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j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午饭,我又吃油泼辣子了。
  离开家乡多年,在这里我的饮食早已入乡随俗了!而且,我发现在海南不能吃辣椒,稍多吃一点,就会上火,不是这里起疙瘩就是那里起泡,怪影响“市容”的。可尽管如此,油泼辣子依旧是我的最爱!尤其在念家的时候,或心情郁闷的时候,我就会去吃辣椒。有时,还会一人跑到陕西的饭馆来一碗羊肉泡馍吃,特地嘱托店家多给打碟油泼辣子。一个人就着泡馍沾着油泼辣子吃得满头大汗,思乡情绪或者其他不良情绪也就随着熟悉的家乡味道消散了。
  五香花生米,也是小时候的味道。
  那天在海府路一家店里买烤鸭时,店家顺带送了一小包,我丢一颗尝到嘴里,竟然极为惊喜:那是老家五香花生米的味道!小时候,家里在待客的时候,经常顺便摆一碟五香花生米给我,我把书放腿上,一手翻着书,一手捏着花生往嘴巴里放,往往一碟花生刚好吃完,一本书也翻得差不多了。在家乡回坊的街上,到处都有一小袋一小袋的出售,可我在海口卻一直没见过。于是,店家送的这一包还没吃够,我居然放下筷子下楼再买去了!之后,我更是时不时会去买包五香花生米。因为,在我看来,任何的山珍海味,都抵不上家乡的这一把五香花生米。
  味觉真是神奇,不用看,不用听,只需要拿起筷子夾起食物,轻轻往嘴巴里一放,童年、家乡、亲人就展现在眼前了。
其他文献
已经很久没有读过如此温暖的文字,有股清澈透净的力量涌入心田,质朴无华,而又掷地有声。像冬日里的一杯温开水,从口腔里慢慢滑入食道,落定在胃里,暖胃暖心。亲情,也是如此,如白开水一样不可或缺,也同样,让你容易忽略,只等渴了的时候,才想起一旁的它。不过,开水会冷,亲情从不会冷却。  九个作者:唐七公子,青衫落拓,自由极光,凌草夏,浅白色,王臣,云狐不喜,一夏,乔伽。九个温馨的亲人共处与任性的离别故事。无
期刊
从路边旧书摊淘到徐铸成先生的《旧闻杂忆》一书,一口气读完,收获颇为不小,不止增长见识,而且对民国时期的大学有了进一步认识,而感触尤深者,则是清华大学与武汉大学学生爱国热情与不惧权贵的态度。  在《罗家伦与吴南轩》一文中,作者谈到清华学生与国民党官僚及校长所作的斗争,尤其是学生会主席张人杰当面回击张继的例子,十分精彩:  有一天,时任北平政治分会主席的张继,到清华去视察,并在大礼堂演讲,他上来就说,
期刊
如果有人问你:“停电是好事还是坏事?”我想你肯定会回答:“当然是坏事。”而我却认为,偶尔停停电是一件好事,对我这样一个成了家但又喜歡看书的人来说更是这样。如果你不信,我讲点切身体会给你听。  元月上旬的某天晚上,我住的地方停了一整晚的电。一家人———小孩、妻子、岳父、岳母、保姆———在微弱的烛光下草草吃过晚饭都睡觉去了。因为这晚,没有电视看,也不能干别的事。只有我,不但没有睡,而且比平時睡得更晚。
期刊
父亲沈仲章在北京大学当学生时,听过徐志摩的课,大概就在1931年,即徐志摩去世的那年。  我印象中,父亲有个印象:徐志摩最反对学生光读教材课文,主张博览群书。我强调“印象”,是因为想不起父亲有否提及徐志摩的具体言辞,唯恐父亲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而父亲的具体言辞,我也记忆模糊了,只留有对印象的印象。假如不注明,辗转相传,我的话也许会被放入父亲之口,甚至徐志摩之口。  不过下面这件事,父亲对我讲过不止一
期刊
2016年暑假到北京大学培训,一位教授讲的一则故事颇让人深思。他说,大学时“睡在上铺的兄弟”的孩子考大学了,高考成绩名列某省第三,志愿填的是北京大学,按理是板上钉钉的事,但同学仍然不放心,托他打听北大能否录取。这个故事的实质是家长对中国大学招录新生的公平性产生了怀疑,而怀疑是建立在过往的经验上的,所以我们不能嘲笑,只能说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招录过程中发生过多起冒名顶替事件,也
期刊
杂碎,本意为杂乱零碎,可是到了国内厨师的妙手里,就成了舌尖上的美味。  其实杂碎一词作为美食是泊来语,出自英文“CHOP SUEY”。在1879年美国波士顿宏发楼的菜单里,就出现了这个词。菜单上还有“毛菇什碎”和“酸甜什碎”之类,不知是什么菜肴。1903年梁启超游历美国后,作一篇《新大陆游记》,对美国杂碎馆有详细描述。据游记记载,当时仅纽约就有三四百家杂碎馆,以杂碎馆为业的华人有三千多人,“每岁此
期刊
我常常想,如果希腊神话讲述的都是某种现实故事的映射,那普罗米修斯真的太伟大了,火不仅带来光明和温暖,还有食物由生变熟的提档升级,锅碗瓢盆里的蒸煮炒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但最原始的烧烤食物却因为太过深入人心,保留至今。  街上随处可见烧烤店,现在的人们什么都敢放火上烤,肉类,豆类,蔬菜,而烧烤这种独特的料理方式,也的确给人们的舌尖带来不一样的享受。可是烧豆包,你吃过吗?  冬天回老家祭祖,午饭在二
期刊
小味道,它可能登不上什么大雅之堂,与都市喧嚣繁华之气格格不入,安静地躲在时光的一隅,默默散发着让人心动的“小味道”。  父亲在世时,喜欢用韭菜、鸡蛋和面自制一种菜肴,我把这道菜称之为:油锅里盛开的黄玫瑰。  1985年,我19岁,刚参加工作。母亲在禾丰水泥厂大集体,带着做临时工的三姐。父亲希望弟弟妹妹以后能有好的前程,毅然放弃调到邻县国营企业当书记的机会,请求退居二线,带着我和刚转学县城读书的弟弟
期刊
《杂文月刊》2014年11月(上)《方便的方便》,值得一读。作者语言风趣、觀察入微、以小见大、微言大义。四小时见证了十位像某宠物样男人在美丽西湖边留记号的“壮举”!有人说“千百年来,多少人往湖里撒尿、扔戒指、洗腳,西湖依然美丽”,作者说“西湖很美,人性够丑”“西湖很包容”,杭州人也很包容。在全国所有景点蹦着高地门票涨价狠宰游客的时候,西湖周边的景点免收门票,这是大智慧,给杭州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上
期刊
看了《杂文月刊》2016年12(上)刊登的《大师这样面对“被轻视”》一文,深为杨联升和唐德刚两位大师的风范感动。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被人误会的时候,如何对待这些误会,是对一个人的素养和教养的考验,也是对一个人与人交往的艺术的检验。两位大师正确面对误会,值得我们学习仿效。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和分析就可以看到,但凡真的大师,都是非常谦逊的。他们多是把自己当作和普通人一样;如果某“大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