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继承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86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音乐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以黎族合唱音乐为例展开分析,揭示两者关系下继承发展的内在属性,旨在为黎族合唱音乐的继承发展保护带来价值。
  [关键词]音乐教育;传统文化;黎族合唱音乐;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031-03
  收稿日期2019-07-25
  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9-A-04-(067)-0609)。)
  作者簡介(乔妮娜(1982—),女,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音乐教师。(长春130000)
  音乐教育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黎族合唱音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催生了一大批音乐教育热潮,这种现象无疑对继承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一、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音乐教育是传统文化的基石
  合唱是一门高级艺术,如果缺乏有效的传统文化继承发展,那么就无法精准地表达合唱的内涵,因此传统文化需要合唱的音乐教育支持。音乐教育好比是一块基石,越牢固坚硬,传统文化就越有力,越生动。传统文化需要音乐教育的熟稔和巧妙,否则就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传统文化贯穿于黎族合唱音乐全部过程,合唱者要提前接受音乐教育,认识传统文化,为合唱继承发展做好传统文化铺垫,合唱继承发展中通过音乐教育作为载体,将所要表达的传统文化抒发出来。传统文化与音乐教育是合唱作品的两面,一体一用,体为传统文化,用为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为传统文化服务的。通过对《斗牛调》等作品的分析,我们发现在黎族合唱当中,许多音乐教育的运用发挥,都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或者说许多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另外一种特殊存在形式。音乐教育成果的运用需要合唱继承发展者将传统文化注入,直接表现出来,优秀的黎族合唱音乐可以直接将这种音乐教育转化为传统文化,欣赏者不会分辨出使用音乐教育的痕迹,这是最高超的传统文化方式。
  (二)传统文化是音乐教育运用的终极目标
  运用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凸显传统文化,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释放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在心理上引起共鸣共知。合理地运用音乐教育,让传统文化更加收放自如,这是合唱学习者的终极目标,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要牢牢记住音乐教育是为传统文化服务的,不能盲目地炫技,否则会让观众反感。
  黑格尔有云:“艺术是感性的精神。”传统文化作为人的主观精神形式,它在艺术范畴的运动中起到中介的作用,通过传统文化中介,艺术实现自身,完成自身。音乐作为抽象的高级艺术形态,它既不同于束缚在质料中的雕塑艺术,也有别于依赖形体的舞蹈艺术,它是通过音乐教育这种抽象载体作为中介,进一步展开自身,返回自身,达到感性的圆满,即传统文化的质变,真正让传统文化拥有了具体的普遍性和客观实在性。因此,无论从主观层面还是客观层面,黎族合唱音乐的继承发展的终极目标必定是传统文化,也只能是传统文化。
  (三)有机联系、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
  从根本上看,音乐教育和传统文化是有机联系、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音乐教育在内,传统文化在外;音乐教育是死的,传统文化是活的;音乐教育是形式,传统文化是内容;音乐教育和传统文化必须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彼此的艺术效果。毫无疑问,单纯的音乐教育无法打动人,传统文化不借助音乐教育也无法真正感染人。运用了音乐教育的传统文化才能上升到艺术的层次,成为经典,长期让观众内心产生共鸣。
  二、音乐教育对传统文化发展的作用
  (一)反映黎族合唱作品的民族情怀
  合唱继承发展其实是一门综合性以及复杂性的艺术,其对合唱继承发展者的内在气质、文化修养以及音乐修养有着很高要求。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协调统一,可以让合唱继承发展者对合唱继承发展音乐教育进行熟练掌握之外,对作品的人文背景体验也进一步加以丰富,进一步了解合唱继承发展作品所具有的历史情怀、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选择恰当的音乐教育,用恰当的音乐教育来完成传统文化。举例来看,《斗牛调》等合唱作品有许多不同的版本,版本各有差异。随着作品本土化,不同的版本所要表达的传统文化也具有本土化的特征,总而言之要体现本地的传统文化特征。因此选择恰当的音乐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合理表达至关重要,这种有效统一无疑对于作品背后的民族情怀展示具有重要性。
  (二)凸显作品的音乐美学价值
