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盛顿时报》于2006年11月13日刊登的其首席军事记者比尔·格茨的一篇报道称,据一些国防部官员透露,美国“小鹰”号航母战斗群10月在日本冲绳附近海域执行一项常规任务时被中国海军的“宋”级柴油动力潜艇长时间跟踪,然而,“小鹰”号庞大的反潜力量始终没能发现这艘潜艇。直到10月26日,该潜艇突然浮出水面,才被执行常规监视飞行任务的航母舰载机发现,当时,潜艇距离“小鹰”号不足5英里(约8公里)。
在描述了中国潜艇跟踪“小鹰”号的过程后,该文笔锋一转,称近3年中国增加了14艘新型潜艇,这些“事实”和此次“令人惊讶的遭遇”说明,“中国加紧准备与美国未来的冲突”。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该报道专门援引一位未具名的“美军官员”的话称,中国的“宋”级潜艇配备有俄制鱼雷和反舰导弹,在被发现时已经进入了射程之内,而且“中国潜艇很少在远离中国海岸线的深水区活动或跟踪美国舰船”,暗示中国潜艇已经对美国航母造成了现实威胁。
《华盛顿时报》有关中国潜艇跟踪美航母的报道发表后,立即被法新社、路透社等西方通讯社转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际媒体也都播报或转载了这一“新闻”。有分析认为,《华盛顿时报》精心设计的“大国对抗”是这条“新闻”迅速被“放大”的重要原因。航母是美国军事力量的支柱。在西方媒体的炒作下,潜艇也俨然成了中国海军最具威慑性的武器,《华盛顿时报》“巧妙”地将两个大国间最具威慑性的力量设置在一个“面对面对抗”的场景中。
然而,有国际法知识和军事常识的人稍微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格茨设计的这个故事是站不住脚的,他对中国的指责更是毫无证据。报道说,事件发生在冲绳附近的公海海域,是“远离中国海岸的大洋深处”。且不论这件事是真是假,但既然是公海,不管离中国海岸有多远,包括中国潜艇在内的各国军民舰船都有航行的自由,难道只有美国的航母有航行的自由,而就不允许中国潜艇在这里出现?国防大学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国际法的规定,12海里以内为领海。一般来说,12海里以外海域各国船只可自由航行。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在这一海域遇到的船只应进行合理避让。因此,根据“公海航行自由权”,退一万步讲,即使中国潜艇真的出现在那片海域,也并没有违反任何国际法。
还有军事分析家认为,按照《华盛顿时报》的说法,中国潜艇是跟踪美国“小鹰”号航母,并在距离5英里内突然上浮的。这一说法恐怕会让稍有军事常识的人笑掉大牙。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号称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反潜装备。这样的一个先进的舰艇编队,居然会被中国并不算最先进的“宋”级潜艇如此近距离地跟踪却毫无察觉,可谓不可思议。一般来说,美国航母发现敌方潜艇的距离一般都在50海里以上。最令人不解的是,在跟踪且没有被对手发现的情况下,中国海军潜艇居然会“自己主动浮出水面”。一艘孤零零的潜艇主动暴露自己,在不到5英里的距离里,与强大的航母战斗群进行对抗,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天方夜谭?
