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文化之精粹 育济世之英才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_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古人读书,你首先想到的也许是头悬梁、锥刺股或者凿壁偷光的故事。其实,除了闷头自学,古人也可以选择到书院进修。唐代起,书院教育机构就承担着公共教育、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功能。遍地开花的书院坐落在各地山水城乡之间,不仅有朗朗的读书声,还有丰富多彩的学术盛会和文娱活动。
  古代文人穷经皓首的治学精神,以及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品格,和把酒临风、横槊赋诗的豪迈气度,皆令世人钦佩。一些文人把建立书院当成生命最后的归宿,将理想与热血倾注在书院的弦诵声中。书院作为古代文化精粹的汇聚之地,不仅士人学子在此研习经典,大师也多在此讲学论道。追忆古代书院的往昔,我们能清晰感受到其中所浸润的厚重而优秀的人文精神,体悟到古代文人如梅兰竹菊般雅致馨香的书院情怀。
  古代版“双一流”名校
  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与汉代的“精舍”“精庐”有一定的承继关系。“精舍”与 “精庐”为汉代聚集生徒、私家讲学之所。《三国志·魏武帝纪》记载:“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后汉书·儒林传论》载:“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
  作为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民间教育机构,书院最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当时,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宋代,著名的书院很多,综合各书院的知名度和办学条件,古人评选出四大“重点学校”,堪称古代版的“清北复交”,分别为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岳麓書院在历史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经世济民之才,成为湘楚人才脱颖而出的摇篮。嵩阳书院作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以传播理学著称,“程朱理学”自宋到清,对朝廷、对社会影响很大,被奉为官方哲学,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是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
  一把手唤名“山长”
  古代书院的一把手不叫“院长”,多称“山长”“洞主”。这是因为古代书院多建在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山上,喜欢与道观、寺庙为邻。宋代以后,书院成了古代中国读书人心目中的学术圣地。而成就书院这一崇高地位的,是其办学理念。
  书院与官学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完全不同,不设门户,完全开放,讲学自由。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是政治精英,而是学术精英。书院刻意与官学保持一定的距离,教授保持独立的学术品德,学生尊崇独立的自学精神。
  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山长相当于如今的大学校长,虽然没有行政级别,但山长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既是书院最高行政领导,也是首席教学主管和“学术带头人”。山长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参与一线教学工作。如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朱熹等名儒大师,在主持书院日常教学时都是亲自进课堂给学生授课。
  日常教学中,山长授课一般放在每月的一、三、六、八日。书院一般每月有三次课试,从出题到评阅,均由山长负责。“每月三课,上旬经疑,中旬史疑,下旬举业。”
  范仲淹当年在应天书院执教时就勤劳恭谨,以身先之。据《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遗事录》记载:“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准以为法。”范仲淹由此名气远播。
  招生无门槛,但奖惩分明
  古代书院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其平民教育情怀,即便明清时期好多书院改为“官办”,这种情怀也没有改变。书院从诞生那天起,便向社会下层和民间士子开放。书院招生不设门槛,入学无户籍限制,只要有志于学业的,不分贫富,不论地域,均可入学,即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大公无类”一直是书院的办学准则,也是“有教无类”办学理念的升华。虽然招生不设门槛,但入学要求还是有的,名气较大的书院,因为报名的人多,“招生标准”也很严格,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的要求都相对较高,而且招生数量有限。
  一旦进入书院学习,学生就要遵守书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首先要穿“校服”,这个校服当然不是像现在一样统一订做,只是规定要穿颜色深的衣服。目的是和一般的民众区别开来,让学生有士人的责任感和优越感。另外,书院还设专门针对学生的“请假簿”“讲簿”“德业簿”“食簿”“宿斋簿”。其中,讲簿记录山长讲学的情况,德业簿登记学生的功课情况,食簿是用来领取钱米,宿斋簿则用来领取灯油和木炭。学生请假不得超过三个月;谒祠、听讲、供课三者都需要登记,缺席三次就“罢职、住供”。这个住供,就是停止供给。古代的书院大都远离闹市,给学生的钱粮和伙食断供,这个惩罚可真是不小。
  当然,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学业。古代书院中的学生学些什么呢?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经典。学子每天的学习时间划分成起床后、早饭后、午后,晚上四段,每一段都有规定的学习任务。而且既有自学,也有讨论,还有老师解惑,是很科学的。
