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研一眼中的大陸市場

来源 :台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y_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初,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佈了2010年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為10%,並預估2011年的成長率為9.9%,中國堪稱現今最具成長動能的新興國家。
  當前中國大陸經濟已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從依賴出口和投資增長向促進國內消費增長模式改變。隨著大陸西部市場的不斷崛起,這種轉變使中國大陸由「世界工廠」邁向了「世界市場」。
  
  中國大陸不再是世界的工廠
  全球知名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認為,中國大陸是個內需廣大、商機無限的市場,但出人意料的是,只有極少數的經營者真正了解中國大陸經濟已經進入「第二階段」。
  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第一階段」主要靠出口拉動,以低廉的勞動力優勢推動了世界工廠的創造性成長。在2008年全球經濟同時陷入不景氣時,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因出口衰退而受影響,但同年11月,中國政府立即做出因應,決定投入4萬億人民幣,以史上最大規模的手筆推動擴大內需方案,大力整頓鐵路、高速公路、機場和核能發電廠等基礎建設,並適度寬鬆貨幣(至2010年為止)。不僅如此,也放寬了銀行原本緊縮的銀根,開放個人的融資放款。這項政策使得因全球金融危機一度暴跌的上海股市迅速翻揚,全球資金再度湧入中國大陸,帶動了中國大陸市場的個人消費,拉高了整體經濟成長率。
  雖然大家對於中國大陸公佈的數字各有不同解讀,但是大前研一認為,中國大陸經濟以史無前例的驚人速度成功轉換發展模式,將中國大陸經濟從原本出口導向的「第一階段」帶向內需導向的「第二階段」。對所有企業來說,從出口轉向內需是極為重要的發展變化,絕對不可忽略。
  在大陸經濟「第一階段」發展過程中,能大顯身手且真正打入大陸市場的台資企業,只有以「康師傅」為領袖品牌的頂新集團,以及其競爭對手——台灣最大的食品公司「統一集團」。根據觀察,(截止2010年2月底)頂新在中國大陸約有16萬家零售店面,而日本就算是店面最多的7-ELEVEN也只有12700多家而已。也就是說,要在龐大的中國大陸市場販賣食品或一般消費品,至少須開設10萬家以上的零售店。伴隨而生的則是建構這樣龐大的網路將困難重重,與此同時,回收貨款也沒有那麼簡單,基於市場成熟度及信用、物流、保險等問題,廠商很難採用「先使用後付款」的方式經營如此龐大的網路,所以頂新和統一基本上都採用COD(貨到付款)的方式在大陸經營。
  
  台商看緊大陸經濟的「第二階段」
  進入「第二階段」的中國大陸市場,除了前述問題尚未解決外,使想深耕大陸市場的台資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台資企業在大陸沒品牌,一起缺少行銷品牌及市場推廣業務的企業管理人才,普遍存在內銷人才荒。即便是在「第一階段」有所斬獲的台資企業,也對此深感棘手,更遑論一直從事OEM代工的製造業了。因為台灣過去一直都是為日本或歐美企業進行OEM代工製造,很少以自己的品牌建立銷售和服務網路,這是台資企業的弱點,也是今後必須面對的課題。
  大前研一認為,中國大陸經濟在進入內需導向的「第二階段」後,可能很快就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的領頭羊。因此,台商必須認真思考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第二階段」,要做好深耕中國大陸市場的準備。換句話說,大家必須徹底改變中國大陸是世界工廠的想法。
  
