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教育一直是农村初级中学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经过多年学校政教处(思教处)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一点思教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开展基于学生生活的思教主题活动
思教是情感教育、心灵教育,需要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学校围绕德育课题目标,可组织开展一系列基于学生生活的德育主题活动,如“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教育活动、“法制教育”、“珍爱生命”的教育、“感动校园之星”评选活动等。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宣传改革开发成果,激发学生历史责任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守法意识;加强珍爱生命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重视交通安全等。
二、优化家庭生活环境
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在这方面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家庭教育是教育者多于受教育者的教育,在健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是家长多于孩子,家长对孩子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其次,家长了解孩子的长处、短处,洞察孩子的思想、情绪变化,有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自己动手做事的能力等。同时,在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获得了比在学校更多的表现自己、自我实现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舞台。因此,我们以学生的家庭生活实际为基础,以构建完整的家庭德育体系为宗旨。
三、充分挖掘优化校园的思想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学校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紧紧抓住宣传阵地,保持德育宣传力度,同时也对教师的言行举止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学生作到的,教师要先做到。要求教师做到讲民主不专制,和蔼待人不粗暴,有个性但不张扬,在学生面前不抽烟不随地吐痰,整理好办公桌等,力争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增强德育效果,从而为校园德育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可在校园橱窗开辟固定的“德育之窗”栏目,德育处专人负责定期更换内容;在教室里、教学楼的走道上和楼梯口,有选择的张贴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名人名言;食堂里张贴珍惜粮食和文明就餐的标语;“国旗下讲话”是学校的主要宣传教育工具,每周举行升降国旗仪式,讲话内容应扣紧德育教育。
四、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主阵地,诸多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尤其是政治、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为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可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校将学科渗透德育纳入常规教学管理,在教师的备课中要求100%体现情感教育目标,并要求各备课组每学年都要制订德育教育计划,每个学科都要有与德育紧密联系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或德育主题活动,学期结束写好工作总结,而且在课堂上积极实施德育教育。
五、加大表彰力度,寻找不同学生的闪光点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渴求信任的心。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应想办法让这颗渴求信任的心能得到信任。这样,德育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收到成效。学校可以把每星期各班的好人好事都公布在德育窗口处,并且每学期开展一次表彰大会。针对不同的活动进行不同的表彰,既是对活动的总结,又是对学生的肯定。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都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找到自信心,从而确保德育教育的成果。
六、发挥校本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活动而形成的教论文联盟整理育成果汇总,是扩大教育范围和效果的重要措施。可根据学校的具体环境,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订制多种校本课程,按计划实施教学。学校应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活动,从而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情感。为了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人生观教育,学校德育处可发动学生通过看书收集中外名人的不平凡人生的资料,也可组织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撰写自己的学习经历,在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后,并由德育处装订成册后发放到各个班,并由班主任组织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学校可邀请司法所和派出所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同时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关法制的图片展览,通过看、听的方式,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鉴别水平,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些有益的尝试,这样德育教育的效果会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总之,德育教育是新时期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树德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标。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
一、开展基于学生生活的思教主题活动
思教是情感教育、心灵教育,需要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学校围绕德育课题目标,可组织开展一系列基于学生生活的德育主题活动,如“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教育活动、“法制教育”、“珍爱生命”的教育、“感动校园之星”评选活动等。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宣传改革开发成果,激发学生历史责任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守法意识;加强珍爱生命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重视交通安全等。
二、优化家庭生活环境
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在这方面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家庭教育是教育者多于受教育者的教育,在健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是家长多于孩子,家长对孩子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其次,家长了解孩子的长处、短处,洞察孩子的思想、情绪变化,有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自己动手做事的能力等。同时,在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获得了比在学校更多的表现自己、自我实现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舞台。因此,我们以学生的家庭生活实际为基础,以构建完整的家庭德育体系为宗旨。
三、充分挖掘优化校园的思想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学校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紧紧抓住宣传阵地,保持德育宣传力度,同时也对教师的言行举止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学生作到的,教师要先做到。要求教师做到讲民主不专制,和蔼待人不粗暴,有个性但不张扬,在学生面前不抽烟不随地吐痰,整理好办公桌等,力争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增强德育效果,从而为校园德育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可在校园橱窗开辟固定的“德育之窗”栏目,德育处专人负责定期更换内容;在教室里、教学楼的走道上和楼梯口,有选择的张贴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名人名言;食堂里张贴珍惜粮食和文明就餐的标语;“国旗下讲话”是学校的主要宣传教育工具,每周举行升降国旗仪式,讲话内容应扣紧德育教育。
四、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主阵地,诸多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尤其是政治、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为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可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校将学科渗透德育纳入常规教学管理,在教师的备课中要求100%体现情感教育目标,并要求各备课组每学年都要制订德育教育计划,每个学科都要有与德育紧密联系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或德育主题活动,学期结束写好工作总结,而且在课堂上积极实施德育教育。
五、加大表彰力度,寻找不同学生的闪光点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渴求信任的心。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应想办法让这颗渴求信任的心能得到信任。这样,德育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收到成效。学校可以把每星期各班的好人好事都公布在德育窗口处,并且每学期开展一次表彰大会。针对不同的活动进行不同的表彰,既是对活动的总结,又是对学生的肯定。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都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找到自信心,从而确保德育教育的成果。
六、发挥校本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活动而形成的教论文联盟整理育成果汇总,是扩大教育范围和效果的重要措施。可根据学校的具体环境,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订制多种校本课程,按计划实施教学。学校应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活动,从而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情感。为了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人生观教育,学校德育处可发动学生通过看书收集中外名人的不平凡人生的资料,也可组织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撰写自己的学习经历,在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后,并由德育处装订成册后发放到各个班,并由班主任组织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学校可邀请司法所和派出所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同时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关法制的图片展览,通过看、听的方式,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鉴别水平,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些有益的尝试,这样德育教育的效果会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总之,德育教育是新时期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树德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标。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