一年以来,中美军事交流与合作呈现出深层次、实质化的良性发展势头,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刚刚成功对美国进行了访问,备受世界舆论关注的中美海上联合军事演习也已收兵。其中,一向力促中美军事交流的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伦做出了重要贡献。就在此时,《华盛顿时报》突然抛出中美海军对峙太平洋的“奇谈怪论”,并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努力推动中美军事关系深入发展的太平洋司令部。2006年11月10日,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拉夫黑德上将对中国展开为期一周的访问,这是他就任太平洋舰队司令以来首次访华。11月13日,他在北京被问及对这一报道的看法时明确表示:“有人问我中国海军是否是威胁,我一直以来都认为不是。”他表示,尽管中国海军走向蓝水的步伐越来越明显,但通过双方的深入交流,可以开创一个“避免因误解而导致冲突的年代”。
中国科学院的军事专家彭光谦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美军事关系一直在跌跌撞撞、磕磕碰碰的曲折道路中前行,目的是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理解的关系。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根本性疑虑尚未消除,美国在战略上仍然对中国有防范,对中国仍然采取两手策略。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在共同安全利益和对威胁的认识上,共同点越来越多。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大国,对世界的安全都负有重要的责任。所以,中美要走的唯一道路就是相互信任和理解,加强合作。但是,这并不是一条坦途,中美还处在相互适应期,仍然需要磨合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双方产生一些猜疑和不理解是正常的,出现一些杂音和噪音也不奇怪。这次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访问中国就有助于增进美国军方对中国的理解。
在描述了中国潜艇跟踪“小鹰”号的过程后,该文笔锋一转,称近3年中国增加了14艘新型潜艇,这些“事实”和此次“令人惊讶的遭遇”说明,“中国加紧准备与美国未来的冲突”。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该报道专门援引一位未具名的“美军官员”的话称,中国的“宋”级潜艇配备有俄制鱼雷和反舰导弹,在被发现时已经进入了射程之内,而且“中国潜艇很少在远离中国海岸线的深水区活动或跟踪美国舰船”,暗示中国潜艇已经对美国航母造成了现实威胁。
《华盛顿时报》有关中国潜艇跟踪美航母的报道发表后,立即被法新社、路透社等西方通讯社转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际媒体也都播报或转载了这一“新闻”。有分析认为,《华盛顿时报》精心设计的“大国对抗”是这条“新闻”迅速被“放大”的重要原因。航母是美国军事力量的支柱。在西方媒体的炒作下,潜艇也俨然成了中国海军最具威慑性的武器,《华盛顿时报》“巧妙”地将两个大国间最具威慑性的力量设置在一个“面对面对抗”的场景中。
然而,有国际法知识和军事常识的人稍微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格茨设计的这个故事是站不住脚的,他对中国的指责更是毫无证据。报道说,事件发生在冲绳附近的公海海域,是“远离中国海岸的大洋深处”。且不论这件事是真是假,但既然是公海,不管离中国海岸有多远,包括中国潜艇在内的各国军民舰船都有航行的自由,难道只有美国的航母有航行的自由,而就不允许中国潜艇在这里出现?国防大学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国际法的规定,12海里以内为领海。一般来说,12海里以外海域各国船只可自由航行。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在这一海域遇到的船只应进行合理避让。因此,根据“公海航行自由权”,退一万步讲,即使中国潜艇真的出现在那片海域,也并没有违反任何国际法。
还有军事分析家认为,按照《华盛顿时报》的说法,中国潜艇是跟踪美国“小鹰”号航母,并在距离5英里内突然上浮的。这一说法恐怕会让稍有军事常识的人笑掉大牙。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号称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反潜装备。这样的一个先进的舰艇编队,居然会被中国并不算最先进的“宋”级潜艇如此近距离地跟踪却毫无察觉,可谓不可思议。一般来说,美国航母发现敌方潜艇的距离一般都在50海里以上。最令人不解的是,在跟踪且没有被对手发现的情况下,中国海军潜艇居然会“自己主动浮出水面”。一艘孤零零的潜艇主动暴露自己,在不到5英里的距离里,与强大的航母战斗群进行对抗,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天方夜谭?
一年以来,中美军事交流与合作呈现出深层次、实质化的良性发展势头,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刚刚成功对美国进行了访问,备受世界舆论关注的中美海上联合军事演习也已收兵。其中,一向力促中美军事交流的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伦做出了重要贡献。就在此时,《华盛顿时报》突然抛出中美海军对峙太平洋的“奇谈怪论”,并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努力推动中美军事关系深入发展的太平洋司令部。2006年11月10日,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拉夫黑德上将对中国展开为期一周的访问,这是他就任太平洋舰队司令以来首次访华。11月13日,他在北京被问及对这一报道的看法时明确表示:“有人问我中国海军是否是威胁,我一直以来都认为不是。”他表示,尽管中国海军走向蓝水的步伐越来越明显,但通过双方的深入交流,可以开创一个“避免因误解而导致冲突的年代”。
中国科学院的军事专家彭光谦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美军事关系一直在跌跌撞撞、磕磕碰碰的曲折道路中前行,目的是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理解的关系。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根本性疑虑尚未消除,美国在战略上仍然对中国有防范,对中国仍然采取两手策略。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在共同安全利益和对威胁的认识上,共同点越来越多。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大国,对世界的安全都负有重要的责任。所以,中美要走的唯一道路就是相互信任和理解,加强合作。但是,这并不是一条坦途,中美还处在相互适应期,仍然需要磨合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双方产生一些猜疑和不理解是正常的,出现一些杂音和噪音也不奇怪。这次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访问中国就有助于增进美国军方对中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