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性,有效教学因此成为现今研究课堂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这就迫切要求改革体育课教学模式,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出发,一线体育教师越发感到快乐体育课堂的构建与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分不开。体育课是学生体验性较强的学习活动过程,怎样能够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运动学练活动中,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是每一个体育教师的追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关键词]师生互动;和谐师生观;小组合作;创设情境;体验
长期以来,传统的中学体育教育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与技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都是在教师的统一指令下,疲于听讲解,看示范,反复练习,往往一堂课下来教师与学生之间连对话都少有,“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话。现今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改变这种片面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不注重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一言堂,打破传统的教师独自,构建互动课堂,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心灵的对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给体育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创新型人才。怎样才能让体育课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和体验健身运动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前提是必须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与实践,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另外,给学生以主动权,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从而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平台。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教书育人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交往,教师所教的内容也较易被学生接受。实践表明,与学生有和谐关系的教师传授的知识,会被学生认为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反之,与学生关系不好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道理,极易被学生所忽视,或使学生表现出排斥等其他心理障碍。与学生关系不同的教师,即使是相同的言行也会引起学生不同的反应。同样是对学生的表扬或赞许,出自与学生关系和谐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一种鼓舞,而出自信心不高或与学生关系恶化的教师,可能会使某些学生反而觉得是一种不幸,因而不再重新出现那种良好行为。与学生关系和谐的教师,即使是对学生轻微的谴责,也往往比与学生关系恶化的教师所作的严厉处罚更有“震动”和教育力量。这正是亲其师信其导的真谛。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的教育具有人格的号召力,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自觉地认同老师的要求,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由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做出令老师感到满意的行为。反之,学生则不仅对教师的教育漠然置之,甚至会故意给教师制造麻烦。
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共振效应,也有利于创建良好的教学活动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情境,学生就能会产生理解、信任、轻松、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从而形成融洽的教学气氛;反之学生会产生不满、烦闷、厌恶、紧张、恐惧等消极态度和体验,而教书育人是需要良好的教学气氛,否则极难达到育人目标。
和谐的师生关系结果必然是双赢的,学生在认知和能力方面上从少知到多知;过程与方法上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积极参与,兴趣高涨,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而老师呢,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内化后,收获了通达;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中收获了经验,在和谐、流畅的对话教学收获了灵感,捕捉和巧用动态的生成性资源时感受到思维碰撞的快乐。每一堂课我们用心去解读,认真去设计,最后收获的就是个性化教学的风格。其教学效果也必然是有效的,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过去我们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比较注重教师的行为。此次课程改革,要求要从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要求教法要有互动性、教学行为要有互动性、学习的内容要有互动性。这些能引起互动的教学因子,我们要培养,也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这种互动的学习氛围中时,才能产生“学”的互动性行为。而只有师生教与学真正互动了,才能使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由理想变成现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行为,理解学生的言行与我们的不一致并主动与学生交流。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就是要求教师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感情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师生才能互相理解,才能培养民主的教学氛围。没有宽容就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爱就没有师生互动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设计是让体育课堂变为“师生互动”平台的关键。
观念的转变是前提,但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对体育课堂变为“师生互动”平台至关重要。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合作,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环境下的重要学习方式。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技巧,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要重视学生的团队精神的提升,让学生的身心和社会三个维度在学习中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小组合作学习,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扬长避短。不仅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更加乐于参与与竞争。因此,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已被很多教师所接受,从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合适的内容,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在鼓励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跳高教学中,在四个跳高区域设四个不同高度:90厘米、100厘米、110厘米、120厘米,由低到高。教师提出要求凡能跳过90厘米高度的,才能去跳下一个高度,以此类推,连续三次跳不过去的,回去跳低一级别的高度。这种临时性的分组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使用这种分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按技能水平好坏搭配分组,可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一节广播体操教学中,教师有意把已经掌握的同学和尚未熟练者编成一组,让会的教不会的,使小组内的学生间互学互帮互评,能缩短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随机分组,这种小组也是 在一节课中出现,一般采取随机报数或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报数随机分组可以达到各组间实力基本相同目的,便于开展组间的教学比赛或竞争游戏;而自由组合可以使爱好相同、关系要好的同学分在一组,他们之间的配合更默契。例如球类的教学比赛、跳长绳活动等。
