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飘香,最香浓浓语文味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cun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立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真实、扎实、朴实地进行。《花瓣飘香》这篇文章重点通过“我”与小女孩的三次对话小女孩的懂事,本文作者在组织教学设计时,紧扣“懂事”一词引导学生品读三次对话,从而理解“懂事”所蕴含的内涵。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花瓣飘香》 小女孩 “懂事”
  
  设计理念: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立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真实、扎实和朴实地进行。课文《花瓣飘香》重点通过“我”与小女孩的三次对话反映小女孩的懂事,本教学设计紧扣“懂事”一词品读三次对话,从而使学生理解“懂事”所蕴含的内涵。课上体现了三个简化:简化教学目标、简化教学流程、简化教学手段。朗读三次人物对话内容,层层剖析“懂事”,使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爱花、爱妈妈爸爸的美好心灵;在三次对话教学中巧妙地加入三次语言的“训练点”:如何读好对话、学填提示语、通过人物语言想象情境,使得学生在平凡的对话语言中体会到美好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学会“对话”。三维目标达到和谐统一。
  一、教学目标
  1.从三次对话中读出“懂事”的三层内涵:爱花、爱妈妈、爱爸爸。
  2.抓住提示语来揣摩人物内心,读好对话,并学会填提示语。
  3.理解花瓣飘香的含义。
  二、教学流程
  (一)课前复习,由词及文,识用结合。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仅要说清课文的主要人物,而且要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出示一组动词:穿 俯 摘 捧 跑
  读一读,这些是什么词?回忆昨天所学的内容,能把动词准确地填进这段话里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 )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 )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 )着,然后飞快地( )过田野,( )远了。”填动词,读句子,读出画面。
  [板块设计意图:复习这一环节,虽然占时少,但是仍需要讲求高效。先让学生讲一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体现了中年级段学生的阅读目标。老师巧妙的一句评价语,其实就是对概括方法的指导。接着紧紧抓住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一组描写小女孩摘花动作的词语,让学生读准字音,准确地放进语言环境中读句子,同时想象画面。这样的复习扎实有效。]
  (二)紧扣“懂事”,梳理全文,引出“对话”。
  1.这位摘花的小女孩,文中的“我”是怎样评价的呢?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出示:“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2.小女孩的懂事,具体表现在哪儿?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找出能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划下来,并交流。
  3.听出来了,同学们都是从小女孩和“我”的谈话中感到小女孩的懂事。文中的“我”一共问了三次,小女孩也答了三次,这一问一答,就叫对话。
  4.三次对话就让“我”夸这位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我们一起来读这三次对话。要读好对话,就得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
  [板块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读课文,读思结合。既梳理了全文,又拎出了重点语句,还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对话”,一举三得。]
  (三)层层剥笋,步步训练,感悟“懂事”。
  1.第一次对话:教读法,明“爱花”。
  (1)谁来代文中的“我”来问问这个小女孩?读出“我”轻轻地问。读对话时就应看清提示语来读。
  (2)小女孩是怎样回答的?谁来仿照小女孩和“我”对话?其他同学评一评像不像那个小女孩。对话评价中着重指出要关注提示语“低着头不好意思”,这样才能读出文章人物的味道。
  [设计意图:“读对话”变“演对话”,师生平等,充满浓浓的人情味,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学生已不是在读书,而是和老师共同携手,走进人物的内心。此时老师提醒一句:“先看清提示语来读。”俨然像一位“导演”在指导演员如何入情入境,学生乐意尝试。]
  (3)讲解小女孩的惶恐,品味用词的精炼。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惶恐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小女孩摘花时突然被花的主人叫住了,你觉得她的心里会怎样?看,小女孩内心的恐惧、心里的不安,文中用“惶恐”这个词就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了,多精炼呀。
  (4)小女孩心里多害怕和慌张呀……现在谁再来模仿小女孩和我对话,读出她的“低下头”“不好意思”所包含的情感,师生分角色对话。
  [设计意图:让三年级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说“惶恐”这个词的意思,可能有点难度,可让学生体会小女孩此时的心情,想一想“她可能在想些什么?”学生却是有话可说的。其实这些学生所能体会到的心情概括起来就是惶恐。读出词语背后的东西,这才叫“读懂”了词语。]
