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南军区某机步师,因战争年代勇猛顽强、敢打硬拼,衡宝战役中腰斩白崇禧桂系“钢七军”,被授予“猛虎扑羊群”锦旗一面,故得名“猛虎师”。
近日,他们又远赴数千公里,练兵雪域高原,全面锤炼作战硬功。尽管山高氧低、艰险重重,但“猛虎师”官兵凭着铁的意志和作风,向极限发起一次次挑战和冲锋,收获了一串串丰硕的练兵之果。
铁血奔涌
矢志驯服高原反应
进驻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训练场的当天,“猛虎师”某团官兵的首项任务是一天内搭好30顶帐篷。
尽管不少战士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仍坚持安营扎寨。要知道,在高原空手行走相当于内地负重20公斤,加上高原反应,走三步就得喘一喘,以往5分钟就能搭好一顶帐篷,而在这里20分钟也难完成!
官兵们从没有到过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即便服用了抗高原反应药品, 仍有官兵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头痛、嘴裂、呕吐、失眠等症状,但一想到时间紧、任务重,官兵之间就互相打气:“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山高氧低,但‘猛虎师’官兵血液里含铁量高,撑得住!”师参谋长魏德明诙谐地介绍,他们不仅按时盖起了两排整齐漂亮、功能齐全的“营房”,还在对面山坡上,用鹅卵石一笔一画地拼出了“高原砺精兵、雪域铸忠诚”10个醒目的大字。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炊事班好不容易做出了第一顿饭,官兵走进饭堂却傻了眼,由于气压低,水烧不开、饭煮不熟、菜炒不香,出笼的馒头又黑又硬。眼见许多战士吃了几口就放下碗筷,大家不得不以班为单位开展“吃馒头”比赛。
这下热闹了,喊着号子、鼓着巴掌,一筐筐“铁疙瘩”硬是填进了官兵的肚子。出了饭堂,司务长、炊事班长们便四处“取经”,很快掌握了一些“秘诀”。比如,蒸馒头时发面得加入少量奶粉、鸡蛋,先用高压锅蒸10分钟至7分熟,次日再蒸20分钟,直到“开花”才算熟透。
3天后,官兵普遍反映“反应”不大了,基础体能训练随之展开。第一项训练内容:轻装3000米跑。本来很简单的一项体能训练,到了雪原成了大难题。一些训练尖子跑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头晕眼花。
师领导认为,训练拖不得,等不起,关键要尊重规律、科学施训。是夜,师机关领导一夜未眠,借鉴友邻部队高原训练成果,以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压等官兵人体机能参数作为组训重要依据,尽可能将人体机能参数相近的官兵编为一组训练,区分层次制定了“训练套餐”。
新的组训模式备受青睐,仅用了短短一周时间,基础训练课目合格率达到95%,实现了高原病零重症、零住院。
铁胆撼天
冰山峡谷挑战极限
昼攀冰川、夜闯峡谷,该师在“生命禁区”挑战极限,磨砺官兵一身铁胆。
前不久,某团侦察分队前往海拔5700米的雪山之巅,锤炼走、打、吃、住、藏的能力。没有路,官兵只能循着牦牛走过的足迹向上攀爬,没走几步就感觉空气愈加稀薄,头痛、胸闷、恶心等反应加重,嘴唇和脸色呈现乌紫状。到达雪线抵近一看,其实是一层厚厚的冰川,只能用撬镐刨冰凿坑,手脚并用,艰难爬行。
“快,拉我一下!”突然,战士王晓龙右脚踩偏不慎滑倒,双手死死抠住凸出的冰块,紧张气氛骤然加剧。“抓紧!抓紧!”不远的3名战友迅即拽住他,合力把他扯了上来,这才化险为夷。
上午10时许,侦察分队顺利到达山顶,海拔测试仪显示为5786米。其他战友忙着构工伪装、目标侦察、引导打击等课目训练的同时,炊事员范曙超开始张罗午餐,一小瓶汽油混合牦牛粪作燃料,用放大镜引燃白磷生出火来,煮、炖、炒、煎,足足捣腾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做出了四菜一汤。
