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古风,积累创新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hu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画是一种程式化很强的艺术门类,我们需要继承固有的历史传统,学习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临摹是研究古老文化和传统中国山水画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学习、借鉴前人表现技法的一种主要手段,它不仅模仿形体,而且模仿画意。临摹古人的作品不仅能使我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笔墨水平,而且能深入了解古人的内心世界。本文作者通过对临摹提出见解,使临摹在我们的学习中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训练模式而广泛应用;并在中国山水画的学习方法中归纳出临摹的有效方式,以结合学习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闻为主要内容,对临摹在中国山水画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临摹 体会
  
  一、中国山水画的特质
  中国画是东方艺术门类中的精典,而中国山水画又是中国画的艺术高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韵味与民族性。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是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没有哪一个画科能向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二、临摹的概念和目的
  临摹是中国画入门的重要途径。初学者一般都是从临摹入手的,这是熟练掌握中国画笔墨最有效的方法。画家通过模仿古人的作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基本功,拓宽属于自己的笔墨世界,最终创造自己固有的画风。纵观画坛上有成就的名人,没有谁不经历临摹的学习阶段。画家通过对古人的临摹提高自身的笔墨技巧,它不仅模仿形体,而且模仿画意。出色的临摹不仅能很好地模仿古人优秀的作品和风格,而且能体现原作家的内心世界。与之相反,毫无目的的模仿,只能画出毫无意义的作品。为什么现代人也需要临摹呢?花费多少心血才能实现属于自己的创作世界呢?有的人可能用尽毕生的精力也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或者尽管找到自己的风格,也可能是前人已经实现的。临摹的目的在于学习古人和古画,并把他们的特点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走向创作之路,绝不能盲目地画画或仅仅以临摹为目的。我们应以大师们的作品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为炫耀自己而临摹他们的作品。临摹时如果我们过于偏重表现自己,不去观察现实生活,或者根本没有经验,甚至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只能单纯地临摹古人作品,并不能体会到这幅作品中内涵和造型之间的规律。另外,如果不摆脱传统框架,即使体会到画家的精神,得到的也只是空洞的知识。
  历代画家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笔墨技巧和创作经验。通过临摹,我们可以学到前人如何从自然中选择题材,表达思想,如何运用笔墨色彩、技巧,等等。我们临摹的最终目的就是创作,不理解临摹作品而随便模仿,是因为不清楚临摹的真正目的。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作为临摹对象的某一画家的某一作品,而要深入研究自己喜欢的大师作品,熟练他们的笔法和构图等画风,这才是真正的临摹,只有熟练掌握古人的艺术语言,才能达到临摹的目的。中国画的笔墨是以不断观察和反复去研究古人生活为基础,临摹虽然是熟练古代画法的手段,但我们应以这一基本功为基础,走向创新之路。
  三、临摹与写生、创作的关系
  在充分体现笔墨应用的山水画中,临摹、写生和创作都有不同的特点与应用,也有一定的联系。
  在写生中可以把研究生活、消化传统、酝酿创作三个环节结合在一起。临摹是一种打好基本功的学习方法,但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临摹的目的不在于临摹本身,而在于创作。怎样利用目前所积累的基本功进行写生和创作,才是我们所要关心的问题。一种方法是“仿画”,另一种是有实践意义的“写生”。通过临摹所掌握的技法,能实际应用或改变的就叫写生。在写生过程中,我们会感到自己所用的笔法有一定的界限,这是必然的,因为我们不能用寥寥几种笔法来表现自然万象。前人们归纳了对各种擦、点、染的所有规则,但与丰富的大自然和现实生活比较,这些规则十分渺小,因此临摹与写生的结合更显重要。