2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激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新课程也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进而于不知不觉地爱上体育课。
在排球课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观看了关于中国女排的比赛视频片段,从铁榔头郎平时代的四连冠到陈忠和教练指教下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使学生从短片中感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从而感受到中国女排的技术优势和女排姑娘的顽强拼搏的精神,既合理地导人整个学教过程,又为整个学教过程定下基调、打下框架,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微观到宏观的认知规律。
短片反映的只是中国女排的部分比赛剪影。但我们分明听到了孩子们心的呼唤,那是生命对竞技体育的崇拜;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渴求,那是生命对成功体验的向往;顺势我让学生说说:观看视频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学生的议论纷纷中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激情。
教学目标是一课的核心和灵魂,教学目标的落实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是否具有激趣性、科学性。短片反映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3 发掘学生特长,让学生表现自己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初中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区别于他人,自己拥有的特长。的确,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体育特长,或擅长跑步,或擅长球类,或擅长跳跃……教师若能根据学习的内容挖掘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表现自己,学生就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以及取得成功喜悦,不仅能让学生“动”起来,还能让他们一展自己的才能,从中学到知识。如:笔者曾在篮球单手肩上投篮课伊始,希望平时会投篮的同学出来试试看,结果有两个学生自告奋勇为大家做示范,赢得了其他学生的阵阵掌声,的确,这两名学生投篮动作规范,姿势优美。在教师尚未指导的情况下能达到这个水平,实属不易。紧接着,我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你也可以做得和这两个同学一样好。这样一来,这两名篮球特长生受到了同学的肯定学习劲头会更足;而其余的学生有了学习榜样的力量,学习起来就会更有信心。整堂体育课下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学习效果比较显著。在其他内容的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角色表演,注重生活体验。
一堂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有时候也可通过角色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身临其境,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快速跑的教学课中,采用抗旱救灾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环节一:将全体学生分成四组,均扮演运送矿泉水的解放军。第一次先让“解放军们”练习一下,第二、三次通过比赛决出运送矿泉水速度最快的一组“解放军”;教学环节二:将全体学生分成八个小组,一部分扮演“受灾同胞”,一部分扮演“解放军”进行迎面接力跑练习。在两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适时进行动作要领的讲解。这样一来,原本枯燥的动作要领讲解,学生就会有主动接受的意愿,并在“抗旱救灾,救死扶伤”中活学活用。
通过角色表演这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增加感性的、体验式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天灾无情人有情、感受到解放军战士在抗灾过程中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让教材走向生活,走向学生的情感实际。
这样既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以轻钢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玉俊??谢小雷主编,新课程教学法(M)2005.3
[2]周德新,营造和谐气氛,讲“活”体育课堂[J],中国学校体育,2008(2)
[3]姜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J]体育教学,2007(6)
[关键词]师生互动;和谐师生观;小组合作;创设情境;体验
长期以来,传统的中学体育教育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与技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都是在教师的统一指令下,疲于听讲解,看示范,反复练习,往往一堂课下来教师与学生之间连对话都少有,“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话。现今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改变这种片面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不注重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一言堂,打破传统的教师独自,构建互动课堂,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心灵的对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给体育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创新型人才。怎样才能让体育课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和体验健身运动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前提是必须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与实践,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另外,给学生以主动权,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从而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平台。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教书育人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交往,教师所教的内容也较易被学生接受。实践表明,与学生有和谐关系的教师传授的知识,会被学生认为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反之,与学生关系不好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道理,极易被学生所忽视,或使学生表现出排斥等其他心理障碍。与学生关系不同的教师,即使是相同的言行也会引起学生不同的反应。同样是对学生的表扬或赞许,出自与学生关系和谐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一种鼓舞,而出自信心不高或与学生关系恶化的教师,可能会使某些学生反而觉得是一种不幸,因而不再重新出现那种良好行为。与学生关系和谐的教师,即使是对学生轻微的谴责,也往往比与学生关系恶化的教师所作的严厉处罚更有“震动”和教育力量。这正是亲其师信其导的真谛。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的教育具有人格的号召力,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自觉地认同老师的要求,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由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做出令老师感到满意的行为。反之,学生则不仅对教师的教育漠然置之,甚至会故意给教师制造麻烦。
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共振效应,也有利于创建良好的教学活动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情境,学生就能会产生理解、信任、轻松、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从而形成融洽的教学气氛;反之学生会产生不满、烦闷、厌恶、紧张、恐惧等消极态度和体验,而教书育人是需要良好的教学气氛,否则极难达到育人目标。
