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诗歌中“鹤”的意象探微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uyu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 介 语
  为了让以阳明文化为代表的绍兴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活起来”,绍兴文理学院先后成立了王阳明研究中心、全国大学生王阳明研究论坛联盟和阳明剧社。在“研创并举、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实践活动中,我们一方面创排了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另一方面举办了“走近王阳明——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等活动。同时还指导了大批学生从事王阳明研究,以此来推进青年大学生的阳明文化传习与传播实践。2021年1月9日是王阳明逝世492周年的纪念日,我们也举办了新世纪阳明文创研究青年论坛,近四十位学生就新世纪以来的阳明文创作品展开了深入讨论。本期栏目,我们重点推出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三位同学开展王阳明研究的论文三篇。
  (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摘 要: 作为古典诗词中一个常用的意象,“鹤”有隐逸、君子、被囚者、神仙、离别等象征和寓意。王阳明诗歌中的“鹤”具有四种形象,分别为隐逸形象、志者形象、情义形象和神仙形象。从用法上来看,王阳明诗歌中的“鹤”,既有作为比兴寄托的辅助性意象,或作为用典的潜意象,或独立的审美对象,或是诗人用以自喻的一个情感载体。
  关键词:王阳明 诗歌 鹤 意象
  鹤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禽鸟意象之一。因其形貌俊逸,鸣声清丽,舞姿优美,飞举高远,且父慈子孝,雌雄情笃,步行规矩,性情雅致,古人对其有“众禽中,唯鹤标致高逸”的赞誉。历代文人借鹤抒怀或以鹤喻己,赋予鹤超出自然属性之外的情感、气质、品格、精神,逐渐形成了蕴含多重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的鹤形象。王阳明诗歌中的鹤意象对前代诗歌中的鹤意象有所承继,又在鹤意象的使用中融入了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内心体悟,使得诗作中的“鹤”意象具备了其独有的特性。在《王阳明全集》所存六百多首诗中,其中写到“鹤”共二十八处,其意象可分为情义形象、神仙形象、隐逸形象和困士形象等。
  一、好携双鹤矶头坐:情义形象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我与尔靡之”(《周易·中孚》),孔颖达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如鹤鸣之幽远,则为其子所和也。”鹤鸣声高远,同类至诚呼应的求友原型在《周易》中最早得到记载。鹤的配偶形式为“一夫一妻”的单配制,鹤作为情义形象最开始出现在夫妻之间,象征着夫妻情笃。夫妻之间既有相聚时的情义深重,又有分别时的离愁之痛。在商陵牧子作琴曲《别鹤操》后,“别鹤”成为表达夫妻离情的固定意象。南北朝诗人鲍照的《代别鹤操》、唐代诗人元稹的《听妻弹别鹤操》中均化用过《别鹤操》的典故,表达凄婉动人的夫妻情义。
  阳明诗中有《去妇叹五首(其五)》化用了别鹤典故。此诗为“居夷诗”的开篇之作,是阳明在正德二年(1507)抵达龙场驿之前所作。阳明在诗前的《序》中写道:“楚人有间于新娶而去其妇者。其妇无所归,去之山间独居,怀绻不忘,终无他适。予闻其事而悲之,为作《去妇叹》。”a他听说楚地有人娶了新妇,抛弃前妻,前妻无处可归,只能独居山间。尽管如此,弃妇对丈夫仍然眷恋,始终没有再嫁。此时被贬谪至龙场的阳明,现实境遇和内心感伤正如去妇一般,“离居寄岩穴,忧思托鸣琴。朝弹别鹤操,暮弹孤鸿吟”b。阳明以新妇比权阉,以去妇比自己,以夫妻比君臣,“别鹤”正是此时君臣关系的写照。然而,即便处在如此境地,去妇心中仍然希望夫君能够有所回转,去妇对夫君“怀绻不忘”的忠贞亦是阳明的忠君之心。
