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着调,木匠靠谱

来源 :南岛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44526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
  明熹宗时,外有金兵侵扰,内有明末起义,正是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时期。明熹宗却不务正业,不听先贤教诲去“祖法尧舜,宪章文武”,而是对木匠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却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成了名符其实的“木匠皇帝”。
  明熹宗作为古往今来唯一一位木工皇帝,虽政绩一塌糊涂,其在木艺方面的成就却极为瞩目。在木工界,名气仅次于鲁班。史书上这样描述了明熹宗制作木工的情形:明代天启年间,匠人所造的床,极其笨重,十几个人才能移动,用料多,样式也极普通。明熹宗便自己琢磨,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一年多工夫便造出一张轻便精美的床来,为当时的工匠所叹服。明熹宗还善用木材做小玩具,他做的小木人,男女老少,俱有神态,五官四肢,无不备具,动作亦惟妙惟肖。“膳饮可忘,寒暑罔觉”,这已不仅仅是喜爱了,而是万分投入其中、享受其中的木艺发烧友。
  《甲申朝事小记》中记载,明熹宗制造的漆器、砚床、梳匣等器具非常精巧,尤在雕刻上见工夫,作品施以五彩,精致妙丽,出人意表。无论是建造宫殿还是制作器具,明熹宗都精益求精,要求严格,每制成一件作品后,先是欣喜,后又不满意,弃之,再做,乐此不疲。
  正是这位“木匠皇帝”,让海南黄花梨真正地成为明清时期制作硬木家具的上等木材。当然,还有另一说是按道家的学说,明朝的朱氏皇族认为自己在阴阳五行中属土德,居中央,尚黄色。因而,质坚而色泽及纹理秀美的海南黄花梨木材,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受到宠爱。
  一片木
  黄花梨在明代,一直在硬木家具的统领下,并没有单独开列出来。 “黄花梨”一词最早出现在光绪年间,宫廷文本有相应的记录。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为区分新、老花梨,将老花梨改为黄花梨,这是最早的公开书籍用“黄花梨”一词。这之前黄花梨一直称为“花榈”或“花梨木”。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就有“榈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的记载。因此黄花梨木自古至今被誉为华夏第一神木,被公认为世界最高贵的家具和木雕用材。但因为元末明初海运才有大型木料的运输能力,所以明代才是硬木家具广泛使用的年代。当然这与黄花梨细密、易加工、颜色黄中透红、家具整体亮丽有很大关系。这种情况下黄花梨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最厚重,其意义已经和现在的黄花梨一样,不仅仅是家具那么简单了。明代黄花梨少见鬼脸,棕眼纹理比现在海南黄花梨普遍粗大,纹理流畅且大都通长,水波纹多为暗纹,这种特点的黄花梨一直持续到清中期黄花梨家具上。
  海南黄花梨风靡明代的历史机缘,首先从明朝隆庆年间开始,中华大地打破了闭关锁国的禁忌,开始让郑和带着金银财宝和精美器物向西洋各国展示,正是这种海上贸易通道的开辟,让产于海隅深山的优质黄花梨大量地跨海登陆,进入大雅之堂。其次,明代实行以银代役的制度,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尤其是刨子的出现,让黄花梨硬木家具的制作变得不再复杂。
  明代及清代早期的高档家具大多是用黄花梨木所制。由于前朝过量采伐,加上黄花梨木生长周期极其缓慢,使得清代中期以前黄花梨木材急剧减少及至濒临灭绝。从存世实物和已出版的明清家具资料看,黄花梨木有大材,宽半米、长两米的独板平头案都可以见到。
  明晚期,明熹宗不上朝,沉醉木工制作,知识分子也开始逃避现实,沉溺于生活享受之中。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造园运动最热情的时期,也是士族豪门造屋筑宅最热情的时期。而精美的园林和高屋大宅又对良材美器的家具陈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人对家具从设计到制作全程参与,把自身的风尚志向和对乾坤万物的理解,把长幼尊卑的规则与天理人欲的触会,全部浓缩在家具的造型及选材之中,这时,海南黄花梨便逐渐登宫入室,成为一代文人墨客的时尚载体。
  一出传奇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明熹宗对木匠的兴趣超过一切,甚至是万人瞩目的权力也比不上。当了皇帝的他并没有把兴趣从木匠活转移到治国上,九五之尊的身份只是为他兴趣的发挥提供了更加自由广阔的天地。他终于大显身手,集设计、监工、工头、工匠于一身,从宫殿建筑到木器制作,无所不精,无所不能。
  如果让他当个建设部部长应该是绰绰有余,至少是梁思成一类的人物。但是,历史却阴差阳错地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让一个只爱好斧头柄而不爱好权柄的人做了皇帝,这就不可避免地上演了一幕令人扼腕的悲剧。
  明熹宗成为一代木工传奇,或许源自于近四百年间的故事流传,他所制作的美轮美奂的家具,并未流传于世。跟着这位皇帝起起落落浮浮沉沉的,还有无法言语的黄花梨。历代皇帝的崇尚以及皇室的偏好,让这些生长在海外之岛的精品木材从辉煌走向沉寂,却又在近代的重新发现之下再现它绚烂夺目的光彩。
  明式黄花梨家具成为西方各大博物馆竞相收藏的艺术品,是中国继书画、陶瓷之后的第三大艺术收藏热点,明熹宗的率先垂范开一代奢侈木器之先河的伟大实践居功至伟。
