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2-0034-01
《矛和盾的集合》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课文写的是发明家集合矛和盾的优点发明了坦克的故事。由此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回想我上這节课的前前后后,颇有几分感触。
反思一:正确对待教学内容。
上这一节课,是因为参加淮北市“教坛新星”评选活动。首先从刚听到宣布课题说起,那时我真的是心猛地一沉:怎么偏偏抽了这么一篇枯燥乏味的文章,而且还得渗透抽象的“思想方法启迪”,这可不是我的“拿手菜”。细细想来,其实课本身没有任何问题:编者在选文的时候,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体裁多样,角度新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不仅学到规范语言,思想受到启迪,情感亦受到熏陶。真正有问题的是我的心态:平时我只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上公开课时,都选文质兼美,感情深沉的课,因为它容易出彩;对于说明文,或者文字平实一些的文章,却很少涉及;至于口语交际和作文课更是避而远之。这样长此以往,我的学生不都“营养不良”了吗?我岂不是变相地戕害了我的学生们!我的罪过可就大了!我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幅画:我班孩子刚入学时,一个个如雨后的竹笋——生机勃勃,到六年级毕业时,却像影片中的小三毛——面黄肌瘦。我不禁汗颜!哎,我自认为是一位很负责的老师,是一位很有爱心的老师,却在平时教学中无意犯了一个大错,追求高效的课堂岂不成了空话。哎,今后对于课文中编者的任何设计,我都得仔细揣摩,慎重处理,争取对各种教学内容都能得心应手,不能光凭自己的喜好,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反思二:字的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为此,教学中我采取放手自主、合作学习与重点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生字“矛”,“盾”的 教学。我本想用《自相矛盾》的动画片激趣导入,但我冷静一想:虽然有声有色,但仅仅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这样做是不是太哗众取宠了,这样能体现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吗?于是再次回到文本,再次思考:我注意到“矛”,“盾”这两个生字都在课题中,于是我毅然采用从课文插图导入。先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矛和盾的外形,从中了解矛和盾的优点,接着观看“矛”和“盾”的字形演变。然后板书课题时范写这两个字,我采用顺口溜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启发说:瞧!我们中国的汉字多有趣呀!你也赶快写一写吧!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拿起笔书写。写好后,让同桌互相欣赏、指正。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关注整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是新课程的理念,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这次识字、写字教学,从始至终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体现了训练的广度,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同样的时空里有所提高,避免了“精英教育”,使识字写字扎实有效。当然,一节课40分钟,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我们匠心独运,抓住重点,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经历学习与成长的过程。
反思三:句的教学——真正落实朗读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读懂文章是检阅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的第一指标,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不行,要想真正读懂,还得深入到字里行间去读,去品,去悟。这篇文章可读点不多,朗读的亮点不易体现在学生声情并茂的“结果”上,但可以体现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我抓住两处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处: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我先请学生正确、流利读句子,接着让学生对比读句子,引导学生去发现:用上“雨点般”使句子更生动,从而想象出矛刺得密、急。再读句子时,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朗读的抑扬顿挫。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了。在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两词时,我让学生用手指做矛,课本为盾,师生互动中,童心在飞扬,智慧在发光,快乐在激荡。孩子们有了切身体验,再读此句时,就好像身临其境一般。课堂上,我深深感到学生读书的热情。这样,朗读训练就循序渐进,步步落实了。
第二处:指导坦克大显神威的句子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练读,比一比谁能读出当时的场面,孩子天生就有表现欲,带着“阅读期待”,他们能很快读正确。再让学生从词语中想象坦克的威力,学生再读时虽能流利读出,却没有体现出坦克的“大显神威”,显然没读懂,文字没有“活化”。于是我采用范读,用我的情感引发共鸣,带动学生读进去,学生再读时果然有了进步,但还没达到预想效果。教育心理学告诉我,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这时,我请他们观看“苏联卫国战斗中坦克作战场面”的视频,既弥补孩子经验不足,又调动孩子的兴趣去直观体验坦克的“大显神威”。原来设想:再读课文,让这些语言变成流动的画面进入孩子们的心智,让“活”语言浸入孩子的生命,去享受语言文字带来的震撼。可惜,我当时想着要准时下课,看过视频后就没有再读,忽视了学情,使得朗读训练没真正落到实处。一位合格的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学安排是否适应儿童的接受规律。其实,我心中明白,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可在教学中仍然“目中无人”,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事实又一次告诉我:教学要关注学情,学生的“学”才是教师“教”的基础。
另外,在这节课中,无声的体态语,真诚的评价,丰富的表情让我和孩子们建立了一个和谐的氛围。它对我这节课的成功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自己觉得还是比不上平时课的自然流畅,因为不够自信,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没法预测。我想:今后要多看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作品来研究儿童,平时教学多反思学情,经验多了,就能收放自如了。
课堂教学要追求真实,朴实,扎实,力避低效,无效,负效。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像文中的发明家一样,集合别人的优点,实践——反思——实践,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一心一意为学生,使有效课堂达到智慧和艺术的境地,努力向德艺双馨的人生目标迈进。