  鹤作为情义象征,在阳明诗中除了传达夫妻之情外,还传达了朋友之间的亲近之情。谪龙场途中,阳明曾由金华转道芜湖。在经过芜湖时,他登上蟂矶,凭吊凄凉残破的蟂矶庙并作吊古诗《登蟂矶次草泉心刘石门韵二首》。诗中写道:“藓蚀秋螺残老翠,蟂鸣春雨落空音。好携双鹤矶头坐,明月中宵一朗吟。”c阳明由三国时期孙夫人因不能归蜀而投江的命运联想到自己投江游海以避祸的艰难命运。权阉欺君,君不明臣忠,阳明的“孤臣一片心”无处倾诉,只能“好携双鹤矶头坐”,此处“双鹤”作为诗人的知己而存在,可以倾听诗人的愁苦。还有其谪居龙场时所写下的“寄语峰头双白鹤,野夫终不久龙场”d(《龙冈漫兴五首(其五)》),平叛江西时写下的“烟水沧江从鹤好,风云溟海任龙争”e(《即兴漫述四首》),这两句诗更表现出了阳明与鹤之间的性情相投。
  同类至诚呼应的鹤鸣求友不仅象征着夫妻之间的情义深重,也象征着朋友之间的志同道合。由于鹤的高洁品行与诗人的自我追求相契合,于是鹤在阳明诗中不再是仅仅作为赏玩的对象,而是成为有情有义的可共语、共坐和共吟的同伴。
  二、鸾軿鹤驾纷翱翔:神仙形象
  鹤历来被视为有灵性的仙禽。汉魏以后,在道教和玄学的影响下,鹤意象中融入了浓重的神仙意识。道教传说中,鹤生活在蓬莱、瑶池仙境,作为仙人坐骑、引人飞仙的灵鸟、长生的代表,又或是作为人化仙的征兆。
  阳明诗作中直接用典体现神仙形象的鹤意象存在两处:“岩头金佛国,树杪谪仙家。仿佛闻笙鹤,青天落绛霞。”f(《夜宿无相寺》)“笙鹤”化用了道家神仙王子晋成仙后驾鹤回归故乡的典故。弘治十五年(1502),阳明被委派南畿决囚,约在九月下旬,他途经池州,登览佛教名山九华山。佛僧出没、道徒修炼的佛道圣境九华山令阳明久久不能忘怀,故而在十二月回程之际,阳明再度登游九华山。他居住在无相寺中,又一次寻访佛僧道徒,吟诗谈禅。《夜宿无相寺》就是阳明在无相寺留下的题咏诗中的一篇。“笙鹤”是道家神仙传说中的典型形象,诗中通过道家神仙故事营造出一个“佛国”和“仙家”共存的天地境界,表现出阳明对佛道与仙道的双重追求。“辽鹤不来华表烂,仙人一去石桥空”g(《过天生桥》)。“辽鹤”化用的是辽东人丁令威学仙成道之后,化鹤归辽的典故。此诗写于正德三年(1508)七月,谪居龙场,阳明应贵州省官的邀请,为平阿贾、阿札乱出谋劃策。他从龙场驿出发赴贵阳城,路经天生桥,触景生情,因此写下这首诗。诗中引入了关于天生桥名的神话传说:相传天生桥为仙人将两山牵合而成,当年的辽东人丁令威学道羽化归乡,人去桥留,留下一个美丽的神仙故事。诗人将此典故化入诗中,极大地增强了诗的时空感和表现力。“辽鹤”指代千年,从“时间”的维度传达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h   王阳明将王子晋、丁令威乘鹤归乡的典故运用在诗中,一方面借仙人得道回乡而物是人非,传达出人世变迁之感;另一方面旨在说明鹤是凡间通往神仙世界的桥梁。除了直接化用道教典故之外,还有“隔湖闻鸡谢墅接,渡海有鹤蓬山通”i(《寄冯雪湖二首》),“仙人为我启阊阖,鸾軿鹤驾纷翱翔”j(《弘治壬戌尝游九华值时阴雾竟无所睹至是正德庚辰复往游之风日清朗尽得其胜喜而作歌》)等诗句中,阳明将鹤作为通往蓬山,翱翔神仙世界的桥梁,传达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寓寄着远离俗世生活的愿望。
  三、雪静空山猿鹤惊:隐逸形象
  鹤不喜喧嚣,一般生活在山间野外,行必依洲屿,止必集林木,活动范围常在湖泽和深谷地区。鹤离群索居的生活习性与隐士所常居环境相契合,不喜喧嚣的生理习性与隐士的孤傲性情相照应,鹤意象因此成为隐逸主题诗歌中常出现的一种意象。
  猿和鹤都喜居环境清幽之地,这一共同的生活习性使它们成为隐士的伴侣。在阳明诗中以“猿鹤”意象表现隐逸主题最为突出。《王阳明全集》里有五首诗出现了“猿”“鹤” 联咏,可见“猿鹤”意象已是作为一个复合意象存在。“猿鹤”意象最早见于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中“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句。在阳明所用的猿鹤意象中,有两处使用该典故来表达自己真心向往归隐,不同于《北山移文》中“假隐士”坚定的归隐之心。
