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民记者”的时代大背景下,受众的媒介素养越来越受媒介环境的影响。本文以南宁市中学生为例,通过运用调查问卷法和座谈讨论法,试图探寻和调查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也借此探讨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路径,以期引导青少年受众树立理性向上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媒介素养 中小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
  一、引言
  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最初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Lea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 Thompson)在1993年出版的著作《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培养》中,首次提出了“文化素养”的概念。随后,媒介素养教育在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兴盛。在现代媒介社会中,各国专家学者比较认可的定义为:媒介素养即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所运用的相关能力。具体讲就是受众面对媒介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批判能力。
  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尤其是青少年面对各种信息的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其能理性的对待媒介信息构建的社会,参与社会管理。
  为了解南宁市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本课题组于2012年11月开展了以“南宁市中小学媒介素养状况”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和相关的座谈讨论会。经过样本筛选,确定调查对象为南宁第三中学的在校学生。经过取样检验,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与信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02份,有效问卷占80.8%。调查样本分布如下:性别分布,女生116人,占57.4% ,男生86人,占42.6%;年级分布,高一51人,占25.2%,高二91人,占45%,高三60人,占29.8%;户口分布,城镇175人,占86.6% ,农村27人,占13.4% 。通过问卷调查与座谈讨论,课题组发现了中小学媒介素养的一些特点与问题。
  二、南宁市中小学媒介素养基本情况
  1、在媒介接触方面对手机媒体的依赖性
  在问卷所列的电视、报刊、广播、网络、手机等媒介中,每天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手机、网络、广播、报刊、电视,其中94.5%的学生选择了手机,56.4%的学生选择了固定网络(图1),这反映出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中学生接触媒介的第一选择,已经远远的超越了传统的媒体。在座谈中,学生反映由于学习时间长,没有时间与精力接触其他媒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选择便捷的移动媒体作为其首选媒体。在固定网络的接触时间上,43%的学生在一小时之内,33%的学生在一到三小时之内,手机网络的接触时间上,40%的学生在一小时之内,39%的学生在一到三小时之内,83%的同学选择了在娱乐休闲时,11%的同学选择了时时都在用。这反映出中学生对于手机媒体的依赖程度,中学生媒介接触的时间碎片化。
  2、在媒介选择动机上的娱乐化倾向严重
  在各种媒介的选择动机上,大部分同学都倾向于选择娱乐性的节目,其中在报刊杂志中,71.3%的同学选择了影视娱乐类,61%的同学选择了时事新闻类;在电视媒体中,100%的同学选择了影视娱乐类,35%的同学选择了新闻专题类;在固定网络的选择上,96%的同学选择了影视娱乐类,51%的同学选择了沟通交流感情,53.5%的同学选择了学习资料类;在手机媒介的选择上,85%的同学选择了娱乐类,76%的同学选择了学习资料类。
  这反映中学生选择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更多是影视娱乐类,放松身心;在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介上各种功能比较均衡略偏向于娱乐化,但也能满足其沟通感情、学习查看资料的动机。
  3、在具体信息的选择上关注社会热点,对政治关注度不高
  受众能否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为生活服务、开阔视野、了解世界,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调查中,60%的中学生认为可以主动的选择信息;37%的同学认为有时可以,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是能主动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在具体信息的选择中,发现钓鱼岛事件的关注度最高,达到63%;其次是莫言获奖,达到53%;十八大等政治新闻的关注度为21%;国际新闻的关注度为1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小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高度关注,对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的关注度有待提高。
  4、媒介的参与意识较高,参与能力较低
  评价受众媒介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受众是否能主动参与信息的传播,在媒介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在前人的调查当中,大学生在媒介参与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如在刘佳2005 年所做的《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当中,大学生在媒介内容制作上的经历是非常有限的,传统媒体的制作经历尤其单薄。本次调查的结果与上述结论有所不同,高达80.7%的同学在手机网络上发布过消息,82.7%的同学通过固定网络发表过意见,但只有15.8%的同学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过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中学生的媒介参与热情较高,但同时也暴露出同学们媒介素养不足,尤其是在传统媒体高门槛的性质下参与度不足。
