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荒”“打井”“挖渠”说起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u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者们,影友们大家新年好!“摄影课堂”栏目今年改版为“摄影漫谈”,德治不才,也不好为人师,只是过去设立的“摄影课堂”栏目,一直由我主持讲座而已,新年伊始恰逢改版,索性将“摄影课堂”改为“摄影漫谈”,希望广大影友和摄影理论专家积极参与进来,发表漫谈摄影文章,打破一言堂,形成百花齐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互动局面。在2010年的第1期,我先来从“开荒”“打井”“挖渠”说起——摄影之路,算是抛砖引玉吧!
  似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形制。记得在河北省大成县的一次摄影人聚会上,知名摄影理论家,《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李树峰在摄影交流讲座上提出了一个是“打井”还是“开荒”的观点上,我深受启发,觉得这个理论对摄影爱好者玩好摄影,玩出名堂,玩成名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理解树峰老师说的“开荒”是指许多初学摄影的爱好者急于求成,不分题材和体裁,只要能拍到就广泛尝试,从中体会快门咔咔作响的快感。其实这是爱好者的通病,但也未,必不对,这样只是不容易很快出成就罢了。树峰老师希望摄影人应该以“打井”的方式攻其一点越深越好。从这个理论谈起,姑妄言之“挖渠”,也不失为很好的比喻。何为“挖渠”我的解释是,找到一个摄影题材或体裁开始学起,不必先深挖“打井”不断向前摸索实践,看多了拍多了体会多了,自然会回过头来从出发点开始总结教训积累经验以便创新发展,正所谓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从而在一个领域内出类拔萃技高一筹。
  事实上前人的成功之例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比如当我们欣赏传世佳作时,在介绍作者时往往都是这样写着:风光摄影家某某,生态摄影家某某,昆虫摄影家某某,民俗摄影家某某,人像摄影家某某,当然也有这样介绍的,著名摄影家某某,但是后面还要加上擅长什么摄影,喜欢拍摄什么,在什么摄影方面成绩斐然等等。这说明他们的成功都是在某一方面的成功,或某一条线上的成功,或者说某一点上的成功。因此,我认为,学习摄影的“开荒”“打井”“挖渠”三种途径,还是先从“挖渠”开始的好,其排列应该是“挖渠”(学习所定题材或体裁的摄影表现形式)
  “打井”《研究所定题材或体裁的摄影理论内涵)“开荒”(探讨所定题材或体裁的摄影创新概念或尝试新的题材和体裁)。
  综上所述,关键是找到一个起步的基点。那么如何确定这个点呢,也是因人而异的,从成功的摄影名家来看,他们这个点的选择也不同。有的是从兴趣爱好出发,如中国著名风光摄影家于云天,他是中国航空杂志副主编,他却选择了拍摄风光这个点,拍摄了大量的风光传世之作,成为令人尊敬的风光摄影大师;有的是从职业特点出发,如中国第一个战地摄影女记者黄文,她是新华社记者,于是她选择了去科索沃战争现场拍摄新闻,记录战争为世界战争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有的从未来发展需要找点,如人像摄影家张学龙,他曾经是裁缝,有着很好的绘画功底,但是他一直想开个最棒的影楼。于是他从学习人像摄影开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目前已成为中国人像摄影界瞩目的大师级摄影家:也有的从冷僻缺门找点,如在旅游摄影中有的选择拍风光,有的选择拍民俗,有的选择拍新闻,有的选择拍鸟类,有一个朋友说你们都拍了我就不拍了,我决定今后开始拍蚊子,把全世界的蚊子都拍全,集结成册出版一个蚊子大全,我们姑且把他的话当成笑话听,其实这不失为是个找点的办法。总之这个点应该是个兴趣点,拍起来才能越发深入,越拍越来劲,拍出名堂来。
  其实“挖渠”“打井”“开荒”孰先孰后并无绝对的正确排列,要根据客观条件和主观愿望而定,比如本人虽然倡导从“挖渠”开始,其实也是从“开荒”起步的。从题材上讲人像摄影、新闻摄影、风光摄影、广告摄影,建筑摄影、纪实摄影、航空摄影,都认真地玩过那么一阵子,但哪个成就都不大。现在又迷上了鸟类摄影,在摄影实践上可谓样样通样样松,浅尝辄止,难成大气,好在敝人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经常写些体会文章,与影友分享聊以自慰。常言道教学相长,我决定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以鸟类摄影为起点,专攻苍鹭,也进行一次先“开渠”后“打井”式的摄影活动,但愿早日出成就奉献给大家。
其他文献
新年,一个新的开篇,从这一刻起,一场新的旅行又开始了。  记得有位旅行作家说过,你最爱的地方就是你曾经到过的地方。因为走过了这些地方,你便与它们有了关联,分享了那里的生活,那里的喜怒哀乐,并且从此对那个地方生出了一份关爱。当习惯了熟悉的地方,你会自然而然对这里有了依赖,依赖熟悉的场景,依赖每一个亲近的人。  然而,在熟悉的状态中呆久了,就会有种“生活在别处”的冲动,那是对新旅行的一种期待,期待新的