  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书院还有考试制度,主要考查德行和学业两大方面。一般每个月有三次小考,考得好的,成绩一出来就有物质奖励,并且还会累积积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则升级,也与经济利益挂钩。德行的考核标准因山长的习惯而定,例如,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时,提倡自觉自励,不做硬性规定;而普通的书院,则从更实用出发,对儒家伦常做了具体化的规定,例如,不尊敬师长、不孝敬父母,就可能受到被除名的惩罚;那种严重践踏院规的,书院不仅会将其除名,还会报官立案,并永远不许入院。
  书院为何都建在深山老林里
  书院在唐朝产生之初,常与僧院、道观为邻,选择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里。例如年代最为久远的光石山书院,就建在攸县麒麟山中,附近有朱阳观与惠光寺。比光石山书院稍晚的李宽中秀才书院,则直接建在石鼓山的寻真观里。这里风景优美,如诗如画。读书人和道观中的道人,坐以论道,互相熏陶。
  不光书院选址很讲究,创建人对书院内的小环境也很在意,常常栽花种树,移竹运石,打扮书院。例如,唐朝著名的诗人贾岛,在《田将军书院》一诗中这样描写田将军书院内的美景:“满庭花木半新栽,石自平湖远岸来。笋迸邻家还长竹,地经山雨几层苔。”唐人为书院选址的习惯一直沿袭了下来。宋代一些著名的书院,也都坐落山间。
  书院选址,为何要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呢?这与书院兴起的初衷有很大关系。古代的书院,往往是在官学废坏时出现。兴办书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学者看来,官学一旦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就严重丧失了教书育人的能力,并日益腐败和衰落。因此,他们以个人的力量另建书院,就是为了研究学问,启迪民智,回归教育的本质。而在他们看来,一个空灵安静的地方,更有益于做学问。
其他文献
上学的时候,你身边有老师的孩子吗?你是怎样看待他的呢?是敬而远之觉得他可能是老师的眼线,还是羡慕嫉妒恨,觉得他有家人助力,不用擔心成绩不好?其实,老师的孩子真的是不好当,不信,来看看他们自己的感受吧。
期刊
那些他们在学生面前崩起的臉,憋住的笑都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我。让我感受到他们也是普通人,这份职业里也融入了真实的情感。  可能会很多人觉得父母当老师会受到很多优待,无可否认,整个高中 我的同桌都是成绩最好的几个同学换来换去,有的时候心里觉得挺悲哀,因为永远不知道老师对你的微笑和喜爱,到底有几分是因为自己本身。  我从小到大是别的小朋友羡慕的对象,大家都说我妈脾气好,不拖堂,布置作业又少,有时候还自己
期刊
全校老师,包括看门老大爷,都是我爸的眼线,硬是扼杀了我所有的懵懂幻想,跟哪个男生多说一句话,我爸十分钟之后就知道。  我的父母都是老师,不过不在一个学校。我高中在我爸的学校,是我们当地的一中。我爸是数学老师兼年级重点班班主任。  我读书的时候,每周各个班的老师轮流出周末练习卷作为作业,一般都很难。每次轮到我爸出卷子,我就随风潜入夜,偷卷细无声。有一次被我爸发现我半夜在书房,我急中生智一屁股坐到抄好
期刊
他们不是不爱我,而是太爱我,生怕我出一点差池。他们希望自己能替我擋掉所有不好的事情,让我提前绕过人生里所有的坑。但是怎么可能呢?  我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专业分别是汉语言文学和英美文学。还有我舅舅是声乐专业的大学教授,副业是钢琴和古筝。懂我的苦楚吗?我知道你们肯定不懂。  我父母是典型的极度严格型家长,我家里就没有唱白脸的,两个都是黑脸,区别是一个是炫酷黑,一个是魔力黑。所以,从小我就压力山大,从幼
期刊
高考结束那天,我感到无比轻松,不仅是因为高考结束,还有一种总算可以不被人关注,为自己而活的感觉。  高一入学之前,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在校园里遇到心理老师张丽珊,我是该叫她老师还是叫妈?  上了大学之后,和大学同学聊到了对教师子弟是什么印象?他们说,教师子弟给同学的感觉是有各种特权、飞扬跋扈……可是,为什么我当时却是“夹着尾巴做人”,生怕被人发现呢?就像所有的八卦事件,在人群中都传播得超级
期刊
人们在谈旅游时有种有趣的说法:“旅游就是从自己待烦了的地方,去别人待烦了的地方。”其实学习生活也有类似的特点。就是在没有接触到的时候感觉好奇新鲜,然而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时又感到枯燥乏味。但是在每个阶段结束后,回过头来,又觉得感慨万千。回看我在衡水中学的高中生活,留恋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一种破茧成蝶的厚重感。一路走来,五味俱全,年华代谢,人世往来,真的是从心底感恩衡中赠予的这段峥嵘岁月。  细说我的衡中
期刊
1  当我申请去高原做环保志愿者时,女面试官告诫我:“严重的高原反应如没能及时治疗,可能会死。志愿者的工作也不提供过多新鲜感。”她继续说着,还给我演示了一遍多数志愿者的心路历程:第一周,像仓鼠出了洞穴,对着什么都两眼放光;第二周,像树獭一样平静,动作懒洋洋;第三周,像猴子一样烦躁,想离开“新笼子”速速下山。我听过之后,并未退缩。  我到达高原保护站时已是凌晨,室友阿影给我开灯,告诉我身边就有氧气瓶
期刊
一听到对外汉语教师这个称号,很多人也许会觉得,不就是在外国教汉语的,谁不会呀,只要是会说中文的中国人都行。然而,只有真正进入到这个行业,你才会了解,对外汉语教师不仅仅要会说汉语,还要在拥有不同语言、文化的国家中进行第二甚至第三语言的教学工作。  有这样一段话形容对外汉语教师,“想成为对外汉语老师,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舞得起刀剑画得来国画,剪得了剪纸写得来书法,听得来京剧勾得来脸谱,吹拉弹唱样样
期刊
SKY是韩国的三所顶级高校,分别为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n University)、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的首字母缩写。其中,首尔大学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延世大学高和丽大学则一直在争夺韩国高校的第二宝座,因此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其他方面都长期处于竞争关系,而重视体育的韩国人更是把体育竞技列为了竞争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期刊
人物刻画得是否成功,是衡量一篇记叙文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成功刻画人物就要写出人物的个性,而个性是多样的,我们在刻画人物个性时若能写出人性的光辉,写出人性之美,就能激励、感动人。  刻畫外貌,以形传神  刻画外貌是对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  如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处外貌描写:第一处,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