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ewgolv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街,是一个动词,也是一段黑白胶片,记录着我少年时期的光和影。
  挑货的小外公从街上回来了,远远地,我骑在老水牛的背上,隔著一块秧田就看见了他。扁担挑着的箩筐在他并不宽阔的肩头上下颠簸,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步伐不紧不慢。街上距离我生活的小村庄三十里外,是乡里的主要街道,政府办公地就在那条街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还在上小学,对于“乡”还没有概念,只知道老人们还叫它“公社”。遇到什么不公平的事,他们就会说:“到公社评理去!”
  我更关心的是“上街”。小外公每个星期都要“上街”一趟,他是村里小店的伙计,平时负责站柜台,还有就是上街进货。我不看就知道他挑的是什么?村里日常用的食盐、酱油、醋、白糖和香烟、白酒,还有肥皂、卫生纸……
  小外公穿着蓝色的上衣,灰色的裤子,黑色布鞋,干净整洁,似乎每一个上街的人都要这样穿着才体面。我跟随大人上街,主要是理发和赶集。注意是理发,不是剃头。剃头在村里找“法海爷爷”就可以解决。“法海”可不是真名,他跟我爷爷一个辈分,名字里有个“海”字,又会“理发”,大家叫他“发海”。村里放了露天电影《白蛇传》以后,大伙都改叫他“法海”了。我可不敢这么叫,于是在这个绰号后面加了后缀,以示尊重。母亲说“抓周”时,是他给我剃的头。他还给我剃过“锅铲子头”“小辫子”,掏过耳朵。后来,街上流行新发型,年轻人就再也不愿意找他剃头了。
  “上街”要赶早,收拾干净整洁后,我和妹妹提着竹篮跟着大人们一起走小路。为什么提竹篮呢?我记不清了,好像是大人出门都提个包袱,我和妹妹只有竹篮可提吧!经过田野、村庄、河流,我们步行四十分钟后就到了街上。“理发店”里贴着花花绿绿的明星头像,发型新奇,个个显得精神饱满。理完发,我感觉容光焕发。母亲会买两根油条给我和妹妹,在村里可吃不着这个。我吃完,发现手上沾满油,想擦掉。母亲说:“不能浪费了,你用它抹一抹头发。”抹完,头发油光锃亮,我走起路来挺直腰杆,好不神气。街上有“老虎灶”,那是供街上居民烧开水、打开水的地方。我好奇地走上前去打量一番,发现没有“老虎”,就走开了。
  供销社里有意思。商店比村里的小店大多了,货架上琳琅满目,我两只眼睛都不够看。柜台也气派,不是水泥墩,透过玻璃台面,可以看见里面的货物,营业员很时髦,戴着又大又圆的耳环,抹着口红。会计提着算盘坐在独立的橱窗里,柜台和橱窗之间有一段是铁丝相连,发票和现金通过一个铁夹子,在铁丝上一来一回就完成了买卖交易,银货两讫,我们就可以带着货物离开了。
  赶集的日子,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十月初十”。我们叫它“赶交流”,我问父亲:“是不是有牛贩子卖水牛?”父亲说:“这是物资交流,也有水牛。”我看到街上搭起了塑料棚,挂起了五颜六色的衣服,地摊上有枪打气球的,有修鞋的,修自行车的,卖药材的,还有卖老鼠药的,应有尽有。我主要是看热闹,跟随着人流挤来挤去。枪打气球的摊位旁,年轻人围了一圈在打靶;套圈的摊位小孩比较多。有人欢喜有人愁,我口袋里没有钱,只有默默地看着他们。
黄冰迪 花事未了

  “上街”的神秘感和仪式感,一直到我上初中时才彻底消失。我的中学就在这条街的最东面,经过一个上坡,顺坡而下,两边是“冷窑厂”,占地面积很大,半成品砖头错落有致,一排排码在阳光下。那时候我骑自行车上坡猛蹬几下,然后下坡可以享受冲刺的感觉。动能和势能发生变化,当自行车惯性消失后,我就到了学校。起初我寄宿在那里,后来,我去了远房叔祖所在的政府大院里住宿。摇身一变成了街上的居民,我感到很满足。
  晚上放学,我在食堂吃完饭后,拎着水壶去老虎灶打开水,正好逛街。等到路灯亮起我才拖着影子回去。后来学习紧张了,我就再也不出来闲逛了。
  乡里的街道就像一条拉链,理发店、老虎灶、政府大院、供销社、冷窑厂、学校……就像上面咬合的齿,参差交错。白天拉链拉开,到了夜晚又重新合上,我在这条拉链的齿缝间游走。当拉链最后一次合上时,我的初中时代就落幕了。从此,我自这条小街出发,走向宽广的街道……
其他文献
秋美  一年四季  四时皆美  我会说秋天最美  秋天相爱的人  会看见同一片云  听同一首歌  读同一首诗  同时从梦中醒来  在蓝色的小船上  长出洁白的翅膀 X  我带着巧克力  一颗平静的心  阿尔卑斯山的水  去一座教堂  见我梦中的人云上火车  很久没有看见  绿皮火车了  刚刚,一辆绿皮火车  从云中穿过  悄无声息  我看见了  说不出的美永恒  我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  风起云涌时
