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黄花梨的文化魅力

来源 :南岛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4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春逛市场,品味香茗,诸友谈论最多的是海南黄花梨的未来。
  黄花梨(降香黄檀),产于中国海南岛,又名,花梨、花黎、花狸、降香、花榈木、香枝木等。黄花梨传统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独树一帜,被西方学者认为是中国继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陶瓷之后载入青史的国粹,原因在于黄花梨自身具有丰厚的文化魅力,其魅力如百花园中绽放的鲜花,花香无限。
  2007年经营黄花梨器物的“润木阁”开张营业,我为其写一海南黄花梨简介挂在店堂里以作宣传。这一简介有200多个字,时至今日,黄花梨市场的商家都在普遍使用。
  中华民族崇尚木文化。木文化内涵丰富。黄花梨文化包括黄花梨木制器物和以黄花梨为表现对象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心理。黄花梨文化的外延是除黄花梨天然特性以外,与黄花梨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黄花梨从服务于人们的日用需要开始,逐步走向人们的精神文明。黄花梨以其软硬适中、色泽温和、纹理华美的天然品质成为明代和清代早期宫廷御用家具的首选木材。黄花梨的天然品质让简约的明式家具锦上添花,使之登上了世界家具的殿堂,黄花梨家具及其他器物受国内外收藏界的青睐。黄花梨以其特有的药用价值,成为中药铺里不可缺少的药材,可治高血压、冠心病等。像这样既为药又可制作生活实用器的植物十分稀少。
  明清时期的大量砍伐,导致黄花梨原材料枯竭,黄花梨文化几近湮灭。清末至今100多年,黄花梨生长得到复苏,20世纪60至80年代海南民间黄花梨原材料和各类家具频频出现,2005年前后,黄花梨文化再度兴起,以家具传承工艺、以器物传播文化的热潮升温。
  海南为拥有黄花梨而骄傲,面对黄花梨热,作为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树种,黄花梨文化应该如何传承与发展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起“一保护二珍惜三种植”的意识。一保护,就是禁止对海南黄花梨树的非法砍伐,采取有力措施,重罚非法砍伐者;二珍惜,就是珍惜现在的存料,因材施艺,提高家具和工艺品等器物的制作工艺水平,避免资源浪费;三种植,就是鼓励种植,使黄花梨树种植产业化,推进黄花梨的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
  我们看500年前的黄花梨,500年后的子孙看我们的黄花梨。
其他文献
相比于建省之初就来到海南的老一代“闯海人”,孙超算是新一代“闯海人”。学习金融专业的他,在银行待过、在电视台闯过,还创办了一家设计和文化策划公司,和同事一起组织过各种文化活动。到了2009年,即将奔三的孙超想着“要在三十岁之前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来到了海南。在这之前,他和团队去成都、贵阳、昆明、山东等地考察过,也在深圳、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地做过项目,最终决定在海南开始自己的房地产事业,迈出
期刊
与饶城潘君相识,既属偶然,也是必然。  还是几年前,我在网上搜索曾外祖父画作消息时,在评论栏里看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名字:饶城医院潘君。记得在饶城过春节时,身为饶城医院院长的大舅子曾提起过他手下的这个有些传奇色彩的员工——本职工作干得不错,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尤其喜欢收藏。“他居然评点了我曾外祖父的画作!”曾外祖父朱蓉庄算是清末民初海上画派的名家,不过名声远不如吴昌硕、王一亭等人响亮,潘君能将收藏
期刊
