力的参与,然而,生产的经济效益如何,却主要地取决于人们所遇到的自然条件,即取决于客体生产力。在这个长达数百万年的历史阶段,智力在整个物质生产力系统中的比重很小,尚未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精神生产力。也正因为如此,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极其缓慢。
  数千年前,由于记录和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人类揭开了文明史的序幕。[注:关于人类文明史的起点,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我认为,根据现代信息论,应该以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作为文明的开端。]进入文明时代,历史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了。仅就文明时代的起始阶段来说,恩格斯就曾指出:“生产的进步,要比过去一切阶段的总和还要来得丰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页)在进入文明时代的数千年中,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一般智力因素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精神生产力,生产出了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并应用于物质生产,特别是冶铁技术的发明,铁制手工工具的造出和采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农业文明。[注:恩格斯指出,铁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重要的一种原料。(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9页)]在这个历史阶段,物质生产中的主体生产力——人的地位和作用,上升到主导地位。但是,作为主体力量的人,主要还是以其肢体和体力发挥能动作用,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进入物质生产过程,所占的比重不大。正因为精神生产力的产品——科学和技术进入物质生产领域,所以物质生产力比文明时代以前大大提高;也正因为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它的产品只是初步进入物质生产领域,所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的速度比较又是相当缓慢的。
  历史步入近代,精神生产力获得空前的解放和发展。随着文化的复兴,艺术的繁荣,科学的昌盛,技术的进步,十八世纪下半期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十九世纪这场革命席卷了欧洲和北美,二十世纪推向全球。这场产业革命形成了一种新型文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历史以巨人的步伐向前迈进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业文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6页)从那时到今天,工业文明的成就,又不知超过最初一百年的多少倍。工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机器。机器是什么?黑格尔曾说:“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理性的狡猾总是在于它的间接活动,这种间接活动让对象按照它们本身的性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它自己并不直接参与这个过程,而只是实现自己的目的。”(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3页)机器就是理性——精神生产力的产品——知识的物化。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9页)工业文明时代,物质生产力发展之快,世界面貌变化之大,是农业文明时代无法比拟的,然而人的生理素质并没有多少变化,肢体也没有长得更长,力气也没有变得更大,那末,社会如此巨大进步的秘密何在呢?不是别的,就是精神生产力依照加速规律发展,[注:以从一个侧面标志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科学家人数来说,1800年世界只有一千名,1850年为一万名,1900年十万名,1950年一百万名,1970年达三百万名。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计算,人类的知识在十九世纪每50年增加一倍,二十世纪初每10年增加一倍,七十年代每5年增加一倍,八十年代每3年增加一倍。]生产出了愈来愈先进的丰富的科学和技术知识并应用于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发达国家,开始了具有极其深远历史意义的新的技术革命。这场技术革命与历史上前几次技术革命不同,不是单项或几项技术革命,而是遍及物质、能量、信息三大领域全方位的技术变革。它的最大特点是以电子技术为中心,带动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等等全面更新。从发展趋势看,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将超过传统产业——工业和农业,成为社会居于主导和优势地位的产业。大部分或绝大部分人,将从事信息的生产、显示、识别、检测、传递、筛选、储存、处理、控制、利用等等工作,只需一小部分或很小一部分人直接从事物质和能量的生产,即使在这些部门,劳动者也都从直接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站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外,成为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从工业文明最发达的国家显示的前景看,人类将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创造一种崭新的文明——超级文明。[注:关于这种文明的名称有的学者称为“后工业文明”或“超工业文明”,有的学者称为“信息文明”,有的学者称为“科学文明”,我在这里权且称作“超级文明”。]这将是“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恩格斯语,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2页)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大放异彩的时代。在未来的时代,精神生产力将会怎样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世界面貌的改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难以想象的。
  精神生产力不仅生产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这些精神产品,并入物质生产过程,作为物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推动物质生产迅速发展,而且还生产文化、艺术、宗教、道德和法律等等精神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制定党纲规定:“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物质需要由物质生产力生产物质产品去满足,文化(这里讲的文化是精神文化)需要靠精神生产力生产精神产品来实现。人们精神需要的实现,精神境界的提高,情绪的振奋,民主精神的高扬,思想自由氛围的形成,社会正气的发扬,社会秩序的安定,人际关系的和谐,又是物质生产的间接因素和外部条件,是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无形的巨大的力量。[注: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1789—1846)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写道:“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奴隶制与封建领地的取消,王位的继承,印刷、报纸、邮政、货币、计量、历法、钟表、警察等等事物,制度的发明,自由保有不动产原则的实行,交通工具的采用——这些都是生产力增长的丰富泉源。如果对这个说法有疑问,只要把欧洲各国的情况与亚洲的比一比就可以明白。思想与意识的自由对国家生产力影响很大,要在这方面获得适当估计,只须看一看英国的然后再看一看西班牙的历史。司法公开、陪审制度、国会立法、公众监督行政、地方自治、议论自由、有益目的的结社自由——这些都足以使立宪国国民以及官员获得一定程度的精神力量,这种效果是难以用别的方法取得的。任何法律或公法上的决定,对于国家生产力的增减,或多或少总是有些影响;说全无影响,这个情况是难想象的。”(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3页)李斯特这段议论中的合理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来说,发展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不可替代的力量,而且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其中的思想建设,人们就会淡忘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就会倾倒,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奋斗意志就会瓦解,种种腐败因素就会侵蚀执政党的肌体,社会就将走上畸形发展的邪路,变成一个思想混乱、精神空虚的社会。