  “便欲携书从此老,不教猿鹤更移文”! 1,《移居胜果寺二首》收入“赴谪诗”中。正德二年(1507),阳明因为反对刘瑾,被投入锦衣卫狱,经历了一个多月的狱中磨难,出狱后离京赴龙场谪地。三月,阳明南下至钱塘,不久后得知朝中设党籍打击包括自己在内的“奸党”的消息。于是,阳明决定不赴龙场而是归隐遁居。此间,他以养病为名,寓居在静慈寺内,等待隐遁的时机。到了六月,为避暑,阳明移居到胜果寺,写下《移居胜果寺二首》来记述深山避暑生活。避居胜果寺是阳明在钱塘长达五个月的养病避世生活中较为平静的一段时光,但这是暴风雨到来前的平静。后有锦衣卫暗中跟踪,前有福祸未卜的龙场之路,此时逗留在杭州的王阳明心中隐逸的念头格外强烈。徐爱在《忆观楼记》中回忆胜果寺观海极佳,朝夕之景各异,阳明“观则乐则忘倦也”。在胜果寺中,阳明“默坐澄心”,静心洗心,此刻讲学授课、携书而老的隐逸生活才是他向往的。
  “断拟罢官来驻此,不教林鹤更移文”! 2,《游庐山开元寺》收入“江西诗”中。此诗写作时间距离阳明写《移居胜果寺二首》过去了十几年。王阳明时任江西太守,其间多次立下了军功,虽与其在杭州时的境遇大有不同,但诗中所表达的归隐之意仍未改变。阳明想要罢官长驻开元寺中,归隐的意向甚至比《移居胜果寺二首》中更加坚决了。如果说前诗中阳明归隐的原因有避祸的客观因素在,后诗中阳明归隐则是因为看透官场的污浊,权臣的丑恶,因此厌倦了仕途生活,想要与猿鹤为伴,罢官归隐林泉。
  阳明诗中用“猿鹤”表达期待归隐之意还有:“月明猿听偈,风静鹤参禅”! 3(《化城寺六首 其四》),“溪鹤洞猿尔无恙,春江归棹吾相将”! 4(《岁暮》),“但闻清猿啸,时见皓鹤翻”! 5(《无寐二首》),“草深石径鼪鼯笑,雪静空山猿鹤惊”! 6(《夜坐偶怀故山》),“狼烽绝塞寒初入,鹤怨空山夜未休”! 7(《月下吟三首》),从诗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渴望与猿鹤为伴,求隐而不得的急切心情。
  四、敛翼垂头困牢落:困士形象
  阳明诗中还存在两种鹤的形象——“野鹤”(“孤鹤”)和“笼中鹤”,这两种鹤代表着诗人自我的形象。如果说“野鹤”是侧重于精神状况而言的,那么“笼中鹤”则是生活形态的一种比喻,指被束缚而不得自由的一种状态,主要指官场。
  鹤外形洁白、体态优美,文人雅士争相咏鹤、养鹤,在宫廷和民间兴起养鹤之风尚。养鹤最鼎盛的时期当属唐代,出现了“家家皆养鹤,鸡鸣鹤亦鸣”的现象,唐代还有鹤市售鹤。然而,鹤一举千里,本应居于郊野湖泽之地,又怎么能囿于庭院之中,被人畜养供人玩赏?因此鹤意象又引申出“被囚者”的象征意义。雅士养鹤,圣人养贤,历代文人又从鹤与贤士的“被养”处境中发现了两者的同构对应关系。于是“羁鹤”与“困士”的意象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叠映出现。
  阳明作于正德十六年(1521)的《送邵文实方伯致仕》一诗,就有被囚的“笼中鹤”形象:“又不见笼中鹤,敛翼垂头困牢落?笼开一旦入层云,万里翱翔从廖廓。”! 8正德十六年六月,世宗急召阳明来京,然而阁臣忌惮阳明此时入朝入阁,恐其将因平定宸濠之乱受重用,因此极力阻止阳明入朝。阳明看透了朝堂紛争,决意归隐。适逢广东右布政史邵蕡致仕,归经南昌来拜访他,阳明于是作了这首送别诗。诗中阳明将自己比作任人宰割的“埘下鸡”,以“笼中”“困牢落”暗比官场环境,表达了“万里翱翔从廖廓”的向往。
  阳明更早之前写下的《送徽州洪侹承瑞》一诗中就曾言:“平生举业最疏慵,挟册虚烦五月从。竹院检方时论药,茆堂放鹤或开笼。”! 9“放鹤”之举曾出现在《世说新语》中,支遁有感于鹤有凌云之志,放笼中鹤离去。唐代,白居易《寄王质夫》中,以鹤自喻,“君作出山云,我为入笼鹤”,表达对官场束缚的无奈。后来刘禹锡听闻白居易主动辞去刑部侍郎一职前往洛阳时,羡慕白居易自此“放鹤冲天”,远离朝廷。“笼中鹤”意象是仕人官场生存状况的写照,历代诗人对“笼中鹤”处境的极力摆脱,表现出其渴望远离官场,退隐林泉的愿望。“放鹤”或“开笼”象征着其对自由人格的向往和追寻。
  鹤,本应万里翱翔,而不该敛翼垂头困于笼中,笼中鹤引发阳明对自身处境的观照,他从困鹤的有形之笼想到困己的无形之笼。放鹤开笼之举是阳明对鹤处境的同情和惋惜,更是诗人自身向往自由的人格的表达。因此,不做“笼中鹤”的阳明,宁可放鹤归林泉,即便是成为“野鹤”。“远客日怜风土异,空身如野鹤,人间随地可淹留”@ 0(《沅水驿》),“已逐肩舆度青壁,还随孤鹤下苍松”@ 1(《白云》),“此身未拟泣穷途,随处翻飞野鹤孤”@ 2(《即席次王文济少参韵二首 其二》),这三首诗均被收入《赴谪诗》中。诗中的鹤虽然都是形单影只,但仍保留着“人间随地可淹留”的不屈精神。此时的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是奋斗、达观精神的体现。
  五、结语