  临摹是培养山水画基本功的关键一环,应该特别重视。当你的临摹水平上升到一定高度并结合一定的写生经验,你就可以谈创作了。创作是一种感觉,但这种感觉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功底上的。而有深厚的传统功底也不一定就能创作出精彩的作品,还需要有足够的激情才行。只注重临摹而不探索变化,则违背了学习临摹的目的。创作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较临摹有着巨大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融会贯通、随机应变和综合调整的能力。山水画创作同样要尊重艺术创作的一般原理,对于艺术与生活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这些关系都要作深入研究,它有许多特殊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对意境的追求,对笔墨形式及构图规律的探索,等等。临摹使学习者学会用绘画的方式表达,但脱离临摹之后,是否还能够用符合绘画原则的方法来表达情怀,这就是创作的问题。如果离开临摹,绘画方法仍是非技巧的,那么说明临摹是失败的,没有起到为创作打基础的作用。在有了一定的临摹基础后,可以尝试进行一些创作训练,也许不会很成功,但是它会提供很多发现问题的机会,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一系列问题,例如:自己没有掌握的要点,如何增强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如何处理学与用的关系,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回到临摹中的学习者,将变得极富主动性,使自己的临摹紧紧围绕着将来可能应用到的能力来展开,从而真正实现临摹为创作打基础的目的。这样,临摹与创作就不再是独立的两个阶段,而变成了一个有机的训练整体,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启发,共同促进学习者的进步。
  四、大师与临摹
  从古至今,许多画家都很重视临摹传统绘画,过去和传统都会有助于我们的发展,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
  中国的绘画大师们都非常崇敬从传统画法中确立自己的独特画风。范宽自宋朝开始,就是画家们学习和摹仿的对象。南宋的李唐好学范宽,其后又有马远、夏圭等人学习李唐,使得整个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几乎全部出自范宽一系。后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董其昌继承历代古典中的理想样式,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对后学者产生了重大影响。
  传统画家黄宾虹走了一条先临摹古人、后师法造化的路。他提出:“师今人,师古人。”主要途径即临摹。在黄宾虹看来,临摹是学习前人理法、作品由旧翻新的必经之途,对于古代传统,他也提倡临摹宋元画,宋元画浑厚华滋、格调高华;不大提倡临摹明清画,认为明清画“枯梗”,清代画“柔靡”;临摹要在“得神”而非“貌似”。他说:“临摹古人名迹,得其神似者为上,形似者次之。有以不似原迹为佳者,盖以遗貌取神之意。……若以迹象求之,仅得貌似,精神已失,不足贵也。”我们要学习古人们的画法,并把这些优点融为一体,创作出一部好作品,继承传统画法并认真学习,一开始是临摹古人,但终究会得到精髓,经过长期的磨练,自然会拥有自己的东西。
  综上所述,许多古人和现代画家们都重视传统临摹。过去和传统不是让人头疼的阻挡发展的障碍物,而是我们的垫脚石,有助于我们的发展。
  五、临摹的方法
  那么我们应该从临摹中掌握什么?怎样去熟练它呢?
  水墨山水画采用了较多的传统技法,临摹严格地说可以分为摹临、对临和背临三种。临摹这种方法适合于初学者,因形是摹出来的,和原稿很接近,但对造型的把握和构图能力并无多大提高。对临,这种比摹临难度稍大些,但对于造型的准确性和构图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因而是一种常用临摹的方法。背临,只能临其精神大概,细节并不能完全相似,如果背临画出原稿,说明已经掌握一定的绘画能力,也就向创作迈出了一步。
  选择临摹的范本,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一定要选择那些上乘、优秀的作品当作范本,加以临习。在临画之时,不要马上就临,必须认真“读画”,研究原画的布局,造型有什么特点,如何画出,用笔用墨用色要先画哪一笔,是墨盖色还是色盖墨,经过认真研究理解之后,再落笔勾临。成熟的作品临摹,可以做到与原稿本形神相似。初学者,先求形似,形象熟练就要神似,临摹忌讳被原画束缚住而无自己的创新。故在临到形似之后,应该不拘泥于形似,而追求神似。要临得神似,就必须留意大处,忽略小处,领其优点和精神而不可一味地受其形迹的束缚,此为临摹的高层次。
  临摹的进程应该先选择自己喜欢的画法,悉心地、反复地临摹,直至精熟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广泛地涉及其画法,融会贯通,方能在多种画法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临摹有了基础以后,便可以有分析、有选择、有修改地习临,逐步由单纯的临摹向创作靠拢。临摹虽是学习传统的重要方法,但一定要记清临摹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正确的临摹是为了提高创作能力,学习创作经验。
  六、《溪山行旅图》临摹实践体会
  刚开始接触临摹时,我只是盲目地进行临摹。在临摹过程中,我逐步接触到了五代宋初画家的作品,并开始正式练习笔墨,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干笔积墨法。如反复临摹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幅作品集中体现了范宽作品的风格,堪称其传世经典之作,整幅画气势撼人,下笔浓重粗壮,雄厚豪放,气势恢弘。
