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武术”走进大学校园,是在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和技能特长发展要求,以及“大武术”成为中国武术战略指导思想的背景下提出的。将“大武术”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可起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强化课外练习和科学锻炼”的目的,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体育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制订和实施体育课程、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运动方案。要创新体育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艺术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运动兴趣和技能特长;每个学生掌握至少两项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如今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少之又少,体质普遍下降,情形堪忧。鉴于此,笔者就“大武术”作为高职院校必修课展开论述。
一、“大武术”作为高职院校必修课的意义及作用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夯实“学校武术”是全面实现武术大发展的基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主要阵地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武术应成为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重大。
(二)促进大学生能力与品质发展
武术是一项提升大学生全面运动素质的运动。武术中包含着回环、平衡、屈伸、跳跃、扑腾等动作,可以使人体的各个部位得到锻炼。武术套路对人体力量、速度、灵活、耐力、平衡、柔韧、协调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可强身健体,还健脑健心。实践证明,武术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武术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通经络,调节内在平衡,调理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强健身心。
武术考验、磨炼着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武术需有一定的力量、柔韧基本功,练力量、拉韧带要不断克服疼痛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练习套路,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吃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过程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武术教育始终把武德作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诸如尊师爱友,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
武术中的一招一式讲究气、意、韵、形、神、阳刚与阴柔、动静、虚实、开合等,形成武术的鲜明审美特性。即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外在舒张,内在收敛,追求人、自然及社会的和谐,集构造美、静态美、动态美、韵律美、神韵美、性格美、本色美于一身。正是这些特征使武术具备了构成艺术美的必备要素,赋予了武术诸多美的内涵。大学生习武,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美、人性美的熏陶与感化。
(三)拓宽武术发展新视野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高小军主任首次对大武术观的概念进行了全面阐释,提出通过大武术观,加强武术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动武术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为在学校大规模开展武术教学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体卫艺司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学校武术工作以“大武术观”理念为指导,依托全国青少年与学校武术指导委员会,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拓宽了武术发展新视野。
(四)激发大学生的习武热情
社会文化不断发展,中华武术的舞台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武术表现形态。这种武术形态最显著的特征是以艺术作为载体,融合音乐、舞蹈等,运用艺术的表演方式对武术进行别样演绎和展示,赋予武术运动情感与趣味性特征,这就是艺术化的武术。近年来,以“中国功夫”为题材的各种大型功夫舞台剧、电视剧,塑造出众多艺术化的武术形象,在国内备受好评,在世界上也引發了巨大反响。一时间,《风中少林》《功夫传奇》以及音乐大典《武颂》等迅速成为媒体争相关注的对象,国内外再次掀起了武术热潮。研究认为,在当代社会中,艺术化武术,能够迎合人们情感、趣味性及形式美的审美心理,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满足当代人发展“生活艺术化”的倾向与需求。当然,这些特点都可以激发大学生的习武热情。所以,艺术武术的革新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二、将“大武术”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的措施
将“大武术”作为大学生必修课,促使大学生切实掌握武术这项技能。结合大学生的基础与特点,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组织各项教学活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练武兴趣,练武意志,使其感悟成功的喜悦,感受收获的快乐;重视运动技能的培养,逐步提高运动能力,为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奠定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将“大武术”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制定规章,规范管理。通过一系列有效手段措施,使“大武术”这项必修课有效开展。
(一)加强高校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武术师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大武术师资队伍。成立学校大武术师资培训机构或相关师资发展学会,促进高校武术师资在交流中了解不同学校、地方武术发展状况,相互促进,共勉提高;建立专家团队或民间武师走进高校的帮扶机制,帮助高校武术教师不断吸取、研究大武术的优点与精华,拓展和提高业务水平,从而将其融入高校大武术教学和课外大武术指导的发展中。
(二)结合实际,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发挥现代化网络技术优势,充分利用视频教学、网络教学,学生结合个体特长选择项目,利用课余时间自行练习。
(三)注重建设武术社团
大学生武术协会、社团的创办与建设,为大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武术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也助力于高校推行大武术必修课,促进大学生长期习练武术。结合高校的早操、体育赛事、社团协会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搭建平台,组织大学生武术集体比赛与表演,展示成效,增强集体荣誉感,调动大学生习武积极性。
(四)推行学分规定与等级考核
