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微住宅空间的设计方法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ilym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中的主流人群面临着严峻的居住问题,小微住宅因此被提出,居住空间小型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棘手问题。本文从艺术设计事理学和设计方法论的角度作为支撑,并结合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来分析青年群体现存的居住问题和居住需求,在人体尺度和家具尺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睡眠空间、学习工作空间、餐厨空间等功能空间进行分析;最后,从空间和功能两个方面总结了出了空间集约法和功能复合法等空间设计方法。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空间的各种可能性,为下一步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微住宅;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9-177-03
  【本文著录格式】刘雨航,张蓉鑫.浅析小微住宅空间的设计方法[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09):177-179.
  一、研究缘起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青年人口在大城市买房困难,随之出现了一些热词——“单身公寓”“胶囊公寓”“蜗居”“蚁族”等,直接反映出了严峻与极端的住房问题,如何改善城市人口住房压力,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议题。
  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都集中在城市,现代人类已经进入城市化时代。中国也不例外,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价持续攀升,尤其是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就业机会多,高校多,导致外来人口数量多。在人口高密度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居住模式會更加合适?
  大部分人们对居住的追求是安全、舒适、温馨、适用即可,但随着艺术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对居住品质有了更深的追求,不再只是追求物质需求,开始关注心理需求,更注重形式感与仪式感。人们如何在有限的居住空间内满足人的所有需求、保障居住质量?
  科技的发展也为小微型居住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建筑空间的主体结构是墙体,轻质隔墙与轻质隔断的出现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使得空间可以被轻易地分割,满足了空间的多样化。同时,3D打印技术的发展也为定制家具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
  综上,小微住宅得到了大众的青睐,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追求。
  二、设计案例研究
  (一)马赛公寓设计研究
  二战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蓬勃发展,例如,1952年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柯布西耶理想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有一座巨大的摩天大楼,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所以马赛公寓被称为“居住单元盒子”。该建筑共有18层,23种适合各种类型住户的单元,从独居到四世同堂,人们都可找到合适的住房。大部分户型为“跃层式”,该栋楼上还设有公用设施,在大楼的7、8层,满足了居民的各种需求;顶层还有屋顶花园和幼儿园,屋顶上设有儿童游戏场地、跑道、健身房、开放的剧院和电影院等,所有一切与周围景色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对本次的研究,马赛公寓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底层架空,将景观的观念引入室内,实现了无界限的室内设计,增加了住户的活动空间。其次,在中层和顶层设计了公共服务实施和“户外家具”,使公寓成为一座“城市”,适用于公共化,增强了住户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性。再次,柯布西耶将一种比例“模数”引入建筑和室内,这对设计的艺术性和严谨性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 Diogene设计研究
  “Diogene”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师Renzo Piano的设计作品——一个自主式迷你住宅,仅有2.5米 × 3.0米的空间,被称为“维特拉史上最小的建筑——却是最大的产品”。它仅占地7.5平方米,却功能齐全,建筑性能优异。
  这个迷你住宅是完全自主性的,它拥有独立的水循环和能源系统,可以满足一般的生活需求。木结构的斜屋顶强调了住宅的用途,铝制的外立面是实现自给自足的重点。“Diogene”的内部空间一边为可收拉沙发,另一边为洗澡间、厕所及厨房。它的功能既可以作为办公室,也可以组合成为旅馆,具有多面性。
  该设计对本次研究的借鉴之处在于其对最小尺度的把控以及自主性、可移动性的特征,并对未来的酒店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三、空间尺度与空间设计分析