  范宽的作品深谷寒泉涌,碧溪乐韵浓。让人惊叹画中的意境,烟雾朦胧中含有浩然气势,浓墨深厚处境界浩莽,淡然处清澈透亮,虽然琴声如水,笛声清丽,乐韵飞扬,感觉难以述尽画之意境。范宽的作品有一般雄强浑厚,深沉健壮之气,使人每观其画时都能为之震撼。观范宽之作“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壮雄逸”。一个“武”字,道尽范宽其人其画的精神所在。的确,山之巍峨,笔下刚健,点之浑茫,墨之浑厚,无不传达出画家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中,写山真骨所展开的气势。每一幅画作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时代的思想,更是画家胸怀宽广、傲岸刚直的人生情怀。范宽作品的精髓是叠层的积墨法,从淡墨层层叠积直至浓墨,特征是浓墨厚而透,淡墨似见非见。临摹他的作品不仅能练习用笔技巧,而且能掌握宣纸独到的细腻感。范宽的笔墨基本上不是一笔完成的,而是通过多次加笔表现了积墨效果。我们通过反复的练习能逐步体会并掌握范宽特有线条风格和规律。临摹时,墨色变化越丰富,就越有助于创作时自然掌握浓淡程度。我对自己的用笔和用墨有了一定的信心,之后又临摹了其他大师的作品。在缺乏笔墨应用经验的情况下,很难临摹他那苍劲有力的线条,我就从淡墨入手开始一笔一笔地临摹了龚贤的线条,虽然没有达到苍劲的程度,但通过这种方法,我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范宽特有用笔。通过这种训练弥补了基本功的不足,最终可以掌握古人的笔法。
  在临摹的过程中,我还领悟到一幅好山水的构图,构图就是布局和章法的体现。一幅好的山水作品的构图组织与安排合理,使人们看后有重点、有节奏、有环境、有空间、有虚实、有气韵,从而使绘画产生艺术效果。构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历代许多名家优秀作品,其构图总是极为高超和新颖别致的。构图是变化无穷的,每张画面都有它自己的要求。范宽的作品《溪山行旅图》,此图属平易之作,但却拥有非凡的力量,造型峻巍。作者在画幅的主要部分安排了一个大质量的山峰,“震人心弦,夺人魂魄”。黄公望所作《富春山居图》,其间布局有村落、平坡、渔舟、小桥等。景随人迁,人随景移,利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构图巧妙,气势之大,意境之旷达,引人入胜。
  通过对大师作品的临摹与学习,我认为临摹应了解自己的笔墨运用水平,以此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和画家进行临摹。临摹得好坏,理解得透不透彻直接关系到以后的写生与创作是否顺利,而对作品的理解领悟是离不开其时代特点与背景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学习中国画必先研究绘画史。不但要知道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画家,而且要了解他们作品的风格、技法的表现;不但要懂得各朝各代艺术形式的不同,而且要懂得他们之间的传统与变革关系,还要明白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只有这样,学习传统才变得真正有意义,以后的创作才能有的放矢。
  七、结语
  “临摹、写生、创作”属于三位一体,对于传统的学习与继承是研究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们通过临摹要体会古代画家的创作经验与具体技法,临摹、学习是为了借鉴,绝不可在自己的创作中照搬照抄。在临摹优秀山水画作品过程中通过学习掌握笔墨规律,我们不仅能弥补技法、技巧上的缺点,而且能增强基本功。古人留下方法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模仿,所以我们所要掌握的是那些更高层次的艺术心理的表现和艺术规则。我们应以传统为基础,结出更多的创作果实。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2]于安澜.画鉴[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3]浙江省博物馆.黄宾虹文集[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要: 《论语·述而》十五章“夫子为卫君”历来注解争议纷纭,学者的焦点多集中于父子争国和兄弟让国的伦理、政治的类比之中,本文作者认为这种解读方向值得商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孔子在当时的政治处境。  关键词: 《论语·述而》 孔子 仁    由于时空的久远,我们往往很难直接面对经典,而只能借助前人的注解,触摸经典的经脉,感受古人的血气和脉动。然而历代注解多矣,而且很多地方见解纷呈,有些更是立场迥异,