  (5)小女孩,“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你为什么舍不得摘一整朵花,而只摘一片花瓣呢?交流,明白小女孩的爱花。
  (6)镜头回放第二自然段,读一读。同学们,现在你明白她为什么小心地摘了吗?看,俯在花前、小心地摘,饱含着小女孩对花深深的爱和呵护。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这个画面。
  [设计意图: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小女孩摘花的画面,那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从这幅画中小女孩那细微的动作、神态,足以感受到小女孩的美好心灵。可这些动作只有在读了后面的对话后,才能真正理解。通过回读这一段,让这美好的画面反复给学生以美感,也逐个解开了小女孩摘花时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这样的回读,共有三次,美好的画面反复呈现。]
  (7)师小结:小女孩多么爱花呀,她舍不得摘整朵花,她愿花儿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怪不得“我”会这样称赞她(出示):“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齐读)
  2.第二次对话:填提示语,体会“爱妈妈”。
  (1)爱花却要摘花瓣呢?真是奇怪。同学们,读读“我”的第二次问话,你觉得“我”会怎样问?(出示:“摘花瓣做什么呀?我( )地问。”)填词,并交流,读一读。
  (2)齐读小女孩的回答,你能体会她的懂事吗?(生自由说)。
  (3)原来花瓣是小女孩想送给生病的妈妈的。请大家默读小女孩的话,边读边想,她说话时心情怎样?试着在括号中填个词,并写在书上。(出示:“小女孩( )地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填词,并交流。
  (4)你看,我们边读边想象,加入了不同的提示语,这样小女孩对妈妈的爱就更真切了。小女孩爱花,但她更爱妈妈。
  (5)怪不得,作者会夸奖她。(出示:“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提示语体会到小女孩此时此刻的心情:难过、悲伤、担心……走进小女孩的内心,在“心灵之旅”后,再读小女孩的话,真情流露。]
  3.第三次对话:想象情境,感受“责任”。
  (1)小小年纪竟能如此关心妈妈,“我”又忍不住地问了一句:“你爸爸呢?”提起爸爸,小女孩的眼眶里闪动着泪光。指名读小女孩的话,你能读懂小女孩眼眶中的泪花吗?(音乐)
  (2)师介紹:南沙在我国的最南端,是祖国的南大门。驻守在那里的解放军往往几年都不能回一次家。同学们,现在你明白小女孩为什么会眼眶里闪动着泪花了吗?(生自由说)
  (3)妈妈病了,爸爸不在家,小女孩多么着急、担心呀,可她一心想要照顾好妈妈。想象情境并训练说话:妈妈渴了,她要……;妈妈饿了,她要……;妈妈闷了,小女孩要……
  (4)小小的年纪却要做这么多事。可她无论有多苦、多累,把爸爸的嘱咐时刻记在心上,小女孩是不会惹妈妈生气的,她只想着要让妈妈高兴。所以一大清早,就来摘花。
  (5)镜头回放第二自然段,指名读。从“双手捧着”“飞快地跑”你明白了什么?(自由说)双手捧、飞快地跑,这两个动作凝聚着她对父亲、母亲多深的爱呀!
  (6)小小年纪,不仅照顾好自己,而且照顾生病的妈妈,承担许多责任,所以作者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出示:“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齐读。
  [板块设计意图:小女孩的“懂事”是通过三次对话逐步表现出来的,而且“懂事”的程度越来越深、越发感人。所以在对话的学习中,每次理解对话内容后都回到“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这句话,齐读时学生随着对小女孩的理解的深入,读得也愈发深情。每次对话均突出了一项语言训练点,分别是如何读好对话、学填提示语、通过人物语言想象情境,使得学生在体会小女孩美好心灵的同时,也学会“对话”。]
  (四)水到渠成,突破难点,理解飘香。
  1.出示最后一小节。有哪两位母亲得到了花儿?你能理解“我”的做法吗?(自由说)
  2.两位母亲看到花儿,都笑了。她们心里在想什么呀?让她们高兴的仅仅是花儿吗?(学生自由说)对,让妈妈高兴的不仅仅是花儿,更是孩子的懂事。
  3.同学们,我们能想象得到,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定花朵红艳,花瓣飘香,那么,飘香的仅仅是花瓣吗?(学生自由说)对,飘香就是儿女的懂事、孝顺和深深的爱。这香味啊,仿佛小姑娘美好的心,一丝丝,一缕缕,飘进父母的心,飘进我们每个人的心,永远温暖着我们的生活。
  4.再读课题:花瓣飘香。
  [设计意图:因为上面三次对话教学中对“懂事”进行了逐层分析,难点已经化解,此时理解“花瓣飘香”的含义已是顺理成章了。借此想象说话:“两位母亲看到花儿,都笑了。她们心里在想什么呀?”并加上合理的追问:“让她们高兴的仅仅是花儿吗?”使“花瓣飘香”的含义从学生口中自然流溢,突破难点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五)拓展想象,学以致用,练写对话。
  文中的“我”把花放在了母亲的阳台上,母亲与“我”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补充对话。
  阳台上,红艳艳的月季芬芳扑鼻。
  妈妈(?摇?摇?摇?摇)地问:“?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我(?摇?摇?摇?摇)地说。
  妈妈听了,(?摇?摇?摇?摇)说:“?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
  花瓣飘香,温暖了妈妈的心房。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既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续,又能体现学生情感的积淀,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自由表达情感的需要。这样训练学生补充对话,水到渠成。]
其他文献