午饭刚过,天空乌云滚滚,狂风大作,鹅毛大雪瞬间飘落,不一会儿眼前全是白茫茫的一片,为防止发生险情,官兵只好回撤。没想到,下山更费力,指挥员在前面探一段路,确定没有危险后再让大家跟进走一程,循环往复,跌跌撞撞,下到山脚竟比登上山顶多用了整整一个小时。
深夜,气温骤降至零下5摄氏度,官兵被一阵急促的哨声惊醒。10分钟后,该团野外露营课目训练随之展开。
露营地设在30公里外的一处峡谷旁。夜黑风高、山路崎岖,车队闭灯前行,异常颠簸,人人暗地里捏了一把汗。行至峡谷时,突然接到命令“徒步急行军穿越峽谷”。由于灯火管制,官兵借助微光夜视仪探明路况,快速行进。
夜宿荒原,狼嚎阵阵。有时候站岗放哨,会发现哨位不远处绿光点点,顺手电光望去,10多只狼或蹲或站、虎视眈眈。好在知道“狼怕强光”,大家找来强光手电,对峙一阵后,狼群悻悻而去。
铁肩担当
一招一式千锤百炼
海拔5100米的某无名山口,狂风怒号,大雪纷飞。6种不同型号的火箭筒弹首次实打,因不适应环境,加之射手按照“老皇历”瞄准射击,命中率大大下降。
高原条件下火器的环境变了,必须以变应变,某团“神炮手”何胜华主动担起这些火箭筒弹在不同天候、不同海拔的性能测试。
雪域高原,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天,时值火器在某高地测试进入关键阶段,何胜华突发高烧,军医建议住院治疗。他权衡再三,坚持前往测试,团领导只好安排军医随同。不巧的是,到现场后工作刚进展一半,天下起雨来,大家纷纷劝他回去休息,别把病情加重了,但他“倔”着硬撑到任务完成。
历时一个月,何胜华先后区别8个不同海拔高度、阴晴雨雪不同天候,分别对这些火箭筒弹进行了数百次试验测试,耗费的心血、汗水凝集成了上千组数据信息,团里据此汇集的实用手册成了射手们的“掌中宝”,大大提高了高原条件下火箭筒弹的作战效能。
庆功会上,何胜华说,作为高原训练的先行者,有责任、有担当做好这件事情,干不好有辱“猛虎师”的名誉。
在该团,有类似想法和行动的不止何胜华一人。官兵们白天组织部队训练,晚上则加班加点研究轻武器单发精准速射、火炮简易射击、草甸地隐蔽伪装等一批适合高原地形特点的训练方法。
据悉,他们先后采取人装试验、数据分析和对比论证等方法,对所属武器装备、涉及单兵、分队的40多个训练课目进行了测试研练,摸索出了一批高原条件下行之有效的训法打法。
铁拳发力
战马纵横险境绝地
砰!砰!砰!随着3颗红色信号弹升空,一场加强装步连山地进攻战斗在某高原腹地打响。
快速输送、机动支援、精确打击……铁流滚滚、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该师数辆新型轮式步战车时而隐蔽集结,时而急速前出,时而与“敌”周旋,穿沟壑、越路障、闯险境,纵横驰骋,如履平地,成了最大的看点和亮点。
这些“铁马”刚列装部队不久,是官兵的“宝贝疙瘩”,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显威高原,缘于他们下狠心、用狠劲,从难从严开展高原条件下新装备训练。
和官兵一样,初上高原的“铁马”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缺氧,油料燃烧不充分,动力下降、射击精度下降、故障率增加。行进中,排烟量明显过大,浓烟滚滚。
建议纷至沓来:新装备造价不菲,信息化含量高,万一折腾坏了得不偿失;适应性训练嘛,新装备遛一遛、打一打就行了,没必要那么认真。师党委态度异常鲜明:不仅要训,而且要真训实练、训有所获。
为解决训练中遇到的难题,他还打电话邀请厂方专家前来指导。围绕“动得快、打得准、破得开、突得进、攻得下”等作战行动,采取找对手过招、开“诸葛亮会”等措施,检验和提高新装备的战法运用、指挥控制和装步协同等能力。
俯仰角和超远距离射击,平时都是新装备训练难点,在高原条件下更是寸步难行。他们专门由一名领导负责,带领官兵把步战车开到险境绝地,进行不同角度、不同高度和不同距离的射击研练,使难题迎刃而解。这次进攻战斗中,战车一边前出至某高地,一边在运动中打击“敌”目标,有效压制了对方火力。穿插至高地一隅后进行仰角射击,命中率100%。
经过近一小时的激战,官兵们驭“铁马”长驱直入,像一把尖刀插向“蓝军”阵地,全歼顽“敌”!