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不仅如此,精神生产力还生产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揭示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规律,社会历史行程的总规律,用这些知识指导人们对社会进行管理、调节、改造、建设,推动社会的完善和发展,引导人们去建设“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马克思语,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7页)的新世界。这里我想着重讨论一下,精神生产力的伟大产品——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问题。发端于近代历史上的社会主义运动,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算起,已经整整140年了。社会主义运动与以往一切社会历史运动相比,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它有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因而不再是如以往的社会历史运动那样的自发的运动,而是自觉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它是关于世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是人们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指导,遵循 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实际,自觉创造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的社会。[注:1894年初,卡内帕请求恩格斯为即将创刊的《新纪元》找一段题辞,用简洁的文字来表达未来的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特征,以区别于但丁曾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对此,恩格斯作了如下回答: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89页)]崇拜自发性,轻视以致企图摆脱正确理论的指导,就会偏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方向、总目标。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制定的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的基本纲领是这样说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纲领是三句话,三层意思:1.理论指导;2.前进道路;3.战略目标。这三层意思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中,理论指导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对于探索我们自己的正确道路,对于达到我们的战略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钱学森同志在展望二十一世纪时说:“谁在哲学思想、领导艺术和科学决策上占优势,谁就占领了战略的制高点,就会赢得竞争的胜利。”(《人民日报》1988年9月23日)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指明了历史运动的基本方向,提供了探索真理、把握规律的科学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占领战略的制高点,引导我们赢得改革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指导,是我们特有的强大优势,我们应该发挥这个优势。将社会作为一个总系统来看,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解决的是战术问题,局部问题,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社会科学则能解决战略问题,全局问题。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对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任何低估或估计不足,都是极其错误的、十分有害的,但要解决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问题,例如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类问题,终究要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来解决,靠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盟来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总任务,要解决的总题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中心、以经济为基础的诸多要素组成的动态系统。因此,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最重大最根本的课题,是要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发展战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人为目的的文化(包括教育、文学艺术、道德风尚等等)、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战略。马克思从最深层的本质上深刻地指出,封建主义的原则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1页),资本主义的原则是使人变为异化的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使人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一切为了人的富裕幸福,是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我们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应该以人为目的。世界近代和现代历史进程表明,社会的进步,文化是前提,科学技术和管理是关键,经济是基础。我们的发展战略,又应该是以文化为先导的综合发展战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从更高层次上和总体上说,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更高的文明。由此可见,研究和制定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战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指导,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依据。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发展精神生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要研究马克思,超越马克思,[注:同马克思恩格斯有过密切交往、被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梅林早在八十年前即1908年,就这样说过:“马克思不是神,也不是半神,他也不是像教皇那样的无过失者。他是一个从根本上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限度的思想家,我们也就是珍视这一向前的步伐,但并不是把它看作是人类认识的终点,而正因为这是向前的步伐,那是不能倒退回来的。我们也要赞美马克思将被超越,就像黑格尔和李嘉图被超越了那样的那一天,但是,从马克思回到任何人那里去,这就是回到‘无知无识的泥潭’去,那是我不会去的。”(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1—302页)]在马克思奠定的科学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继续推向前进,提高到现时代的水平。
  通过以上历史的和现实的考察,理论的说明和论证,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明晰的确定的结论——
  1.
  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生产力范畴,由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构成。组成两者的基本要素相互渗透。讲生产力,视野中只有物质生产力,没有精神生产力,是一种片面的生产力观点,应予纠正。
  2.