展览时间:2007年11月14日-2007年11月22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历史文化名城常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虞山深秀,尚湖明净,鱼米富庶,文化昌盛,自古以来,就是历代书画艺术家生活和创作理想的环境,可谓人杰地灵。自先贤言子道启东南、文开吴会以来,读书、著述在常熟渐成风尚,自唐至清,共涌现483名进士,其中状元8名,榜眼3名,探花4名,文章魁首累世不绝;琴棋书画、诗文曲赋等诸
摘 要: “客”被认为是温州方言的一个典型词缀。不少学者直接从温州方言中的“客”族词角度进行语料分析进而得出结论,鲜有人从古汉语的角度来论证。故本文作者尝试用穷举法对古汉语中“客”族词进行归类分析,阐释古汉语中“客”的类词缀存在状况,继而证明“客”词缀存在的可能。  关键词: 温州方言 “客”族词 词缀 古汉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新新语言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少新语族的出现更是引
摘 要: 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从读说结合、说写结合、说写与生活相结合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作文和生活的关系,指出让学生充分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必然会相应地提高。  关键词: 口语交际 习作教学 有效整合    “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叶圣陶)是“口语交际与习作指导课”的核心理念。只有整合“口语交际与习作指导”,习作才不是单纯的课上命题、指导,学生叙写这
摘 要: 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上,余华的文学创作深受卡夫卡的启发。卡夫卡对生存的思考诱发了他自己的生存思考,他的痛苦绝望与卡夫卡西方式的情绪一拍即合,异曲同工。表现在具体作品中,两人都超越了生活的表象,揭示了困惑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本文将从文本形式、主题思想和创作观三方面阐释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余华 卡夫卡 文本形式 主题 创作观    余华是一位写作数量不多,然而质量很高的当代
摘要: 《论语·述而》十五章“夫子为卫君”历来注解争议纷纭,学者的焦点多集中于父子争国和兄弟让国的伦理、政治的类比之中,本文作者认为这种解读方向值得商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孔子在当时的政治处境。  关键词: 《论语·述而》 孔子 仁    由于时空的久远,我们往往很难直接面对经典,而只能借助前人的注解,触摸经典的经脉,感受古人的血气和脉动。然而历代注解多矣,而且很多地方见解纷呈,有些更是立场迥异,
摘 要: 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深刻阐述了农民运动和农民革命斗争问题,在革命时期有正确的指导意义,在现代化建设中也有值得汲取的思想。  关键词: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造》 农民问题 “得农民者得天下”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篇文章,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同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发展动态,是毛泽东早期最著名的文章之一。通过对此报告的认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社会上从事本职工作以外的兼职工作。这一师资隐性流出现象越来越严重。已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本职工作。本文以江苏省H高校为例。分析高校师资隐性流出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高校师资隐性流出的解决办法,以为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合理流动作一点贡献。  关键词:高校师资 隐性流出问题 现状 解决办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决定意义的力量,作为培养人才
摘 要: 本文从剖析电影《音乐之声》的几个片段入手,浅谈优秀教师应具备的涵养,具体从掌握学生的心理,用爱打开他们的心扉;兴趣至上,循循善诱;个人的才华魅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原动力;给出团目标,成为学生团队的领袖;善于利用情景教育法则这五个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 《音乐之声》 玛丽亚 外语教学    《音乐之声》描述了一位出自修道院的家庭教师玛丽亚,来到了海军上校的家里接手管理七個不同年龄的孩子
摘 要: 潜性显性化是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本文对网络用语潜性显性化的现象及其原因做出分析,认为潜性显性化是网络新词语产生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显性 潜性 网络用语    王希杰最早提出显性与潜性的概念,并对显性语言和潜性语言进行了形象和详细的说明。他明确提出语言可以分为潜与显两个不同的层次,即“语言=显语言 潜语言”。客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语言称为“显语言”,历史上出现过但是现在已经消
20世纪80年代,陈凯歌凭借《黄土地》一跃成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1993年曾斩获戛纳金棕榈大奖的《霸王别姬》更是现今电影研究的经典范本。近30年的电影生涯,陈凯歌为中国电影贡献了太多优秀的作品,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导演之一。但是,在其创作序列中,于1987年创作的《孩子王》却甚少被世人提及和讨论。  《孩子王》是陈凯歌继《黄土地》《大阅兵》之后的第三部电影作品。对于《孩子王》,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