近日,他们又远赴数千公里,练兵雪域高原,全面锤炼作战硬功。尽管山高氧低、艰险重重,但“猛虎师”官兵凭着铁的意志和作风,向极限发起一次次挑战和冲锋,收获了一串串丰硕的练兵之果。
铁血奔涌
矢志驯服高原反应
进驻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训练场的当天,“猛虎师”某团官兵的首项任务是一天内搭好30顶帐篷。
尽管不少战士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仍坚持安营扎寨。要知道,在高原空手行走相当于内地负重20公斤,加上高原反应,走三步就得喘一喘,以往5分钟就能搭好一顶帐篷,而在这里20分钟也难完成!
官兵们从没有到过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即便服用了抗高原反应药品, 仍有官兵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头痛、嘴裂、呕吐、失眠等症状,但一想到时间紧、任务重,官兵之间就互相打气:“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山高氧低,但‘猛虎师’官兵血液里含铁量高,撑得住!”师参谋长魏德明诙谐地介绍,他们不仅按时盖起了两排整齐漂亮、功能齐全的“营房”,还在对面山坡上,用鹅卵石一笔一画地拼出了“高原砺精兵、雪域铸忠诚”10个醒目的大字。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炊事班好不容易做出了第一顿饭,官兵走进饭堂却傻了眼,由于气压低,水烧不开、饭煮不熟、菜炒不香,出笼的馒头又黑又硬。眼见许多战士吃了几口就放下碗筷,大家不得不以班为单位开展“吃馒头”比赛。
这下热闹了,喊着号子、鼓着巴掌,一筐筐“铁疙瘩”硬是填进了官兵的肚子。出了饭堂,司务长、炊事班长们便四处“取经”,很快掌握了一些“秘诀”。比如,蒸馒头时发面得加入少量奶粉、鸡蛋,先用高压锅蒸10分钟至7分熟,次日再蒸20分钟,直到“开花”才算熟透。
3天后,官兵普遍反映“反应”不大了,基础体能训练随之展开。第一项训练内容:轻装3000米跑。本来很简单的一项体能训练,到了雪原成了大难题。一些训练尖子跑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头晕眼花。
师领导认为,训练拖不得,等不起,关键要尊重规律、科学施训。是夜,师机关领导一夜未眠,借鉴友邻部队高原训练成果,以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压等官兵人体机能参数作为组训重要依据,尽可能将人体机能参数相近的官兵编为一组训练,区分层次制定了“训练套餐”。
新的组训模式备受青睐,仅用了短短一周时间,基础训练课目合格率达到95%,实现了高原病零重症、零住院。
铁胆撼天
冰山峡谷挑战极限
昼攀冰川、夜闯峡谷,该师在“生命禁区”挑战极限,磨砺官兵一身铁胆。
前不久,某团侦察分队前往海拔5700米的雪山之巅,锤炼走、打、吃、住、藏的能力。没有路,官兵只能循着牦牛走过的足迹向上攀爬,没走几步就感觉空气愈加稀薄,头痛、胸闷、恶心等反应加重,嘴唇和脸色呈现乌紫状。到达雪线抵近一看,其实是一层厚厚的冰川,只能用撬镐刨冰凿坑,手脚并用,艰难爬行。
“快,拉我一下!”突然,战士王晓龙右脚踩偏不慎滑倒,双手死死抠住凸出的冰块,紧张气氛骤然加剧。“抓紧!抓紧!”不远的3名战友迅即拽住他,合力把他扯了上来,这才化险为夷。
上午10时许,侦察分队顺利到达山顶,海拔测试仪显示为5786米。其他战友忙着构工伪装、目标侦察、引导打击等课目训练的同时,炊事员范曙超开始张罗午餐,一小瓶汽油混合牦牛粪作燃料,用放大镜引燃白磷生出火来,煮、炖、炒、煎,足足捣腾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做出了四菜一汤。
午饭刚过,天空乌云滚滚,狂风大作,鹅毛大雪瞬间飘落,不一会儿眼前全是白茫茫的一片,为防止发生险情,官兵只好回撤。没想到,下山更费力,指挥员在前面探一段路,确定没有危险后再让大家跟进走一程,循环往复,跌跌撞撞,下到山脚竟比登上山顶多用了整整一个小时。