  音乐美学价值是黎族合唱作品的核心精神属性,好的作品具有极高的音乐美学价值,仅有高超的音乐教育是无法上升到音乐美学的高度的,只有让音乐教育变得充满传统文化,才能完成艺术美的感知、交流、反馈。只有认清阐述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只有让黎族合唱继承发展富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才能引起观众的传统文化方面的共鸣;只有把传统文化以及合唱继承发展音乐教育进行高度统一才能对艺术美进行展现。3所以说,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协调统一对于凸显作品的音乐美学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三)阐述作品的哲学深度
  黎族合唱作品是本民族内在精神的具体运动展开。音乐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现实载体,它通过器乐、人声等质料,完成对民族内在精神的形式转化。传统文化作为真实的感性存在,它又是具体的丰满的存在。当历史传统文化以客观的形式呈现在主观面前,它就具有了生命力,它不再是某个个体的生活经验,而是成了普遍的意义,铸就了海南黎族群体共同的心理结构,这些都需要传统文化与音乐教育的统一来完成。4如果缺乏传统文化的表达,那仅是一种陌生的缺乏普遍意义的体验;如果缺乏音乐教育作为中介,那不过是肤浅的民族音乐精神。
  三、海南黎族合唱音乐个案分析
  (一)唱腔运用与音乐风格的把握   《斗牛调》是黎族合唱音乐的代表作,通常要求歌者有较为成熟的技术来表现戏剧张力。《斗牛调》合唱始终坚持对唱腔的特殊应用,尤其在气息的把握和应用上更是如此。《斗牛调》中低音区时需要更加饱满圆润、这就要求歌者有良好的呼吸支持的声音。由于这首作品所使用的乐队编制较大,所有声区都应运用头腔共鸣比较多,音色显得富有穿透性。在这首合唱作品中,创作者运用了中国南方民间的优美音律,来表达一种充满激情的民族风格,整首合唱作品传达了细致的传统文化元素,节奏舒畅轻松,把黎族传统文化的韵味表现得非常到位,也十分感人。《斗牛调》合唱作品一共分为二十个小节,乐曲结构非常简单,作为一个单段体的作品,干脆利索地表达出了黎族人民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将黎族文化传统的整个氛围表达得十分到位。
  《斗牛调》当中,由四四拍和快板构成,这里面运用了大量的传统五声音阶,旋律声部由许多不间断的五声音阶构成。创作者认为这些五声音阶可以很好地衬托出黎族人民的内心真实感受,乐曲结尾的级进式创作中加入了大量的同音反复,仿佛代表着黎族人民愉悦的心情。
  (二)作曲强度与音量
  《斗牛调》作曲强度始终在“p-pp”的循环中,强音
  在这里没有出现,完美地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豪迈的性格,从一开始的弱起就可以发现创作者的良苦用心。大量的弱音标记反映了传统的黎族原生态歌曲特色痕迹,黎族原生态歌曲大多是无伴奏对唱、独唱,具有随口填词、随口演唱的特点。演唱时,一个高音者领唱,众人合唱高、低声部。也就是说“众低独高”,没有指挥者,没有伴奏,凭借着演唱者的功底及相互配合的默契感,一气呵成,连贯性极强,大家整齐和谐。《斗牛调》合唱作品继承了这种特色,反映在音乐强度上就比较符合原生态的创作特点,另外在音量上面也没有明确的标识,而且继承了本民族音乐的传统习惯,就是即兴的特点。
  (三)装饰音
  《斗牛调》的合唱继承发展中运用到了大量的装饰音,比如前倚音、下滑音、笑腔等。上滑音本身具有一种艺术感,在传统文化上有重要的作用。《斗牛调》里面有大量的前倚音,比如“微笑(sorriso)”等,上滑音起到了突显传统文化、渲染情绪的作用。这种使用往往结合哭腔,模仿一种豪迈、热情的传统文化,表达高兴的心情,更好地反映了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容易把观众带入意境當中。
  (四)合唱继承发展形式分析
  一般而言,每个黎族合唱作品只能完成一种合唱继承发展形式,《久久不见久久见》属于一首典型的戏剧抒情或者大号抒情合唱作品,具有很强的表演多样化的艺术审美效果,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黎族合唱作品《久久不见久久见》相比其他合唱作品音域不算宽广,但是由于作品音色听起来比其他角色的音色更加丰富,这让黎族合唱的继承发展变得更加富有感染力。比如抒情性的音色和花腔音色都可以在其中体现,极大地提升了合唱继承发展形式的多样性。
  (五)合唱继承发展中音色的运用
  音色作为声音的特殊构成,通常分为“明”和“暗”两种音色,明的音色代表明朗欢快,暗的音色代表隐晦低沉,按照不同的继承发展需要利用不同的音色。在音色的表现中,继承发展通常更加重视音色的个性和变化,强调独特性的展示,要通过揣摩哪种音色更合适自己表现,更符合作品的精髓,通过不断的练习反复琢磨,不断地处理自己的音色,既要保障个性,又要保证自己的音色和作品保持一致。
  合唱作品《久久不见久久见》对音色的要求就是平衡,声部之间、声音之间都要保持一致性,在平衡的基础上运用音色是合唱作品《久久不见久久见》音色的最大特点,这样的好处是增强音色的效果,但是如果有某个声部出现紧张或者松弛,就会影响到整体的平衡感。这种分寸很难把握。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和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性。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可以窥见这一点。本文以黎族合唱作品为例,通过对其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内在音乐教育进行分析,揭示出了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最终认为合唱继承发展音乐教育是传统文化的基石,而传统文化则是合唱继承发展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两者是辩证统一、有机联系的关系。在分析音乐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之后,进一步指出了这种关系对诠释合唱作品的重要性。在诠释黎族合唱作品中,这种关系可以反映作品人文关怀、凸显作品美学价值、阐述作品哲学深度。只有认识到这种重要性,才能强化对这种关系的认知和实践。
  注释:
  1(#方丽珠.浅谈海南黎族原生态歌曲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8(21):92—94.