和谐的师生关系结果必然是双赢的,学生在认知和能力方面上从少知到多知;过程与方法上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积极参与,兴趣高涨,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而老师呢,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内化后,收获了通达;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中收获了经验,在和谐、流畅的对话教学收获了灵感,捕捉和巧用动态的生成性资源时感受到思维碰撞的快乐。每一堂课我们用心去解读,认真去设计,最后收获的就是个性化教学的风格。其教学效果也必然是有效的,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过去我们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比较注重教师的行为。此次课程改革,要求要从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要求教法要有互动性、教学行为要有互动性、学习的内容要有互动性。这些能引起互动的教学因子,我们要培养,也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这种互动的学习氛围中时,才能产生“学”的互动性行为。而只有师生教与学真正互动了,才能使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由理想变成现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行为,理解学生的言行与我们的不一致并主动与学生交流。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就是要求教师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感情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师生才能互相理解,才能培养民主的教学氛围。没有宽容就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爱就没有师生互动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设计是让体育课堂变为“师生互动”平台的关键。
观念的转变是前提,但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对体育课堂变为“师生互动”平台至关重要。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合作,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环境下的重要学习方式。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技巧,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要重视学生的团队精神的提升,让学生的身心和社会三个维度在学习中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小组合作学习,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扬长避短。不仅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更加乐于参与与竞争。因此,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已被很多教师所接受,从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合适的内容,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在鼓励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跳高教学中,在四个跳高区域设四个不同高度:90厘米、100厘米、110厘米、120厘米,由低到高。教师提出要求凡能跳过90厘米高度的,才能去跳下一个高度,以此类推,连续三次跳不过去的,回去跳低一级别的高度。这种临时性的分组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使用这种分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按技能水平好坏搭配分组,可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一节广播体操教学中,教师有意把已经掌握的同学和尚未熟练者编成一组,让会的教不会的,使小组内的学生间互学互帮互评,能缩短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随机分组,这种小组也是 在一节课中出现,一般采取随机报数或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报数随机分组可以达到各组间实力基本相同目的,便于开展组间的教学比赛或竞争游戏;而自由组合可以使爱好相同、关系要好的同学分在一组,他们之间的配合更默契。例如球类的教学比赛、跳长绳活动等。
2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激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新课程也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进而于不知不觉地爱上体育课。
在排球课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观看了关于中国女排的比赛视频片段,从铁榔头郎平时代的四连冠到陈忠和教练指教下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使学生从短片中感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从而感受到中国女排的技术优势和女排姑娘的顽强拼搏的精神,既合理地导人整个学教过程,又为整个学教过程定下基调、打下框架,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微观到宏观的认知规律。
短片反映的只是中国女排的部分比赛剪影。但我们分明听到了孩子们心的呼唤,那是生命对竞技体育的崇拜;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渴求,那是生命对成功体验的向往;顺势我让学生说说:观看视频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学生的议论纷纷中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激情。
教学目标是一课的核心和灵魂,教学目标的落实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是否具有激趣性、科学性。短片反映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3 发掘学生特长,让学生表现自己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初中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区别于他人,自己拥有的特长。的确,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体育特长,或擅长跑步,或擅长球类,或擅长跳跃……教师若能根据学习的内容挖掘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表现自己,学生就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以及取得成功喜悦,不仅能让学生“动”起来,还能让他们一展自己的才能,从中学到知识。如:笔者曾在篮球单手肩上投篮课伊始,希望平时会投篮的同学出来试试看,结果有两个学生自告奋勇为大家做示范,赢得了其他学生的阵阵掌声,的确,这两名学生投篮动作规范,姿势优美。在教师尚未指导的情况下能达到这个水平,实属不易。紧接着,我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你也可以做得和这两个同学一样好。这样一来,这两名篮球特长生受到了同学的肯定学习劲头会更足;而其余的学生有了学习榜样的力量,学习起来就会更有信心。整堂体育课下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学习效果比较显著。在其他内容的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角色表演,注重生活体验。
一堂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有时候也可通过角色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身临其境,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快速跑的教学课中,采用抗旱救灾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环节一:将全体学生分成四组,均扮演运送矿泉水的解放军。第一次先让“解放军们”练习一下,第二、三次通过比赛决出运送矿泉水速度最快的一组“解放军”;教学环节二:将全体学生分成八个小组,一部分扮演“受灾同胞”,一部分扮演“解放军”进行迎面接力跑练习。在两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适时进行动作要领的讲解。这样一来,原本枯燥的动作要领讲解,学生就会有主动接受的意愿,并在“抗旱救灾,救死扶伤”中活学活用。
通过角色表演这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增加感性的、体验式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天灾无情人有情、感受到解放军战士在抗灾过程中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让教材走向生活,走向学生的情感实际。
这样既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以轻钢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玉俊??谢小雷主编,新课程教学法(M)2005.3
[2]周德新,营造和谐气氛,讲“活”体育课堂[J],中国学校体育,2008(2)
[3]姜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J]体育教学,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