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及能力,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中之重的责任及任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想质疑;创设氛围,影响学生敢质疑; 养成习惯,促使学生乐质疑;养成习惯,促使学生乐质疑; 持之以恒,使学生常质疑。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强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2)可以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通过对书中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敢问、敢想、敢说,活跃思维,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可以针对问题共同讨论、研究,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积极合作,最后达成共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语文教学中现状分析
1.对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虽然我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为提高学习成绩,大部分教师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学方法落后、手段单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少,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根本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学效果一般。
2.教学模式落后。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过程按固定的模式进行,即复习以前内容、引入新内容、学习生字、解释字义词义、阅读背诵、理解中心思想、布置课后作业等,这些教学环节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学生对教学问题几乎没有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没有没有更多的时间提出质疑和不同看法,只是按照要求死记硬背来自教师的标准答案,因此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不深不透,記忆自然也不会深刻,更谈不上学习效率。
3.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不够。个别教师认为,小学阶段只要学到一定知识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讲解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重视,并且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能力如何,对所有的课文几乎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统一模式进行教授。这样,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但不能灵活运用到实际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过分注重烘托气氛忽略教学效果。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很多教师过分注重烘托课堂气氛,整个学习过程全部运用小组讨论、教学提问和自主探究等教学方式,自己仅仅起组织教学作用。这样,虽然教学过程非常热闹,但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方案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悬疑情景,目的在于制造悬念,诱导学生积极提问,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问题的探索中,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题的宽松环境,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求知欲旺盛,精神饱满,心情舒畅,这样才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有争论、有收获,勇于大胆创新。教师要及时给善于发现提出问题的学生表扬鼓励,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才能不断提出疑难,调动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1.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如教学十一册《向命运挑战》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作品,成为一代楷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像张海迪一样使人惊叹,敢于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物。(出示课题)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题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写谁?挑战什么?怎样挑战的?
2.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如教学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中写到小女孩美丽的外貌:“那金黄色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学生会问:文章写小女孩那样可怜,为什么却要写她这么美丽呢?通过语句中的矛盾,引发学生疑问,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3.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从写作手法上质疑。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课文中写人记事的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学生会提问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通过读、思、议,使学生明白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点明文章中心,含蓄、新颖。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所以,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时效性,更加丰富多彩,作为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梅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 8.
[2]何亚丽 《语文学刊》 2012 5.
[3]廖华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 东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强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2)可以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通过对书中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敢问、敢想、敢说,活跃思维,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可以针对问题共同讨论、研究,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积极合作,最后达成共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语文教学中现状分析
1.对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虽然我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为提高学习成绩,大部分教师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学方法落后、手段单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少,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根本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学效果一般。
2.教学模式落后。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过程按固定的模式进行,即复习以前内容、引入新内容、学习生字、解释字义词义、阅读背诵、理解中心思想、布置课后作业等,这些教学环节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学生对教学问题几乎没有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没有没有更多的时间提出质疑和不同看法,只是按照要求死记硬背来自教师的标准答案,因此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不深不透,記忆自然也不会深刻,更谈不上学习效率。
3.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不够。个别教师认为,小学阶段只要学到一定知识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讲解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重视,并且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能力如何,对所有的课文几乎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统一模式进行教授。这样,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但不能灵活运用到实际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过分注重烘托气氛忽略教学效果。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很多教师过分注重烘托课堂气氛,整个学习过程全部运用小组讨论、教学提问和自主探究等教学方式,自己仅仅起组织教学作用。这样,虽然教学过程非常热闹,但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方案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悬疑情景,目的在于制造悬念,诱导学生积极提问,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问题的探索中,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题的宽松环境,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求知欲旺盛,精神饱满,心情舒畅,这样才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有争论、有收获,勇于大胆创新。教师要及时给善于发现提出问题的学生表扬鼓励,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才能不断提出疑难,调动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1.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如教学十一册《向命运挑战》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作品,成为一代楷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像张海迪一样使人惊叹,敢于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物。(出示课题)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题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写谁?挑战什么?怎样挑战的?
2.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如教学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中写到小女孩美丽的外貌:“那金黄色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学生会问:文章写小女孩那样可怜,为什么却要写她这么美丽呢?通过语句中的矛盾,引发学生疑问,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3.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从写作手法上质疑。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课文中写人记事的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学生会提问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通过读、思、议,使学生明白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点明文章中心,含蓄、新颖。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所以,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时效性,更加丰富多彩,作为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梅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 8.
[2]何亚丽 《语文学刊》 2012 5.
[3]廖华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 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