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行学分制的课程因素分析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yu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实施必须以选课制作为前提,即提供大量课程供学生选择,因此,课程是实施学分制最重要的因素。本文以此为契机,对高校实行学分制的课程因素从课程体系和选修课两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学分制 课程体系 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4.010
  Course Factors of College Credit System
  CAI Guoxiang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Sichuan 646000)
  Abstract Credit system as a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its implementa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making enrollment, which provides a large number of courses for students to choose, therefore, the curriculum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In this paper, as an opportunity to implement the credit system for university courses from the curriculum system factors and electives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credit system; curriculum; electives
  1 学分制的产生与发展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的质与量。《教育词典》认为:“学分是学生通过某种课程的学习,并取得了学校所要求的成绩的证明。每门课程的学分数量是根据课程对专业的重要性及其所占的科室数量而确定的。学分制一般在高等学校中实行。”①
  1.1 国外高校学分制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初期,德国柏林大学校长、著名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为践行“教学自由”的教育理念,在柏林大学实行课程选修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选择课程和教师,就需要大量的课程作为支撑,学分制正是伴随选课制应运而生。
  学分制的发展和完善则得益于美国哈佛大学引进了德国大学的选课制,并在实践中形成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从1871年开始,学分制成为一种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在哈佛大学实行。“美国大学现在是多种学分制形式并存,其中主要有五种形式:全开放选修(或称自由选修)学分制、半开放式选修学分制、主辅修课程并行式学分制、分组选修学分制、弹性学分制。”②
  1.2 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引进和发展
  我国引进学分制是在1917 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选科制”成为我国正式推行学分制的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为摸索学分制实施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在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进行学分制试点。此后,学分制在我国经历了延缓发展和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2月17日,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学分制”。
  2 高校实行学分制的课程因素分析
  课程是学分制的核心,是影响学分制有效实施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要充分认识当前推行学分制的课程制约因素,以期能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学分制的实施和完善有所裨益。
  2.1 课程体系方面
  课程,狭义可以指所有学习科目的总和,广义可以指在教师指导下一切教学活动的总和。无论是微观教学目标,或是中观课程目标,还是最终的宏观教育目标都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因此,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也是实施教育教学最重要的途径和通道。而课程体系正是各级各类课程有机的结合和关联,是所设全部课程之间的分工和配合。学分制建设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构建合理、规范、科学的课程体系,以支撑选课制的实施。而当前高校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忽视学生学习能动性。现有的高校课程体系设置过分追求学生知识量的积累,认为知识累积多了就是有学问,而没有意识到“量”的累积到“质”的飞跃时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意志,也就是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主动性和能动性。第一,传统的知识观占主导地位,将学生定义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把知识作为确定性的真理灌输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整齐划一的知识体系,从而忽视实行学分制是为了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初衷。第二,课程数量多,往往突破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所规定的最高学分,教师认为只要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学生都应该在课堂上进行传授,没有考虑学生课外时间的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被压缩,以至于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没有达到学分制满足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兴趣和特殊才能的课程目标。
  (2)课程体系之间缺乏连贯性,知识内容重复设置。当前高校在建构课程体系过程中,由于条块分割的院系设置模式,导致课程体系整体缺乏连贯性与协调性。第一,每个院系只关心本院系所承担课程,尤其是高校实行绩效管理制度之后,院系承担的课程越多就意味着工作量越多,并且直接与院系和个人绩效挂钩,导致课程体系构建只是对各部分课程模块进行组合,而没有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层次的有机结合与改革,课程体系之间缺乏连贯性。第二,各个课程模块之间各自为阵,知识内容重复设置。由于各院系之间的协作和相互沟通不够,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解没有融会贯通,整合课程内容方面做得不到位,使得某些课程知识内容重复设置,从而降低了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兴趣。   (3)课程体系构建缺乏科学论证。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大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也可以自学课程。所以,大学课程设置应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但实际情况却不一致。第一,以知识为中心设置课程,忽视学生需求。第二,以院系或老师的需求设置课程,而对该门课程是否应该设置、学时学分应该设置多少没有进行深入论证。第三,教师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界限不明确,对每个专业的选修课学分总量与比例没有进行科学分析。
  2.2 选修课方面
  选课制是提供课程供学生选择,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选课制为学分制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设置选修课和指导学生选课,成为学分制实施的关键,必然会造成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变革。世界著名教育家艾略特认为:“选修制是教育上的自由,他强调一所大学要给予学生三个法宝:一是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二是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三是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行为转化为自主的行为,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③