  二十年打另一個天下
  那麼,台商要如何面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第二階段」呢?首先必須要了解,如果企業想在中國大陸深耕品牌、行銷、銷售各服務的專業網路,至少需要花上二十年的時間。
  而且未來二十年,中國大陸將出現更大的變化,變成所謂「移動的標的」。大前研一認為,中國大陸的各大領域未來極可能採用「美國模式」,也就是與各大廠商合作,在大陸開設大型量販店。
  台商如果要在二十年內搶 占中國大陸市場,就算投入公司50%的經營資源和專注力(關注和管理者的時間分配等)都不為過。
  除了市場網路佈建需要時間外,人才培養也是做內需企業一項艱巨的任務。很多台商企業老闆在大陸往往「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無力感,因為要善用大陸人才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國大陸的員工只要找到條件更好的公司,就會毫不猶豫地跳槽,過去跳槽被稱為新加坡的「國民運動」,如今中國大陸也有同樣的情況。中國大陸現在出現一種怪現象:一邊是勞動力嚴重短缺,很多工廠招不到工人;一邊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只能繼續讀研究生或者考公務員。有人據此分析,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容易跳槽,把第一份工作當作跳板,致使很多企業不願意浪費時間和精力「為別人培養人才」。一般來說,大學生跳槽增加的工資,遠遠比原公司增加的工資幅度大,每間企業加薪都有一定幅度標準,不可能對實習期滿後不久的大學生加很大幅度工資,但是,如果大學生工作滿一年後跳槽,增加的工資幅度就會很大。因此,台商們要留下優秀人才必須有相當大的誘因。
  
  台商如何善用大陸人才
  大前研一建議,「台商想要在中國大陸經營事業,就必須用當地人管理員工,如果不讓當地人擔任管理職,營運就會窒礙難行。」
  另一方面,由於目前多數前進中國大陸市場的企業,都是派遣五、六十歲的幹部擔任管理職,若要這些人再努力二十年實在有些強人所難。大前研一建議,派遣到中國大陸管理層人選的最佳年齡,應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因為三十五歲以後就不容易學好語言,所以二十到三十五歲的年輕員工最能發揮所長。
  像豐田汽車、普利司通(Bridgestone)和富士軟片這些在中國大陸市占率高達50%以上的大廠,都是因為中國大陸市場的支撐,才能有雄厚的資金打入全球市場。從這點看來,今後誰掌握了中國大陸市場,誰就能稱霸全球。
  
  台商如果要在二十年內搶占中國大陸市場,就算投入公司50%的經營資源和專注力(關注和管理者的時間分配等)都不為過。
  台商想要在中國大陸經營事業,就必須用當地人管理員工,如果不讓當地人擔任管理職,營運就會窒礙難行。
  