  王阳明写鹤不仅仅停留在状物的层面,而是到达了述己的层面。情义形象、神仙形象、隐逸形象、困士形象,王阳明诗中鹤意象内涵丰富,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寓意和寄托。阳明将自己的累官之苦与隐逸之思巧妙地融入其中,使这些高洁孤傲的鹤成为诗人形象的化身。“鹤”意象在阳明诗中绝非赏玩娱己的对象,而是在兴寄和用典之外。作为诗人用以自喻的情感载体存在,是带着命运共同体认感的知己般的存在。阳明诗中的“鹤”意象与阳明的内心体悟紧密相连,同时也是其追求心物合一心学思想的体现。
  (指导老师:卓光平)
  abcdefgijklmnopq! 8 st@ 1 @ 2吴光、钱明、董平、姚延服:《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582页,第582页,第630页,第589页,第628页,第561页,第589页,第615页,第641页,第574页,第645页,第562页,第568页,第585页,第624页,第646页,第642页,第614页,第581页,第593页,第595页。
  h 华建新:《王阳明诗文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47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基于新世纪以来浙江阳明文化传播的考察”(202010349025)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 夏颖婕,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本科生。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哲理科幻是王晋康科幻小说的特点,在《最后的爱情》这部小说中作者剥去了爱情神秘艳丽的外衣,阐释了爱情遇到高科技后遭到解构,走向消亡的过程。王晋康通过科幻构思、悬念设置、宏观视角的艺术手法来阐释爱情遭到解构的理念,不仅使小说具有理性本身的震撼力量,克服了主题先行的嫌疑,更在艺术上深入浅出,小巧腾挪,引人入胜。  关键词:爱情解构 哲理科幻 科幻构思 悬念设置 宏观视角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作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尽相利用的文化资源,在开发中,普遍存在着形式单一、脱离生活等问题,限制了其多元价值的释放。将文化记忆形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可融合记忆主体认知的情感因素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内容、结合文化记忆延存的媒介形式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的形态。最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成为突显社会主流价值观、凝聚民众向心力、提升文化自信的优质文化资本。 
摘要:作为宁府主妇,尤氏算不上脂粉英雄,清代《红楼梦》评点关于尤氏的解说相对不多。关于家世,评者总结出身寒素。关于姓氏,张新之附说性理,因“罪自外至”而及贾珍,因“尤”通“由”而及尤氏姊妹,因“尤”转“麀”而及聚麀之乱。关于性情,或为“庸懦”“怕事”,或为“慈厚宽顺”,然未免失之过宽。关于才德,或谓尤氏“无德无才”,德失门风,才失谏治,或云尤氏“有德”“有才”,德高凤姐,无多劣迹,才能干事,其所“
摘 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中长篇小说,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该小说通过强大的表现手法所创造的独特美学风格。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三个角度阐述:真实简洁的表达风格、隐喻象征的精彩运用与层次丰富的语义涵括。  关键词:《老人与海》 真实简洁 隐喻象征 丰富语义  一、真实简洁的表达风格  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紧密相关,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所谓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和句子,并探索分析语言的
