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元文化是开放、民主、进步的社会产物,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多元文化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同伴群体对青少年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如何让青少年同伴群体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而避免消极影响,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引导青少年同伴群体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关键词:多元文化;同伴群体;影响;策略
一、同伴群体的内涵
同伴群体是指一种非正式的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是指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群体自愿组成、能够满足成员的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的需要。同伴群体具备忠诚感、内聚力、不确定性和平等性等特征。
二、我国青少年同伴群体的独特性
(一)群体消退。随着学生年纪的增长.初中高年级和高中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到来。个体趋向于内敛,大部分时间独处,无所谓群体的交往。独生子女、教育方式等因素使得当今我国青少年体会到更多的孤独和寂寞。这也是造成学生社会交往技能缺乏。难以体会和理解他人,由于空虚和寂寞而依赖网络虚拟性的交往沉溺于网络的重要原因。另一种群体消退的情况是:在升学时被部打乱,导致了不同学龄阶段个人的同伴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二)缺乏教育教学的促进。我国青少年学生的群体形成和发展是缺少教育作用的,由于常规教学中缺乏合作学习。青少年的群体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多数群体的形成和教育无关。
(三)家长对孩子同伴群体选择自由的干涉。中国的家长往往会对孩子的生活范围和行为作出要求,一点表现在对孩子交往朋友和对象的干涉上。家长会根据自己对别的孩子的喜好来判断这个孩子的好坏,并由此来选择孩子的同伴交往对象。尤其是反对孩子与成绩不好的孩子进行交往。
三、引导同伴群体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尊重和接纳同伴群体。家长和教师要了解同伴群体产生的原因,懂得它是青少年交往和心理需要的产物。当孩子加入了某一同伴群体,家长和教师不能盲目地排斥,处理不好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监护人应该辩证地对待同伴群体,如果同伴群体能够促进孩子学习进步,使其心情愉快(也就是说符和社会主流文化),就应予以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其发展;若同伴间的交往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整个群体处于消极状态,甚至出现反社会的现象,这时就要分析原因,引导其朝积极的方向转化。
(二)注重引导。家长和教师应注意对其加以引导,不能简单地采取粗暴措施。青少年时期是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家长教师要与青少年多沟通,给他们讲道理,使其从内心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使同伴关系朝着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尽量满足青少年的合理需求,因为他们的一些需求若是得不到满足,就会在同龄人中寻求情感支持。
(三)充分利用班级和同伴群体的作用。同伴群体的核心成员一般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也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教师可以举荐同伴群体中的骨干来担任班干部职务,以带动整个班级积极向上地发展。班级这个正式群体又可以促进或带动一些小同伴群体的发展,从而实现班级正式群体和同伴群体之间的优势互补。
(四)关注被群体孤立或忽视的青少年。班级中必须关注经常独处的学生。有的青少年不被别人选择,但仍选择其他人,说明他们对班集体抱有认同;还有的青少年既不与其他人交往,也不希望别人与其交流,这类青少年若长期得不到关怀或重视,就会转向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群体中,有可能会误人歧途,做出伤天害理的事。
四、结语
由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的同伴群体往往具有鲜明的与心理发展相适应的特点:自发性、松散性和极强的凝聚力和真实性等。而中国的青少年群体因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具有其特殊性。表现为青少年群体的消退、缺乏教育促进和父母的权威作用等,因此,青少年同伴群体往往在个人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长和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好青少年群体来促进学生的健康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 振韶,金盛华.青少年社会交往: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述要[J].心理科学,2001,24(6).
作者简介:罗桃花,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多元文化;同伴群体;影响;策略
一、同伴群体的内涵
同伴群体是指一种非正式的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是指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群体自愿组成、能够满足成员的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的需要。同伴群体具备忠诚感、内聚力、不确定性和平等性等特征。
二、我国青少年同伴群体的独特性
(一)群体消退。随着学生年纪的增长.初中高年级和高中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到来。个体趋向于内敛,大部分时间独处,无所谓群体的交往。独生子女、教育方式等因素使得当今我国青少年体会到更多的孤独和寂寞。这也是造成学生社会交往技能缺乏。难以体会和理解他人,由于空虚和寂寞而依赖网络虚拟性的交往沉溺于网络的重要原因。另一种群体消退的情况是:在升学时被部打乱,导致了不同学龄阶段个人的同伴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二)缺乏教育教学的促进。我国青少年学生的群体形成和发展是缺少教育作用的,由于常规教学中缺乏合作学习。青少年的群体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多数群体的形成和教育无关。
(三)家长对孩子同伴群体选择自由的干涉。中国的家长往往会对孩子的生活范围和行为作出要求,一点表现在对孩子交往朋友和对象的干涉上。家长会根据自己对别的孩子的喜好来判断这个孩子的好坏,并由此来选择孩子的同伴交往对象。尤其是反对孩子与成绩不好的孩子进行交往。
三、引导同伴群体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尊重和接纳同伴群体。家长和教师要了解同伴群体产生的原因,懂得它是青少年交往和心理需要的产物。当孩子加入了某一同伴群体,家长和教师不能盲目地排斥,处理不好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监护人应该辩证地对待同伴群体,如果同伴群体能够促进孩子学习进步,使其心情愉快(也就是说符和社会主流文化),就应予以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其发展;若同伴间的交往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整个群体处于消极状态,甚至出现反社会的现象,这时就要分析原因,引导其朝积极的方向转化。
(二)注重引导。家长和教师应注意对其加以引导,不能简单地采取粗暴措施。青少年时期是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家长教师要与青少年多沟通,给他们讲道理,使其从内心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使同伴关系朝着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尽量满足青少年的合理需求,因为他们的一些需求若是得不到满足,就会在同龄人中寻求情感支持。
(三)充分利用班级和同伴群体的作用。同伴群体的核心成员一般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也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教师可以举荐同伴群体中的骨干来担任班干部职务,以带动整个班级积极向上地发展。班级这个正式群体又可以促进或带动一些小同伴群体的发展,从而实现班级正式群体和同伴群体之间的优势互补。
(四)关注被群体孤立或忽视的青少年。班级中必须关注经常独处的学生。有的青少年不被别人选择,但仍选择其他人,说明他们对班集体抱有认同;还有的青少年既不与其他人交往,也不希望别人与其交流,这类青少年若长期得不到关怀或重视,就会转向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群体中,有可能会误人歧途,做出伤天害理的事。
四、结语
由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的同伴群体往往具有鲜明的与心理发展相适应的特点:自发性、松散性和极强的凝聚力和真实性等。而中国的青少年群体因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具有其特殊性。表现为青少年群体的消退、缺乏教育促进和父母的权威作用等,因此,青少年同伴群体往往在个人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长和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好青少年群体来促进学生的健康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 振韶,金盛华.青少年社会交往: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述要[J].心理科学,2001,24(6).
作者简介:罗桃花,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