期刊
这些绿色的船。扁而小的  看起来那么瘦弱无力  多可爱呀,如少女的月牙  却没有一片星空可以安放  我们剥落,在静谧的夏夜  它的小小的,爱美之心  满足之心,渴求保护之心  颗粒们在盆子里仰望天上的星辰  我愛它们对万物一无所知
期刊
今夜,没有雨  我坐在母亲旁边,买了一束简单的花  我们为彼此蹩脚的表情而发笑  两个女人间的隔阂,从此诞生  在回家的長廊上,母亲长期积淀着,没人读得懂  她的文字  天亮时,她像刚醒来似的,向我们打招呼  感情真挚  阳光滚落在我脸上,我摆弄身体  如果坦白有一种合适的姿势可以选择,那么我会  坐在母亲旁边  在花送来之前,结束这一首诗
期刊
1  贫困户二狗在村子里留下了几个活典故:你活得像二狗一样邋遢,你再不好好挣钱就像二狗一样当光棍去,屋子脏得像二狗家的狗窝,你细(抠门)得像二狗一样。听到这些关于二狗的典故,刘科长自己都发笑了,这二狗把谁得罪了,有人这么不依不饶,有事没事都要扯上二狗。  不过,这倒戳在了刘科长的痛处,为了二狗家脱贫,他心没少费,路没少跑,危房改造、垒院墙、送化肥、送种子、送礼、送红包,他这样帮扶,都没被村子里的人
期刊
初夏,氤氲着丝丝炎热的季节,阳光从密密层层的蔷薇花间洒下,风儿暖洋洋,轻轻拂去角落里一方记忆的尘土,唤起那尘封已久的记忆。  小时候住在外婆家,跟着村里的伙伴混迹在小学,老师赶也赶不走。由于年龄比较小,老师当我是旁听生,父母也并未对我做太多要求,一年小学生活下来,课堂上的知识我听得懂,却都不会写。自然,最后的考试成绩也是十分“漂亮”。母亲有些着急了,眼看着我也到了正式上小学的年纪,她和父亲商量,是
期刊
1  秋梅的父亲咽下最后一口气时,秋梅在读一年级。她只记得那个夜晚,忽然被一阵哭声惊醒,那是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像一道闪电划破寂静漆黑的夜。秋梅吓得一骨碌爬起来,抱着母亲呆呆地发愣。清瘦的父亲躺在床上,脸白得像一张纸,安静得像睡进了深渊里。秋梅依偎着母亲大哭,她哭着喊父亲,但是父亲永远不会答应她了,恐惧像黑夜一样笼罩着幼小的秋梅。  家里的顶梁柱一下没有了,一切都显得那样荒凉,像树倒藤散了一地。母
期刊
家住石臼湖北岸,门前的湖水在我转身的刹那间又涨潮了。喜欢也是刹那间就抵达的事,浪涛声传递的信息是:我从童年一直到暮色中年,我的生命都在石臼湖被湖水牵引,一个人常常徜徉在湖边,品尝这片湖清晨的清新,傍晚的安逸,晴天的空灵,雨天的朦胧。湖中帆影点点,湖边的孩童追逐嬉水,远处的老水车吱吱呀呀……童年的记忆,常常珍藏着最真实的浪花,拍打着现世万象。每一个在石臼湖边长大的人,对这片湖都有特殊的情感,甚至有敬
期刊
回忆显得艰难。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节奏等等,我才能从容地打开自己,面向你,说出记忆之翼上那些曾经显现的斑斓,才能在回溯生命的河流时,采几朵浪花给你。那时,在安徽  2005年4月之前,我还在安徽。2004年12月,母校寿县一中来安庆师范学院招聘,带队的是副校长赵士兵老师,还有我的高中数学老师何春华,何老师在高一时教过我一年,我去的时候,何老师认出了我,他说邰老师(我高二和高三的班主任邰忠敏)已经
期刊
顾名思义,半夜起来写的一本笔记(紧急事情白天也写),是偶然的思绪、片段、事情、灵感、诗、账户密码。即使自己亲手书写,有些亦如天书、鬼画符,事后无论如何破解不了,就只好猜,再猜再猜。有一次把我猜气愤了,撕掉一页,留下一小截残纸。 1  第一页最不神秘,清楚得很,就是封面。  淡黄色格子,用英语在右边竖着印:notebook。就是笔记本的意思。我又用黑笔在正中间写了三个中等大小的字——笔记本。没有写日
期刊
沈祖棻是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生于苏州名门望族,祖父沈祖谦曾任徐州兵备道,父兄与文化界名人来往密切。少女时期沈祖棻就学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与南京渊源颇深。她是文坛的多面手,现代小说、散文、新诗、诗词文赋均清丽典雅、严谨贴切,尤工于传统诗词。白话文学创作细腻精妙,技巧高超,作品常见诸报刊,短篇小说《辩才禅师》被收入《新文学大系》。四十年代后主要以旧体诗词为抒情录史的方式,主张“暂凭词赋守心魂”,其诗
期刊