将武术课作为一年级必修课,二年级选修课,三年级必须通过相应的考试,取得相应学分,否则不得毕业或延后毕业。结合国家的武术段位制与武术会员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等级考核标准。在校的两年半时间里,每学期都可以选修考证考级,便于排课、选修和训练。可以多人同时进行基本功与套路演练,以减少考试时间。“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实现教、练、考分离。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职业素质本位下的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体育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制订和实施体育课程、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运动方案。要创新体育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艺术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运动兴趣和技能特长;每个学生掌握至少两项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如今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少之又少,体质普遍下降,情形堪忧。鉴于此,笔者就“大武术”作为高职院校必修课展开论述。
一、“大武术”作为高职院校必修课的意义及作用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夯实“学校武术”是全面实现武术大发展的基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主要阵地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武术应成为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重大。
(二)促进大学生能力与品质发展
武术是一项提升大学生全面运动素质的运动。武术中包含着回环、平衡、屈伸、跳跃、扑腾等动作,可以使人体的各个部位得到锻炼。武术套路对人体力量、速度、灵活、耐力、平衡、柔韧、协调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可强身健体,还健脑健心。实践证明,武术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武术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通经络,调节内在平衡,调理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强健身心。
武术考验、磨炼着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武术需有一定的力量、柔韧基本功,练力量、拉韧带要不断克服疼痛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练习套路,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吃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过程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武术教育始终把武德作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诸如尊师爱友,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
武术中的一招一式讲究气、意、韵、形、神、阳刚与阴柔、动静、虚实、开合等,形成武术的鲜明审美特性。即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外在舒张,内在收敛,追求人、自然及社会的和谐,集构造美、静态美、动态美、韵律美、神韵美、性格美、本色美于一身。正是这些特征使武术具备了构成艺术美的必备要素,赋予了武术诸多美的内涵。大学生习武,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美、人性美的熏陶与感化。
(三)拓宽武术发展新视野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高小军主任首次对大武术观的概念进行了全面阐释,提出通过大武术观,加强武术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动武术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为在学校大规模开展武术教学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体卫艺司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学校武术工作以“大武术观”理念为指导,依托全国青少年与学校武术指导委员会,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拓宽了武术发展新视野。
(四)激发大学生的习武热情
社会文化不断发展,中华武术的舞台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武术表现形态。这种武术形态最显著的特征是以艺术作为载体,融合音乐、舞蹈等,运用艺术的表演方式对武术进行别样演绎和展示,赋予武术运动情感与趣味性特征,这就是艺术化的武术。近年来,以“中国功夫”为题材的各种大型功夫舞台剧、电视剧,塑造出众多艺术化的武术形象,在国内备受好评,在世界上也引發了巨大反响。一时间,《风中少林》《功夫传奇》以及音乐大典《武颂》等迅速成为媒体争相关注的对象,国内外再次掀起了武术热潮。研究认为,在当代社会中,艺术化武术,能够迎合人们情感、趣味性及形式美的审美心理,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满足当代人发展“生活艺术化”的倾向与需求。当然,这些特点都可以激发大学生的习武热情。所以,艺术武术的革新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二、将“大武术”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的措施
将“大武术”作为大学生必修课,促使大学生切实掌握武术这项技能。结合大学生的基础与特点,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组织各项教学活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练武兴趣,练武意志,使其感悟成功的喜悦,感受收获的快乐;重视运动技能的培养,逐步提高运动能力,为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奠定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将“大武术”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制定规章,规范管理。通过一系列有效手段措施,使“大武术”这项必修课有效开展。
(一)加强高校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武术师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大武术师资队伍。成立学校大武术师资培训机构或相关师资发展学会,促进高校武术师资在交流中了解不同学校、地方武术发展状况,相互促进,共勉提高;建立专家团队或民间武师走进高校的帮扶机制,帮助高校武术教师不断吸取、研究大武术的优点与精华,拓展和提高业务水平,从而将其融入高校大武术教学和课外大武术指导的发展中。
(二)结合实际,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发挥现代化网络技术优势,充分利用视频教学、网络教学,学生结合个体特长选择项目,利用课余时间自行练习。
(三)注重建设武术社团
大学生武术协会、社团的创办与建设,为大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武术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也助力于高校推行大武术必修课,促进大学生长期习练武术。结合高校的早操、体育赛事、社团协会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搭建平台,组织大学生武术集体比赛与表演,展示成效,增强集体荣誉感,调动大学生习武积极性。
(四)推行学分规定与等级考核
将武术课作为一年级必修课,二年级选修课,三年级必须通过相应的考试,取得相应学分,否则不得毕业或延后毕业。结合国家的武术段位制与武术会员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等级考核标准。在校的两年半时间里,每学期都可以选修考证考级,便于排课、选修和训练。可以多人同时进行基本功与套路演练,以减少考试时间。“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实现教、练、考分离。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职业素质本位下的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