其他文献
被國民黨譏諷為僅有五萬三千票實力的宋楚瑜,經兩次專訪砲打馬英九、暗刺蔡英文後,在宋尚未宣佈參選大位,民調數字已從8%緩步上升至16%,與目前民調領先的馬英九39%,居次的蔡英文35%相比,宋雖居末位,但從「宋楚瑜現象」所誘發的政治效應,已使國民兩黨的選情產生微妙變化。  就國民黨選情評估,馬英九自宣佈參選連任以來,馬的民調始終穩定領先於蔡英文,自從宋楚瑜出馬後,馬的民調逐漸滑落至四成以下,這個結果
期刊
李克強副總理三天馬不停蹄的訪港行程,令香港市民留下深刻印象。最令港人難忘的,是李克強此行為香港送來的六項大禮。而「大禮」中最重要的是給予香港的「獨市生意」——容許香港的人民幣以FDI(外商直接投資)形式回流大陸,以及透過RQFII(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投資A股,解除人民幣「滯港」沒出路的問題。除了人民幣FDI及RQFII之外,還允許大陸非金融企業到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及在大陸交易所推出港股組
期刊
筆者不久前剛去台灣遊歷了一番,雖說8天7夜的環島行程,絕對是典型的走馬觀花,但在浮光掠影之餘,也多少感悟到些與大陸截然不同的「台灣特色」。除卻美食美景,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穩」。姑且不論政治生態,單就經濟來看,也許是市場經濟相對成熟的緣故,構成台灣營商環境的各種因素比較穩定,鮮有顛覆性的動盪與劇變——日月潭邊的「阿婆茶葉蛋」賣了60年,還是那麼香;在高雄六合夜市隨意點了一杯苦瓜蜂蜜汁,與攤主閒聊時發
期刊
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並非一次認定就終生受用,每次有效期限爲三年,三年期滿前三個月內,企業要自己提出復審申請。因此,企業可以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復審共取得六年的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同時享受六年的稅收優惠。减免的稅收企業可以作爲當期利潤自由分配,企業可以利用該部分利潤繼續加大科技項目研發投入,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擴大再生産等。因此對于通過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來說,做好復審準備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期滿復
期刊
台灣的政局詭異多變,台灣的政黨博弈此起彼伏,台灣的政治人物競爭白熱化。自8月以來,台灣政壇圍繞2012年大位之爭又起跑了,除了「雙英」對壘外,藍綠陣營內部不同形式的「異見」也讓百姓充分了解到政治的「熱鬧」。  初步分析可以看出,綠營內部的「你爭我奪」,主要集中在「立委選舉」的個人利益得失,僅有極個別民進黨中青年精英敢向「菜鳥」黨主席發出「路線挑戰」,但也有部分支持者轉投宋楚瑜。  反觀泛藍內部,因
期刊
老闆,繳稅啦!儘管賺錢繳稅天經地義,但看著辛苦賺來的大把銀子上繳了國庫,心中難免有幾分不舍。於是,在「稅收籌劃」的大旗下,企業避稅花招層出不窮;收繳單位亦見招拆招,紮牢籬笆。  然而,在「貓鼠較量」、「堵漏互博」的背後,台商老闆更要厘清:如何順利通過嚴打、徹查的道道關卡,在海外市場及陸、港、台多地間遊刃有餘,整合出完美、合理的投資架構和稅務規劃?  現象——貓鼠遊戲 避稅伎倆大起底  趨勢——多收
期刊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在各家企業絞盡腦汁,試圖穿越政策的籬笆縫隙時,稅務單位也在不停的封堵徵收漏洞,紮牢籬笆。漏的越凶,堵得越嚴。    山雨欲來,國家稅務總局再次紮緊了稅收籬笆——近日發出《關於切實加強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徵管的通知》(國稅發[2011]50號),進一步明確了高收入者個稅徵管重點—— 財產轉讓等非勞動所得、高收入行業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的獎金、補貼和股權激勵所得、高收入外籍個人所得
期刊
以洋自重,造假蒙人。香武仕音響、歐典地板等品牌的餘音猶在,達芬奇天價家具事件,再一次挑戰了消費者的底線。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家具高端品牌又在同一個地方跌倒。近幾年,從食品、服裝到家具,中國企業屢屢爆出造假抄襲醜聞,中國製造幾近淪為假貨的代名詞。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在世界品牌都爭相搶進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卻拿不出一個知名品牌與洋品牌抗衡,在「類達芬奇」等假洋品牌能通吃中國高端市場的背後,是大陸國
期刊
製造業重鎮東莞接連出現的幾起企業惡性倒閉事件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一時之間,中小企業出現倒閉潮的說法涌出。然而工信部却否認南方出現中小企業倒閉潮的說法,但也指出融資難成爲中小、微型企業面臨的突出難題。  平靜表面下的漩渦往往比疾風驟雨式的灾害更具殺傷力。有人形容,眼下中國大陸的中小企業如同在溫水鍋中煎熬的青蛙,他們在經歷了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如今又面臨更加艱難的困境——融資難、贏利低。雖然部分
期刊
人人都夢想當老大,第一比最好更重要。然而,夢的美好在於它的可憧憬,夢的殘酷也在於它的不真實,市場是殘酷和現實的,並不是每家企業都有時機、有實力當「老大」,差异化的窮盡、競爭的激烈、信息的過剩讓成功變得越來越困難。  在這個市場過度細分的時代,在大陸現今不成熟的市場環境下,西方傳統營銷理論所能帶來的改變變得極其有限,STP策略、差异化策略、藍海戰略未必是靈丹妙藥。  老大只有一個,對於千千萬萬企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