  2唐若玲,唐晓阳.海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探识J.琼州学院学报,2016,23(04):33—37.
  3陈虹岩.刘宋僧俗文人交往考论J.文艺评论,2018(04):95—100.
  4王亦晴.海南题材经典歌曲中向世界发出的热情邀约“海南永远邀请你”今日海南,2018(06):45—46.
  5博鳌论坛开幕词“久久不见久久见”的背后余音J.中国总会计师,2018(04):156.
  6张睿.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通过对古诗词歌曲《关雎》钢琴伴奏技巧的具体诠释,使演奏者能够合理处理本曲在速度、情绪等音乐本体上的应用,从而达到用西洋乐器演绎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新高度:“和于声,寄于情”,中西合璧融合的魅力,有利于钢琴演奏者今后演绎其他具有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古诗词歌曲。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歌曲;《关雎》;钢琴伴奏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
期刊
祝福中華
期刊
摘要  为了表达对父亲张难的感恩之情,著名作曲家张朝将父亲的小提琴作品《哈尼情歌》进行改编,创作了钢琴独奏曲《音诗》。本文通过两部作品的主题旋律、调式调性和音色的比较,试图探寻两部作品之间的联系,感受蕴藏在作品中的父子深情。希望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和民族音乐能够代代传承。  [关键词]哈尼情歌;音乐比较;父子深情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
期刊
长白大峽谷
期刊
新世紀的中国
期刊
[摘 要]  2019年9月28日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厅上演了一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与俄中建交70周年音乐会”。本场音乐会是由中俄美三国艺术家共同演绎,演出分为两个部分,上半场演奏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管弦乐作品《节日序曲》与作曲家左贞观的芭蕾组曲《小河淌水》,下半场演奏作曲家黄安伦的清唱剧《补天》。  [关键词] 音乐会;左贞观;小河淌水;黄安伦;补天  [中图分类号]J605
期刊
[摘要]《依恋》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呼唤出对强大祖国的礼赞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热切期盼。这首歌曲具有艺术歌曲特性,创作上承袭了“五四”以来优秀爱国歌曲的创作脉络,精巧地安排音乐结构与表现手法。歌曲所表现出的内在、深切而激越的感情,不仅仅是词曲作者个人的情感表白和演唱者二度创作的精湛诠释,更与欣赏者形成一种共有的豪迈激情,具有强烈的大众共鸣效果。  [关键词]《依恋》;海外游子;
期刊
摘要  舞动治疗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方式,应当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和国内心理健康的现状,对其进行合理改良,使其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团体舞动减压作为舞动治疗的一种改良形式,是发展型为主的舞动治疗,其以团体舞动为主要形式,用主题舞动方式进行减压,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实践。  [关键词]舞动治疗;团体舞动减压;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要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可以孤立存在的,学科间的发展如此,课程之间亦如此。本文通过在和声课堂的教学实践,将其他音乐学科相关联的一系列知识要素进行整合,建立起联动机制,穿插、融入到和声课程的教学中,并进行和声教学联动模式的实践。  [关键词]和声;联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065-02  收稿日期2019-08-13  基金项
期刊
摘要  全球化中的音乐发展前景在那里?以音乐史的发展模式来看,无论基于哪种文化背景,音乐的发展来自创新,它不仅出现在音乐历史中,而且是音乐史发展的最重要准则。它决定了哪些艺术家会在音乐历史中被记录下来,哪些不会。回顾传统是创新的前提,例如文艺复兴的文化概念运用古希腊的文献,在不断的发展中书写着无限的可能性,用回归过去实现了未来;巴赫充分开发了12个大调和小调,超越他的时代,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出现建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