期刊
上海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有一种任何城市都无法比拟的贵族气质。它仿佛生来就是主角,现在因为世博会,更成为全世界的人都想去的地方。除了逛世博馆,在这里,你还可以徜徉在阳光下树影斑驳的街道,体会它精致的质感:或奔跑过崭新的马路,仰望高耸的建筑,或穿梭于超级购物中心的试衣间,倾己之囊疯狂一把。  去上海,时间有限,因此寻找到上海的代表性去处,是保证上海之行高性价比的关键。上海的丰富,使接触到它的人常有收获
期刊
9月21日的南通,沐着初秋若有似无的细雨,在百名女摄影家生动精彩的镜头里,向祖国展示了珍贵的城市发展成果。同时,这些美丽开朗的女摄影家,也留给了南通一抹鲜艳亮丽的色彩。  正是“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为庆祝伟大祖国60周年华诞,歌颂祖国的锦绣河山,百名中国女摄影家齐聚“中国近代第一城”——江苏南通,用镜头向祖国深情献礼。    齐聚·采风启动    2009年9月21日,由
期刊
有一些演员,只要他们一出现在荧幕上,我们就很容易想起他们曾经饰演的经典角色,以至于忘记了他们的本来名字。当知道这一期要做侯天来老师的访问时,我们头脑中一直搜寻着关于他的影像,却没有找到任何线索。于是在网上查找关于他的信息,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是他!  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了,《女人不再沉默》中心理变态的性骚扰者“汪显声”,《走西口》中嗜赌如命却又良心未泯的“田耀祖”……作为国内最为出色的实力派
期刊
王瑶的摄影之路上,留下了太多闪光的印记。她11岁拿到全国好新闻奖,22岁获得中国新闻奖,26岁成为中国第一个采访奥运会的女摄影记者,28岁成为第一个获得“全国十佳摄影记者”的女记者,30岁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最高级别赛事“荷赛”艺术类金奖,2002年王瑶赴美国做访问学者,拍摄出版了摄影专集《后9.11》,被美国人称为“非凡的摄影师”。  摄影,不仅使王瑶掌握了一种艺术技能,培养了她的综合素质,还令她更
期刊
聚焦世博会    边走边拍,博览万国建筑的万种风情  2010年上海世博会诞生了一批出其不意的建筑,在后续利用上,其中大部分都将在会后拆除。虽然一些在设计理念、环境保护,材料节能等方面有显著特点的场馆将通过一定的遴选程序予以异地保留,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极具特色的建筑会在世博会结束之后成为无法保留的经典之作。因此,在世博会期间,除了亲身体验现代化的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捷生活之外,手持一部相机,拍下那
期刊
2007年至今,国际旅游摄影俱乐部从无到有,从数十人到近千位会员,从小聚会到大型主题活动,成员们一起用镜头追寻着旅途的精彩见闻,定格着一点一滴的记忆和感动。站在2010年的门槛里回望,我们特别集合盘点出2009年度俱乐部活动的“八宗最”。让大家再来品味这些我们一起度过的,有照片为证的美好时光。    最艺术的冰雪  向桦甸,深入雾凇仙境    2009年1月8日,国际旅游摄影俱乐部成员一行20余人
期刊
格萨尔王是藏族传说中的神灵和英雄。传说他有一个忠诚的马倌,一生为格萨尔王驯养了很多骏马。马倌去世后,在他居住的地方,出现了一只黑颈鹤,鸣叫着,鸣叫着,久久不愿离去。后来藏族人民就把黑颈鹤称作“格萨尔王达日孜”,意思就是格萨尔王的马倌。因此,黑颈鹤在藏族人民心中是一种神圣的鸟,被称为“仙鹤”“神鸟”“吉祥鸟”。  黑颈鹤是在高原淡水温地生活的鹤类,主要栖息在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是世界上唯
期刊
经看过一本精美的画册《九寨之梦》,那美轮美奂的山水,白云之上的仙乡,多年来,一直在我的眼前晃悠……  曾经听过一支深情的歌曲《神奇的九寨》,那激昂、悠扬的旋律常常在耳畔回响,勾起我无限的神往……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童话,它不是植根在幼小的心灵,而是成长在每一次疲惫的渴望和远行的梦里。当又一个深秋来临的时候,我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唤——走吧!走吧!童话九寨,秋水伊人,其实就在一个并不遥远的地方  “九寨
期刊
雪山,在青藏高原不稀奇,在南方却少见。四川成都市区数年难见下雪,然而在成都盆地西边,却有处南方罕见的雪山美景。如遇晴天,在成都市区放眼西望,就看见那一处处雪山顶与蓝天白云连成一片,这就是有名的西岭雪山。  西岭雪山现已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境内,距成都市区不足100公里。区内大雪山海拔5364米,是成都第一峰,终年积雪不化,秀美壮观。西岭雪山风景区绵延起伏着数十条大小山脉,屹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