  物质生产力经历了由低到高的一系列发展阶段,进步轨迹是:以自然力为主、使用粗笨的石器工具的原始生产力——以人的体力为主、以金属手工工具为特征的古代生产力——以机器技术为标志的近代生产力——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生产力。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递进阶段中,精神生产力的产品——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在物质生产力系统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大。在现代物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和技术处于关键地位,是第一位的生产力。[注: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在物质生产中消耗的比例:在机械化初期约为9∶1,在中等程度机械化时期约为6∶4,在全盘自动化机械化阶段约为1∶9。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十世纪初,5—20%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八十年代,60—80%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技进步对日本经济增长率提高的作用:1955—1960年约20%,1960—1965年约30%,1965—1970年约40%,1970—1975年约45%,1975—1980年60%以上。]
  3.通观人类全部历史进程,社会进步呈现一幅加速发展的图景。从世界历史运动的前锋为起迄点看,从蒙昧和野蛮进到文明,经历了数百万年;从农业文明进到工业文明,经历了数千年;从工业文明进到超级文明,经历了数百年。人类历史进步的速度和上升的水平,与精神生产力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比重的加大、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增强,成正比。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知识)是一切财富中最重要的财富,掌握先进精神生产力的人是一切生产力中最强大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切力量中最重要的力量。
  
  作者附记:
  这篇文章是1988年夏秋之际,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而写作的,曾以《补充一句话——应将精神生产力列入生产力标准之中》为题,发表于《求是》杂志1988年第12期,以此为标题的原由,文章开头作了说明,原文如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的正确路线,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根本转折,开辟了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新时期。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在逻辑上和理论上,必然要将生产力标准提出来。事实也正是这样。邓小平同志在为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在阐明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同时,就鲜明地提出并精辟地论述了生产力标准问题。(见《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0、141页)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十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年,是改革开放的十年,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十年,是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深刻、广泛变化的十年,同时也是思想解放和理论发展的十年。随着建设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如何看待建设和改革,特别是改革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和提出的新政策,即以什么作为标准看待这些问题,就以十分尖锐而鲜明的形式提到人们的面前。党的十三大重申并强调了生产力标准问题,把它放在突出的地位。这对于坚持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看待我们的建设和改革,推进我国建设和改革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年来,全国许多实际工作部门和理论界宣传界,广泛开展了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许多同志提出并论证了不少正确的论点,如生产力是根本标准不是唯一标准;作为标准的生产力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的多要素、多层次组成的动态系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可分割,不能离开生产力标准讲生产关系,也不能离开生产关系的性质讲生产力;生产力标准应该与社会效益标准、生态效益标准统一起来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有益的。在这里,我只想补充一句话,这就是:应将精神生产力列入生产力标准之中。
  该文的结尾还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综上所述,我们有充分理由这样说:应该把精神生产力列入生产力标准之中,用完整的全面的生产力标准,作为我们衡量历史进步、制度优劣、体制完善与否、改革的得失成败的根本尺度,把促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作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他文献
<正> 受郑鸿董事长的委托,我将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在这次抗击“非典”战斗中是如何做好医药物资储备工作,保证抗“非典”调拨需要的有关情况向大家做一汇报。在抗“非典”战
会议
针对软交换网络中回铃音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如何对用户状态和ISUP后向信令进行明确的定义,软交换按照规范的信令进行被叫类业务的处理,从而保证用户能够听到正确的回铃音。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写心。半亩方塘,清澈如鉴,天光云影,映现其中,这等美景,与读者心境交融。哲人的思想,何由具有如此生机?“为有源头活水来”。研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也会有这种常读常新的感受。  马克思主义源远流长。唯其源远,故而流长。如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有三个主要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文章首先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艺术设计实训教学的迫切性,然后从实训课程体系设计、实训教学内容的完善、实训教学模式及方法的创新三个方面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一、民事检察权保障制度的界定我国《宪法》和《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地位。检察权作为一种法律监督权,其内容包括公诉权、公务犯罪侦查权、逮捕权、诉
会议
日前,浙江移动经过全方位的验证和比较后,采用烽火通信IP over WDM解决方案来装备二级干线,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纤资源,全面提高网络的运营效率。据悉,这是浙江移动首次大规模地在
物理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过分强调“学科中心”的物理课程与教学,使物理实验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因此,如何增加物理实验的
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指引下,以全面深化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为目标,北京的殡葬事业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尝试在系统梳理行业发展背景、深入分析现状问题和广泛借
紫杉醇是具有良好抗痛活性的天然药物。本文从紫杉醇的来源、分离提取、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等角度来阐述紫杉醇研究的新进展。
会议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多媒体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包括利用多媒体放大化学实验现象,展现微观化学知识;利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