  目前我国高校学分制课程设置分为三类: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当前高校在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2.1 选修课学分比例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必修课比例过大,是推行学分制的阻碍之一。教学计划中多数都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而没有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课程分类。按照一份五年制某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来看,总学分设定240分,其中必修课是190分,必修课占总课程的比例达到79%。因此,增加选修课是实行学分制的重要前提。但选修课究竟占总课程多大比例为好,目前还没有科学定论。“我国国内高校的选修课比例远远低于国外及香港地区的大学,中国大学选修课比重不到境外大学均值的40%,从数据可以反映出我国的本科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④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的选修课相比国外高校来说,比重确实偏低。选修课学分比例小,导致学生选择余地小,没有达到实行学分制来培养学生个性和爱好的目的。
  2.2.2 选修课设置不合理
  “在课程理论上,人们一般都谈到课程设置的依据有三:即学科知识因素、社会因素和学生因素。”⑤在课程设置中三种因素缺一不可,但最终指向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选课制的实施正是践行这一理念,但在实际情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教学计划中,许多高校没有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制定出一套科学、系统、合理的选修课体系。任意选修课基本上都是整齐划一地针对所有专业的学生,没有体现出某个专业的个体特殊性。第二,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实行学分制以后,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课程修读,如何选择有效课程,学生不易掌握,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有的学生对有先后顺序的课程没有充分认识,可能只选择了前面的课程而没有选择后开的课程。有的学生对各个模块的课程未全部选择,只选择了一部分课程修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知识系统性不够、知识体系不连贯、知识结构脱节等情况。
  2.2.3 选修课管理存在漏洞
  高校实施学分制后,由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以及选课的目的与动机不同,使不同课程的选课人数之间有较大差距,这给组织教学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第一,教学质量不高。表现在许多选修课,尤其是任意选修课在开课条件和教学内容上没有经过严格论证,就急于给学生授课,并没有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而有的选修课在考核方式和教学组织上缺乏严格要求,有的教师仅仅是为了增加课时量,上课给学生看看视频资料,考试让学生写写小论文,使选修课教学随意性大,同样质量不高。第二,导师制缺乏增加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有学生以课程名称来判断能否容易过关来确定所选课程;有学生只选一些文学艺术类的课程;有学生是从高年级学生那里听说某门课程容易过关来选择课程;有学生甚至是为了凑够学分来选择课程,这些都不是从专业需要和拓宽知识面等方面来考虑如何选择选修课,造成盲目选课的结果,更别说达到学分制期以发挥学生个体能动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3 小结
  高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国在舶来外国学分制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要结合本土特点进行改革探索,如何构建出本土化特色的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学分制课程结构体系,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大量增加课程,加强课程体系总体建设和课程个体建设,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是推行学分制改革的必经之路。
   基金项目:本文系泸州医学院2012年教改课题“学分制下医学类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研究”(项目编号:201231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杭州大学教育系编.教育词典[M].南昌:江西大学出版社,1987:442.
  ② 常思亮.美国大学学分制的历程与特点[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24-26.
  ③ 耿益群,王滨.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及其践行[J].职业技术教育,2008(25):86-89.
  ④ 顾海兵,薛珊珊.我国高校选修课比重亟待提高——基于本科经济学专业的国际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85-87.
  ⑤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9-103.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针对图书馆自习座位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图书馆自习座位智能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提出了一种图书馆自习座位管理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可以有效提高自习座位利用效率,杜绝占位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为学生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 管理系统 自习座位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12.082
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才子佳人小说的流行,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对越南本地的文化和文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才子佳人小说在越南的传播途径及对越南文学产生的巨大影
马歇尔的《公民资格与社会阶级》揭开了现代公民资格研究的序幕,他认为公民资格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相伴随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公民资格的各个组成部分从无到有,不
营销策划的课程多以理论讲解的形式为主,虽然讲课过程中有经典的营销策划案例穿插其中,但对于入学成绩相对偏低的大专学生来说,总显得空洞,离实际的营销策划环境较远,普遍缺
以教师美读、引导学生欣赏为开端,激发一年级新生阅读的兴趣。然后,与家长相互配合,引导学生尽早开始阅读,积极发展细读、朗读,使学生喜欢阅读,享受阅读。培养学生速读、泛读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知识结构的需求,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学习的主要方式为自主学习。医学作为研究人类本身的生命科学,具有复杂性和发展性,决定了自主学习在医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相关资料表明,医学生普遍在自主学习方面做得不尽如意,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调查医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现状,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旨在为医学师生寻找一
加强民办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民办高职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师、民办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分工协作,
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没有利益的和谐,就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不会有和谐社会。实现利益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把握这样几个基本点:市场经济推动利益
世界上对于最低工资立法有专门立法模式和非专门立法模式。对此问题,在国家法律层面,我国采用的是非专门立法模式;在部门规章和地方立法层面,我国采专门立法模式。我国人口众
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已引起了全国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微课程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突出重点'的教育理念,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方式,采用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