摘 要: 《人间失格》作为太宰治半自传性质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彰显作者的思想和人生态度,故而,我们透过叶藏这个人物形象可以窥见作者太宰治短暂而又颓唐的一生。在这失格的人间里,潜藏着个人与时代的孤独,这种不与人群相合的孤独以伪装表演的形式呈现,而伪装的背后是作者太宰治借叶藏形象寻觅的生命真实。  关键词:自我呈现 孤独 表演 生命真实  一、不与人群相合的孤独  叶藏始终处于孤独的个人化状态,他
摘 要: 明代汪瑗所撰的《楚辞集解》颇具特色,赵静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实证的方法,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撰成《发以辩理,悟以证心:汪瑗及其〈楚辞集解〉研究》一书。是书或析训诂成就,或探其思想内蕴,或评其研究方法,并提出应当以一分为二的态度来看待《楚辞集解》的成就及其局限性,在楚辞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楚辞》 《楚辞集解》 汪瑗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两大
摘 要: 约翰·高尔斯华绥作为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日本榅桲》中,以其锋利的笔触描述了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物质生活富足然而精神生活极其空虚的异化状态。本文经过剖析《日本榅桲》中所表现的人与自我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异化,展现高尔斯华绥对异化社会的思考。  关键词:约翰·高尔斯华绥 《日本榅桲》 异化  一、引言  作为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
摘 要: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作家将他们笔下的人物放置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进行展示,这使得他们的叙述空间轮廓分明,版图清晰。本文通过细读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长篇作品中上海这一城市意象,努力将该意象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层面,试图通过种种深层文化因素来解构王安忆笔下的上海神话建构。  关键词:上海 解构 王安忆  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以其飞速发展的经济使世界为之瞩
摘 要: 新时期小说中的反腐叙事,二元对立组合是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是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基础类型。刑侦、官场、言情通俗模式及其彼此之间的交叉叠加是反腐叙事中的常见组合。以大团圆为主的结局模式,在满足读者心理需要的同时,对于增强反腐信心也有裨益。反腐叙事的模式化倾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反腐创作中的诸多思考有益于反腐倡廉建设。  关键词:反腐叙事 模式化 二元对立 通俗 大团圆  新时期小说
摘 要: 孔尚任的诗文文献整理与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他在旅晋时期创作了为数不少的诗文,已经受到文学研究者、民俗学者、戏曲学者的充分重视,不过这些诗文的编年问题尚未充分解决。借助清代的交通路线以及诗文所透出的多种信息,孔尚任旅晋时期的诗文绝大多数可以进行较为精确的系年,或许可以纠正《长留集》的某些编排失序问题。  关键词 : 孔尚任 《长留集》 《平阳竹枝词》 清代交通  一、小引  孔尚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