梅国云独创的笔外意象在汉字笔墨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是他的笔外意象借助书法形态使汉字的书写艺术有了宗教、哲学、文学等无限神奇想象的思想,使形而下的线条艺术附着了巨大的精神价值和力量。二是笔外意象创作完全区别于传统书法艺术,他的每幅作品都有着天才的想象和难以置信的构思。三是他笔外意象的每幅作品都具有专门召开研讨会讨论的价值,而且因为笔外意象作品的思想意义,笔外意象已经成为梅国云与专家学者
期刊
本刊近日从“中国香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海口复兴城中国第一沉香文化精品街将于2014年国庆期间正式开街营业。  中国·香街位于海口市核心滨海商业区,海口市标志性建筑世纪大桥西侧,万绿园及世纪公园之间,占地80亩,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其中香街占地面积为20000平方米,前期预计投资6000万元。整个香街将以高端沉香打造专业交易市场,通过沉香上下游产业链产品,以富有文化内涵的姿态面向国内外游客。
期刊
对于黄花梨,很多人只是近几年才有所耳闻,最多也不过一二十年。但事实上,中国人研究黄花梨已经超过五百年。五百年的宠爱,失落,再被重新发现,这种井喷的热情可以称之为疯狂。  价格起来了,但社会对其价值的认同,却莫衷一是。在海南,黄花梨名正言顺的产地,关于它的各种传奇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关于它的市场正在迅速成型,关于它的疑问困惑着很多人。本期杂志,我们对黄花梨追根究底,希望能够正本清源,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它
期刊
“鬼市”与藏家  2001年,每逢星期天,海口羊山地区的村民都会在人民公园门口、东湖边上卖花草盆景、木石根艺,其中就包括黄花梨根艺。海口一个卖文房四宝的年轻人和几个朋友闲来无事在东湖逛,发现村民们卖的黄花梨根艺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于是经常买一些回去收藏。其中一个有钱却不知投资何物的山东小伙子买下一个根艺带回家乡,不想竟小赚了一笔。半年之后,买卖双方一来二去地熟络了,海口根艺收藏氛围也越发浓厚,不
期刊
四楼的蟹王  为了拍摄一张东湖市场的俯瞰图,我们爬上了一座居民楼,却意外发现这栋四层小楼里都是花梨代加工的小作坊,每家每户都有几个工人戴着口罩在埋头加工木料,打着“福建木雕加工”字样的小招牌随处可见。在四楼,我们碰见了“蟹王”。  王殿锋,来自吉林。他的作坊是整栋楼里最杂乱的一家,堆满了书、工具、木料、半成品、成品。但他的阳台却是最小清新的一个,栽着几株花梨和沉香的幼苗,只有手指那么细,正在春天里
期刊
初见王梁森老师,总会被他那自成体系的自然卷发型所吸引。而他却自曝:  “我一辈子没有去过理发店,头发从来都是自己剪。”这位海南工艺美术界的奇人,几十年来没有改变过发型。  他浓眉下双目如炬,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相貌和热忱,你不会想到这位貌似五十出头的长者,实际年龄已经六十七岁。更不知道,那布满茧子粗糙的双手,经手过七八百吨的海南黄花梨。而他,亦是在海南未建省之前就提出用黄花梨做成工艺品出口国外的第一
期刊
在笔者印象里,苏作木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因而,在心中,苏作雕刻家,理所应当地被烙上了传统文人的印记:家境贫寒却个人清高、身体羸弱却是精神小强;长袍、眼镜、老北京布鞋,再配上两个红袖添香的小丫环,这是在脑海中给未曾谋面的艺术家韩建贤勾勒出的形象。当和韩建贤见面时,我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穿西装、留山羊胡、开名车、开工厂,完全以高富帅的形象出镜。  “难道,这就是苏作的气象?”眼前的这位,
期刊
“在海南花梨界,人们都说你是掀起国宝花梨热潮的第一人。”张志扬先生听后微微一笑,起身给我们冲了一泡普洱茶,客气地说:“坐下来慢慢聊。”他的这个房间里,摆满了古色古香的黄花梨家具和工艺品;窗外,挂着几只鸟笼,画眉在啾啾地叫着;古琴声在屋中绕梁回荡。  他是海南花梨文化研究会会长,收藏、研究海南黄花梨文化20年,《国宝花黎》一书的撰著人,是对花梨最有话语权的人物之一。  家具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  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