深夜,气温骤降至零下5摄氏度,官兵被一阵急促的哨声惊醒。10分钟后,该团野外露营课目训练随之展开。
露营地设在30公里外的一处峡谷旁。夜黑风高、山路崎岖,车队闭灯前行,异常颠簸,人人暗地里捏了一把汗。行至峡谷时,突然接到命令“徒步急行军穿越峽谷”。由于灯火管制,官兵借助微光夜视仪探明路况,快速行进。
夜宿荒原,狼嚎阵阵。有时候站岗放哨,会发现哨位不远处绿光点点,顺手电光望去,10多只狼或蹲或站、虎视眈眈。好在知道“狼怕强光”,大家找来强光手电,对峙一阵后,狼群悻悻而去。
铁肩担当
一招一式千锤百炼
海拔5100米的某无名山口,狂风怒号,大雪纷飞。6种不同型号的火箭筒弹首次实打,因不适应环境,加之射手按照“老皇历”瞄准射击,命中率大大下降。
高原条件下火器的环境变了,必须以变应变,某团“神炮手”何胜华主动担起这些火箭筒弹在不同天候、不同海拔的性能测试。
雪域高原,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天,时值火器在某高地测试进入关键阶段,何胜华突发高烧,军医建议住院治疗。他权衡再三,坚持前往测试,团领导只好安排军医随同。不巧的是,到现场后工作刚进展一半,天下起雨来,大家纷纷劝他回去休息,别把病情加重了,但他“倔”着硬撑到任务完成。
历时一个月,何胜华先后区别8个不同海拔高度、阴晴雨雪不同天候,分别对这些火箭筒弹进行了数百次试验测试,耗费的心血、汗水凝集成了上千组数据信息,团里据此汇集的实用手册成了射手们的“掌中宝”,大大提高了高原条件下火箭筒弹的作战效能。
庆功会上,何胜华说,作为高原训练的先行者,有责任、有担当做好这件事情,干不好有辱“猛虎师”的名誉。
在该团,有类似想法和行动的不止何胜华一人。官兵们白天组织部队训练,晚上则加班加点研究轻武器单发精准速射、火炮简易射击、草甸地隐蔽伪装等一批适合高原地形特点的训练方法。
据悉,他们先后采取人装试验、数据分析和对比论证等方法,对所属武器装备、涉及单兵、分队的40多个训练课目进行了测试研练,摸索出了一批高原条件下行之有效的训法打法。
铁拳发力
战马纵横险境绝地
砰!砰!砰!随着3颗红色信号弹升空,一场加强装步连山地进攻战斗在某高原腹地打响。
快速输送、机动支援、精确打击……铁流滚滚、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该师数辆新型轮式步战车时而隐蔽集结,时而急速前出,时而与“敌”周旋,穿沟壑、越路障、闯险境,纵横驰骋,如履平地,成了最大的看点和亮点。
这些“铁马”刚列装部队不久,是官兵的“宝贝疙瘩”,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显威高原,缘于他们下狠心、用狠劲,从难从严开展高原条件下新装备训练。
和官兵一样,初上高原的“铁马”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缺氧,油料燃烧不充分,动力下降、射击精度下降、故障率增加。行进中,排烟量明显过大,浓烟滚滚。
建议纷至沓来:新装备造价不菲,信息化含量高,万一折腾坏了得不偿失;适应性训练嘛,新装备遛一遛、打一打就行了,没必要那么认真。师党委态度异常鲜明:不仅要训,而且要真训实练、训有所获。
为解决训练中遇到的难题,他还打电话邀请厂方专家前来指导。围绕“动得快、打得准、破得开、突得进、攻得下”等作战行动,采取找对手过招、开“诸葛亮会”等措施,检验和提高新装备的战法运用、指挥控制和装步协同等能力。
俯仰角和超远距离射击,平时都是新装备训练难点,在高原条件下更是寸步难行。他们专门由一名领导负责,带领官兵把步战车开到险境绝地,进行不同角度、不同高度和不同距离的射击研练,使难题迎刃而解。这次进攻战斗中,战车一边前出至某高地,一边在运动中打击“敌”目标,有效压制了对方火力。穿插至高地一隅后进行仰角射击,命中率100%。
经过近一小时的激战,官兵们驭“铁马”长驱直入,像一把尖刀插向“蓝军”阵地,全歼顽“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