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以提高素质为主旨的大学教育理念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an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政府、大学和社会民众对大学教育理念存在不同的认知,由政府主导的就业策略使社会民众将大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等同起来。为了把大学从繁重的就业任务中解放出来,政府必须履行职责,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正面引导民众树立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旨的教育理念,促进大学教育与社会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大众化高等教育 教育理念 人的素质 就业策略
  “人的素质是人的属性、特性、本质在现实的人身上的具体实现。先天生理条件是人的素质的自然物质基础,但作为人的素养和品质主要是后天教育和训练的结果。”可见,作为社会的人,大学生的素质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而这取决于大学教育理念。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就业策略是影响大学教育理念的重要因素。
  一、对大学教育理念的认知
  1.关于大学教育理念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以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中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不难看出,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铸就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品质;认为大学培养的人不是供给他人使用的商品(产品),应该是具有创造和改变社会的能力,并能为社会服务的人。叶芃在《对大学教育理念的思考》一文中,也认为“大学教育理念是对大学自身的价值、目的、使命等的认识与追求,是人们对大学臻于最完美境界的观念,是大学的灵魂。”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期的大学教育理念。
  2.关于人的素质
  “人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人的素质包括品德素质,即人必须具有在社会历史与发展中凝结并约定俗成的意识和行为规范;智力素质,即人在通过培养与学习后所获得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与能力;实践素质,即人在受教育后,将所获得的知识正确应用与创新的能力;体能素质,即人在认识与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具备的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即人在驾驭工作与面对社会所具备的正常心理活动;审美素质,即人对社会发展中的事件进行鉴别欣赏与评价的能力;情感素质,即人在面对社会发展时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由于人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本能,因而人的素质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
  3.提高人的素质,是大众化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十余年了,其显著特征就是办学规模的扩张和教育结构体系的调整,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享受高等教育,也使得大学在软硬件办学条件和学科专业建设上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更多国民的素质。这里所说的素质不是人类适应社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而是作为一个完全的现代人的全面品质。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提高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而文明的社会同时又能提高人的素质,这样便形成了社会文明的良性循环。
  4.现阶段对大学教育理念存在不同的认知
  政府认为大学的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四个方面,其中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大学认为,大学的首要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高全民素养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由于政府的要求,大学还承担着一项艰巨的就业任务(这项工作给大学赋予了就业职能)。社会民众也认为,大学教育的理念就是制造商品,上大学就是为了就业,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就是接受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大学教育理念认知上的这三种偏差,使得政府、大学与社会民众之间产生了矛盾。
  二、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就业策略对大学教育理念的影响
  1.政府主导的就业策略
  当前,大学的就业工作由政府主导,但实际上,这项工作落在了大学身上。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了大学就业工作的评估条例,明确了就业工作的各项要求,并且实行问责制,评估不达标的大学将停止直至取消相应专业的招生资格。这一任务的明确要求,使得大学在完成育人任务的同时,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从事学生的就业工作。为了完成就业任务,大学还必须调整教学计划,以应对就业任务,有些大学甚至把完成就业任务放在了教育工作的首位。这在无形中产生了负面的社会效应,即把大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等同起来。
  2.就业策略影响了社会民众对大学教育理念的认知
  现行就业观、社会意识形态和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就业习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自古以来,官本位思想是人们求学的原动力;在计划经济时代,受社会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资源的限制,仅有少部分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些人在职业选择上也享有与众不同的优越感;在市场经济时代,受社会巨大变革的影响,大众化高等教育成为必然,满足了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和谋求一份好工作的愿望,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民众在主观上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而忽视了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这一重要目的。
  3.就业策略影响了大学自身建设和人才素质的提高
  提高人的素质,是以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础的,而学科建设有自身的规律,是不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的。由于大学承担着就业任务,而就业市场又是动态变化的,因而导致学科专业建设出现了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过分追求与就业相适应的实用性教育,忽视了学科专业自身发展的规律,这种现象已在部分大学出现,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
  三、回归大学教育之根本,倡导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旨的大学教育理念
  1.进一步明确大学的任务,把大学从繁重的就业任务中解放出来
  毋庸置疑,人才的培养是大学的主要任务,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大学教育理念的主旨。当然,大学也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责任,因为大学学科专业的设定是根据市场而定的,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大学却把完成就业任务放在了首要位置,这种现状必须得到改变。
  2.履行好政府职能,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一是政府要管好教育,主导大学的教学改革,提升和丰富大学教育理念,使大学更加具备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能力;二是政府应该承担大学就业责任,把就业任务落实到相应的职能部门,真正解除大学的负担,并充分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努力为大学分担就业任务,同时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解决学生在受教育与就业之间存在的困惑。
  3.树立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旨的大学教育理念,处理好接受教育与就业的关系
  要树立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旨的教育理念,就必须广泛宣传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让社会民众充分认识大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处理好接受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就是让民众明白,提高人的素质才是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运用所学知识及其技能谋生居于次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志尚,陈金芳.关于人的素质的两个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2000,(4).
