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演化对西太平洋俯冲历史的指示

来源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被引量 : 45次 | 上传用户:annhongm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东-北北东走向的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断裂带,为滨太平洋构造的典型代表.该断裂带晚中生代的演化过程是古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俯冲作用的结果,也指示了后者的俯冲历史.继中三叠世起源之后,郯庐断裂带在中侏罗世末首次复活,仅在大别造山带东缘可识别出这期左行平移历史,应代表了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开始.继晚侏罗世平静期后,该断裂带在早白垩世初发生了强烈的左行平移活动,是近南北向挤压的结果,其动力学背景为伊泽奈崎板块向北北西向高速低角度俯冲.在早白垩世期间,郯庐断裂带转变为强烈的伸展活动,与华北克拉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半完备余代数上余模范畴的黏合,证明黏合中的范畴是余模范畴当且仅当它是由半完备余代数的余幂等子余代数诱导的黏合,进一步还将此结果应用到Morita-Takeuchi关系余代数和余模复形范畴上.
期刊
本文考虑一类具有强迫力的摆型碰撞振子无穷多次调和的弹性周期解的存在性.通过坐标变换的方法把碰撞系统转化为定义在全平面上的等价系统,再运用相平面分析的方法对变换后系统的解的动力行为进行分析,通过在改进的Poincar映射上应用Poincar-Birkhoff扭转定理得到了无穷多次调和的弹性周期解的存在性.
期刊
本文主要研究高维(n≥3)外区域上带Dirichlet边界条件的半线性耗散波动方程u_(tt)-?u+u_t=|u|~p初边值问题.本文证明了,当1+2/n
期刊
有效提高热对流系统的传热效率是湍流热对流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对流装置中加入留有狭缝的竖直隔板可以产生传热效率增强现象,并且增强显著.隔板的加入增加了热对流系统的几何参数.本文采用直接数值模拟(DNS)对隔板对流装置的流动和温度特性进行计算研究,讨论隔板几何参数对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隔板局部区域几何尺寸相同则流动特性基本相同,装置的宏观宽高比对流动特性影响不大.对Ra=10~8,P_r=
期刊
基于自由电子近似,研究了铁磁金属/绝缘体/铁磁金属(FM/I/FM)隧道结中的散粒噪声.计算结果表明:不同自旋取向的电子Fano因子随绝缘体厚度的增大而增大;当绝缘体厚度较小时,上、下自旋电子的Fano因子随入射电子能量的增大缓慢减小,当绝缘体厚度较大且电子能量处于低能区时不同自旋方向的电子Fano因子相同,但在高能区上、下自旋电子Fano因子急剧减小且出现共振特性.此外,上、下自旋电子的Fano
期刊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法,对新型稀磁半导体Li_(1±y)(Ca_(1-x)Mn)x)N(x=0,0.125;y=0,0.125)进行几何结构优化,计算并分析了体系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掺杂体系的磁性和电性可以分别通过Mn的掺入和Li的含量进行调控.Mn掺入后Mn 3d态电子劈裂为三重简并的t_(2g)能级和二重简并的e_g能级,体系发生sp-d杂化,具有半金属铁
期刊
对近日区太阳风加热而言,"离子回旋共振"(ICR)以及"垂直串级"是基于Alfvén波湍动耗散想法的两种主要思路.观测研究表明,近地太阳风速反相关于其日冕源区磁场曲率,而该关系可重现在ICR驱动的太阳风模型中.如果采用"垂直串级"想法,结果又如何?通过构建弯曲流管中的两元稳态太阳风解,本文发现曲率对近地风速影响甚微.但考虑到探寻近地风源区的手段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该结果还不足以说明"离子回旋共振"
期刊
利用从北美计时阵(NANOGrav)观测的14颗毫秒脉冲星数据,在时域范围内分析了计时残差的观测特征.通过研究发现,脉冲星计时残差的均方根与Hurst指数取值无关.长观测时间跨度有利于Hurst指数判断残差的有偏特性.通过比对数据,多种计时噪声估计均表明,Hurst指数分析能有效判断脉冲星计时残差数据是否存在低频红噪声,这有利于与主流红噪声分析方法互相证认.上述结果将进一步拓展脉冲星计时噪声在时域
期刊
结合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的强局地性特征,提出了一种局地增长模培育法,并根据理想试验结果从扰动形态、离散度和预报均方根误差三个方面对局地增长模培育法进行了初步评估.局地增长模培育法在增长模培育法的基础上,引入影响半径.在培育过程中,通过计算每个格点的局地预报均方根误差与初始时刻全场预报均方根误差之比,对扰动进行缩放调整.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局地增长模培育法调整后的扰动,具有更多的局地化特征.对于扰动物理量
期刊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人参药用部位为多年生宿根,生长周期长,土壤病害多,品质和产量受到严重制约.抗病基因是植物免疫过程中参与识别病菌、抵抗侵染及扩散的基因,是植物抗病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和选育抗病品种的重要分子标记.本文以人参全基因组草图为基础,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根据基因结构及序列特征成功预测7个家族,共1652个人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