《矛和盾的集合》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课文写的是发明家集合矛和盾的优点发明了坦克的故事。由此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回想我上這节课的前前后后,颇有几分感触。
反思一:正确对待教学内容。
上这一节课,是因为参加淮北市“教坛新星”评选活动。首先从刚听到宣布课题说起,那时我真的是心猛地一沉:怎么偏偏抽了这么一篇枯燥乏味的文章,而且还得渗透抽象的“思想方法启迪”,这可不是我的“拿手菜”。细细想来,其实课本身没有任何问题:编者在选文的时候,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体裁多样,角度新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不仅学到规范语言,思想受到启迪,情感亦受到熏陶。真正有问题的是我的心态:平时我只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上公开课时,都选文质兼美,感情深沉的课,因为它容易出彩;对于说明文,或者文字平实一些的文章,却很少涉及;至于口语交际和作文课更是避而远之。这样长此以往,我的学生不都“营养不良”了吗?我岂不是变相地戕害了我的学生们!我的罪过可就大了!我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幅画:我班孩子刚入学时,一个个如雨后的竹笋——生机勃勃,到六年级毕业时,却像影片中的小三毛——面黄肌瘦。我不禁汗颜!哎,我自认为是一位很负责的老师,是一位很有爱心的老师,却在平时教学中无意犯了一个大错,追求高效的课堂岂不成了空话。哎,今后对于课文中编者的任何设计,我都得仔细揣摩,慎重处理,争取对各种教学内容都能得心应手,不能光凭自己的喜好,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反思二:字的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为此,教学中我采取放手自主、合作学习与重点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生字“矛”,“盾”的 教学。我本想用《自相矛盾》的动画片激趣导入,但我冷静一想:虽然有声有色,但仅仅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这样做是不是太哗众取宠了,这样能体现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吗?于是再次回到文本,再次思考:我注意到“矛”,“盾”这两个生字都在课题中,于是我毅然采用从课文插图导入。先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矛和盾的外形,从中了解矛和盾的优点,接着观看“矛”和“盾”的字形演变。然后板书课题时范写这两个字,我采用顺口溜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启发说:瞧!我们中国的汉字多有趣呀!你也赶快写一写吧!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拿起笔书写。写好后,让同桌互相欣赏、指正。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关注整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是新课程的理念,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这次识字、写字教学,从始至终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体现了训练的广度,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同样的时空里有所提高,避免了“精英教育”,使识字写字扎实有效。当然,一节课40分钟,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我们匠心独运,抓住重点,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经历学习与成长的过程。
反思三:句的教学——真正落实朗读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读懂文章是检阅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的第一指标,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不行,要想真正读懂,还得深入到字里行间去读,去品,去悟。这篇文章可读点不多,朗读的亮点不易体现在学生声情并茂的“结果”上,但可以体现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我抓住两处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处: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我先请学生正确、流利读句子,接着让学生对比读句子,引导学生去发现:用上“雨点般”使句子更生动,从而想象出矛刺得密、急。再读句子时,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朗读的抑扬顿挫。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了。在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两词时,我让学生用手指做矛,课本为盾,师生互动中,童心在飞扬,智慧在发光,快乐在激荡。孩子们有了切身体验,再读此句时,就好像身临其境一般。课堂上,我深深感到学生读书的热情。这样,朗读训练就循序渐进,步步落实了。
第二处:指导坦克大显神威的句子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练读,比一比谁能读出当时的场面,孩子天生就有表现欲,带着“阅读期待”,他们能很快读正确。再让学生从词语中想象坦克的威力,学生再读时虽能流利读出,却没有体现出坦克的“大显神威”,显然没读懂,文字没有“活化”。于是我采用范读,用我的情感引发共鸣,带动学生读进去,学生再读时果然有了进步,但还没达到预想效果。教育心理学告诉我,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这时,我请他们观看“苏联卫国战斗中坦克作战场面”的视频,既弥补孩子经验不足,又调动孩子的兴趣去直观体验坦克的“大显神威”。原来设想:再读课文,让这些语言变成流动的画面进入孩子们的心智,让“活”语言浸入孩子的生命,去享受语言文字带来的震撼。可惜,我当时想着要准时下课,看过视频后就没有再读,忽视了学情,使得朗读训练没真正落到实处。一位合格的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学安排是否适应儿童的接受规律。其实,我心中明白,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可在教学中仍然“目中无人”,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事实又一次告诉我:教学要关注学情,学生的“学”才是教师“教”的基础。
另外,在这节课中,无声的体态语,真诚的评价,丰富的表情让我和孩子们建立了一个和谐的氛围。它对我这节课的成功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自己觉得还是比不上平时课的自然流畅,因为不够自信,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没法预测。我想:今后要多看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作品来研究儿童,平时教学多反思学情,经验多了,就能收放自如了。
课堂教学要追求真实,朴实,扎实,力避低效,无效,负效。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像文中的发明家一样,集合别人的优点,实践——反思——实践,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一心一意为学生,使有效课堂达到智慧和艺术的境地,努力向德艺双馨的人生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