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有人”正退出你的朋友圈

来源 :时代邮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un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国东想逃离微信朋友圈,他在想各种办法退出一些无聊的微信群。
  “大多被好友拉入,直接退也伤面子。”曹国东上网找各种“攻略”,最后将自己的群昵称改成了“有人”,“退群显示‘有人退出群聊’,谁知道‘有人’是谁呢,就这样蒙混过关!”
  “真像嫁给朋友圈了”
  当了6年老师,做了5年班主任,曹国东是学院的青年教学骨干。他的微信好友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在朋友圈,曹国东可以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动态,可他也觉得出现了视觉疲劳。
  “学生微信朋友圈发的东西多,可和自己有关联的很少。”他发现,在平常日子,学生发在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大都是校园生活中的日常,“下场雪,雪景能发好几天”。
  在曹国东看来,偶尔发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可以接受,但校园生活基本是模式化的,经常会出现整屏都是相似的信息,“这是对微信朋友圈这个多元信息平台的浪费。”
  即便如此,经常有学生申请加他好友,曹国东一般来者不拒。
  “学生愿意加你为微信好友,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你的认可。”他明白,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加老师的微信,若拒绝学生,就会影响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一边不停地加学生入微信朋友圈,一边沉浸在各种“不痛不痒”的琐碎信息中,曹国东一时也很纠结。
  在银川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的青年职工广军也有相似的烦恼。平时工作繁忙,回家还要做饭、带娃,但广军还是要抽时间浏览微信朋友圈。在他看来,身在职场,微信朋友圈的互动交流必不可少。
  孩子上学中的问题,工作生活中各种离奇的遭遇……诸如此类,往往在工作之余的微信朋友圈交流和分享比较充分。“如今互联网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经常不参与微信圈交流,感觉被孤立了。”广军说。
  “工作之余的微信交流更有利于同事间互相了解,对工作也有帮助。”广军说,在微信的交流中,观察了解一个人的待人处事方式、表达习惯,对工作中提高协作水平会有帮助。他作为项目小组的牵头人,也经常用微信和小组成员探讨问题,“既节省时间,又能敞开说,效果还不错”。
  “确实也累人,感觉和工作无法切割。”在广军看来,最好的状态是工作、生活互相分割,下班后“两耳不闻工作事”,能彻底放松下来,“但显然办不到,微信朋友圈加剧了两者的融合”。
  “真像嫁给朋友圈了。”董敏是兰州一家媒体的编委,对于如今“无孔不入”的朋友圈,她坦言有点发怵。
  “以前上班就是上班,办公室一坐,就进入上班状态,如今,可真是24小时在朋友圈工作。”互联网时代媒体转型压力大,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抢时间成了日常状态,为了上稿快,自去年来,董敏所在的媒体普通稿件传稿、审稿都在微信解决,这让她有些吃不消。
  “没办法,吃了这碗饭,就得去适应。”董敏有些无奈。
  “有选择地屏蔽是理想的办法”
  面对微信朋友圈的滚滚信息流,一些人选择屏蔽朋友圈信息,以此作为调适生活的一种方式。在大学校园,如今很多学生和老师都加了微信朋友,方便在课余进行交流,可也频频出现互相屏蔽的现象。
  “熬个夜,周末出去狂欢一下总觉得有人在盯着,会有老师说这说那。”兰州理工大学大三学生马文斌发现,大一时同学都会加老师为微信好友,也会经常交流,后来就少多了,甚至会屏蔽一些老师,或者分个组,“就防发朋友圈信息让老师看到”。
  “24小时都在老师眼皮下,像回到了中学时代,没一点儿意思。”在马文斌看来,身边同学们将微信好友分组或直接屏蔽老师的做法也属正常,“毕竟都成年了,都得有私人空间”。
  自去年以来,曹国东也会选择性地屏蔽学生。他平时会屏蔽大部分学生,若有需要就在群里交流。与此同时,他也会在学生实习、就业集中的时期取消屏蔽,以便适时掌握学生的出行动态、情绪变化和人身安全等信息。
  “有选择地屏蔽是理想的办法。”在他看来,既然加了微信好友,直接拉黑太伤人,屏蔽既减少了圈里不想关注的信息,同时,若有事情可以随时私聊,“对一般的弱关系,这种距离最好”。
  曹国东会主动加一些学界翘楚的微信,并交流专业信息,可他发现有些人也屏蔽了他。“人家觉得被打搅了,谁让我是个无名小‘青椒(青年教师)’呢!”他理解,這就是典型的社会分层,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
  “虽然网络让信息传播更加扁平化,但核心和专业信息的交流还是在不同层面进行,具有排他性。”曹国东逐渐意识到,“微信朋友圈就是社交圈,是社会关系的窗口,社会上怎么样,朋友圈还是怎么样”。
  “逃离”微信朋友圈
  2017年以来,马文斌觉得自己玩微信少多了,“人人见面都要加,就像QQ一样,这样就不好玩了”。
  马文斌希望看到一些社情民意的多元表达,了解更多社会生活中的多维信息,但他发现,随着微信朋友圈熟人越来越多,人们的话语方式逐渐“鸡汤”化,评论也四平八稳,信息量在减少。
  在兰州,小静和阿芦原本并不认识,因为热爱插花,互相交流渐多,成了闺蜜,她们会把各种精致的插花发在微信朋友圈,也会发一些参加插花发烧友的活动信息。
  小静自认为发朋友圈信息是比较把握分寸的,她会选择发一些美好、向善的内容。一段时间来,她将自己参加各种插花活动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收到很多朋友的点赞和询问,还发现了一些有相同爱好的人,这令她心情很愉快。
  也有不愉快的事情出现,单位周末加班,加班后大家提议聚餐,小静因为要给孩子做饭就婉言拒绝,可单位同事们却调侃说:“算了吧,人家要去参加高雅的聚会!”领导也面露不悦,小静顿时觉得自己被隔离在同事的圈外。
  阿芦遇到了同样的尴尬,她发出很多参加插花活动的照片,“不在乎赢得朋友圈点赞,只希望给自己留下一些记忆”。可时间久了,不断有同事悄悄问她:“是不是在开辟第二职业?”领导也旁敲侧击地说:“业余生活很丰富,8小时以内更要有热情呀!”