其他文献
对于黄花梨,很多人只是近几年才有所耳闻,最多也不过一二十年。但事实上,中国人研究黄花梨已经超过五百年。五百年的宠爱,失落,再被重新发现,这种井喷的热情可以称之为疯狂。  价格起来了,但社会对其价值的认同,却莫衷一是。在海南,黄花梨名正言顺的产地,关于它的各种传奇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关于它的市场正在迅速成型,关于它的疑问困惑着很多人。本期杂志,我们对黄花梨追根究底,希望能够正本清源,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它
期刊
“鬼市”与藏家  2001年,每逢星期天,海口羊山地区的村民都会在人民公园门口、东湖边上卖花草盆景、木石根艺,其中就包括黄花梨根艺。海口一个卖文房四宝的年轻人和几个朋友闲来无事在东湖逛,发现村民们卖的黄花梨根艺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于是经常买一些回去收藏。其中一个有钱却不知投资何物的山东小伙子买下一个根艺带回家乡,不想竟小赚了一笔。半年之后,买卖双方一来二去地熟络了,海口根艺收藏氛围也越发浓厚,不
期刊
四楼的蟹王  为了拍摄一张东湖市场的俯瞰图,我们爬上了一座居民楼,却意外发现这栋四层小楼里都是花梨代加工的小作坊,每家每户都有几个工人戴着口罩在埋头加工木料,打着“福建木雕加工”字样的小招牌随处可见。在四楼,我们碰见了“蟹王”。  王殿锋,来自吉林。他的作坊是整栋楼里最杂乱的一家,堆满了书、工具、木料、半成品、成品。但他的阳台却是最小清新的一个,栽着几株花梨和沉香的幼苗,只有手指那么细,正在春天里
期刊
初见王梁森老师,总会被他那自成体系的自然卷发型所吸引。而他却自曝:  “我一辈子没有去过理发店,头发从来都是自己剪。”这位海南工艺美术界的奇人,几十年来没有改变过发型。  他浓眉下双目如炬,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相貌和热忱,你不会想到这位貌似五十出头的长者,实际年龄已经六十七岁。更不知道,那布满茧子粗糙的双手,经手过七八百吨的海南黄花梨。而他,亦是在海南未建省之前就提出用黄花梨做成工艺品出口国外的第一
期刊
在笔者印象里,苏作木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因而,在心中,苏作雕刻家,理所应当地被烙上了传统文人的印记:家境贫寒却个人清高、身体羸弱却是精神小强;长袍、眼镜、老北京布鞋,再配上两个红袖添香的小丫环,这是在脑海中给未曾谋面的艺术家韩建贤勾勒出的形象。当和韩建贤见面时,我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穿西装、留山羊胡、开名车、开工厂,完全以高富帅的形象出镜。  “难道,这就是苏作的气象?”眼前的这位,
期刊
“在海南花梨界,人们都说你是掀起国宝花梨热潮的第一人。”张志扬先生听后微微一笑,起身给我们冲了一泡普洱茶,客气地说:“坐下来慢慢聊。”他的这个房间里,摆满了古色古香的黄花梨家具和工艺品;窗外,挂着几只鸟笼,画眉在啾啾地叫着;古琴声在屋中绕梁回荡。  他是海南花梨文化研究会会长,收藏、研究海南黄花梨文化20年,《国宝花黎》一书的撰著人,是对花梨最有话语权的人物之一。  家具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  张
期刊
早春逛市场,品味香茗,诸友谈论最多的是海南黄花梨的未来。  黄花梨(降香黄檀),产于中国海南岛,又名,花梨、花黎、花狸、降香、花榈木、香枝木等。黄花梨传统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独树一帜,被西方学者认为是中国继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陶瓷之后载入青史的国粹,原因在于黄花梨自身具有丰厚的文化魅力,其魅力如百花园中绽放的鲜花,花香无限。  2007年经营黄花梨器物的“润木阁”开张营业,我为其写一海南黄花梨
期刊
谈到海口,我想说这是一座有爱、有人情味的城市,正是这样的海口让我愿意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生活。这儿有美丽的滨海城三亚、温暖的阳光、舒适的海滩、绮丽的热带自然风光;游泳、冲浪、潜水、品尝各色海鲜、中国美食等让你尽情享受这独有的海岛风情。谁能逃出人间天堂美丽海南的魔幻魅力呢? 可是说来奇怪,我的选择却不仅仅是因了这些,而是海甸岛的一个孤儿院。  1999年夏,我先生来到中国,随后和我的女儿在海口度过了一个
期刊
“上山下乡”那几年  2001年,20岁出头的周雄决定自己创业。两年后非典爆发,周雄停下博鳌的旅游工艺品生意回到海口,发现根雕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氛围。生意人,往往是哪儿有利润往哪儿钻。由于当时一般的海南黄花梨只要几块钱一斤,好的也才十几块一斤,利润相对较薄,周雄一开始并没有太在意,只一心想着从广西、广东、福建等地进根雕回海南卖。后来随着市场的需要,周雄顺带也做一些黄花梨根艺。  2004年,在大
期刊
一件不起眼的黄花梨家具,一旦被“验明正身”,立马身价百倍;同样一串黄花梨手串,价格从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这中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玄机?兴致勃勃地买回一尊黄花梨摆件,却被行家告知上当受骗,买的根本不是黄花梨,你是不是会大为光火?黄花梨交易市场鱼龙混杂,即使许多资深的玩家也常常“打眼”,忍不住叹一句“水太深了!”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黄花梨制品多产自越南,甚至还有用非洲黄花梨、大叶紫檀和缅甸花梨木等冒充海黄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