摘 要: 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深刻阐述了农民运动和农民革命斗争问题,在革命时期有正确的指导意义,在现代化建设中也有值得汲取的思想。  关键词: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造》 农民问题 “得农民者得天下”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篇文章,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同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发展动态,是毛泽东早期最著名的文章之一。通过对此报告的认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社会上从事本职工作以外的兼职工作。这一师资隐性流出现象越来越严重。已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本职工作。本文以江苏省H高校为例。分析高校师资隐性流出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高校师资隐性流出的解决办法,以为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合理流动作一点贡献。  关键词:高校师资 隐性流出问题 现状 解决办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决定意义的力量,作为培养人才
摘 要: 本文从剖析电影《音乐之声》的几个片段入手,浅谈优秀教师应具备的涵养,具体从掌握学生的心理,用爱打开他们的心扉;兴趣至上,循循善诱;个人的才华魅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原动力;给出团目标,成为学生团队的领袖;善于利用情景教育法则这五个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 《音乐之声》 玛丽亚 外语教学    《音乐之声》描述了一位出自修道院的家庭教师玛丽亚,来到了海军上校的家里接手管理七個不同年龄的孩子
摘 要: 潜性显性化是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本文对网络用语潜性显性化的现象及其原因做出分析,认为潜性显性化是网络新词语产生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显性 潜性 网络用语    王希杰最早提出显性与潜性的概念,并对显性语言和潜性语言进行了形象和详细的说明。他明确提出语言可以分为潜与显两个不同的层次,即“语言=显语言 潜语言”。客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语言称为“显语言”,历史上出现过但是现在已经消
20世纪80年代,陈凯歌凭借《黄土地》一跃成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1993年曾斩获戛纳金棕榈大奖的《霸王别姬》更是现今电影研究的经典范本。近30年的电影生涯,陈凯歌为中国电影贡献了太多优秀的作品,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导演之一。但是,在其创作序列中,于1987年创作的《孩子王》却甚少被世人提及和讨论。  《孩子王》是陈凯歌继《黄土地》《大阅兵》之后的第三部电影作品。对于《孩子王》,陈凯
摘 要: 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立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真实、扎实、朴实地进行。《花瓣飘香》这篇文章重点通过“我”与小女孩的三次对话小女孩的懂事,本文作者在组织教学设计时,紧扣“懂事”一词引导学生品读三次对话,从而理解“懂事”所蕴含的内涵。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花瓣飘香》 小女孩 “懂事”    设计理念: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立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真实、扎实和朴实地进行。课文《花瓣
摘 要: 现代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形成对美的感受,通过美育,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以求得自我最大的发展和超越。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教学中的优美的东西描绘出来,使学生如吹春风,如沐甘霖,于不知不觉中呼吸语文美的气息。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寓教于乐”在教学中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育 “寓教于
一、 电影美学对于作品的系统性分析——《黄金时代》的“特色单元”  “电影美学的研究目的是对电影作品进行美学分析,在这种分析中,电影作品显现为一种复杂的系统,电影美学的艺术分析更关心电影作品整体的复杂构成。”[1]而这个系统有四个基本单元:知觉单元、故事单元、思想单元、特色单元。《黄金时代》在知觉单元上看,大量采用实景拍摄,据说在哈尔滨拍摄期间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35摄氏度。这种真实的场景还原,激发
摘 要: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文章从色彩、音乐、人物、道具方面全面分析了隐喻手法在电影《芝加哥》中的巧妙运用,为我们展示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新方法和解读事物的新角度,体现了隐喻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电影《芝加哥》 名利场 隐喻    荣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音响、最佳剪辑、最佳服装设计、最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