  5、媒介信息的质疑、评判能力较强
  受众对于媒介信息的质疑与评判能力是受众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受众能否对于纷乱复杂的信息做出合理的解读,是一个媒介社会是否成熟的标志。在此次调查中,对于媒介的信任度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度,综合非常可信和可信两个选项得出可信度,62%的中小学生认为报刊可信;56%的中小学生认为电视可信;53%的中小学生认为广播可信;只有13%的中小学生认为手机媒介可信;11%的中小学生认为网络媒介可信,说明中小学生对于媒介环境持很强的怀疑态度,尤其是中小学生使用频繁的网络和手机媒介(图2)。
  在回答利用媒介能否解决现实问题时,只有17%的中小学生认为可以;高达75%的受调查者认为不一定;肯定回答不可以有8%。这也反映出中学生对于媒介社会功能的一种迷惘态度。   在回答媒介对学生的影响方面,50%的中学生选择了好坏参半,33%的学生选择了因人而异,16%的学生选择了积极影响,1%的学生选择了消极。这反映出中学生能判断出媒介只是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参考,并且主要取决于个人自身的素养。
  在回答能否对媒介的传播内容做出评价时,45%的中学生肯定的认为可以;48%的中学生选择了有时可以;仅有7%的同学不太清楚自己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图3)。这反映出大多数的中学生对于媒介的报道能够做出自己的评价,不是盲目随从。总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媒介信息质疑与批判能力,但整体的反映出该阶段受众对于媒介信息的不信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能性路径
  在当前信息纷杂的世界,有效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媒介素养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笔者试结合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探讨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能性路径。
  1、构建统一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平台
  信息传递成功与否有三个要素:媒介、内容、便捷度。核心受众最喜欢的阅读方式决定了媒介的使用频率。在前期的调查中,中小学生受众更多时间在学校里学习,因为普通移动媒介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因此多数同学都选择它。媒介的内容是否能吸引受众的阅读兴趣是其传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要提高媒介素养,必须紧密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大量使用轻松简单的科普性知识、探讨性知识,不能采取灌输式的内容;由于大多数的中学生的阅读时间“碎片化”,如下课时间、午休时间等,可以使用较为快捷的微传播——如微信、微博、QQ群等形式,在轻松的氛围中普及媒介素养知识。构建统一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平台能满足中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要求,让其在由碎片化时间段、讨论式的学习方式、轻松有趣的内容构成的网络平台中去提高媒介素养。
  2、“传媒名人”进校园开办科普媒介素养讲座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较不成熟,较多同学沉迷于“追星”之中。若利用其“追星”特点,邀请一些“传媒名人”进校园,开办媒介素养的讲座。既能满足其对于名人的好奇心,也能在自己“偶像”的引导下去深入的学习媒介素养。央视名嘴芮成钢在南宁书城售书引起全城轰动,很多中小学生到场排队索要签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名人分享其成长经历、媒体趣事中,中小学生就能潜移默化的接受一些媒介素养知识。
  3、注重校园媒体的开发利用
  在校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小学生接触校园媒体的频率比较高。要注重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宣传栏、横幅等校园媒介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开发特色的校园媒介信息传递方式,让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校园媒体的工作,在实践中提高其媒介素养。
  4、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开设实践课程
  中小学生均处于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龄,相对来说课业压力较大,课程负担较重。学校可以考虑引进一些教师、记者、主持人走进校园,开设媒介素养课程,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媒介素养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寒暑假的时间让学生走出校园,去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参观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媒介,并提高媒介素养。
  结语
  在“全民记者”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小学生很难避开媒介的影响去独立的成长,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媒介传递的信息作为其价值观的重要参考。对于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地步,只有借助可行的媒介素养教育路径让其接受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对于媒介信息的判断和质疑能力,才能健康的成长,理性的对待媒介信息,理智的认知真实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①[美]沃尔特·李普曼 著,阎克文 等译:《公众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3):61-63
