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van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对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课前、课上、课后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益。
  
  一、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只有进行了预习,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对于预习习惯的墙养不能一蹴而就,要分阶段分重点地进行。
  我们把学生分为低中高三段,对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1)低段:低年级的重点是识字教学,对于他们的预习要求是把课文读通、读熟,把生字读准。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生字和以前学过的字,找与它字形相近的字,猜它的读音等预习形式提高学生在课前学习生字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在课前预习的习惯。对于课文,则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对课文产生阅读的兴趣。
  (2)中段: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要求他们在读通读正确课文的基础上,能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有选择地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尝试画出重点段落的中心句,能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问等。教师可以通过编辑资料卡片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预习兴趣。
  (3)高段:除了要求学生课前把课文读熟,把生字词解决,能提出一些疑问外,还要求学生在文章的主要内容、布局谋篇、写作顺序上做一些思考。让学生尝试在书上空白处有针对性地写批注,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地矫正,教师应该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只有不断督促和强化,才能促使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课上听讲习惯的培养
  
  (1)倾听的习惯。课堂上我们不难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投入,也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对于其他同学的回答往往不会专心去听,常会重复他人说过多次的观点。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很专心,但有时他们根本不知道教师提出了什么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生动的讲解来收拢学生的注意力,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让他们明确学习任务,采取当堂课教学完毕便进行检测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认真倾听的重要性。教师就这样通过精彩的内容及具有指向性的任务让学生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
  (2)回答的习惯。积极回答问题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表现,它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如学生回答的声音是否响亮,教师充满激情的引导需要学生采取相应的回应,清晰响亮、富有激情的回答才能使课堂精彩,在这样的交互中师生更容易产生思维的碰撞。回答时语言表述的完整性也很重要,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和作文水平,帮助学生在答题时更准确、更完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矫正学生的回答习惯,从抓学生回答时的站姿、用气、吐字等身体形态人手,时时强调,课课要求。
  (3)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考查学生思考分析能力的问题,很多同学只会答出其中的一点或几点,很少能答全。这说明学生思考问题时还不系统、不全面,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把语文课本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虽然一开始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通过长时间的引导和训练,能使学生逐步养成一定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全面整体地把握问题。
  
  三、课后解题习惯的培养
  
  课堂上,在教师精心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能很便捷地得出问题的答案。然而课后,当学生独立进行作业或测试时,就是对于简单的问题,一些学生也常常无从下手。因此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解题习惯。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学生不能急于动笔,一定要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认真地复习、归纳,找出知识要点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所学的内容成竹在胸后,再进行作业的书写,以此来保证作业的准确性。对于测试,很多学生急于抢时间完成,而完成试卷后常常通过坐着发呆、画图,以此来打发时间,就是不愿多花一分钟去复查,即使检查也因先入为主,很难改正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平时作业时。认真看题,仔细思考后再动笔,同时要求写完以后检查。久而久之,学生在考试中也延续了三思后动笔、反复检查的习惯。
  总之课前、课上、课后各个学习习惯的养成能有效地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益,对学生进行这些习惯的培养将是教师送给学生享用终身的财富。
其他文献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传统实验教学体系难以满足实践创新的要求,通过分析学校现有实践教学载体,提出了以创新平台为重要载体推行“卓越
《数学课程标准》把应用题确定为“发展性领域”中的“解决问题”,应用题的内涵是从社会实际中提取出来的,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用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
笔者发现农村多数小学生说话能力不强。在口语交际课中,学生不主动发言、害怕发言。课堂上,老师提出了问题也很少人主动回答,课堂气氛沉闷。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教学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那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说”起来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需求     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在具体情境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置身于有话可说的情境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产生“一吐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求教师与课改一道成长,这对提高新教材的使用效果具有促进意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
以丙烯酰二茂铁基乙酯(AFc EE)及丙烯酰胺(AM)为单体,通过溶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酰二茂铁基乙酯和丙烯酰胺共聚物(P(AFc EE-co-AM)),并采用滴涂法制得P(AFcEE-co-AM)修饰电极,并采用循环伏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例证等研究方法,针对长白山区的民族状况、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与分析,并结合高等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仔细观察一下(剪刀、金字塔、扇子......),里面藏着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瞧,老师的衣服上也藏着这个调皮的小朋友,猜一猜,它是谁?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板书: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  1.由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  (1)师:(出示三角尺)瞧,这是什么?知道它为什么叫三角尺吗?你能找到其中的一个角,摸一摸吗?  (2)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数学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将数学文化渗透数学课堂教学中,会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笔者以为,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数学课堂要充满文化味,必须要挖掘文化的内涵,使之润泽数学课堂。    一、让本土(乡
走向新课程,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已在我们海南省全面铺开。作为校长,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上,怎样抓教学工作,才能使其教法、学法、考法彼此协调,相互促进,进而全面提高该校的教学效益?对于这个问题,我做过专门的研究与探索。    思考之一:教法改革应突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为特征。教育家陶行知一针见血地批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学的事体,都被教的
分析了数列极限在数学分析中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数学软件Mathematica,对于抽象的数列极限的定义,对实例通过数值和图形两种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数值与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