  小静和阿芦不想因微信朋友圈引发是非,她们想逃离微信朋友圈。“凡是工作内容以外的信息,就要屏蔽所有的同事,建另一个可见的微信朋友圈。”如今,逃离了同事的关注,小静和阿芦自称是桃花源人,悠然享受插花之美。
  曹国东用“有人”这个群昵称,成功从若干微信群逃出。如今,他改变玩法,每天早上或临睡前会集中浏览微信朋友圈信息,白天基本不看,“挤出更多时间读书、写作、带娃,靠谱!”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作家将他们笔下的人物放置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进行展示,这使得他们的叙述空间轮廓分明,版图清晰。本文通过细读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长篇作品中上海这一城市意象,努力将该意象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层面,试图通过种种深层文化因素来解构王安忆笔下的上海神话建构。  关键词:上海 解构 王安忆  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以其飞速发展的经济使世界为之瞩
摘 要: 新时期小说中的反腐叙事,二元对立组合是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是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基础类型。刑侦、官场、言情通俗模式及其彼此之间的交叉叠加是反腐叙事中的常见组合。以大团圆为主的结局模式,在满足读者心理需要的同时,对于增强反腐信心也有裨益。反腐叙事的模式化倾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反腐创作中的诸多思考有益于反腐倡廉建设。  关键词:反腐叙事 模式化 二元对立 通俗 大团圆  新时期小说
摘 要: 孔尚任的诗文文献整理与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他在旅晋时期创作了为数不少的诗文,已经受到文学研究者、民俗学者、戏曲学者的充分重视,不过这些诗文的编年问题尚未充分解决。借助清代的交通路线以及诗文所透出的多种信息,孔尚任旅晋时期的诗文绝大多数可以进行较为精确的系年,或许可以纠正《长留集》的某些编排失序问题。  关键词 : 孔尚任 《长留集》 《平阳竹枝词》 清代交通  一、小引  孔尚任(1
推 介 语  为了让以阳明文化为代表的绍兴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活起来”,绍兴文理学院先后成立了王阳明研究中心、全国大学生王阳明研究论坛联盟和阳明剧社。在“研创并举、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实践活动中,我们一方面创排了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另一方面举办了“走近王阳明——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等活动。同时还指导了大批学生从事王阳明研究,以此来推进青年大学生的阳明文化传习与传播实践。2021年1月
摘 要:莫言小说具有独树一帜的审美价值:泥沙俱下的激情、美丑杂糅的元素、引人入胜的细节、毫不畏缩的描写,展开了一场场露天之下刺激读者感官的盛宴。其本质却是严肃而虔诚的,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思想和艺术领域某些重大禁忌的突破。这一切,根源于莫言早期生活经历中产生的“孤独缺爱心理”和“自卑补偿心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的“自我实现”欲望。  关键词:莫言 民间故事传承者 魔幻现实主义  引言  作为中国首位
库尔茨,他是奥地利政界的“神奇小子”,更是欧洲最年轻的总理。2017年10月15日,奥地利国民议会选举投票结束,31岁的奥地利外长库尔茨领导的中右翼人民党在选举中获胜。据了解,从选举伊始,库尔茨就人气“爆棚”,所到之处,都能听到成千上万年轻粉丝的尖叫声。那么,这颗奥地利乃至欧洲政坛当今“超新星”,究竟是伺来头?  媒体和政治分析师评述道,这名27岁就当上奥地利外交部长的英俊青年并非是仅靠脸吃饭,而
摘 要:《魏园雅集图》为沈周中期代表作,整幅作品将江南葱郁平缓的山水景致与北方粗犷涩硬的地域特征融为一炉,成功地表现出一种静谧幽和而又深远浑阔的林泉雅集之境,而本文将从绘画风格、作品的具体创作情景以及深层的审美创作思维等角度对此幅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关键词: “粗沈” 《魏园雅集图》  沈周是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而《魏园雅集图》是其四十三岁时所创作的、能够体现其画风转变的一幅代表
摘 要: 《冬泳》是班宇第一部小说集《冬泳》中的同题小说,在这部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沈阳铁西区“下岗潮”中小人物命运浮沉的小说集中,《冬泳》一篇以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引人注目。在班宇的创作历程中,《冬泳》这篇小说具有过渡性意义,体现了班宇试图突破固有风格、向理想创作方向的尝试。  关键词:班宇 《冬泳》 现代主义 过渡性  2018年,班宇在《收获》发表小说《逍遥游》,获得“收获文学排行榜”短篇小说第
摘 要: 著名作家邓一光自2009年移居深圳后发表了一系列以深圳和深圳人为书写对象的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极富现代意味,呈现出与以往作品迥异的美学风貌,也提供给读者和批评家宽广的阐释空间,显示出同一文本在不同理论视域中不同解读的可能性。综合之,关于邓一光深圳书写的研究可分为立足文本,以作品为中心的内部研究和从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哲学出发的外部研究两类,其内部研究主要以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新批评的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之后,从学校到社会对美育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评价改革的推进,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等将成为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让青少年都能接受优质的审美教育尤为重要。  美育是个人发展的“催化剂”,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教育家蔡元培曾说:“文学兼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