  (一) 尺度研究
  1. 人体尺度研究
  人作为空间设计中的主体,人的生理活动尺度决定了基本生活空间的大小, 小微空间的设计需要对人体行为尺度进行深入研究。
  (二)空间设计分析
  把人的活动与空间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域,实现人在空间内的各种生活内容,本节结合上节对人体尺度和家具尺度的研究,对不同空间的合理尺度、家具组合布局方式进行研究,主要分为睡眠空间、学习工作空间、餐厨空间、卫生间、收纳空间这几个功能区来研究。   1.睡眠空间
  睡眠空间是供人睡觉、休息的场所,床是该空间主要的家具,因此,床的摆放方向和位置是重点,要尽量给人创造一种具有安全感的空间,人在睡觉的时候是一种毫无防备的状态,所以睡眠空间相对来说应该要是私密的。一般来说,一个空间兼备的共有功能越少,居住的舒适度就会越高,但是由于小微空间的面积限制,使得空间不能做到绝对的专用,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就要引入“第四度空间”,例如榻榻米,其在不同时间段拥有不同的功能,使得单一的形式变的多功能化。夜晚,作为睡眠功能使用,使得设计归根到睡觉这件事上,而不是单纯的增加面积或者家具来满足需要。此外,也可以将睡眠空间单独置于夹层空间等,这样更具有私密性,营造更具有安全感的睡眠空间。
  2.学习工作空间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或上网已然成为很重要的活动,所以这个功能空间也是必不可少的,该功能主要的家具为桌子,从节省空间的角度考虑,将学习工作空间与起居、就餐或是睡眠空间等进行复合设计,是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法,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书桌的摆放方式,有时桌子也可以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
  3.餐厨空间
  青年人在家做饭的时间较少,因此厨房的设计可以倾向于简单化的处理手法,为了增加交流与做饭的乐趣,厨房现在大多设计为开放式。在厨房的优化设计中,厨房一体化也是一种设计方法,在橱柜的设计中也要遵循人体工程学原则。
  5. 收纳空间
  足够的收纳空间是保障居住品质的必要条件,小空间的收纳更是尤为的重要,需要挖掘所有可以复合利用的空间并设计为收纳空间,比如床底、吊柜等,收纳可分为开放收纳与隐蔽式收纳,开放收纳用于放置一些常用物品,这类物品长期暴露在外,可以利用书架、博古架、玻璃柜等收纳,在柜类的设计中可以借鉴柯布西耶在马赛公寓中的“模数”设计法来使得室内看起来更有设计感与细节美;隐蔽式收纳适于收纳一些不常用物品,比如衣物、被子等。
  四、设计方法研究
  (一)空间集约法
  小微户型对空间的利用率要求较高,寸土必争,从案例研究中可以看出,大都遵循空间集约化原则,集约化并不是最小化,而是在保证舒适度的前提下做到小而合理,要实现空间集约化这个目标,首先是要充分了解设计对象,根据对象需求与习惯等设计适合住户的最优方案。其次还要遵循人体工程学和设计事理学中的设计原则,在保证符合人体尺度的基础上,做出相应设计。再次,整体设计要使用“模数化”尺寸的设计方法,合适的模数能满足日常生活中大多的尺寸要求,同时也可以适应未来的变化,是前人经验的总结。
  (二)功能复合法
  一般的设计重点在于如何合理布置各个功能房间,每个房间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相互之间的联系甚少,在居住体验上很难有突破性的进步,然而小微住宅不是靠房间拼凑功能,而是遵循功能复合的设计方法,充分考虑每个使用功能在不同时间段上的使用频率,实现同一区域的多个功能在时间上的错峰使用,在三维的时空上来提高使用效率,让小空间拥有大体验。
  (三)家具复合法
  家具的布置方式也是增加空间利用率的重要方法。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集成家具进入人们选择的视野,它可以有效地增加空间利用率,缩小占地面积来节省空间。除了集成家具,多功能家具和可变家具也是在有限的室内空间常用的方法,多功能家具实现了家具的整体优化,一般这种家具都是可折叠和重新组合的,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根据同一空间的不同时间段对家具需求的差异性进行设计,如折叠椅、沙发床等可变家具的功能复合,达到节省空间的效果。意大利clei公司设计了一系列可变家具,既实现了空间个性化,又满足空间多功能化,体现了方寸之间的大作为。
  五、小结与展望
  格罗皮乌斯说:“极小住宅就是一个保证人的全面生活需求所需的最小空间、空气采光、热量。”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水平提高,对人们的居住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追求趋向多元化,如果以从前的居住标准来衡量居住品质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人们对小户型的空间设计要求提高,通过合理的设计方法打破传统的设计思维模式,使得小微型居住空间获得舒适度居住体验,在加上人们开始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不在拘泥于传统的定居模式,可移动的小微空间逐渐进入设计师和人们的视野。因此,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去营造适应未来多变的居住需求是未来住宅建筑发展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法]勒·柯布西耶.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史春珊等著.室內建筑师手册[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意]布鲁诺.赛维著,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日]小原三郎编,张黎明译.室内空间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张杰,禤文昊,邵磊.现代西方城市居住标准研究[J],世界建筑,2008(2):16-19.