  [2]叶芃.对大学教育理念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3).
  [3]江永红,张燕喜.人的素质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学家,2005,(4).
  [4]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5]丁心镜.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就业策略建构[J].教育探索,2007,(9).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改变,是教育发生的“满足条件”。  铃声一响,学生进了教室;铃声再响,学生走出教室。如果学生没有发生改变,那么教育没有发生;如果学生变得不愿踏进教室半步,那么教育也没有发生;如果学生发生了好的改变,那么教育就发生了。  什么是好的改变呢?教师说:“我的学生学得很优秀!”这就好比哥伦布以为自己到达了印度一样,因为他有欲望,这种自评多是一种幻觉;学生说:“老师教得很好!”教师于学生而言是权威,学生的评
兴趣是指个体因特定的事物、活动及对象,而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郭沫若老先生曾说过:“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反之,如果没有对学习产生兴趣,不但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兴趣培养始终贯穿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在五感之中,触觉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种感觉。但是很多的特殊情形主要使用触觉,许多特殊的人类群体也主要依靠触觉。前者,如攀岩和石窟探险的探险家;后者,如盲人。而且由于触觉独特的特点,不同的人对同一物体、同一个人对不同物体的感知差异性,相比其他感觉(如视觉)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准确性和记忆力方面。事实上,触觉是一种不断进化的生物从先祖那里延续下来的古老的觉知——触觉往往是动物的重要定位手段,这可从除掉触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旨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化学教材中设置了形式多样的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谈了几点看法。  一、精心准备实验  教师要指导好化学实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精心准备。首先,教师的态度要认真。虽然教材中的实验素材设
吉姆是个孤儿,从小在各种恶语的攻击下长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卑、可怜的小家伙。直到一次在路上帮助一个女裁缝捡东西,收到人生第一次称赞后,他发生了改变……  A boy named Jim was an orphan and the laughing stock of the whole town. He was twelve years old, slim and undersized. He ne
[摘 要]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通过比较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种有效方法,主要是更换式、前后式、内外式比较法,以期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思维能力;比较法;更换式;前后式;内外式  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在实践中尝试运用比较法组织教学,极大地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敏感性、周密性、广阔性、深刻性、辩证性、创造性
一、现状分析   大多数中职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基础知识薄弱,概念模糊。再加上中职学生不重视数学课,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钻不问,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系统性,而只会简单地识记机械模式,依葫芦画瓢。   二、解决对策   1.预习式教学   在中专数学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通常都强调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前的预习环节。预习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讲授下一部分内容前,以提纲的形式列出
近日,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教体局联合县人民检察院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法治进校园宣讲活动。  法治宣传员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因素、如何预防和避免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方面,用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案例,以案释法,以法論事,深入浅出地作了一场生动的报告,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精彩生动的法治教育课。  本次活动是民乐县法治教育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使全县中小学师生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的法
作为甘肃省首批实施新“国培计划”项目的会宁县,结合本县教育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规划,确保培训质量,对“国培计划”的实施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把新“国培计划”做成了让广大教师认同的“我们的培训”,在新“国培计划”引领下构建县域教师全员培训支持服务体系。  一、强化培训规划,着力“三个转变”  1.强化培训规划  一是系统梳理教師培训思路。认真研究新“国培计划”的“五类项目”要求,把握项目要领,确
摘要:问题情境的设计和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师应在教学中精心创设各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情感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指导学生主动建构。本文从感性材料、具体实践、复习引导、数学史料四个方面谈了高中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的策略,理论联系实际,使问题情境灵动起来。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数学 问题情境 设计策略  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