  ③黄蓓蓓,《理工科大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探析——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J].《东南传播》,2008(6):94-96
  ④《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网倡导网络素养成》[OL].http://www.snxwxx.com/
  newsx.asp?ID=265,2012-2-12
  (作者:陈浩,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研究生;童莉,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 要】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受众的心理接受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可以更为自主地获取大量的讯息与资源,但与此同时,也在进行着被动消费。本文试透过《江南style》的传播现象,探究一个韩国明星如何利用网络媒体,闯入受众内心,并有效进行群体中的“传染”与扩散。  【关键词】《江南style》 网络媒体 受众心理  一、“江南范儿”的轮廓特质  一位体态丰盈的韩国大叔、一曲红
〔摘要〕产业垄断中的黑社会组织既有与非法交易中的黑社会组织的相同之处,又有其特点。其犯罪成因是:最大限度地攫取非法利益的动机,不良青年的竞相归属,基层执法不力,扭曲“亲情”的驱使,劳改释放人员的再社会化不足。产业垄断中的黑社会组织的防控对策是:加强对特定行业市场准入的监管力度,加强基层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加强对“两劳”释放人员的帮教和安置,用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领人际交往阵地。  〔关键词〕产业垄断
当人们还在为金融危机何时见底这个话题疑虑担忧的时候,一些上市企业高管2008年薪酬的披露,引发又一场争议和讨论:在金融危机时代,那些高管们拿的报酬是否过高了?  高是相对的,当前高管薪酬引发争议,焦点有两个:一是高管薪酬和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二是高管薪酬和一般员工之间的差距。这两个问题归结到一起也就是高管薪酬的合理性问题:多高才算合理,差距多大才能体现激励。  争议波及国内外。美国国际集团(A
【摘 要】基于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变化所带来的意义变化,女性内衣的现实功能也随之从注重舒适转变为注重视觉。在现代视觉媒介的协助下,女性内衣最终完成了视觉功能的确立和转变。这也为具有男性性别符号特征的商品的视觉化运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的样板。本文以《维多利亚的秘密新品发布会》为例,分析女性内衣强调视觉功能的新变化。  【关键词】女性内衣功能 性别符号 符号互动 视觉传播  维多利亚的秘密(Vi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给传统广告传播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Web2.0技术的即时性和交互性特征给网络用户带来新的体验,并加速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和发展。随着我国网民人数的增多和微博的普及,作为一种广告的新形式,微博广告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重视,其商业价值也在不断被放大。本文选取了房地产广告中万科的楼盘微博广告为案例,分析其广告营销策略,以说明新媒体广告形式在企业广告推广中的重要
小禾是我们年级的学霸,大考小考都排名全年级第一。同学间若打赌“你若考试考过小禾,我就如何如何”,另一位肯定说“得了吧,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  我在二班,小禾在一班,我俩都是班里的第一名,但全年级排名我一直排在她后面,我不服,因此铆足了劲儿学,却还是考不过她。小禾留着短发,喜欢穿男孩款式的衣服,打扮得像个假小子。因为小禾是全校学生膜拜的学霸,所以连她的穿衣打扮都被捧上神坛,被认为那是流行的标志。
2012年称得上是全球大选年,在西方国家的选举大战中,金钱至关重要。民主离不开金钱,因为如果没有钱多数民主行动只能胎死腹中,无法付诸实施。在这样的逻辑下,无论是奉行“特色民主”的俄罗斯,抑或刚从强人政治中脱身的埃及、利比亚、也门,还是政治娱乐不分家的意大利与法国,在纷纷扬扬的大选序幕拉开时,都少不了首富与总统间的暗战与角力。
【摘 要】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主要报纸的观察发现我国报纸社论正在产生一种新的趋势,社论由每逢重大会议、可预知的重要历史性事件和重要节日、纪念日才发表的特殊文体变为具有“时评”风格。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选取《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之间的报纸社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报纸社论新走向的具体涵义。并从史论的视角考察中西方报纸社论的变迁趋势。  【关键词】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舆论由传统媒体主导的一元化走向多元共存。公众在面临鱼龙混杂的信息、真假莫辨的观点时,难免有无所适从之感,进而可能接受错误的观点,造成恶劣影响。在众声喧哗的舆论格局中,传统媒体应及时还原真相,帮助受众明辨是非。这既是传统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其引导舆论的重要方式。  《人民日报》“求证”栏目的推出正是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回归的体现。该栏目从2011年1月27日起推出,力求通过严谨核
1960年《毛选》删去了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单行本关于“第三条道路”的论述:“不但中国,全世界也一樣,不是倒向帝国主义,就是倒向社会主义,绝无例外。中立是伪装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关于是否存在“第三条道路”的问题,毛泽东的认识也经历了发展变化。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十月革命以来的国际环境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斗争的环境,“处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