  作者简介:刘雨航(1997-),男,山东青岛,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张蓉鑫(1997-),女,山西太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中国蒙古族舞蹈的剧场形态为着眼点,从中国蒙古族剧场化舞蹈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中,通过对各个历史阶段进行划分,梳理各个时期的作品以及所呈现的形态特征,探寻中国蒙古族剧场化舞蹈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  【关键词】中国蒙古族舞蹈;剧场化;形态;流变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9-154-03  【本文著录格式】罗灿.中国蒙古族舞
【摘要】恩斯特作为炫技派代表人物之一,是帕格尼尼最成功的继承者,他继承并进一步提升了小提琴的技巧和表现力。同时,恩斯特在他的小提琴作品中加入了复调的创作手法,音乐旋律线条中饱含诗意,研究他的作品对小提琴演奏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恩斯特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特点和演奏进行了剖析研究,以期为恩斯特小提琴作品的学习和爱好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恩斯特;小提琴;创作特点;演奏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
如今,“审丑”之风盛行,“丑”态艺术成为人民大众的新晋宠儿.为何“丑”成为欣赏对象,以丑为美?何为“美”“丑”?民间舞蹈的“丑”态又从何而来?文章以东北秧歌为例,运用人
【摘要】广西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与开发,不仅可以推动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而且可以实现当地工业与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侗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其中侗族传统图案为广西旅游工艺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无尽的源泉,可以有效提升旅游艺术品内在的品质,体现侗族民族特色,增加旅游附加值,推动当地特色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对侗族传统图案在广西旅游工艺品
【摘要】现如今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无障碍视觉语言导向系统成为了一个极具潜力的研究课题。文章以城市系统信息无障碍设计发展现状为背景、从设计中的视觉语言相关概念入手,研究城市导向识别系统的视觉信息无障碍设计。在这当中,文字、色彩、图形等作为信息传达的主要视觉语言表达形式是研究的重点。按照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式,结合目前城市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阐述其在无障碍视觉语言导向系统中起到的一系列
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产生并生存在魏晋南北朝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却能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书风特质.政权的更替、文化的多元、地域的特殊等空间因素对这一时期的石窟寺造像
【摘要】中国漆艺传承源远流长,纵观中国历史最早的漆器追溯于七千年前,中国的漆画是源于这种古老传承而进行变革的新兴画种,它既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又属于绘画的范畴。从漆画的产生到漆画独立画种的确立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在漆画的创作中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装饰纹样和肌理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的艺术形象;漆艺工作者们不仅要秉承本土传统文化,还要结合现代艺术的特点,担当当代文化建设和创新的责任;并且在艺术表现
焦虑性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抑郁症亚型,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分类中提出抑郁症伴焦虑痛苦特征标注之后,凸显根据不同亚型与临床特征制定抑郁症个体化治
【摘要】山西布老虎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着劳动人民质朴深厚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质,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山西布老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其在文创产品的创新轉化中,其艺术与设计的呈现方式与表现方法,挖掘通过文创产品设计使山西布老虎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表达。  【关键词】山西布老虎;文创产品设计;传承;创新  【中图分
【摘要】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可以触发乡村系统的内生动力,持续发挥乡村系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本文系统分析了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要素,深刻阐述了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意义,在对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艺术设计介入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艺术设计;晋南黄河流域;乡村振兴;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